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音乐学科教育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曹 理 华音网 2022-05-15

音乐学科教育学研究随着国际教育新潮的勃兴崛起,从80年代中期至今,在我国已日趋活跃。随着研究队伍扩大,研究问题深入,许多重要问题需要研究讨论,本文拟就我国音乐学科教育学研究的过去、现在、未来加以扼要阐述。

一、过去——音乐学科教育学研究准备阶段的回顾

我国音乐教育历史悠久,但是,音乐学科教育研究是近代新学制的产物,与师范教育的产生同步,从教育科学的母体派生。音乐学科教育学的萌生发展,经历了长期的革故鼎新过程。

我国学科教育研究发端于19世纪末。1897年清政府创办南洋公学师范院,首开“教授法”。1903年新学制正式确立并逐步推行,1904年明令规定师范生要学习“教育学”,包括“各科教授法”,1907年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正式设置,初起“乐歌”“唱歌”课为“随意科”,列为学校必修课则更晚。

学科教育研究的名称几经更迭,从教授法到教学法、教材教法到教学论、学科教育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途程。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开始重视各学科教学法的建设。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五育并重”“美育救国”等主张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发展。1922年“壬戌学制”采纳了陶行知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的主张,使我国音乐学科教育研究起始就注意到“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一字之变,使学科教育研究的内涵发生了质的飞跃,注入了现代教育理论的活力。正如夸美纽(1592—1670)在《大教学论》中强调的那样,教学就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也是使教学达到“迅捷”“简明”“愉快”“彻底”的有效途径。

从二三十年代起,一些师范院校设置艺术课程,开设了“唱歌教学法”课程。1939年教育部颁发《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施行要点》,正式将课程定名为“音乐科教材及教学法”。1946年教育部进一步明确本课程是专业训练科目。

从我国音乐教育实践看,1926年前后北京师范学校艺术科开设有“唱歌教学法”课,使用8本译本教材。

三四十年代,国内一些音乐教育家相继编辑出版了一些音乐教育论著和音乐教育刊物。如《音乐教育通论》(贾新风1937)、《小学音乐教材及教学法》(缪天瑞1947)、《小学教师应用音乐》(朱和典1935)及《音乐教育》期刊(1933—1937)等。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中规定中学教材教法为公共必修课,还规定中师必须开设小学教材教法课。1957年教育部对教材教法内容具体规定为:“了解中小学教材内容和编辑原则,熟悉基本的教学方法,对使用教材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研究”。

50年代,我国学习引进了苏联音乐教育理论和方法,对音乐教育影响较大的如:《中小学唱歌教学法》(鲁美尔主编、陈登颐译1955)、《幼儿园音乐教学法》(维特鲁金娜编、丰子恺译1954)等。国内也陆续有此类书籍出版。

以唱歌教材教法为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对象,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以及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在我国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

音乐教材教法研究阶段是音乐学科教育学研究的准备阶段,也是微观研究阶段。在研究对象上,它的范围限于以唱歌为主的音乐学科教学;在研究任务上,它探索的是本学科的教学法则;在功能上,它只是对本学科的教学法则加以阐明;在理论高度上,它偏于具体教学经验介绍或信息传播研究领域比较狭窄。

二、现在——音乐学科教育学初创阶段的回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我国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常发展的道路。1979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同年12月高师艺术专业教学座谈会确定高师开设“中学音乐教材教法”课程,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进步,为音乐学科教育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1980年后陆续出版了一些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著作,如《小学音乐教学法》(张芳瑞、李泯、杜光1981)、《中学音乐教学》(张万林1984)、《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王克、杜光1984)等。这些书籍的一个突出进步是:以教育学中《教学论》的基本原理为依据,阐明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探讨音乐教育性质、任务、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它们较之过去的音乐教材教法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

总之,音乐学科教育实践呼唤着音乐学科教育学,呼唤着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和升华。

早在十多年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教育学门类下设“教材教法研究”二级学科,使学科教学理论研究的学术地位被确认。1986年底,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我们不但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学,还要建立自己的学科教育学”。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

与此同时,1986年国家教委决定成立艺术教育处和艺术教育委员会;1988年制定了《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提出了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学校艺术教育体系打下基础的奋斗目标。从此,把我国音乐学科教育研究推向了一个崭新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对外交流国际音乐教育信息传入我国,一些有影响的书籍翻译出版,如《学校音乐教育心理学》(墨塞尔、格林著1931,章枚译1983)、《二十世纪音乐教学》(洛伊斯、乔克西著.陈平译1986)等;一些重要的音乐教育体系、方法相继介绍。世界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长足进步,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突破以往音乐教学法的局限,拓宽和深化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内涵,着力探索音乐教育活动对人全面发展的影响及规律,从宏观上研究音乐教育理论,向音乐学科教育学发展,在80年代中期成为我国音乐教育理论研究人员的目标。1986年前后万庆华《国外音乐教育学研究简介》,何乾三、罗传开、张前《音乐学学科介绍》,叶纯之《音乐教育学》辞条,廖家骅《加强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曹理《音乐教学构想》等有关文章相继发表。1988年底由曹理负责组织成立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研究》课题组。1989年8月本课题被列入国家教委“七五”规划艺术教育科研重点专题。课题组成立后组织过5次课题研讨会,撰写了近40万字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主编曹理,副主编缪裴言、廖家骅1993),编辑翻译了《音乐教育学研究参考资料(一)》。为了组织起来,形成音乐学科教育研究队伍,1990年12月筹建成立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与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建立了联系,实现了我国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一次飞跃。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的问世,标志着音乐学科教育学研究基本体系形成。就其框架看,主要包括:

(1)音乐教育的哲学

(2)音乐教育的美学

(3)音乐教育简史

(4)中外音乐教育比较

(5)音乐教育的心理学

(6)音乐教学论

(7)音乐教育工艺学

(8)幼儿音乐教育学

(9)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学

(10)音乐教育管理学

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飞跃还表现在研究方法上日益多样化。人们开始认识到选择科学的、适用的研究方法直接影响到研究的质量,为此应当重视对音乐学科教育研究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克服长期只凭主观经验去解释音乐教育的现象。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有:

(1)观察实验法    (2)调查统计法

(3)总结移植法    (4)比较分析法

其中,有些方法使用尚不普遍,但毕竟是“航船已经开出”。随着音乐教育研究事业的发展,科学的、系统的音乐教育研究方法必定会日臻完善。

近10年来,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发展还表现在:《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等国家和地方教育专刊创办,音乐报刊上设置音乐教育专栏,发表了大量音乐教育教学研究文章。初步统计,从1984年来,正式出版的有关音乐教育教学研究著作近40册,平均每年有300篇音乐教育研究文章发表,无论数量和质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中学音乐教学》(曹理、李朴珉1987)、《中学生音乐学科能力目标与培养》(曹理、缪裴言、章连启1990)、《中等学校音乐教案选译》(曹理、章连启1989)、《音乐教学原理与方法》(李泯、杜光1988)、《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概论》(曹理1990)、《音乐教育学》(刘云翔、魏煌1990)等,后两本是我国音乐教育学最早的两个版本。

纵观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历史,从学科教学法、学科教学论到学科教育学的兴起,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教育改革的进步,反映了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在向世界、向科学靠拢。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更易,而是内涵的升华,可以概括为:研究对象日渐清晰,研究方法日渐科学,研究视野日渐开阔,研究水平日渐提高,研究队伍日渐扩大。但本学科研究所包含的各个领域的基础和程度十分薄弱,研究方法很不扎实,研究队伍数量、水平有较大差距。我国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深化,还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

三、未来——音乐学科教育学研究深化阶段的思考

1. 目标的超前性。教育的使命是为了准备未来。德国哈根·拜因豪尔在《展望公元2000年的世界》一书中说:“人们谈论着‘科学世纪’‘技术世纪’‘宇宙空间世纪’‘计算机世纪’等等。然而在所有这些定义中对未来30年最恰当的说法是‘教育世纪’。毫无疑问,今天这一代人在最近30年中必将比以前任何一代人都需要学习更多的东西,这一代人必须习惯人类在这1千年来从未见过那样多的新鲜事物和根本变化”。为了培养21世纪的人,世界各国越来越承认,应把教育问题放在第一位。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应加强未来意识,积极考虑如何为培养21世纪的人提供有效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智力、能力?如何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具有丰富情感和个性,能参与社会变革、创造的一代新人?如何随着人类的认识方向逐渐转向人类自身?音乐教育如何在更多地探索人类心灵奥秘方面发挥它的社会功能?如何将音乐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满足个人与社会对音乐永恒的需求?

2. 体系的整体性

A.着眼于对音乐学科教育研究今后发展的总体设计与选择,它不是修修补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是“新瓶装旧酒”,更不是“生吞活剥”,盲目移植“生搬硬套”;而是从整体到分支,涉及体系模式结构等的重大改革。未来音乐学科教育体系模式必定是开放的、灵活的、多样的、动态的、继承的、外向的。

B.考虑音乐教育的综合性。随着现代化科学的迅速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同时又面向整体化发展。音乐学科教育学研究与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结合在一起,形成许多分支。对这些分支学科的研究必然会越来越深入细致,体现了加强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综合性。

C.考虑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协同效应。音乐学科教学法、教学论、教育学同属于音乐学科教育研究中的不同层次,其关系不是后者取代前者,而是相互促进,各自在不同层次上发挥作用,形成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协同效应。

3. 视野的国际性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音乐教育必然要打破封闭的、划一的、死板的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向国际化、多样化、个性化方向转变;必将与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联系起来,使中国的璀璨音乐文化成为人类进步文化教育的一部分。

B.音乐学科教育学,必将从目前的初创阶段,通过学习与借鉴、继承与发展、研究与实践,逐步发展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对它多样化需要的成熟阶段。

4. 对象的社会性

A.音乐教育的对象不能限制在教学机构中,学校不可能垄断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必然从学校扩大到全社会一切人际交往之中,形成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学习的“学习社会”;同时,学校中的每一种音乐教育被理解为“整个社会化过程的一部分”。因此,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任务将更广、更宽。

B.音乐学科教育充分运用现代化媒体、技术、环境、手段等,使受教育对象十分广泛,且无处不可学习。

5. 行动的迫切性

教育改革乃是时代的迫切要求,音乐学科教育学的形成乃是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我国音乐学科教育学仅处于初创阶段,存在起步晚、基础差、力量单、经费少、研究方法落后种种问题。为此,我们应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事业感,抓住本世纪最后几年的机遇,迎接挑战,求真务实,使音乐学科教育学研究在我国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作者简介:曹理(1936—  ),女,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