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开年大戏“丝路之乐.唐韵回响”于1月5日盛放上音歌剧院。这是自20世纪初《敦煌琵琶谱》问世以来,近百年唐乐研究成果的精彩呈现,凝结了几代研究者的艰辛与努力。本场音乐会的策划者、艺术总监赵维平教授心系古乐传承,四十年深辩前人之学、深耕“丝路”音乐解密国乐瑰宝之真相,终使“盛世之音”奏响,可谓“乐界之盛世”。
一、以历史为据以学术为根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热潮复兴,“古乐复原”也悄然兴起。上海音乐学院立足教学与研究,希望建立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唐乐制品,力图使每一个细节都有史可稽、有据可依,这台音乐会的呈现正是该校多位研究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古谱的收集与运用
自《敦煌琵琶谱》被发现,海内外学者展开了中国古谱的研究。198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的叶栋教授首次在国内对《敦煌琵琶谱》的节奏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解译了全部25首琵琶谱并以音乐会的形式展示了其成果。此后,陈应时、何昌林、赵晓生、应有勤、赵维平等学者先后参与讨论。他们积极热议,掀起了国内的古谱研究热潮。
对于节奏问题,陈应时先生提出的“掣拍说”受到了高度的评价。尤其是他运用“掣拍说”与《敦煌琵琶谱》中部分重名曲段落进行互证,接着又以之解译《西江月.又慢曲子》两首重名曲的旋律部分并获得了高度的重合,从而更进一步肯定了其理论的合理性与准确度。
《敦煌琵琶谱》是我国古代乐谱中的一份,同时期的唐代乐谱存世的还有《天平琵琶谱》 (747年)、《五弦琵琶谱》(773年)。另外,还有大量筝谱、横笛谱、琵琶谱、笙谱等古代乐谱传承于日本。这些都是了解中国古代音乐不可缺少的研究史料。对此,赵维平教授曾多次赴海内外考察、研究散落的中国古代乐谱,并对古谱进行数字化转存、数据库开发和收录。经过多年努力,搜集到了近两万页的高清原始古谱,使“国乐回家”,可谓贡献卓越。
(二)古乐器的复原
为了接近历史,这台音乐会所使用的全都是唐代的复古乐器。我们知道,中国古代乐器,特别是唐及唐前的乐器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多发生了变化,或者流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即使有部分得以延传至今,乐器的形态与演奏法也都发生了巨大变迁。对此我们看到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八世纪唐代乐器为我们解开中国古乐器之谜带来了希望。赵维平教授曾东瀛留学十余载,潜心研究正仓院所藏乐器的材质与形制。他结合大量历史文献,与乐器厂进行反复磋商与实验,成功复原出了四弦曲项琵琶、五弦直项琵琶、阮弦、箜篌、横笛、羯鼓、拍板等三十余件乐器。赵老师感慨道:“乐器复原真的很难。形制要推敲,材料要考究,我们一定要让古乐器来呈现古代音乐。”本场音乐会的主题是“丝路之乐:唐韵回响”。作曲家徐坚强教授担任音乐编配的大部分工作以及乐队排练。如何在尊重原曲的同时又能让现代人接受?尤其是要把那么多仿古乐器的声部和音色错落有致地搭配、节奏合理地编排,又避免使用和声等西方作曲技法,这实际上是一个新的挑战和学术课题。徐坚强在充分尊重唐代古谱的基础上,将单旋律作了音色、速度和力度变化对比;打击乐则根据古谱之韵进行细微的穿插和高潮叠起的设计,使每首乐曲具有独特的唐韵和艺术趣味。
在这台唐代音乐会上,开场曲《急胡相问》 《水鼓子》《酒胡子》以及舞蹈音乐《胡腾舞》《胡旋舞》都是以乐队形式展示,体现出了这一时代的乐舞特征。两首声乐曲《伊州》和《长沙女引》,虽然伴奏乐器只有简单的曲项琵琶、阮咸和笙,却十分细腻地展现了中国艺术中的白描风格,传达出高雅优美的中国风韵。终曲《龟兹乐》以乐队形式呈现,史籍中描述该曲以热烈激昂而著称,所谓“琵琶,五弦,箜篌胡舞铿锵镗骛,洪心骇耳”。又如《大唐西域记》的“龟兹”国条记载:“管弦伎乐,特善诸国。”也就是说在初唐的十部伎中龟兹乐占据着突出地位。龟兹乐中使用的乐器种类诸多,据《隋书》乐志的“龟兹乐”条目记载,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筚篥、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竖箜篌、腰鼓、羯鼓、鸡娄鼓、铜钹、贝等胡乐器,以及笙、笛、箫等十五种中国俗乐器。④可见龟兹乐在以印度系胡乐器为主的基础上,又融合了部分中国俗乐器的乐队性格。以这首风格鲜明、极具代表性的乐曲压轴,为这场音乐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终止符。
本场音乐会的节目以唐代乐舞为出发点,包含了古琴、琵琶的器乐独奏,男女声独唱、胡旋舞、胡腾舞及器乐合奏等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展现了唐代的谐谑、忧郁、恬美,且又生动、奔放,极富时代风貌。
(三)演奏形式、乐舞形态与服饰的还原
除了“听觉”上的还原,音乐会的乐队建制、演奏形式、乐舞形态乃至服装造型的细节全部依据佛教洞窟中的壁画、雕塑以及出土文物所示的样貌而定。舞台高度还原了壁画中的地毯及其他陈设,将乐队与舞者划区,打造如唐代一般对称性的舞台功能分区。演员的服装也以唐代鎏金铜胡腾舞俑、敦煌壁画中的原型等文物作参考,还原其胡衫、长带的设计。创作团队精益求精,力图使唐乐立体呈现,让封存于壁画中的古乐在今世“复活”,给予观众以“视觉”上的震撼。
二、以今人之技润色
在“乐、舞、装”紧依文献典籍的同时,舞台设计也十分重要。代晓蓉教授担任了这场音乐会的舞台制作和视觉总监。舞台上呈现的古代乐谱、洞窟壁画、正仓院乐器等唐代的要素都以数字影像、现代舞美与舞台布景完美结合,形成高度逼真的创意视觉效果,架起了沟通古今的桥梁。舞台中央,数十米的卷轴幕布一泻而下,唐代妆造的演员们就在这“画轴宣纸”上弄乐起舞。与每首曲目的背景与风格特征相应,卷轴上环绕式滚动着壁画与古谱的相关内容,轻纱薄雾、浓淡虚实、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结合着那既熟悉又陌生的音乐,一派梦境,缱绻不已。恍惚间,那封固于壁画中操弄弦管的生灵仿佛真就在眼前跳跃!在明暗之间,带领观众穿越回千年前盛装的长安,与古人举杯畅言、共听海涛闲话。
女声独唱曲《伊州》由徐坚强根据陈应时先生的《敦煌琵琶谱》译谱改编而成,由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回族青年女高音马鑫芮演唱。乐曲的填词采用了王维的《伊州歌》:“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歌曲表达了一位妇女对出征丈夫的相思之情。原曲仅为单旋律作品,作曲家依据歌词内容和描写该曲音乐形态的史料,编配了四弦琵琶与笙的伴奏。人声的沉郁哀婉让听者与古人同伤别离,而琵琶的断续和笙之音的凛冽又令这凄凉之色更为浓重。一轮明月,三两弦声,笙声叹息,催人泪下。
古琴曲《石上流泉》记载于我国最早的古琴谱《碣石调.幽兰》(6世纪)的末尾,但只见曲名,未存曲谱。幸运的是,这首乐曲在日本遣唐使带到日本后得以保留至今。创作团队在日本琵琶谱《三五要录》 (12世纪末)中发现了这首乐曲,并在反复比较后提出用古琴来演绎更符合乐曲本身的韵律,于是便有了此次梦回梁代的演绎。演奏者是来自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杨楚婷同学,她年纪虽轻,音乐悟性却颇佳。妙手轻弹,乐曲诗情荡漾的旋律犹如深藏于漫天云雾之间,我们感受到相隔遥远的疏离与亲近。乐中,薄纱骤然扬起色调回暖,琴声速度加急,仿佛时间轮回被打破,台上台下世界相通,心意相合。《又慢曲子.西江月》根据陈应时先生的《敦煌琵琶谱》译谱所作。《西江月》作为“词牌”广为人知,参与创制的词人辈出,如柳永、辛弃疾、苏轼等都留下了不朽之作。然而,目前所见皆为文学作品,其音乐究竟如何?在本场音乐会中,创作团队通过将《敦煌琵琶谱》中的《又慢曲子.西江月》配置成以箫、琵琶、箜篌及打击乐合奏的乐队形式为我们揭晓了答案。琵琶演奏家张晓东带领四位年轻的演奏员,以超然空灵的旋律诉说着千年前的哀戚。“转轴拨弦三两声”,乐停未觉衫已湿。残月当空照,让观众跨越时空,感伤着前人的感伤。那存隙于时空中的苍茫与微凉,无论经过怎样的轮回,仍在今世荡漾。
《胡腾舞》《胡旋舞》的柔中透韧、舒朗英飒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盛唐那驼铃阵阵的集市。大家席地而坐,随音乐而动,为舞者鼓掌叫好。随着丝绸之路的开凿,胡乐人大量涌入中原,其中,胡旋舞、胡腾舞成为当时的时尚。白居易曾在其《胡旋女》中描绘了这些胡乐舞风靡朝野的景象:“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音乐会还原了其中的《胡腾舞》和《胡旋舞》,特邀上海戏剧学院的张麟和庄丽两位老师设计舞蹈动作,由三位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青年舞蹈家杨帆、李佳希和李安妮分别演绎。
《胡腾舞》是一种蹲与站立相结合的舞蹈。在表演中,舞者杨帆头戴尖顶蕃帽,身着窄袖胡衫,足蹬软靴,另配轻纱长带,一亮相便获得了满堂彩。上下腾跳“急如鸟”,转手抬首“脆如竹”,令人印象深刻。《胡旋舞》也是隋唐时最为盛行的舞蹈之一,其曲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因为多旋转蹬踏的动作,故名胡旋。李佳希和李安妮两位舞者宛着薄衫,佩珠宝,以姿态万千的旋转、高度默契的配合,用十分三十秒的时长旋尽了盛唐的瑰丽,令观众数次拍手叫绝。最后,一曲热烈激昂的《龟兹乐》索性将整个大唐于剧院中怒放。创作团队依据历史文献中龟兹乐的吹打乐特征,以《敦煌曲谱》第17首《又急曲子》为主线,编配成由29位乐手用“复古乐器”演奏的铿锵之乐。“古乐、古服、古器”与今人之技相合,迸发出的生命力,令人神往。在所有曲目演毕后,赵维平教授又为观众一一介绍了音乐会所用乐器的前世今生,并引导乐者进行分类展示。这不仅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乐器的精妙、感佩于先人的才智,更是将专业的学术研究成果传入千家万户,让优秀文化传承薪火相传。敦煌壁画里走出来的乐队,奏出遗失千年的乐音。这台音乐会从音乐学系几代研学者的研究成果出发,结合作曲家的精心编配、“上音”民乐系、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倾力演绎与数字媒体学院的多媒体展示,全力打造高度还原历史的真实效果。这里必须提及的是,四弦、五弦琵琶和阮咸在唐朝时是横抱且用拨子演奏,如何适应这与今日完全不同的演奏法?十三弦筝的调弦如何做?无笛膜七指孔横笛如何吹?等等这些问题都在演奏者们不断琢磨与细心研究的过程中一一解决。对此,吴强教授的乐队指导功不可没。学生们在面临期末考试的情况下,因深感这场音乐会的意义重大坚持打磨到最佳水准。这场音乐会是多学科合作的结果。如主创团队所说:“期待这台音乐会的上演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首次建构、制作一部教科书式的中国古代历史音响的教材。”
①取自笔者对赵维平老师的采访记录。
②赵维平《丝绸之路上的胡旋舞、胡腾舞》,《音乐文化研究》2021年第1期,第8页。
3、赵维平《丝绸之路上的音乐史研究- 一胡乐的传来及其历史迹象》,上海音乐出版社2021年版,第2页。
④[唐]魏徵《隋书》卷14音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45-347页。
⑤赵维平《丝绸之路上的胡旋舞、胡腾舞》,《音乐文化研究》2021年第1期,第8页。
6、陈应时《敦煌乐谱“掣拍”再证》,《音乐艺术》1993年第2期,第18、26、28一33页。
⑦陈应时《敦煌乐谱中的“慢曲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第85一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