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代,于“八十四调”理论体系的诞生过程中,曾出现乐器改革的高潮,创制了许多可以演奏半音阶的乐器,为中国音乐史与世界乐器史,留下了生动的一页。
一、十二孔笛
据《隋书·音乐志》,炀帝大业年间(605—616),宫廷乐队所用的笛“凡十二孔”,“黄钟之笛长二尺八寸四分四厘有奇”。这种“笛”,即西汉“京房备五音有七孔,以应七声”的竖笛。京房竖笛,只有五个按指孔,这里说“七孔”,包括上端吹口及下端管口。由此得知,隋代的“十二孔笛”是一种具有十个按指孔的竖笛,连吹口带管口,合计十二孔。按现代的说法,应当叫“十孔箫”。
“十二孔笛”在隋代以前不见记载;在大业年代,它是官廷乐队的“常规乐器”,可见其管孔的音律改革,已取得显著成绩。
后世的六孔横笛,要频频使用“叉口”法,才能吹出十一律;而隋代具有十个按指孔的竖笛,要吹出十二律来,只要“叉口”一次即可。
隋“十二孔笛”后来虽在中国失传,但它的“设计图纸”却传到了日本。
林谦三《东亚乐器考·日本所知道的律用乐器》提到,在日本室町时代(1338—1573),佛教“声明”专著《鱼山虿芥集》、《音律口传》中,“二书都画有十孔之管,而题曰‘一竹十二调子’”,并吹口与管口共十二孔,记有十二律名,苦于不得了解其真义……“其具体知识,当难得到”。
按林书原注,《音律口传》是永正十五年(1518年)六月九日“出向坊以秘本写毕”;另一份曾提到“一竹十二律”的材料。《声律秘要抄》是宝德二年(1450年)九月甘五“于来迎院书之”。以上证明,“一竹十二律”实即“十二孔笛”,它并非当时人的发明,而是抄自“秘本”的图样与文字说明。这个“秘本”,当与日本入隋的留学生(僧)有关。
《续日本记》载:“天平七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入唐留学僧从八位上下道朝臣真备献……铜律管一部,铁如方响写律管声十二条”。这条史料,是中国律器传入日本的首载;其实在此之前,中国的乐谱、乐书、乐器、律器、早已传入日本了。这可以用工尺谱在日本的普及年代为例,来加以证实。
今天仍珍藏在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的“天平乐谱”一页,是一种早期工尺谱,抄于天平十九年(747年)七月廿七日。是一个和尚随随便便地抄在一页废纸(写经料纸收进帐帐本)的背面的,足见此种乐谱之传入日本,当大大早于天平时代,通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普及,才在日本寺院广为流行。可见,工尺谱传入日本,当是隋末唐初时的事。
据《隋书·倭国传》,日本正式遣使来隋共三次。第一次是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其后二次,便是著名的小野妹子来长安,还带来不少留学僧。小野首次入隋是炀帝大业三年(608年),炀帝遣文林郎斐世清赴日回访;斐氏返归时,小野护送他,故二次入隋。小野妹子带来的许多留学僧在结业回国时,按通例是要带回许多经书以及乐谱,律器等。因此,工尺谱与“十二孔笛”(一竹十二律)的图样,也就流传到日本了。
二、十九簧笙
《隋书·音乐志》曰:“笙列管十九于匏内,施簧而吹之”。
早在北周时,音乐家郑译就给周宣帝献过十六簧笙(公元579年),见《周书·斛斯征传》。至炀帝大业间,笙增至十九簧,并正式应用于宫廷乐队中。
隋代的十九簧笙,后来也失传了。唐宋年间皆用十九管十七簧笙:其中有两管无簧,称为“义管”。元脱脱《宋史·乐志》曰:“旧制巢笙,和笙,每变宫之际,必换义管,然难于遽易……乐工单仲辛遂改为一定之制”。过去一直认为,十九簧笙是单仲辛于宋真宗景德三年时(1006年) 所创制;其实早在隋代,已经是宫廷乐队的常规乐器了。
近代民间乐队中的笙只有十三——十四簧;传入日本的唐笙有十七簧;北京智化寺乐器中也用十七簧笙;一个八度内可以吹出十律。由此可知,隋代的十九簧笙是十二律齐全的。
近年来,北京民族乐器厂已在生产三十六簧笙。巧得很,据《隋书·音乐志》,隋代的竽(大笙),也恰好三十六簧。
三、加“应柱”的“半音琵琶”
《隋书·万宝常传》曰:“具论……改弦移柱之变,为八十四调……应手成曲,无所碍滞,见者莫不惊叹!”
《隋书·音乐志》郑译曰:“琵琶弦柱,相饮为均……十二律合八十四调,旋转相交,尽皆和合”。
北朝的龟兹琵琶,只有四个“音柱”(相),各柱之间相隔小二度,惟空弦与第一柱之间,相隔大二度。郑译在这个大二度中加了一个“应柱”,这样,龟兹琵琶上就能弹出半音阶来了。“应柱”所发之音,叫“应声”。在同一条弦上,“应声”比空弦音高小二度。如空弦音为“宫”(do),则“应声”就是“清宫”(#do)。由此可知,“应声”就是与“变徵”(#fa)五度相应的声音。
今日本正仓院所藏唐代的五弦琵琶,有五个音柱,可以奏出半音阶来。其第一柱的位置,即与郑译所加的“应柱”的位置相同。
郑、万二人的“改弦移柱”,当然决不止仅加一“应柱”而已,可惜这方面的详情,已无法得知了。但从万宝常“为八十四调”时的“应手成曲,毫无碍滞,见者莫不惊叹”的流利熟练,畅通无阻的样子,则他们的“旋宫”实践,是很有成果的。
郑、万之前之后,南朝宋代何承天及隋刘焯都曾提出“等差律”。何氏“等差律”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万宝常有可能采用这种律制;何况,相生律中也包含着纯律:以黄钟为宫的相生十二律,若以黄钟为羽,便是纯律音程了。
作者简介:何苍伶(何昌林、阳羡居士,1940—2009),男,江苏人,著名历史音乐学家、宗教音乐学家、戏曲音乐学家、古谱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