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21年8月,昆剧传习所在苏州创建,在这里,走出了44位传字辈昆剧艺术家。他们在动荡的时局中坚持演出,挽救、继承了即将消亡的昆曲艺术;1949年之后,传字辈又培养了大批昆曲艺术接班人。他们在昆剧艺术史上,在中国戏剧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启了20世纪昆曲艺术的新篇章。2021年是传字辈从艺一百周年,也是昆曲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周年。为纪念昆剧传字辈艺术家从艺百年,总结传字辈艺术家的艺术成就,探讨21世纪昆剧艺术发展的路径和方法,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于2021年7月16日-18日在上海举办“纪念昆剧传字辈从艺百年学术研讨会”。国内四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传字辈昆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昆剧传习所创立之辩”、“传字辈昆剧表演艺术与传播”、“传字辈昆剧艺术家的历史经验与成就”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共同推进昆剧艺术在新时代的守正与发展,传承与传播。
挖掘传统,创新发展,是艺术工作者和研究学者共同的使命,也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要务。《上海艺术评论》公众号即日起,从本次研讨会的成果——《兰韵“传”馨——纪念昆剧传字辈从艺百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精选好文以飨读者。
摘要:2021 年是昆剧传习所开办 100 周年,也是昆曲被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 20 周年。“传习所”是 20 世纪初叶赓续昆曲香火、传承雅部艺术的重要艺术 教育机构。21 世纪由中国政府主办的多届昆曲艺术节是检阅昆曲艺术发展的重要节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昆曲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提升了昆曲艺术保 护、传承与发展的国际化认同趋势。昆曲观众的年轻化与知识化潮流,昆曲艺术在海 外演出的常态化与经典型历程,以《牡丹亭》和全部“临川四梦”为艺术交流与文化 对话的优美范本,呈现出东方文化的多彩神韵、世界剧坛的瑰丽风景。
关键词:昆曲传习所 昆曲艺术节 人类非遗戏剧名录 牡丹亭
老树春深更着花。明代皇家天坛内 600 多年的松柏犹自郁郁葱葱,与之同 代同龄的昆曲艺术更是繁花似锦,蔚为大观。
今年还是著名的昆剧传习所成立 100 周年,也是昆曲被列为人类文化遗产 代表作 20 周年。“传习所”是 20 世纪初叶赓续昆曲香火、传承雅部艺术的重要艺术教育机构,21 世纪由中国政府主办的多届昆曲艺术节是检阅昆曲艺术发 展的重要节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昆曲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提升了昆曲艺术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国际化认同、推广和传播的大趋势。
在各地举办的昆曲演出与研讨的庆典热潮中,蓦然回首,便有诸多的胜境值得流连忘返,更有云蒸霞蔚的明天值得期待。
一、昆剧传习所与十三尊护法神
久而弥新的昆曲艺术,之所以在当代中国和世界上以生气贯注的姿态获得巨大影响,首先在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呵护。 百年之前,昆曲艺术已经到了“救亡图存”的生死关头。在当时,如果没有穆藕初、吴梅等 13 位有识之士,于 1921 年开办了著名的“昆剧传习所”, 也许古老的昆曲就会香火中断,成为美妙的绝响。但是即便如此,传字辈老艺 人在内忧外侮的时代里,还是演出不多,最终星流云散。
1921 年秋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开办,是 20 世纪初叶中国文化人与实业家保 护昆曲的自觉行为。当时组成该所的十二位董事及穆藕初先生,可以看成是保 存昆曲艺术、培养传字辈艺人的十三尊“护法前辈”。这十三尊护法前辈无一 例外的全都是苏州人 。(吴新雷:《中国昆剧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7—430页。)
以苏州园林主人归类,首先要提到张紫东(1881—1951)。其祖父张履谦 就是现拙政园西花园的补园主人,他曾延聘江南曲圣俞粟庐(1847—1930), 在其十八曼陀罗花馆大厅及其四角耳房中,为儿孙教习昆曲。张紫东此后成为 昆曲名票中的“吴中老生第一人”,成为昆曲的护法神圣之一,正是源于儿时 学曲的经历。俞振飞的昆曲“童子功”,亦是跟随父亲在此间练成的。
狮子林曾一度为贝家所有。贝晋眉(1887—1968)既是十三护法神之一, 亦曾为苏昆的继字辈传艺。他就是当今国际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的从叔祖。所以贝聿铭在观看王芳等人在狮子林祖居演戏之后,会情不自禁感慨道:贝家是 对昆曲有功的!
十三位护法前辈当中,有四位教育家。曾任苏州市教育局局长的潘振霄, 素习冠生,积极资助传习所和道和曲社,就连其女潘德寿亦受其影响,参与苏 州女子曲社担任旦角。汪鼎丞(1861 ?—1935),多年担任吴县一中和省二中 的校长,也是一位资深的清曲家和昆曲活动家。昆剧传习所的牌名,正是出于 此公之手。吴粹伦(1883—1941)曾任昆山中学和上海澄衷中学校长。除了相 助传习所之外,他还曾在昆山中学设立数十人的昆曲组,这是在我国中小学推 广昆曲的第一人。当然,四位教育家里头,肯定少不了还要提及的曲学大师吴梅教授。
四位商人参与其间。传习所的直接掌门人,是曾任苏州商团团长的孙咏 雩(1877—1934)所长。他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是一位不负众望的昆曲教育家。观前街春柳照相馆主人叶柳村(1880—1938)既工昆曲老生,还是各种曲 社活动的积极分子。徐静清(1891—1959)本人是香烛店老板,同时又擅唱做表演。当然,大商人穆藕初也在其列。 还有自号曲奴的徐印若(1878—1934),人称是位什么角色都可以应付的“戏抹布”。他终生不离一管笛、一折曲,死时亦然。人世之间,若他不加盟传 习所,谁还会来加盟?
李式安先生在昆曲小生方面钻研甚多,吴梅先生曾称其表演“无懈可击”。陈冠三先生的职业是小吏,但却在昆曲旦角方面深有心得。
现在我们来看昆剧传习所十三位护法前辈当中的吴梅先生和穆藕初先生。
吴梅(1884—1939),是中国第一位在大学开设词曲课程并教唱昆曲的教育家。他于 1917 年便在北京大学教学,从此词曲成为大学中文系教学研究的 必修课程。从北大到中央大学等多所高校,他所培养的任二北、钱南扬、俞平伯、唐圭璋和王季思、万云骏、吴白等人,都成为中国的著名教授。“天下 治词曲者皆出于吴门”,这是大体符合事实的归纳。
穆藕初(1876—1943)祖籍吴县东山,生于上海川沙,美国农学硕士 (1914),先后创办上海诸多纱厂、银行,为上海总商会董事。他在苏州张紫 东府上小住时,得以结识在此授曲的昆曲大师俞粟庐,由此慧根顿悟,“始憬 悟昆曲之有关于国粹文化之重要”,从此师从严连生、俞振飞、金寿生等“拍曲”,从不间断。
1920 年 5 月,穆藕初氏在北大拜访了吴梅。在“打倒孔家店”、置疑传统文化的浪潮当中,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其中心地带却赖有持不同意见的哲人在。他们有若安浪伏波的巍巍磐石 一般,听任水面上激浪澎湃,但却纹丝不动,异常平静。
实业大腕与词曲大师在波翻云转的北大安之若素。他们半杯清茶,促膝谈心;昆腔一吟,两情如故。传统坚守与文化重建同心甚殷,兴学办校以传承昆 剧动机遂萌。
次年,以穆氏基金为主渠道,昆曲传习所得以顺利开张并蓬勃开展下去。
五年后,穆藕初的纱厂濒于破产,他也渐渐弃商从政。传习所由陶希泉、 严惠宇二位接管。学员这时都已学成,乃改名新乐府到上海演出。30 年代以 来,传字辈从自负盈亏的“兄弟班”到仙霓社,继续有所演出;直到行头毁于 炮火之中,这才散伙走人,各自奔前程去了。
1943 年 9 月,穆藕初先生在重庆病逝。之前他还在重庆昆曲社拍曲,还在想捐款建造一座昆剧专门剧场......
但是昆曲艺术的薪火,幸得传字辈老艺人流传下来,这才有全国八大昆剧院团的发展,这才有 21 世纪初年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形态代表作的殊荣。 抚今追昔,作为百戏之师的昆曲艺术有今天,传统文化在戏曲方面的代表剧种还能充满活力,都与 20 世纪上半叶十三位护法前辈的努力息息相关。 文人、艺人、商人、园林主人乃至社会各界,都成为昔日昆剧护法神圣的基本组成部分和文化坚守阵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传字辈老艺人大多被请进上海、浙江和江苏的艺术学校,为京昆人才的培育春风化雨,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十五贯》,昆剧艺术节与国际保护模式
1955 年,浙江省政府在原民间戏班“国风苏昆剧团”的基础上,在著名传字辈昆剧表演艺术家周传瑛、王传淞、朱国梁等人的引领下,组建成浙江昆剧团,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全国第一家昆剧表演团队。该团改编演出 的《十五贯》应邀进京演出之后,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极大重视,中央指 示以《十五贯》作为借鉴,在全国范围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十五贯》周传瑛(中)饰况钟(浙江昆剧团提供)
1956 年 5 月 17 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田汉执笔的题为《从“一出戏救 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把昆曲和《十五贯》在新时期的关联、把一个 古老剧种的当代存活意义都进行了扼要阐述。
《十五贯》剧从昆曲舞台版到各剧种的移植版风行天下,该剧的电影版也 广为流播,达到了与越剧电影《红楼梦》双峰并照、声震遐迩的盛大景观。
由此出发,昆曲院团也随之勃兴起来。这就形成了浙昆之外的北方昆曲剧 院、上海昆剧团、江苏省昆剧院、苏州昆剧院、昆山昆剧团、湖南昆剧团和永 嘉昆剧团一共八家昆剧院团。在宝岛台湾,昆曲院团也有兰亭昆曲剧团等多家 由京剧和戏曲爱好者自发成立的业余剧社。
《十五贯》说明书(浙江昆剧团提供)
正是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与积极推动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江苏省 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江苏省文化 厅、苏州市文化局、昆山市人民政府承办,中国昆剧研究会以及有关资助单位 协办的中国昆剧艺术节,在 2000 年敲响了开场的锣鼓。每三年举办一次剧种 的盛会,从第一届到第七届,昆剧艺术节以保存和发展昆剧艺术,增进世界各 国昆剧爱好者的沟通为宗旨,不仅对参赛的剧目进行评选和讲评,还举办相应 的各种展览与学术研讨会,不仅有传统剧目的复排和提高,还有原创剧目的亮 相和跃升。
首届昆剧节上的亮点之一,是江苏省昆剧院五朵“梅花”齐聚《桃花扇》, 上海昆剧团四朵“梅花”共演《牡丹亭》。
第二届昆剧节,北方昆曲剧院《宦门子弟错立身》、中国戏曲学院的《张协状元》、湖南省昆剧团的《彩楼记》、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的《杀狗记》、浙 江昆剧团的《暗箭记》、苏州昆剧院的《朱买臣休妻》、上海昆剧团的《班昭》 和江苏省昆剧院的《窦娥冤》等 8 台大戏及 3 台经典折子戏相继亮相展演,新 编与改编大戏开始蔚为风气,传承与发展相得益彰。
第三届昆剧节上,由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专项资助排演 新创剧目和整理改编剧目争奇斗艳。上昆的《一片桃花红》、浙昆的《公孙子 都》、北昆的《百花公主》、苏州昆剧院的《西施》、浙江永嘉昆剧团的《折桂 记》等,各有千秋。香港京昆剧坊的《武松与潘金莲》、台湾昆剧团《风筝误》 和台湾兰庭昆剧团《狮吼记》,各臻其妙。
第四届昆剧节,上海昆剧团的《长生殿》、北方昆曲剧院的《西厢记》、苏 州昆剧院的《牡丹亭》、江苏省昆剧院的《1699·桃花扇》、浙江昆剧团的《红 泥关》和苏州昆剧院的《长生殿》分获优秀剧目奖,中国昆曲博物馆的《玉簪 记》等获得了剧目奖,上海昆剧团的 3 位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张静 娴、张铭荣获得了特别荣誉奖。此外,还评选出 10 个优秀表演奖和 10 个优秀 青年演员表演奖,苏州昆剧院著名演员王芳获优秀表演奖,苏州昆剧院青年演 员俞玖林、沈丰英获优秀青年演员表演奖,中国昆曲博物馆青年演员肖向平获“青年十佳”。 第五届昆剧艺术节上,荣获“优秀演出剧目奖”榜首的《景阳钟变》,根据昆曲传统戏《铁冠图》创作排演,舞台表演沉稳大气。北方昆曲剧院以 600 多年的昆曲,演绎了 200 多年的《红楼梦》。日本艺术家坂东玉三郎也展示了 东瀛杜丽娘的风采。由文化部主导的“名家传戏——当代昆曲名家收徒传艺工 程启动仪式”,开启了赓续火种、力推新人的新举措。
第六届中国昆剧艺术节荟萃了各地七大昆剧院团、戏曲院校、民营昆剧院 团以及来自台湾地区的昆剧团等共 13 家演出单位,在苏州六大剧院上演 17 台 优秀昆曲剧目,其中的《李清照》和《曲圣魏良辅》引人注目。
2018 年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参演剧目既有新创剧目如昆山当代昆剧院新编剧目《顾炎武》、北方昆曲剧院的新编剧目《赵氏孤儿》、湖 南省昆剧团的新编剧目《乌石记》等,又有传统经典剧目如上海昆剧团将复排演出的剧目《琵琶记》。北大学子的校园版《牡丹亭》,也是其中的一大景观。 如果说明代以来,苏州一年一度的虎丘曲会属于大众唱昆曲的群众场面的,那么 21 世纪以来的中国昆曲艺术节,便是专业团队三年一考的“大比之 年”,但是真正的评委不仅在于专家的选票,而在于广大观众的积极参与和公 道酷评。
岁华如流,荣耀常在。2001 年 5 月 18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世界上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的昆曲艺术名列榜首,与日本能乐、印度鸠提耶耽梵剧、西班牙埃尔切神秘剧和意大利西西里木 偶剧并列五大剧种,以漫长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实至名归地获此殊荣。
人类文化遗产代表作,需要一批领军人物。2002 年,在中国政府提议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文化部为浙江昆剧团的闺门旦资深表演艺术家张娴共 同颁发了“昆曲艺术事业特殊贡献奖”。巴黎当地时间 2011 年 5 月 26 日,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仪式,推举中国昆曲演员张军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
人类非遗首批五大剧种的保护与传承,基本上形成了日本模式、印欧模式和中国模式等艺术承传的三大模式。
苏州昆剧院的青春版《牡丹亭》
日本能乐模式的保护与传承:一是家传,二是收徒,三是财团法人支持, 四是国家支撑,包括在海外特别是在西方高等学府中不遗余力地推广。
印欧模式与宗教仪轨相关,例如印度鸠提耶耽梵剧两千年来一般都在印度教神庙中的库坦巴拉姆演出。西班牙埃尔切神秘剧,在罗马教皇的特许下,六百年来从未间断在埃尔切圣·玛丽亚大教堂的演出。
21 世纪以来,中国昆曲的保护模式已锻造成型。以政府为主导、剧团与表 演艺术家为主力的中国昆曲保护、传承与发展模式全面凸显,成为人类口头与 非物质遗产保护戏剧代表作中,最系统也最接地气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国家昆 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有选择、抢救性地录制了由当代众多昆曲名家 主演的剧目,出版了《中国昆曲论坛论文集》《昆曲与传统文化研究丛书》等图 书,并资助了《中国昆曲论坛论文集》《昆曲与传统文化研究丛书》,《张紫东昆 曲抄本》《昆曲表演文献整理丛刊》《中国昆曲艺术大典》鱼贯而出。《中国京昆 艺术家传记丛书》蔚为规模。中国的传统戏剧保护模式以昆曲艺术作为代表, 既处于国家文化战略的主体方阵之中,又得到了昆曲工作者的积极响应与大力 实践,也获得了社会上的广泛呼应与支持,在联合国诸多缔约国中具备领先的 精神和示范的意义。
三、青年观众群体与海外演出常态
近 20 年来,昆曲成为艺术审美的时尚文化,已经形成以高校学生和都市白领作为主体的青年观众团队。
曾几何时,台湾观众有感于岛内昆曲表演专业团队,都还处于学习提高的过程中,于是就感觉良好地说:“最好的昆曲院团在大陆,可是最好的昆曲观 众在台湾。”因为台湾的国文教材中,包括昆曲名剧在内的篇目更多一些,因 此大学生观看昆曲的兴趣也更加强烈一些。
21 世纪以来的大陆高校大学生,只要有可能看到昆曲,基本上都会对这 一剧种保持着敬畏之心与喜欢之情,其中不少人成为热爱昆曲的“粉丝”或曰 “昆虫”。在北大百年大讲堂,在清华的大剧场,老一代昆曲演员被尊称为国宝级的艺术家。 以北大为例,该校京昆社成立已有二十年,曾代表北大在以色列演出昆曲《游园惊梦》。他们于 2017 年与北京昆曲研习社合作编创新剧《临川梦》。该校 还常年举办昆曲大师工作坊,邀请梁谷音、张继青、张洵澎、侯少奎等昆曲大 师亲自教授学员。
2011 年,该校排演了校园版《牡丹亭》。应文化部的邀请,校园版《牡丹 亭》参加在上海戏剧学院举办的“2011 全国昆曲优秀中青年演员展演”,参加 第七届中国昆剧节上的演出。白先勇将之归纳为“一出戏将观众变为演员”。
该校还出版了《昆曲欣赏读本》《白先勇与青春版〈牡丹亭〉》《牡丹情 缘——白先勇的昆曲之旅》《京都聆曲录》《昆曲的声与色》《〈西游记杂剧〉评注 本》等专著,并策划《在北大听昆曲》《二十世纪昆曲艺术家图传丛书》等系列 丛书,以及昆曲口述史、昆曲脸谱、昆曲艺术教材等项目。在昆曲教学资料的 数字化方面:由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教务部、图书馆通力合作,昆曲教学资料数字化得以开展,目前可在北京大学教学网、北京大学图 书馆收看昆曲课程,并在公众电台推出昆曲讲座。
大陆的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校,台北的“中央大学”和台湾大 学,都是中国青年观众的重镇和大学生昆曲的重要基地。
中国昆曲在国内外保持了一个宽幅度、大阵营、常态化的演出态势。中国 模式之于日本模式和印欧模式而言,在常态化的演出规模方面,可能具备自己 较大的优势。
在国内,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还积极推动和资助全国七个 昆曲院团持续进行公益性、普及性演出,10 年来共演出 5000 余场,不仅使更多的优秀青年演员获得了舞台实践的机会,也让更多的青年一代能有机会近 距离地接触和欣赏到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的风采,为昆曲艺术的传承发展营造出 较为良好的生存环境与社会基础。同时,在这一举措的有效引导下,全国昆剧 院团的公益性、社会性演出状况十分喜人,不仅演出剧目多、演出场次不断增 长、观众面广、社会影响力大,同时演出形式也呈多样化的趋势,既有定期、 定点的进校园和旅游景点的常态化演出,也有走进地铁、走进真实园林、创立 环球在线网络演出等,从而在总体上使昆曲舞台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构成了不 同层次、不同样式、宣传昆曲、走进大众的演出形态,进而表现出了更为强劲 的生机和活力。
在海外演出市场的开拓上,中国模式也做得比较出色。为进一步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 程在实施过程中,还十分注重推动和引导优秀昆剧院团、优秀昆曲剧目“走出 去”。20 年来,在国家扶持下,全国各昆曲院团已赴美国、英国、希腊、荷兰、 瑞士、瑞典、比利时、日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土库斯曼等 30 余个国家, 进行对外交流演出约 2000 场。2015 年,仅中国戏曲学院和中央大学团队就在 德国、维也纳等地演出过 8 场昆曲选场。
2006 年 3 月,杨凤一在意大利中部文化名城佛罗伦萨获得 2006 年度佛罗 伦萨国际妇女奖。这个奖项是创立 15 年来头一次颁发给亚洲人。这个奖项是 对杨凤一多年来不断把昆曲艺术推向国际舞台的肯定 。(《昆曲演员杨凤一获佛罗伦萨国际妇女奖》:新华社罗马 2006 年 3 月 26 日电)杨凤一从 1994 年开始 先后 4 次在意大利主演京剧《杜兰朵公主》,并参加了意大利罗马歌剧院的歌 剧《杜兰朵公主》的演出。
2014 年起,由文化部主管的国家艺术基金,又增添了到海外推广戏曲艺术 的相关条例,相信有更多昆曲剧目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将会在海外主流 戏剧市场上获得更多的青睐。
四、中国文化名人汤显祖,世界著名戏剧《牡丹亭》
近年来,全球各大艺术节上,中国昆曲的参与度极高,尤其是以汤显祖“临川四梦”为代表的昆曲演出,成为中国文化输出和中国戏剧展览的国家品牌。苏州昆剧院的青春版《牡丹亭》,先后在美国湾区各大学、在欧洲各国进行了广泛的演出。汤显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标志性人物之一。日本学者青木正儿(1877—1964)最早在 1916 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戏曲史》中写道: 显祖之 生,先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年,后莎士比亚之逝世一年而卒(按:实为同一年,青木氏判断有误),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 。(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王古鲁译),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第230页)
2016 年是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 400 周年。为响应 2015 年 10 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英国期间提出的“中英两国可以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 以此推动两国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的号召,中国文化部外联局、中外文 化交流中心携手海外各中国文化中心举办此次大型展览,并在一些国家展开了 系列演出。
中英两国决定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一场名为“跨越时空的对 —— 纪念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 400 周年”的大型世界巡展正式举行。这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时刻,更是一场伟大的相遇。在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福 德,莎翁的粉丝为《牡丹亭》的唱腔凝神驻足;在汤显祖的故乡临川,汤公的后人也一齐纪念莎翁;在布鲁塞尔,《牡丹亭》连续演出多场;在悉尼,主题 研讨正热烈举行......当莎士比亚与“东方的莎士比亚”400 年后携手,世界正凝神注视这场文化的盛会。(何鼎鼎:《当莎士 亚遇上汤显祖》,《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3日。)
为纪念汤显祖逝世 400 周年,上海昆剧团排演了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梦》《南柯记》4 部大戏,从而完整地演奏出“临川四梦”四部曲之 交响乐章。从中国到外国,从捷克布拉格到布鲁塞尔,汤显祖的上昆版系列, 已经先后演出了 45 场。剧团所到之处,一票难求。演出之后,令人感动。大 家都为恭逢演出盛典而感到幸运,更为再次观演汤剧昆演之经典场面产生了 期待。
西方观众的掌声和赞叹也充分证明,正如莎士比亚可以在中国和全世界找 到知音,汤显祖在西方和全世界,也一样能超越语言障碍、文化隔膜和审美传 统,找到广泛的知音,获得无限的共鸣。这是因为,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戏剧 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基因、生命追求、爱情至上和美学密码,是全人类不同种族和国家、不同年龄和代际、不同纬度和温度,都永远葆有的珍贵文化遗 产和戏剧艺术之代表作。
西方观众也像中国的戏迷朋友们一样,可以连续 3 天每场必看,越看越有 味道。所以演出领队史建无比感慨地说:“现在可以说,昆曲在西方也有了忠 实的粉丝。”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说,此前曾有专家认为,相比莎士比亚作 品中包含的现代意识,汤显祖的作品似乎只属于中国古典艺术范畴。但从今年 海外巡演中西方观众的反应来看,恰恰说明:汤显祖作品中凝结的东方哲学精 神和美学趣味,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而且有跨越地域的魅力。它是古典 的,也是现代的;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汤显祖在欧洲心脏引发共鸣》,《文汇报》2016 年 10 月 10 日。)
中国与国际戏剧界横跨 2016 年全年的纪念活动,不仅使得三位文化巨匠跨越 400 年的“握手”前行显得如此亲近,还将拉近中国戏曲文化和世界戏剧 界的距离,展示中国昆曲的曼妙悠远,演唱中国人的爱情故事,使得东西方戏 剧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流。
从 2011 年以来,昆曲《牡丹亭》的不同演出版本从林肯艺术中心到大都 会博物馆,从北美到欧洲,几乎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关注。
汤显祖家乡抚州,从 2016 年开始至今,在国内外展开了一系列纪念国际 戏剧大师汤显祖的盛大活动。这些盛大活动基本上包括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 发布会、在故乡举行旷日持久的戏剧文化活动,在全球主要是英国乃至欧美开 展相应的世界级戏剧大师的纪念活动。
看汤剧,传汤学,已经成为抚州人、江西人和中国文化人、世界戏剧人的 精彩审美体验和重要学术研究命题。《牡丹亭》不仅走进了各国的剧场,还走 进了欧美大学的教科书。
汤显祖和《临川四梦》,中国昆曲与人类非遗戏剧代表作,中国遗产保护模式与日本、印欧的保护模式,各有千秋。但是中国昆曲的保护传承和演出, 从目前看来一枝独秀,属于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当中的“优等 生”,这也是举世公认的事实。西方剧坛上有莎士比亚,东方剧坛上有汤显祖, 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得到广泛认同的基本事实。
昆曲观众的年轻化与知识化潮流,昆曲艺术在海外演出的常态化与经典型 历程,以《牡丹亭》和全部“临川四梦”为艺术交流与文化对的优美范本, 都呈现出东方文化的多彩神韵、世界剧坛的瑰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