一
中国民歌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远在原始社会里,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在和自然界作斗争中,就已经创造了民歌。
我国古代有一部诗歌总集,名叫《诗经》,里面记载了当时北方十五个地区的民歌,反映了从西周至春秋中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五百多年间的复杂社会生活,其中有些民歌,无论在思想性方面或艺术性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成就。它以巧妙的比兴手法,塑造了许多鲜明动人的形象,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和他们的创作才能。
我国民歌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是人民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民歌里,人民倾注了他们的欢乐或忧愁,它是人民的心声。所以民歌手说:“唱曲容易叠调难,学会唱曲解心宽”,民歌是人民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
我国民歌流传广泛,无论山区或平原,无论农村或渔港,民歌被人民一代一代地传唱着。有许多民族地区,人民不仅平时有唱歌的习惯,而且还有自己传统的歌唱节日,如广西壮族的“歌墟”,贵州苗族的“游方”,甘肃、青海回族的“花儿会”等等,每当歌唱节日来临,四面八方的青年男女聚在一起,他们高唱低吟,相互对歌,或表达友谊,或表示纯真的爱情,或对旧社会封建制度下过着痛苦的生活表示不满,或传授生产知识和生活知识等等。
我国民歌的体裁又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习惯把它分为下面几种:
(一)劳动号子
这是一种直接伴随劳动歌唱的歌曲,通常都是在集体劳动时唱的、在劳动中,劳动号子不仅起着齐一劳动节奏、统一劳动步骤的组织作用,同时也起着鼓舞劳动的作用。
多种多样的生产劳动,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在农业方面的有“栽秧号子”“打麦号子”“车水号子”“薅草锣鼓”等;在林业方面的有“开山号子”“伐木号子”“森林号子”等;在运输方面的有“船夫号子”“放排号子”“海洋号子”等;在建筑方面的有“打夯号子”“打硪号子”等等。每一种劳动号子的音乐,都和这种劳动的动作特点紧密联系着。不同的劳动号子产生不同的音调和节奏,以及不同的曲式结构和演唱形式。在民歌中,劳动号子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可以说是民歌音调最早的基础。
(二)山歌
它是人民在野外劳动或休息时自由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歌曲,它是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歌体裁,在各个民族都普遍流传。
山歌的内容非常广泛,歌词多即兴创作。山歌的种类很多,音乐也很丰富,各地有不同的名称,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的“爬山调”、青海的“花儿”、广东的“客家山歌”等等。
山歌一般都是音乐结构较短,节奏较自由,音调较悠长。高原地区的山歌一般比较高亢、嘹亮;平原地带的山歌一般比较流畅、秀丽;牧区的山歌一般比较开阔、热情。
(三)小调
我国民歌中数量较多、流传较广的一种民歌。山歌和小调的区别,前者是在农村中流传,即所谓“山野之曲”;后者多在城镇中发展,即所谓“里巷之曲”。由于城镇职业艺人的传播和加工,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复杂,内容精粗掺杂。
小调在艺术上有自己的特点,它的曲调加工较多、比较流畅,音乐结构也比较规整均衡。由于在演唱时多用乐器伴奏,音乐较为丰富。《孟姜女》《茉莉花》《绣荷包》等,是流传全国的小调。
(四)风俗歌曲
这类民歌一般都和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密切联系。如婚嫁的前后,有歌唱活动,有的叫“哭嫁歌”,有的叫“伴嫁歌"。内容多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也有对父母包办婚姻表示不满的,也有骂媒人的。有的地区和民族,还有整套的嫁娶风俗歌,由若干首不同曲调联缀在一起的。
我国少数民族人民热情好客,每逢喜庆节日以酒接待客人,还常常唱歌欢迎。如苗族的“酒歌”、回族的“酒曲”,回族、土族、撒拉等民族的“宴席曲”等等,都是在敬酒、猜拳时唱的,内容多为祝贺、赞美一类的词句,也有一些是十分风趣的。
(五)渔歌
流传于我国沿海地区的一种民歌,在一些内陆湖泊,也有这类歌曲。海边渔家妇女所唱的渔歌,内容广泛,曲调丰富,广东海陆丰流传的较为突出,如《呵呵香调》《哩哩美调》等,曲调活泼优美。流行于鄱阳湖等内陆湖泊的渔歌,是渔人打鱼时唱的,曲调多大跳,音调辽阔悠扬。
(六)儿歌
全国各地都流传,内容多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歌词音韵流畅、曲调口语化,易于上口。如广东的《月光光》等。另外还有一种摇儿歌,曲调委婉抒情、节奏自由,是母亲为孩子催眠时所唱。
(七)多声部民歌
我国的广西、贵州、湖南、台湾等省的侗、壮、苗、瑶、毛难(现称毛南)、仫佬、高山等民族,流传着一种独特的多声部民歌,这是我国民歌中的一朵奇花。所谓多声部,是在民间演唱时,由两三人以至十多人一起合唱,同时或先后出现两个、三个声部。各个民族的多声部曲调进行各有规律和特点,曲调也很丰富,尤其是侗族和壮族的多声部民歌。
(八)大型组歌
我国民歌一般是一曲多词,即在一个曲调里采用多段的歌词反复演唱,如唱四季、五更、十二月以及更多的词句,用来叙事。但大型组歌则是多曲多词,由若干首不同的曲调组合而成。如汉族民歌《大八连环》,顾名思义,用八首民歌一环扣一环地连辍起来演唱。我国少数民族中突出的有维吾尔族的“伊犁民歌”和“木卡姆”,前者是由若干首民歌组成一套,共十二套之多;后者是由若干首民歌、器乐曲组合而成的,也有十二套之多,其实是一种声乐和器乐组合的综合组曲了。侗族的“大歌”也是类似大型组歌的形式。从单一的民歌演变成为大型组歌,是民歌高度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
(九)舞蹈歌曲
我国的歌舞丰富多彩,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无论是体裁形式,或音乐风格,各不相同。汉族中的秧歌、花灯、采茶、二人台、二人转等。一部分发展为戏曲、一部分仍保留歌舞形式。少数民族中如藏族“囊玛”“堆谢”“弦子”,维吾尔族的“赛乃姆”,以及其他民族的许多小型歌舞等,都有无数各具特色的歌曲,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音乐富于歌唱性和节奏富于舞蹈性。
我国各民族的民歌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是我们民族音乐的瑰宝,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诗歌、曲艺、戏曲等艺术,都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二
优秀的民歌,由于它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因而长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它提供了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我们音乐工作者要认真地向民歌学习,从中吸取养料,从而创作出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音乐作品。我认为向民歌学习有几个方面:
(一)民歌所反映的内容,都是和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它是历史真实的反映,是人民生活、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优秀的民歌不胫而走,其主要的原因是唱出了人民心里的话。“山歌开口句句真,唱的全是一片心。”一个音乐家,如果不熟悉人民的生活,不了解群众的感情,不懂得群众的语言,不可能成为人民的歌手。
在旧社会里,人民并没有甘心受压迫,他们除了拿起武器来和统治者作斗争外,还用民歌来揭露、讽刺地主阶级,“我说地主像头牛,他把月亮当日头”,或者表现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革命斗争精神,“打铁不怕火星高,革命不怕杀人刀”等等。优秀的民歌至今仍有生命力,原因也在这里。
(二)优秀的民歌是用形象去感动人的、无论写景或抒情,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意境鲜明。“山在水在石头在,人在都在你不在”,“青杨柳树根连根,咱们二人心连心。”这些民歌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比喻贴切、质朴无华,那些标语口号、味同嚼蜡的歌词是不可与之媲美的。
(三)民歌不仅因为它的歌词优美,朗朗上口,思想内容感人,而且还由于它和音乐结合之后形成一个整体,并通过演唱来感动人们。
我国民歌的主要特点,是它的音乐语言、艺术形式及其表现手法简明洗炼,音乐形象准确生动。
我国民歌的体裁多种多样、而且各有不同的特点。就以山歌而言,既有音程跳越大、音域宽,曲调高亢、嘹亮、感情奔放的,也有音程跳越小、曲调优美、柔和,感情细腻的。南方的山歌和北方的山歌,风格各异、其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流传极广的小调,也因为它的曲调抒情流畅,结构简练规整,艺术上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我们要掌握各类民歌中的丰富表现手法,掌握它的艺术特点,克服在音乐创作上的千曲同腔和雷同化的缺点,使我们的创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作者简介:简其化(1924— ),男,汉族,广东省南海市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