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木卡姆的一些史料
“木卡姆”是新疆维吾尔族一种富有特色的古典音乐,每一部有十二套之多,所以又称“十二木卡姆”。
清乾隆年间编的《律吕正义后编》(1746年),把维吾尔的音乐称“回部乐”,书中记载和绘制的乐器如达卜、那噶喇、塞他尔、喇巴卜、苏尔奈、哈尔扎克、哈龙等,无论乐器的名称或形体,都与今天流传的相同。此外,还记载了《思那浦》《塞勒喀思》《察罕》《珠鲁》等曲名,这些曲名有的与今天流传的多兰木卡姆的曲名相同。
在1893年,和阗一位学者毛拉·依斯木吐拉,曾用左维文写了一本《艺人简史》,记载了十五世纪初至十六世纪初十七位著名艺人制作乐器和创作木卡姆的史实。
“艺人艾不乃斯尔·法拉比,擅长音乐,能制作井演奏卡龙,他将这些绝技教给了他的学生。他为《拉克》《乌夏克》木卡姆配曲,已成为永不消逝的音乐。哪个艺人不知道《于孜哈》木卡姆这一名作,它的前一、二、三段,正是法拉比心血的创作。”
“艺人阿布都热合买·加米,他能独奏弹布尔、萨它尔、卡龙等各种乐器。《艾介姆》木卡姆中的两段,就是他的杰作。”
“艺人依里西尔·纳瓦,他常常在夜晚弹着萨它尔或弹布尔创作诗歌,写到疲倦不止。他创作《纳瓦》木卡姆,早已四海皆知。”
“艺人麦乌拉纳·沙依甫·伯力合,他演奏弹布尔使人神魂倾倒。他手持弹布尔弹奏了《伊拉克戈壁》木卡姆,当弹完二曲接弹三曲时,飞来一只夜莺,落在弹布尔的弦轴上鸣叫。”
“艺人克地尔汗,莎车是他的出生地,他在音乐上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创作过名叫《乌扎勒》的木卡姆。”
“艺人麦买提·库西提格尔,他所创作木卡姆中的‘恰哈尔孜乃甫’,是每个乐师共同喜欢欣赏的音乐。此歌问世不久,即得到最高的评价。另外,又创作《恰尔尕》木卡姆。邻近的哈拉桑、伊拉克、撒马尔罕、叶尔羌等地的乐师,无一不知,无一不晓。他又创作了《杜尕》木兰姆。这歌曲非常动人。他为麦乌拉纳的诗词特意创作了《潘几尕》木卡姆,凡听过此曲的人无不感动。其中享有名声并流传于东方、西方各地的有《木夏乌热克》和《比乌代克》木卡姆,以及《恰合尔孜乃甫》《杜尕》《赛尕》《恰尔尕》《潘几尕》等。他留下了各种木卡姆和培养了成千的徒弟。”
“艺人麦乌拉纳·鲁提彼,曾创作了《比亚代提》木卡姆,并教给学生。”
“女艺人阿曼尼莎,她是一位卓绝的诗人,墙角置放着都它尔琴,她常为客人弹奏《潘几尕》木卡姆。”
以上的记载说明:
1.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是在各个历史时期,由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音乐家所创作。维吾尔族木卡姆的发展历史也是一样,除了,上面举的音乐家之外,还有无数不知名的音乐家,正如《艺人简史》中所说:“每一个时代都出现过成千上万的艺人,如果这里一一叙述,实在限于小册子的篇幅。因此,我在千万个艺人中选出了一些来叙述。至于其他创作一两个木卡姆,创作一两件乐器的艺人还不在少数,遗憾的是对他们的事迹没有在这里作详尽的叙述。”木卡姆发展的过程,证实这些话的准确性。历代知名和不知名的音乐家,都对木卡姆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这些著名的艺人,大多数出生于新疆的莎车、和阗等地。他们之中,有的足迹遍及印度、埃及、伊拉克等地。如艺人克沙古鲁斯,他“在印度学会了天文,印度人民从他那里学会了音乐”。艺人麦乌拉纳·依力曾到沙特阿拉伯朝觐,“《伊拉克戈璧》木卡姆,正是他横跨伊拉克戈壁朝汗时写的。这就是《伊拉克戈壁》木卡姆名称的由来。”有的艺人由于在音乐上造诣高深,远近地区都有不少人前来学艺,如艺人克地尔汗,“伊拉克、伊朗、伊斯坦布尔、克什米尔等遥远的城市,有不少人前来作他的学徒。”他们这些活动,对于中亚各地的音乐文化的交流,对于木卡姆的发展和繁荣,无疑都起了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这些艺人大都是十五世纪初至十六世纪初的人物,他们创作的木卡姆,有一个承前启后的关系,即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不断加工和创新。因此,木卡姆的出现,早于十五世纪是可以肯定的。
3.《律吕正义后编》和《艺人简史》中所提及的木卡姆曲名,大部分今天在新疆仍然流传,只有少数几个木卡姆未搜集到,也许年久失传。但是,今天流传的木卡姆,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上述两书没有提到的,这无疑是十六世纪之后,经过许多人的创作,又增加了更多的木卡姆;音乐的历史长河向前发展,不断得到丰富。
二、新疆有哪几部木卡姆
木卡姆(Mukam) 一词,原有“调式”“主调”“位置”“等级”“范围”等不同意思,是一种由声乐、器乐组合而成的大型套曲。中亚一些国家或民族,也有木卡姆,伊拉克称“玛戛姆”(Magam),阿塞拜疆称“木戛姆”(Mugam),塔吉克称“玛可姆”( Ma-kom)。尽管这些木卡姆也有少部分的曲名和新疆的木卡姆相同,但是前者音乐的曲体,音乐的风格也各不相同。目前,新疆的木卡姆,按其流传地区,曲体结构和音乐风格,大致可分为下面四部:
1.流传在新疆南部的喀什、和闻、莎车等地的木卡姆,共有十二套。
2.流传在新疆北部伊犁地区的木卡姆,它和前一种木卡姆同属一渊源,是一百多年前由喀什艺人穆哈默德·毛拉(又名卡鲁香)带到伊犁之后,同当地的音乐结合,发展为十四套之多。
3.在新疆南部,沿塔里木戈壁边缘的麦盖提、巴楚、阿凡提、库尔勒等地的木卡姆,因为它的音乐风格独特,人们称它为多兰木卡姆。“多兰”即古维语“吐兰”,是“群”的意思。古代在塔里木边缘从事集体劳动的人,被称为“多兰人”。多兰木卡姆也有十二套,但因年久失传,至今收集到十套。
4.在新疆东部的哈密地区流行的木卡姆,人们称它为哈密木卡姆,共有十二套。
三、木卡姆的艺术特点
木卡姆是从当地的民间音乐发展起来的,因此,四部木卡姆都各有不同的音乐特点。尽管四部木卡姆都有《拉克》《木夏乌热克》,曲名虽同,音调各异。在曲体结构上差别也大。
1.喀什等地的木卡姆,每一套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
甲、木卡姆 一首较长的独唱曲,散板节奏,吟诵似的旋律,感情深沉。一般由著名的艺人演唱,由弹布尔(或萨它尔)伴奏。
乙、穷拉额曼 意为“大曲”,一般由七八首歌曲和器乐曲组成。这部分音乐有的明显吸收了“朱拉”“赛乃姆”等民间歌舞音乐。音乐有的带有叙事性,有的具有歌舞性。
丙、达斯坦 意为“抒情音乐”,一般由三至九首歌曲和器乐曲组成。声乐和器乐相间,唱完一曲奏一曲,音乐十分抒情流畅。
丁、麦西热普 意为“欢乐的晚会”,由三至六首歌舞曲组成,曲间没有器乐曲作为连接,是一种舞蹈组歌形式,音乐明快活泼,速度逐渐加快,以热闹的气氛结束。
2.伊犁地区的木卡姆,每套由三个部分组成:
甲、木卡姆 乙、达斯坦 丙、麦西热普
这部木卡姆原由喀什流传至伊犁,由于流传演变,它没有“穷拉额曼”部分,其余三部分的音乐组合情况,基本相同。但是它受伊犁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音乐风格明朗清新。
3. 多兰木卡姆每一套曲由五个部分组成:
甲、木卡姆 散板歌曲,带有朗诵性旋律。
乙、切克特曼 慢板的歌舞。
丙、赛乃姆 中速的舞歌。
丁、赛乃克斯 明快的舞歌。
戊、赛力曼 快板的舞歌。
多兰木卡姆的音乐,具有豪迈粗犷的特点,除了第一曲之外,其他四首歌曲都具有舞蹈性。每一套多兰木卡姆,均由五首歌曲组成,是一种歌舞组曲。
4.哈密木卡姆,每套由两个部分组成:
甲、木卡姆 较长的散板歌曲,吟诵性的旋律。
乙、歌曲→歌曲→歌曲……由五至八首歌曲组合而成,一曲唱完接一曲,中间没有器乐间奏,音乐抒情。
哈密木卡姆是一种民歌套曲,它与一般民歌联唱不同之处,只是前面多了一首木卡姆。
以上四部木卡姆,共有五十套之多(包括同名异曲),每一套包括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若干首乐曲。全部木卡姆共有歌曲二百多首,器乐曲八十多首。它的体裁包括民歌、朗诵调、歌舞、器乐,可以说是集维吾尔民间音乐之大成,非常丰富。
如果从木卡姆的音乐体裁划分,可以把它分为歌曲和器乐曲两个部分。
歌曲部分包括有朗诵性的歌调,有叙事性的抒情歌曲,有舞蹈性的舞蹈歌曲,各有各的特点,组合起来有变化有对比,各饶其趣。
四部木卡姆每一套开始的第一曲,都定朗诵性的旋律,散板的节奏,是从念伊斯兰清真寺唱“阿赞”和念古兰经的音调发展而成的。
这些朗诵性的旋律,一般在开始时比较平稳,音域也不宽,但是在中间部分,旋律逐渐向上发展,扩大音域,感情激动饱满;将近结束时,旋律又回复到平稳。
哈密木卡姆每套除了第一曲与其他三部木卡姆的第一曲都是朗诵性的旋律,自第二曲开始,都是有若干首民歌组合而成;这些歌曲基本保留了当地原来民歌的面貌。
哈密在新疆东部,毗邻甘肃、青海,维、汉、回等民族文化交流密切,在哈密木卡姆中,有相当多的曲调是由五声音阶组成的,具有汉族--些民间音乐和回族“花儿”的某些特点。
喀什、伊犁、多兰三部木卡姆中的“朱拉”“赛乃姆”“大赛勒克”以及“麦西热普”部分的歌曲,原来都是来自各地的民间歌舞。这些歌舞音乐都具有歌唱性和舞蹈性的特点,曲调明快活泼,曲式结构也比较简练。
“穷拉额曼”和“达斯坦”的大部分歌曲,都是乐句较长,变化复杂,曲调悠长的。这是由于歌词内容叙事抒情的需要,因而音乐的发展较大,有的乐句长达十多小节,甚至达二十小节之多。
喀什和伊犁的两部木卡姆,除了歌曲之外,共有八十多首器乐曲;歌曲和器乐曲组合,构成一个整体。器乐曲在这两部木卡姆一方面作为歌曲连接时的桥梁,起间奏的作用;另一方面,器乐曲并非几个小节的音乐,而是篇幅较长的乐曲,因而它又能相对地独立的。
木卡姆的调式是非常之丰富的,计有:Do、Re、Mi、Sol、La、Si六种调式,每一种调式又包含几种音阶,有五声音阶、六声音阶、七声音阶,以及加升降半音的七声音阶等。
木卡姆是一种套曲形式,因此,它常常采用各种转调,以加强对比。转调的手法一般是主音位置相同的变调,主音位置不同的移调(往往是上下五度的关系),远关系转调等。前面“达斯坦”间奏曲的开始是1=G,从第十三小节起转到1=C,第二十三小节后又回到1=G。转调手法非常自然。
木卡姆的节拍和节奏,也是多种多样。除了常见的2/4、3/4、4/4之外,5/4、5/8、3/8、6/8、7/8等节拍被广泛的运用。5/8的节奏规律是xxxx,7/8的节奏规律是xxxxx。
至于手鼓在伴奏时所击出的鼓点,由于击奏鼓心,鼓边等不同的部位所发出的音色和强弱的节奏,更是千变万化。
伴奏的乐器,计有吹管乐器“乃依”(笛子)、皮皮(苇管),拉弦乐器萨它尔、艾捷克,弹拨乐器热瓦普、弹布尔、都它尔、卡龙,打击乐器达卜(手鼓)、纳格勒鼓等,可以说吹、拉、弹、打俱全,音色丰富,它们也是构成木卡姆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
木卡姆的歌唱部分,是诗歌和音乐的结合,这些歌词内容广泛,反映了维吾尔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歌词的作者,即有知名的学者,也有无名的歌手。
在十五世纪,人材辈出,像纳瓦依、克沙古鲁斯、法拉比等人学识渊博,不但天文、地理、诗词方面很有造诣,而且精通音乐,他们所创作的诗歌和木卡姆,至今为人们所传唱。例如:
你的心中若有怀疑,你要擅自权衡轻重;
哪怕妄取一根针,来日也将受到惩罚。
皇帝穿的是绫罗绸缎,戴的是珠光宝器;
而我们心目中有的是正义,手中有的是真理。
对知心人推心置腹披肝沥胆,
对过河拆桥的人啊别和他往还!
这些古典诗词寓意深刻,是至理名言,发人深思。人们从中得到启发,获得教益。
许多无名歌手来自民间,他们的诗词朴实无华,感情真挚。例如:
不能分担痛苦的人,他怎能懂得痛苦的心?
不懂事理的人和我交谈,他不要别人的只要金银。
我知道,真主知道,别人呵谁都不知道;
彻底未眠为爱情,为爱情痛苦难熬!
我的脸儿像苹果,相思使它变枯黄;
左也是痴情如焚,右也是魂牵梦想。
长期以来,在维吾尔人民中广泛流传《艾里甫一赛乃姆》叙事长诗,故事是描写一对青年的爱情波折,揭露封建制度下的黑暗,歌颂纯洁的爱情。这个故事,数百年来在民间流传。由于这个叙事诗常常被歌手们用木卡姆的曲调来演唱,因而它传遍天山南北,家喻户晓。例如下面一首是艾里甫被流放前与赛乃姆别离时唱的歌:
我艾里甫被锁起流放远方,
抛下我在爱的痛苦中惆怅,
啊,赛乃姆为生离死别哭断肠,
啊,艾里甫何时回到我的身旁?回到我的身旁?
下面赛乃姆在花园里触景生情时唱的歌:
可怜的夜莺在花丛中叫鸣,它在哀唤花的恋情,
在那早晨啼哭唱出心中的不平,心中的不平,
情人你要赶走睡意保持清醒,
我为情人敝开大门铺平路径。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维吾尔音乐家和戏剧家把这个动人故事改编为歌剧搬上舞台之后,因为歌剧的音乐大部分是木卡姆,为广大群众所熟悉,流传更为广泛。从长诗吟诵到民间用本卡姆来演唱,从民间流传又改编成歌剧,木卡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
作者简介:简其化(1924— ),男,汉族,广东南海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