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关于建立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的若干思考
曹章琼 华音网 2022-05-14

随着民族音乐工作者的深入研究,我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然而社会的加速发展,却使许多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渐渐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一其中的部分音乐品种已经进入了博物馆,而另一部分则面临着即将灭绝的危机。所幸这一现象逐渐引发了各方面人士的关注,他们以各种措施如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应的保护条例,以多种媒介推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等开始了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抢救。

然而,如果我们以一个客观、理智的心态来看待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的话,就会发现保护与传承最为艰难的瓶颈是社会环境的巨大变迁,而社会环境的变迁又很难为人力所掌控。如蒙古族长调最早是指牧民在草原骑马或放牧时所唱的歌曲,随着草原环境的变异,牧民们面临着退牧还耕的现实,长调音乐也就因此失去了它借以生存的天堂。再有回族的山歌“花儿”,“花儿”在过去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在山间的对唱歌曲,然而现在的“花儿会”却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在相互对唱,这就失去了原本“花儿”的意蕴。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达,男女青年可以通过电话、互联等媒介来交流感情,因此在山间演唱“花儿”就失去它的原有功能。土家族的哭嫁歌、一些少数民族的宫廷音乐等也是如此。由此可见,社会境况的变迁是不可抗拒的,是我们不可以改变的现实。那么我们应以何种方式才能更好地保护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责任感的音乐学人应就此做出明确的回答和切实的行动。

在笔者看来,随着现代社会信息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已成为事物发展的重要财富和资源,而用于信息管理的数据库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信息资源应用对于传统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工作具有很多的优势。笔者以为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应该展开对现有少数民族音乐资料,诸如音响、视频、文字等一切相关资料的收集。因为只有把现有的资料收集出来并进行分类,才谈得上之后的传承等问题。

笔者意识到,这虽然只是许多保护措施中的一种方式,但是应该是最为现实,最具可操作性的一种办法,它不仅有利于人们对音乐原生态的发掘,还有利于对它的研究与传承,其价值含量不可低估。

一、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的概念

通俗地说,数据库就是一种可以拥有多种媒体内容的数字化信息资源。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的发展,特别是19世纪90年代以后,数据管理不再仅仅是存储和管理数据,而转变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管理的方式。数据库有很多种类型,从最简单的存储有各种数据的表格,到能够进行海量数据存储的大型数据库系统,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为用户提供信息的高水平服务机制;可借助计算机网络通讯,以普遍存取人类知识为目标,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类和精确检索手段,有效地进行信息整序,使人们获取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服务以概念引导的方式,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数字化信息,通过互联网传输,从而做到信息资源共享。

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即产自少数民族,流传在少数民族之间,表现少数民族人们生活、生产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以数据库的形式进行信息整合。

二、建立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的当下意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民族为单位建立起的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在当今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音乐文化亦不例外。少数民族音乐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下了许多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音乐受到了来自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很多音乐品种和形式面临生存的危机,因此建立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的首要工作就是收集少数民族音乐资料。收集工作需要音乐工作者深入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这不仅是一个体验和学习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还是一个寻求真理的过程,目的是把最真、最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挖掘出来并呈现给世人。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借助大量的人力资源,包括少数民族音乐的爱好者、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团体、音乐工作者、数据库建设者等群体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各界人士的不同关注,才能在思想上认识到少数民族音乐的价值体系,并且在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建成之后,能引起社会更多人士的注意。

2.使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得以共享

建立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实质上就是利用计算机存储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可以将其看作一个电子文件柜,而其中的文件既可以为某一用户或某一用户单位所有,也可以指定与其他用户共享。用户可以通过操作系统对少数民族音乐文件进行查阅和浏览。数据共享其实也就是文件共享,指在网络环境下文件、文件夹、某个硬盘分区使用时的一种设置属性,一般指多个用户可以同时打开或使用同一个文件或数据。

3.提高了学习与工作的效率

过去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往往查阅相关资料需要辗转奔波好几处地方,如阅览资料需要去阅览室,借书需要去图书馆,查找音视频需要去音像资料库,大量的时间都会用到查找资料上。而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的建立,则在资料的查阅上提供了莫大的方便,只需要点击一下数据库即可完成。它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工作者和研究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从事研究工作。

三、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建立的现状

少数民族音乐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我国已初具规模,部分音乐院校已经开设了这门专业及相关的课程,部分院校设立了硕士及博士教学点。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已成为音乐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涵盖面涉及人类学、民族学以及历史、地理、宗教、文学、舞蹈、民俗、语言文字等学科。虽然目前在国内互联网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但是值得庆幸的是,笔者通过对国内几所音乐院校及国家图书馆的实地或者网上调查,发现一些相关的数据库已经出现,还有些正处在建设中,具体情况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些院校在民族民间音乐数据库的建设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成绩,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这些数据库中,有的仅限于文本目录级的查询,有的目前已处在停滞状态,有的正在建设中尚未完善。还有一个共同性的问题,就是这些数据库的建立大多都只能在院校内或只针对本校学生查阅,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因此,建立一个融文字、图片、音视频资源为一体的少数民族音乐多媒体数据库,对于音乐院校及相关研究者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建立少数民族数据库所面临的问题

建立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需要借助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在实际的工作中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数据收集的困难

我国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相互流动,形成了今天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分布特点。因此,少数民族的音乐呈现出区域性特点,不同区域的少数民族音乐具有不同的风格,即使同一个民族,因为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其音乐就会有所不同。如侗族的民歌,侗族北部地区以单声部为主,主要有山歌、情歌、朗诵调、祭祀歌等;南部地区则以多声部为主,主要有小歌、礼俗歌、叙事歌、大歌等。还有同一个民族的不同方言区的音乐也会不同,如傣族的歌舞音乐,在傣那方言区以喊海光、孔雀歌、十二马调为主,而在傣泐方言区主要以依拉恢为主。除此之外,还有民族信仰、生活风俗、人民性格等方面的因素也会导致少数民族音乐呈现其多面性的特点。

另外,少数民族音乐的种类也较为丰富,如民间音乐是各个少数民族都拥有的音乐品种,它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舞蹈音乐、戏剧(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宗教音乐是大多数民族拥有的音乐品种,它可以分为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伊斯兰教音乐、自然(原始)宗教音乐;宫廷音乐现在发掘的视野基本上存在于藏族、满族、蒙古族和朝鲜族之中;文人音乐主要指遍布于云南省百余个县十余个民族间的“洞经音乐”。

上述少数民族音乐的多元化特点,为少数民族音乐数据的收集制造了诸多困难,如何能更全面地收集到第一手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料,是建立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首要面对的问题。

2.数据的分类问题

少数民族音乐数据的分类问题源自于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分类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学术界经常探讨的一个话题。现在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分类多采用汉族传统音乐的“四分法”,即上文中所提到的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这是从宏观的角度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分类,是少数民族音乐之和的分类。当具体到某一个民族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彝族的传统音乐是按照行政区划而进行划分的,分为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个省区,然后再针对每一地区的彝族音乐再进行具体的分类;苗族的音乐则是根据“色彩区”划分的,分为东部色块、中部色块、西部色块、黔中南色彩小块、海南岛色彩小块五个色彩区;藏族音乐按照方言区又可以分为安多、康、卫藏三个方言区等。

针对这一特性,在建立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时,首先要以民族为单位进行划分,即55个少数民族分为55项音乐数据,然后再根据各民族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当然,在检索上,可以把少数民族音乐分为上述四大类,然后再做下一级的划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最为便利的资料检索。

3.建库技术问题

数据库建设是计算机领域的一门技术。要建立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不仅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还应该使主要从事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建立的音乐工作者参与进来。因为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的建设本身就是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的一个产物,这两个方面决定着数据库能否成功建立。所以,一定要使这两个领域的工作者进行沟通与交流,使数据库朝着明确的方向前行。

另外,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建成之后需要经常性地进行更新和改革,从而为大家提供更大的便利。

4.资源共享问题

各所院校和研究所多有自己的内部网络,大都有电子图书馆,但是大多对本部的人员开放,有的虽面向外界,但是需要到本院校的电子阅览室查阅,这对相关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将这些媒介连成一个开放的大平台,那将具有无限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方便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学习,还会在学习、研究中进行交流,甚至是辩论,使研究成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5.版权问题

建立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还需要考虑到版权问题。随着近年来一些民族音乐版权问题纠纷出现,少数民族音乐版权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针对这类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建立相关的版权法势在必行。研究人员在使用或借鉴时一定要具备相关的版权知识,注意学术研究的规范,应注明文献的具体出处。

五、建立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的几点建议

建立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需要依靠多方面的力量,这不仅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还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所以以何种方式建立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成为数据库建设的工作基础,对其具有指导性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统筹规划,深入细致

统筹规划是指在建立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之前就要制定出相关的计划和具体工作的实施安排。方案应该包括建库部门、负责人、建库时间、建库目的、建库难点、解决方法、人员安排、工作安排等一系列相关的因素。可以多设置几套方案以供比较,结合这些方案的优点制定出一套可实施的工作计划。深入细致是指在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建设中,对于数据的收集及其他工作的完成所应持有的一种精神。收集少数民族音乐资料,需要走进少数民族地区,对民间流传的各种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收集。不可以盲目地收集,一定要辨别其真伪后才可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和分类。

2.安排好各个阶段的任务

在上述内容中曾经提到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的建设需要分为好几个阶段,从开始的统筹规划到深入民间进行数据收集,从对收集的数据整理归类到编入数据库,这是一个建库的过程。在数据库建成之后,要进行初步的试用,并且在今后的运用中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整理更新。由此看来,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长期的努力,一定要安排好以上各个阶段的工作,以及各个工作间的交接。

3.发挥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

建立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同时还会牵涉到民族问题。安排工作人员去民族地区收集数据,最好能够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为工作者提供最佳的资料。这一时期进行这一工作最好能以国家为主体而展开,因为这一工作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借助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同时也可以表现出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有利于民族团结。

结语

可以想象,如果全国性的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初具规模,通过互联网大众、学者及研究人员分别可以以此作为学习、研究、交流的平台,将会为少数民族音乐创造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此外,由于现代技术的融入,此项工作也将成为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不仅可以提高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学习工作效率,还为彼此间的交流提供了媒介,最终实现弘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目标。

①何玉洁《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②康长河《建立高校共享音乐数据库的构思》,《艺术教育》,2005年第2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