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苏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弹的哺育与保护
冯智全 华音网 2022-05-14

评弹源于苏州,流行于江、浙、沪。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所谓弹词就是‘弹唱词话’的简称……大约在明代万历(1573—1619)以后,词话分为南北两支,其流行于北方的一支,以鼓、板击节而歌称为鼓词,流行于南方一支,以三弦(小书弦)、琵琶伴唱则称弹词。弹词的远祖可追溯到唐朝的变文……元末文学家杨维祯所作的 《四游记弹词》(即侠游、仙游、梦游、冥游),是现知最早以‘弹词’命名的唱本。又据成书于明嘉靖年间的《西湖游览志余》(1547)中说:‘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渔鼓、弹词,声音鼎沸。’杨慎(1488—1559)编写的《二十一史弹词》,就是当时的著名作品之一。明清时弹词在北方也有流传,但到清朝中叶便逐渐衰落了。”①

“苏州弹词的技艺,在清代中叶已相当成熟。乾隆皇帝 1762 年南巡,听著名艺人王周士的弹唱……嘉庆年间有陈、姚、俞、陆四大名家……苏州弹词的唱腔丰富多彩,流派纷呈。大致可归为三个腔系,即陈调、俞调和马调。”②乾嘉年间弹词艺人陈遇乾吸收昆曲、苏滩曲调特色,其唱腔苍凉浑厚、悲壮慷慨。嘉庆年间弹词艺人俞秀山音域宽广、清丽圆润,富有阴柔之美。咸丰年间弹词艺人马如飞其唱腔爽朗朴实,富于吟诵性。陈、俞、马三人为后来苏州弹词奠定了传统唱腔的基本。苏州评弹进入上海等城市的 19 世纪下半叶到 20 世纪上半叶,是人才辈出、流派纷呈的时期,仅 20 世纪上半叶就形成了魏调、小阳调等 14 个流派。评弹艺术新形势下的发展,在20 世纪 50 年代形成了琴调、侯调、丽调、翔调、尤调、王月香调、薛小飞调。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的 10 年时间,评弹艺术遭遇困难、跌入谷底。1980 年 5 月苏州评弹研究会在苏州成立,1984 年江浙沪评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该研究会和领导小组为评弹艺术的传承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出版了《评弹艺术》等刊物和书籍,为评弹艺术的研究和发展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成果和资料。90 年代后期到现在,评弹艺术得到各地的重视和扶持,特别是 2006 年苏州评弹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情况有所好转。

评弹最早的行会组织是光裕公所,1912 年改名光裕社。除此之外,还有润馀社、同义社、宽裕社、上海光裕社、普裕社、萃和社、鸳湖楔社、无锡光裕分社。“评弹出现过三次兴旺时期:第一次是清代中叶,其中心在苏州……第二次是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其中心在上海……第三次是建国后五六十年代,这是评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革和繁荣时期。”③据苏州评弹博物馆展厅中的介绍:20 世纪 50 年代末,江浙沪先后建立的评弹团有 38 个,仅苏州市就有 7 家;1963 年江浙沪全年书场听众达三千多万人,苏州市有书场 250 多家,座位五万余个,上海有书场262 家,座位 57617 个,浙江有书场近百家,座位 2 万多个。“文革”中评弹艺术遭到摧残和破坏,“文革”后评弹队伍逐渐恢复,80 年代中期以后评弹面临困难,演员队伍逐步缩小。评弹的文化生态在社会现实中发生了巨变,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快节奏、高效率、激烈的竞争使古城苏州失去了往日的优雅,外来人口的涌入和外来文化艺术的冲击,使苏州评弹赖以生存的传承和发展方式及生活和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大的改变。评弹的受众面日益缩小,听众日趋老化,书场萎缩,艺人流失,有文化价值的珍贵历史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时髦艺术在现代传媒技术的支持下,冲刺着人们的听觉和视觉神经,评弹艺术及传统生存方式受到冲击。传承和保护评弹,使它继续焕发熠熠光彩是时代的呼唤和历史的责任。苏州对此探索出一条生态性哺育的道路,做法如下:

1.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法规,从制度上扶持和保护评弹的传承与发展,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纳入到依法管理轨道。据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综合信息网报道:2006 年 10 月发布了《关于苏州评弹艺术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2007 年 2月发布了 《关于建立苏州评弹艺术传承人制度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扶持农村、社区书场,开展评弹长篇书目公益演出的奖励办法》;2007 年 11 月发布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命名与资助暂行办法》和《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命名与奖励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法规。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立足基层、多元投入、完善布局”的原则,政府从制度上加大对评弹艺术的投入。对 2006 年度全年完成长篇书目演出超过 300 场次,文明经营、服务优良、群众满意的光裕书厅等 12 家优秀书场给予年度奖励。“苏州市现有 55 家评弹书场,2009 年起每年安排 20 万元专项经费,扶持奖励坚持评弹长篇书目公益性演出的评弹书场。”④建立苏州评弹艺术传承人制度,深化评弹表演团体改革,加强苏州演艺行业联合会、评弹光裕社建设,完善评弹艺术基础职业教育建设的五项措施和两个实施保障。引入社会化、市场化运作,培育和构筑适合于非物质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的新平台。积极探索生产性保护之路,在政策性扶持的同时挖掘非遗项目的市场潜力以激活其生命力。

2.扩大评弹书场的覆盖面,增加书场基地数量。在现有书场基础上,“全市各建制镇、街道都应有至少 1 座多种经济成分和多元投入的评弹书场。”虞继续利用广播电视大众传媒,做优空中书场和电视书场。利用现代传媒互联网技术,发展网络书场。培养群众收听收看评弹的习惯,引导群众对评弹的喜爱,使评弹走向群众、走向市场。据苏州市评弹团提供的资料:

2006 年 9 月苏州市评弹团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践行评弹艺术普及讲座“四进工程”(进政府、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和舞台艺术“四进工程”(进社区、乡镇、学校、企业);演出评话《武松》、《岳飞》,弹词开篇《蝶恋花》、《苏州好风光》、《枫桥夜泊》等节目,编写推出了《吴文化与苏州评弹》、《伍子胥的故事》;着力打造青少年观众群,在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苏州经贸学院等高校举办评弹知识讲座,开设评弹鉴赏公选课;在唯亭中学、景范中学、高新区通安中学、工业园区七中、高新区枫桥实验小学等校开设评弹特色课程。2008 年苏州市评弹团又开展了传统文化巡回讲座和演出百余场系列活动,涉及的中小学就有 80 余所;推进“走出去”战略,开展全球范围内的商业演出,扩大评弹的海内外影响力。苏州评弹团先后多次应邀赴意大利、法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以及港、澳、台演出。同时,日本、美国、挪威等国家的艺术家、学者来苏州学习研究评弹,彼此进行艺术交流。另外,定期举办各类评弹会演和比赛,举办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将评弹与商务庆典、赛事、旅游、餐饮及生活习俗结合起来,形成书场基地为支撑,商务庆典、旅游及餐饮为扶助的“基地型”、“商务型”,走出去、扎下来的良性“生态环境”。这一生态性保护既维护了“原生态”,也创建了“新生态”。“新生态”以“原生态”为核心,并“自然”融入当代社会,与当代社会的艺术审美倾向共鸣。

3.以评弹博物馆为基地,收藏、研究、陈列、展演评弹遗产。为保护、继承、弘扬、推广苏州评弹艺术,2004 年 6 月苏州评弹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馆内藏有各类评弹珍贵资料12000 余件,各类评弹孤本、脚本数百部;有原真性、示范性的评弹表演,也有传统的展示及演出环境。仅 2009 年评弹博物馆征集评弹文字资料(书籍)87 种 525 件。另外,依托百花书局这个全国唯一一家专门销售昆曲、评弹书籍和音像制品的书店,开展评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与出版工作。《邢晏芝唱腔集》在苏州第二届文化遗产抢救整理保护优秀成果中获一等奖,邢晏春、邢晏芝兄妹根据作家金庸先生原著改编创作的长篇弹词《雪山飞狐》获二等奖。

4.依托评弹学校,培养评弹人才。苏州评弹学校成立于1962 年,由陈云先生建议创办。几十年的办学历史,评弹学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蜚声书坛的评弹名家。苏州市政府 2009 年实施工程,“2010 年 7 月苏州评弹学校独墅湖新校区交付使用。具有苏式园林风格的新校区,总投资 1.52 亿元,占地 4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8 万平方米。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培养评弹演员的学校,它拥有一流的硬件和教师。”愚苏州市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弹的哺育与保护,给评弹艺术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活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9 年苏州各评弹团全年演出近 13000 场,评弹精品赢口碑赚人气。”舆从苏州评弹团提供的近年演出和收入两项数字看,逐年都在增加。经济的好转带来评弹队伍的稳定,使演员能全身心投入演艺事业,同时也使评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扎得下、走得出”得到传承和发展。近年来苏州评弹坚持抢救保护、传承经典、培育人才战略,使评弹艺术总体呈现出人、出书、出精品的良好态势。国家及省市政府近年制定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系列法规,给评弹演员和艺术家带来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苏州评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5 人(邢晏芝、金丽生、王月香、邢晏春、张国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9 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28 人。评弹项目及传承人都获得不同级别的项目抢救保护和项目传承资助。政策性扶持激活了评弹艺术潜在的生命力,据苏州评弹团提供的资料:2006 年到 2009 年该团创作长篇弹词 3 部、长篇评话1 部、中篇弹词 1 部、短篇弹词 9 部以上、短篇评话 2 部,整理加工长篇弹词 1 部、中篇弹词 1 部、短篇弹词 3 部,整理长篇评话 1 部,改编创作中篇弹词 2 部。几年来,多部作品获国家级、省级大奖,多名演员获各种比赛奖项。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市场主导着评弹的生存与发展。政府对评弹的政策和经济扶持,对评弹的输血能否转化成评弹自身的造血,这是评弹能否长期生存的根本问题。“我认为传统书目也应该常说常新……很多网络语言,比如“酷”、“雷人”、“酷毙了”、“帅呆了”。上次在北大演出,我就把这些新鲜的词用到了我的演出里,当时一出口全场的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和那些大学生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那次的演出效果出奇的好……所以我想演员一定要观察生活贴近观众,跟着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使评弹有生命力。”余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评弹艺术只能与时俱进,才能永葆旺盛的活力。

1、连波《苏州弹词的源流和特色》,《音乐艺术》,1993 年第 3 期。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中国音乐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年版,第 376 页。

3、 h t t p : / / h i . b a i d u . c o m / s h f w z w h y c b h / b l o g / i t e m /6 7 8 f a 0 2 1 3 4 8 f 5 e a 0 9 f a 9 3 1 3 . h t m l.

4、5、http: / / sz.xinhuanet.com / 2010-06 / 23 / content_20140316.htm

6、李婷《评弹大本营传承 48 年》,《姑苏晚报》,2010 年 9 月 6 日第 2 版。

7、http: / / xw.2500sz.com / news / szxw / 320950.shtml

8、彤彤《把“最美的声音”传下去——盛小云访谈》,《姑苏晚报》,2009年 8 月 2 日第 23 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