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潮州音乐的演奏形式和艺术特色
蔡松琦 华音网 2022-06-17

潮州音乐是广东省潮汕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总称。它是一个传统深厚、源远流长的古老乐种。除流行于广东东部外,还流播到闽南、港澳和东南亚一带。

潮州音乐是在宋、元南戏——包括正字、弋阳、昆山诸腔的基础上融汇了秦腔、汉剧等剧种,并吸收了本地区民间音乐、小调而逐渐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潮乐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灵活机动的演奏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现简单介绍如下:

一、潮州锣鼓乐:潮州民间打击乐与管弦乐合奏的总称。两者紧密配合、浑然一体,打击乐占据重要的位置。潮州锣鼓乐擅长利用各种打击乐的不同音响色彩,丰富的节奏和力度变化,刻画各种音乐形象和思想感情。

潮州锣鼓乐分为潮州大锣鼓和潮州小锣鼓两种形式。每种形式又因主奏吹管乐器的不同分为唢呐主奏和横笛主奏两种类型。如:唢呐大锣鼓、笛套大锣鼓、唢呐小锣鼓、笛套小锣鼓等。其中以唢呐大锣鼓最有代表性,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我国锣鼓乐中独树一帜。

传统唢呐大锣鼓中使用的打击乐器有大鼓、中鼓、斗锣、大钹、小钹、亢锣、深波、苏锣、钦仔、月锣及铜钟等。解放后还增加了低音鼓和云锣。整套打击乐组织严密,各有一定的音高,具有丰满、协调的和声效果。弦乐与弹拨乐的数量没有一定的限制,当在广场演奏时,乐手的人数可多达数十人,而在剧场舞台演出时,人数则不宜过多。

演奏大锣鼓时以大鼓为中心。司鼓通过生动的鼓点、鼓的音响变化、手势和表情动作指挥整个乐队。在大锣鼓乐曲中还常有独立演奏的长大“鼓段”或“锣鼓段”,淋漓尽致地发挥打击乐的各种技巧。潮州唢呐大锣鼓气势雄伟、音响粗犷,但也能表现轻快、优美的情调。做到刚柔相济。唢呐大锣鼓分为牌子套曲和长行套曲两种。牌子套曲沿袭正字戏、弋阳腔、昆腔及潮剧的曲牌连奏形式。这一类的套曲常分为引序、正曲和尾声三部分,由同一宫音系统的一系列曲牌连缀而成。传统演奏曲目多以历代的战争为题材,如《关公过五关》《薛刚祭坟》《三休樊黎花》《十八寨妇征西》等,每一套曲包含的曲牌多达数十首,蔚为大观。长行套曲多以日常生活、劳动为题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传统曲目如《抛网捕鱼》《双咬鹅》和《掷钗》等。近年来新创作较成功的乐曲有《欢庆胜利》《春满渔港》等。

潮州小唢呐以小型打击乐为主体。常用的打击乐有小鼓(或苏鼓)、小锣、小钹、九仔锣、钦锣及铜钟等。它擅长运用轻敲细打的演奏手法,多样化的节奏和音色对比,表现活泼、轻巧、诙谐等情绪。传统的唢呐小锣鼓曲如《画眉跳架》。近年来的新创作如《喜送丰收粮》等。

潮州笛套大锣鼓曲调清悠古朴,富有诗情画意。它是大锣鼓器件与潮阳笙、箫、管、笛古乐结合而形成的另一流派的锣鼓乐形式。这一类的套曲常分为序曲、二板、三板和尾声数个部分,颇似唐宋大曲的“散序、拍序、曲破、尾声”的曲式结构。传统的曲目有《四大景》《儿欢》和《八仙贺寿》等,近年来的新作较成功的有《滨海新颜》。

小锣鼓器件与笛套古乐相结合形成笛套小锣鼓。它兼有小锣鼓与笛套古乐两者的特色,风味别具一格,有古代宫廷音乐的遗风。

此外尚有一种苏锣鼓,以苏锣、苏鼓为打击乐主要器件,其他乐器与大锣鼓相同。各地民间锣鼓班都能演奏。传统曲目有《小桃红》《倒骑驴》等。

二、潮州弦诗乐:民间拉弦和弹拨乐器合奏形式的总称。它以二弦领奏,常用的乐器包括椰胡、秦琴、扬琴、小三弦、琵琶、月琴、提胡等,解放后又增加中、低胡,大、中三弦,大、中阮,木琴和中、小笛。

潮州弦诗乐曲数量很多,题材广泛,如有表现自然景物,借景抒怀的《寒鸦戏水》《出水莲》《思春》等;有表现民间人情、风貌的《狮子戏球》《迎新春》等;有以古代诗词或历史故事为蓝本的《昭君怨》《崖山哀》等。最有代表性的弦诗曲是《寒鸦戏水》等十大套。一般短小的弦诗曲更是不计其数。弦诗乐经过历代名家不断地推敲、琢磨,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简要介绍:

(一)音阶组合形式:传统潮乐采用特殊的数字谱记谱,以数字“二三四五六七八”分别表示“sol、la、do、re、mi、sol、la”,这种记谱法叫做“二四”谱。它的特点是阶名和唱名一致。最早的潮乐采用五声音阶,我们称为潮乐古音阶。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发展,五声潮乐古音阶逐渐衍生,组合成为〔轻六〕〔重六〕〔轻三重六〕〔重三轻六〕〔活五〕和〔反线〕六种形式,称为潮州音乐六种音阶组合形式。

〔轻六〕全称〔轻三轻六音阶〕,它是潮乐音阶组合形式的基础。它由“sol、la、do、re、mi”五个五声正音构成。如出现“fa”“ti”两个偏音,多起旋律装饰作用。在〔轻六〕中由于所强调的主音不同而分别有宫、商、角、徵、羽等诸调式。用〔轻六〕写成的曲调一般比较明朗、欢快,如《喜送丰收粮》。

〔重六〕全称〔重三重六音阶〕。当在无品乐器诸如筝上演奏时,将“三”“六”la、mi两音加压重按,增加琴弦的张力,于是便由la、mi升高为ta、fa,衍生后的音阶以sol、ta、do、re、fa为五声正音,而la、mi两音反成为偏音,起旋律装饰作用。重六音阶结构复杂多变,除基本宫音系统外,尚接触下属宫和重下属宫,音级明显具有多义性。旋律盘根错节,韵味无穷,非常有特色,擅长表现深沉、抒情和哀怨的感情和气氛,如传统弦诗曲《寒鸦戏水》。有时也能表现轻松、活泼的情绪,如《双狮戏球》。〔重六〕多用sol、do、re音结束。

〔轻三重六〕,这种音阶由以上两种音阶组合而成。它的下截用轻三,上截用重六,成为一种“下轻上重”“半轻半重”式的音阶sol、la、do、re、fa、sol。〔轻三重六〕在传统曲目中数量较少,但旋法新颖,富于活力,曲调听起来非常清新、优美。创作乐曲《一路送粮一路歌》就是用〔轻三重六〕写成的,很有新意。

〔重三轻六〕,这种音阶也是由〔轻六〕和〔重六〕组合而成,只是方式有所不同,它的下截用重三而上截用轻六,成为一种“下重上轻”“半重半轻”式的音阶sol、ta、do、re、mi、sol。完全由〔重三轻六〕构成的乐曲极少,这种音阶多存在于重六曲的某些段落中。

〔反线〕,其音列同〔轻三重六〕, 它们都强调la、fa两音,fa音具有下属宫音系统宫音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反线〕实质上是移高四度调的另一个〔轻六〕。而〔轻三重六〕虽然也接触到上方四度调,但基本宫系统仍占支配地位,构成一种似转非转、上转下不转的态势。反线曲除保留一般轻六曲所具有的欢快、活跃的特点外,由于调门提高了,擅长表现诙谐、风趣的情绪和气氛。潮剧中丑角登场时便常用〔反线〕。

(二)乐曲结构和板式、板格:潮乐的变奏手法丰富多彩,它来源自民间乐手的演奏实践。乐手演奏时根据曲旨即兴发挥,并按照不同乐器的性能对旋律进行加花装饰。尔后不同的手法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并定型化,形成相对固定的板式和板格。潮州弦诗乐曲采用变奏原则由慢至快渐层发展。这不但是一种灵活的演奏方式,也是一种灵活的作曲方式。大套弦诗曲多为6 8板。常用的板路有:头板(慢、4/4)——拷拍(快、1/4)——三板(更快、1/4)——摧(快速花奏),或:头板(慢、4/4)——二板(中、2/4)——三板(更快、1/4) ——摧(快速花奏)等数 种。形成整套的完整曲体结构,有说似脱胎自唐代的大曲。

(三)变奏手法:旋律的加花装饰,艺人叫做“添花插指”。它表现为旋律线、音高、音值、节拍、节奏、速度和音阶调式等方面的变化,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主题的性格和形象。“添花插指”的优劣最能体现乐手演奏技巧、音乐修养和艺术造诣的高低。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拷拍段住于乐曲中间部分,它通常是有板无眼的1/4拍子,以板后音(后半拍)为特征,对乐曲开端部分(头板或二板)的旋律线进行删繁就简。它的节奏非常生动,活龙活现。旋律的快速花奏——“摧”的手法位于乐曲未移高潮部分,将三板业已简化后的旋律线重新按一定的节奏音型加以变奏。“摧”的手法很多,种类不下数十种。如单摧、双摧、双叠摧、企仩摧、企六摧等,“摧”在弦乐弓法的运用上也很讲究,有“疏弓密指”(长连弓)、“密弓疏指”(短分弓、同音反复时不换指)、“密弓密指”(分弓同时频频换指)等多种方式。“摧”的手法的主要原则是,尽管采用各种快速花奏的手法,但必须抓住强拍上原有的旋律骨干音,使其保持原曲的基本轮廓,不能“离谱”太远。“摧”的手法擅长表现热烈欢乐的情绪,因此常用在乐曲结束前的高潮段落。

三、笛套乐,也称“笛套古乐”:流行于潮阳、汕头一带,是以笙、箫、管、笛等吹管乐器为主体的一种演奏形式。曲调悠雅、清丽、委婉、古朴。它使用的曲牌、乐曲风格、韵味、定调方式等均有别于潮州弦诗,为室内演奏的小型细吹乐。笛套乐如加上大、小锣鼓器件则为上述广场演奏的笛套锣鼓。传统笛套乐曲数量甚丰,如《四大景》《江儿落》等。

四、细乐:民间流行的一种器乐重奏或小组合奏形式。如三弦、琵琶和筝的重奏,或在弹拨乐的基础上加进一些拉弦乐器。细乐一般不用二弦和吹管乐器。它具有室内乐演奏的特点,多承袭当地儒家乐派的演奏方式,演奏技巧出神入化,风格和谐、典雅。传统细乐有三弦、琵琶、筝重奏《胡笳十八插》等。

五、唢呐曲,是指以潮州大、小唢呐主奏的小型合奏形式,吹奏手法和演奏手法都独具一格,音色委婉动人。传统唢呐曲以《粉蝶采花》最著名。近年来采用唢呐曲形式进行创作的新作品特别多,较成功之作有《一路送粮一路歌》。唢呐曲形式生动活泼,乡土气息浓厚,表现力丰富,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此外尚有“汉乐”和“庙堂音乐”等形式。

作者简介:蔡松琦(1939—    ),男,广东揭阳人,星海音乐学院教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