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的%"年代中至&"年代初,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创建各省市的民族管弦乐团。因乐团之使用需要掀起了中国民族乐器改革的全国性高潮。各大乐团都有自己的音乐创作室和专门负责改革乐器的小工厂,挑选传统乐器经改律制、换弦、调整结构后进入乐队使用。当年改良的乐器和创作的音乐作品,全部以乐团为基地,经过反复的实践及接受观众的考验,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传统丝弦的拉弦、弹拨乐器音色从此发生质变,现时被称为传统乐器的二胡、琵琶、杨琴、笛子、筝等统统都是当年的改革乐器。使用这些改良乐器组合创造的新音响,创造(改编)了一批至今仍流传的金曲,如《花好月圆》、《瑶族舞曲》等。移风易俗,民族音乐的魅力由此形成。这种以乐团为基地,改革、创作演出、教学一条龙方式,历史证实是成功的,为民族乐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可惜十年文革随之而来,社会的大气候将成功的一条龙方程式打破,随着乐团的实验工厂解体,人材流失和政策的改变,民族乐器继续深化改革的年代已经过去。虽有文化部设立的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支持鼓励乐器改革,然各地乐团的发展路线各异,各种流派的理论仍然在百家争鸣的现实,使统一为中国民族乐器定位定标的工作实际难以进行。故且各地生产乐器的规格、尺寸、式样各行其是,音色取向的标准各异,也没有可作鉴定的物理数据,检定乐器之音色好坏全凭个人喜好。这些因素决定了大部分乐器用作独奏或演地方音乐,有效果也局限多。音色的个性强,共性差已经成为了中国乐器的普遍现象。如用这些乐器去演现代作曲家创作及改编之各类表现幅度极大,在保留中乐传统音色个性外,更具整体融合性与交响化的作品是非常艰难的。任何乐器都有其时间性,因为它永远都在为人服务,为作品服务,跟随着人的审美观改变而改变。因此,乐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革是必然的。
香港中乐团在 ’())年成立,乐团编制*%人,除了全盘继承大陆民族乐团的作品、乐器、人才、经验,它在香港独特的政治和地理环境中,必具其独特性才能发展。香港如其他世界性都市一样,在音乐文化领域里从来都以电子、流行音乐为主流,中西文化在此交融、碰撞、接轨,普遍上人们的审美观都偏向西化。市场调查证明了香港中乐团的服务对象以中产专业人士为主体,交响性和民族音乐作品最为人们欢迎和接受。经!)年之不懈努力使中乐团的整体形象、音乐的表现力及艺术魅力在海外华人的心中燃点起民族自豪感的火焰引以为荣,被称之为正统。演奏民族音乐、交响性的作品是中乐团的强项,将来若能解决了乐器问题,其发展潜力将会更大。所以,乐器改革也是我们生存环境的需要。随着音乐作品的现代化及乐团逐步走向世界,要和其他乐种竞争,必须明白自己乐器的现状,承认在音响功能上中西乐器相距甚远之现实,而我们现用的乐器的各种性能尚未达到今日审美观要求的标准。例如构成音响织体的多种乐器音质离层,乐器本身的音色的柔滑度、融合度低……故且构成了整体音响偏向尖扁,不够完美。如维持现状,因乐器性能局限而放弃演奏交响性作品是因咽废食,只有努力寻求突破,使乐器性能逐步增值,才能适应今天之生存环境。知易行难,乐团除了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与金钱外,更要承担因人们不熟悉乐器改革带来的票房风险。启动新思维才会创造新空间。两年前,乐团的决策阶层接纳了艺术总监的建议,作出了革命性的决定,在乐团内成立了乐器研究改革小组,设置了乐器研究改革主任的职
位,统筹全团乐器的改革工作,也成立了现代音乐和民族音乐小组。在发挥乐师自身创造力的同时,不断联系海内外有志于乐器改革的个人和团体,让大家拿出研究成果来共同展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今年1月34、31日,隆重举行了两场“中、日、台、港演奏家展现改革乐器成果”音乐会。这不是一般的演奏会,她是各地艺术家对民族乐器更美更完善而不懈努力追求的心血结晶。由中乐团树起了以有组织、有系统的改革乐器为动力,促进音乐持续发展的座标,意义深远。为了使香港观众认识该批新的改革乐器,所以音乐会由艺术总监阎惠昌先生和我做主持,分别用国语和粤语向观众简介各种乐器之特性。我团的唢呐首席郭雅志先生展示了他发明的“唢呐活芯”装置,一枝普通的传统唢呐加上了他的“活芯”后,成倍地增加了唢呐的表演功能。来自北京的高扬先生表演了他和辽宁李长铁先生合作改良的56789型滑动千斤二胡装置,瞬间扩张了二胡的音域。该两项新发明使原乐器的表演手法的技巧性和趣味性大增,像玩魔术般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这代表了乐器改革一条路线,音色不改变,改变演奏法,提高乐器性能。我用了十年时间研究改革出来的高音、次中音、低音“阮咸系列”,走的是另一条路线,演奏手法不变,改变乐器的音质。目的是解决弹拨乐组音响结构离层问题,使弹拨声部的整体音响达到如同金字塔般的立体三角形效果。改出来的乐器音质是否有根?为了体现“阮咸系列”是古文化的承传,我先介绍复原了唐代“阮咸”的音色,再由台湾陈怡茜小姐用台湾本土作曲家苏文庆、郑翠 作的新曲表现改革后的高音“阮咸”功能。阎惠昌先生特别为改革的“阮咸系列”和弹拨组的合奏,改编赵季平先生的作品《感怀》。作品演出的效果展示了“阮咸系列”音色丰润而干净,音量大,音质浓度高,和弦圆润丰满的特点,使作曲家们惊叹又惊喜。其实这也是多家电视台拍摄中乐团弹拨组时的评价:“效果和国内外所有乐团的同类组合有明显的差异。”
中 乐 团 使 用 新 的 “阮 咸 系 列 ”近两年了,在表演形式上变化不大,内在质的变化与提升早在不知不觉间,恰似梅兰芳的表演手法:“移步而不换形”。乐器改革的成效是逐渐达到整体音响的质变,形象地说就是将黑白电视的影像效果变成彩色,从而使其艺术魅力再上一层楼。该音乐会给乐界带来另一个最大的惊喜,是失散了 2:年的乐器改革成果—12型革胡重见天日。它的再现使困扰乐界数十年的民族乐器缺乏低音的问题,出现解决的曙光。12型革胡是9;12年上海杨雨森先生改革成功的低音乐器。在材料使用结构设计上都比他在9;4<年研制的4<型革胡(我团现用的)优胜。音乐会上经来自日本的演奏家大木爱一教授演示其效果后,使中乐团的乐师们充满喜悦,感觉相逢恨晚。12型革胡的音量之大音响效果之佳虽接近西洋大提琴,但仍保持胡琴族之音色。将来乐团换上12型革胡,整个低音声部的音响效果必将全面改观。“这种‘宝物’见证了因文化革命而被淘汰的历史,要感谢将它千里遥遥带去日本的 林先生。最后由日本的演奏家将其带回香港发扬光大”。一叶知秋,中乐团在新思维启动下首次推出的改革乐器音乐会带来的新音响,对乐界的影响是深远的。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民族音乐的发展空间无限,只有勇敢的创新才能补先天之不足。香港中乐团以改良新乐器创造新音响,拓展新空间的实际行动,为民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