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民族器乐艺术,前途远大——参加民族器乐创作评选的一些感想
李凌 华音网 2022-07-11

民族器乐艺术,前途远大—参加民族器乐创作评选的一些感想李凌全国民族器乐创作三中全会以后评选,在无锡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共选出211首民乐新曲,计合魂50首,二胡独奏及协奏曲34首,笛子19首,琵琶18首,扬琴11首,筝10首,唤呐8首,柳琴7首,高胡5首,其他月琴、三弦、笙、坠胡、马头琴、擂胡、芦笙……及少数民族乐器的多首,包括近三十种乐器。有不少作品是有相当水平。在创作手法上也有不少创新。这是历史上所没有的。

与会同志,回顾了我国民乐历史,及近几十年的发展情况说:民族器乐是解放后才开始正式组织成为专业性的活动,十七年中是有不少发展。大型的专业团体,有中央民族乐团、广播民乐团、新影民乐团、上海民乐团、上影民乐团、广州民乐团、山东军区民乐团…….。对发展民族器乐艺术,做了不少工作。但在十年动乱中,除了极个别的乐器和个别演员外,几乎频于消亡了。打倒“四人帮”之后,这些组织才相继恢复和健全起来。并在创作上进行广泛的探索。

1982年,全国分南、北两地区,举行了两次民乐独奏界奖会演,出现不少新的人才对促进民乐的演奏艺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使大家在创作上作了许多探索和发展。这次的评奖活动,经由各省区分别作了评选,然后提交全国。估计全国参加评选活动的新作,不下二千首,这也是空前没有的。这次送交全国评选的曲目,有些是很优秀的新作,都未参加。象我所了解的张锐新作二胡组曲《糊蝶湖》,就很有特色。另外,在会外听过的《丝绸幻想曲》,也是较有创新意义的。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赶上,不能不认为可惜的。

这次评选,我认为墓本上是认真、慎重和健康的。但有一些未选上的曲作,也很有个性和水平。有些曲作,如《省将军令》、《丈六月雪》并不比选上的要差,这也在所难免的。

听完七、八天的录音,许多同志感慨很多,从这次所展览的录音来考察,深深看到,我国的民族器乐艺术,具有许多特别优异的地方。

一,几十种民族乐曲,包括二胡、高胡、板胡、擂胡……峥,筝、琵琶、扬琴、笛子、琐呐、古琴,以至各种打击乐器,是非常丰富,而各有特色的,这是国际管弦乐所没有的。这些乐器及特色,大多是伴随中华民族的发展并逐步完善的。这些乐器的音色和特性,在我国人民群众中,非常熟悉,并产生一种特有的感情,也形成一种传统的审美观。缺少这些特有的美感,就会使人感到不足,好象失去了什么那样,未能具有引起人们所追慕的那种动情力。常常,几声熟悉的音调,就能撩乱人心。

二,这些乐器的功能,也很宽广,优异。有些乐器,经过这几年的研究改革。如筝、扬琴,音量扩大.音域增多了,有些还能转调。有些乐器,如琵琶、二胡、筝、扬琴、三弦等,在表现手法上,不断扩大,在演奏技艺上也不断发展和提高。有些乐器,如马骨琴、巴乌、葫芦丝、编钟“一等,相继发掘出来,或加以整理复兴和提高,对乐器的色泽,的确日益丰富和完美。

三,我国器乐曲的创作、编配,有自己的一整套的传统手法和章法。在琴、笛子、二胡、琵琶,它的旋律.音乐语言,发展的旋法,乐曲结构,段落章回,起、承、转、合……有它的规章和要求,怎样刻画情意、景色、气氛……哪些乐器善于抒写什么情感,哪些长于表现什么气氛,都有一些特出的经验。特别是打击乐的应用,是世界各国所难以比拟的。许多外国音乐家,听了广东音乐、刘天华的二胡曲,也包括阿炳的乐曲,都认为,用单旋律能表现如此优美的情趣,又延伸得如此长,是非常难得的。他们说,西方的曲作,要想把主题延伸,就非用和声、对位等方法来帮助不可,而中国,只靠单旋律就委婉曲折地往前发展,实在不容易。

不少外国音乐家,听了《仿唐乐舞》的《鸭子拌嘴》只是采用了几件简单的打击乐;拨、小锣、中拨、中锣、小鼓……应用缓急、紧弛、强弱,描画小鸭子嬉戏的情趣,惟妙惟肖,引起大家叹绝。对《仿唐乐舞》中的《绿腰》的行腔优美、真切、深情,也感到惊异。其实《仿唐乐舞》,也只是我们一个省近年的一点点的整理,远远未能代表我国器乐全部的优异成果,就引起二十多个国家的音乐家的赞叹,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而特别重要的是,从我们这次评选来看,经过近几年的作曲家的探索,已经把许多乐器的功能和表现手法,带到了新的高度,有着不少创造和成就。但如果细细的考察,有不少民族乐器所能表现的情趣,还是未经全部开发。如音色的组合,各种乐器的最高功能的应用,怎样才能以民乐来开创自己的民族美,怎样抒情、写景才更富于东方特色和韵味。这许多方面,还蕴藏极大的潜力。

四,还有,我国的戏曲音乐,远比简单的民歌丰富。各地戏曲、说唱、弹词,都有自己的成就和经验。其次古曲、南曲、潮州音乐、少数民族(特别是新疆、西藏)的音乐,这个天地,广阔无边,还有待于我们去学习和发展。

五,近几年来,我们培养了一大批比较优秀的青年演奏人才,同时也出现不少有作曲艺术才能的作家,他们的基础打得比较扎实,也逐步积累了一些新的经验,和解放初期相比较,是大大地向前走了一步了。他们大多是辛勤地在耕耘,大胆的探索,把民族乐器的表现力,大大提高了、扩大了,并且在新的创作中,开拓了广大的张域,各种题材、形式、内容、情感、风格,都深入接触,并达到较新的境界:

的确,这211首新曲,所呈现出的可喜的造诣,是非常令人喜悦的,它的成绩也是空前的。

许多人有这样的感想,我们大力发展西方的管弦乐艺术,批判吸收西方作曲经验,用自己的民族音乐素材,创作出自己的民族交响乐,这是不应动摇的。但比较起来,那天地是比较难能,要化更大的力量,才自昌济于世界之林。这方面的实践,不能放松。

民族乐器是我们所特有的,有数千年的优秀传统。如果在这方面加以大力发展、创造,一方面更加符合人民的生活需要和审美观的要求,其次也更有特色,也比较令人注意。同时对于丰富世界的音乐艺术,就会更有价值。这是世界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外国音乐家,如梅纽因、卡拉扬,他们来我国,每每是专门欣赏我国的民乐。也足以说明,我们需要大力发展民族音乐也是世界人民的急需了。

繁花似锦

获选的曲目,在内容,艺术上是各具特色的。在这些比较优秀的乐曲中,《长城随想曲》和音诗《流水操夕》两曲是受到较多的注意。它们最大的特点,是比较遵循我国器乐创作的传统手法来编写的。脉络清晰、条理分明,易于欣赏。

关于《长城随想曲》,许多刊物已作过详细介绍,广播电台也作过多次播放。这是一首比较有份量的二胡协奏曲,在体现时代风貌上有它的成就,加上独奏者的热情表演,使这种新的精神表现得更为突出。

音诗《流水操》是根据古曲发展出来的,乐曲音调比较鲜明,发展也集中、简练,这是它得到较好的评价的主要原因。

对于《达勃河随想曲》,有些不同的看法。这是一首采用比较新的手法写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有不同的看法,也是很自然的。我认为这首作品,有它的独到之处。

《达勃河随想曲》。曲调描绘了达勃河两岸奇异迷人的自然风光,和居住在那里的古民族——达勃人的独具特色的丰富多采的生活,反映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乡土,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乐曲分两乐章,第一章采用奏鸣曲形式,在朦胧的乐声中,飘荡着深情而柔美的歌声,在那雾霭迷慢的河畔,时显时隐地听到轻松灰谐的歌舞。

第二章是一个回旋曲。髯火熊熊、树影婆娑.达勃人在狂欢。他们用整个心声来歌烦美丽的家乡,赞美幸福的新生活。

作者采用有特色的达勃人的音乐素材,以新的手法及特异音响组合,来描绘自己的设想,基本上能令人理解的。

曲趣新异,结构也较严谨.很少常见那种人云亦云的俗套。配器简洁、洗练,有许多新的探索。为我国民族器乐艺术创作,打开一条新的曲径。

曲中加入人声来表现欢歌漫舞,这种尝试是可以的。但我想,换成乐队音乐,其效,这种尝试是可以果是不会减色的。一我对交响诗《怀》也较欣赏:它是以较深的情感来歌颂历史上有功于人民的英雄它不作具体的描画,而是着重抒写脚怀,表现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怀念。音调深沉、昂扬、配器精练。有许多地方,以轻清的音调作供托,很富诗意。这也说明,所谓交响化,并不一定贪求太多的嘈杂(这是许多民乐创作的通病),也能取得极佳的效果。

《丝路驼铃》是另一型的较优美的乐曲。这是剪取于“丝绸之路”路经异域的一刹那印象。乐器应用不多.但每件乐器都有自己的位置,编配异常巧妙。整个音乐没有多余的话语。曲体比较简练、紧凑音调的进行,环扣一环,它围着主题.派生许多新异的音调,转调自然、美妙,都像是从一个树干上长出来,而不象有些作者,为了增加变化,象硬插上去那样,痕迹班驳,这些音调委婉舒展,曲尽情思.恰到好处就消失了二使人有余音未尽之感。

《蜀宫夜宴》是前年“蓉城之秋”新作曲目中较为引人注目的西作。它是开辟民族管弦乐的新天地的第一声。虽然这次带去的录音带,清晰度不够理想,但它的脉络,情思依然可以听得出来。这首乐曲已有许多人作了文字介绍。的确,已是应用丰富的民族管弦乐音色和功能刻画事物,并着力在乐器的组合上,作出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开辟了新路。这次送选的曲目中有几个受它影响的。

《将士吟》是采用五重奏的形式来表现民族英雄们为保卫祖国的威武精神。音习翻肖永,情绪爽朗宽阔,曲体简练,笔调质朴,干净利落。虽然许多地方着晏不多,却极有情致。

此外,如《陕北抒怀》(二胡独奏),简练明快,情感深厚,手法新厂鸭子伴嘴夕虽是梢加偏配,也很别致。《老百姓的歌》是根据台湾民歌稍加发展,但情感深沉,极富魅力《阿凡提之歌》则是一个诙谐曲,设想奇妙,颇有韵味:《胡茄吟》手法冼练,极有功力。《石林春晓》音调清新,处理巧妙。《日月潭》、《楚商》、《在戈壁高原上》和《天山即景》、《跑火池》、《塞外组曲》……等,立意新鲜,各有意境。

听了这许多设想新异,手法多样,色彩鲜明,而各有优胜的新作,不禁感到,找国的民族器乐艺术,在这几年中,经过众多的作曲家的辛劳的探索,把我国的器乐创作,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能和管弦乐的创作,互相媲美,而在某些方面,由于大多数作者都是生根在民族民间音乐之中,在音调的选择、发展,和手法的继承和更新,色调的嘴厚奋韵律的保持和充分发挥上,是远远走在前面。好象看到一座巨大的,魁伟的建筑,在广宽的基地上,已经架起了骨干,众多的耕耘者都在红火热烈地播种祝修建;只要我们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和广大的扒事演奏的民乐家携起手来,共同创造。民族器乐艺术,会在祖国繁荣而茁壮地建立起来的。

弱点

在这众多的民乐曲作中,我们看到空前的优越的成就,但也显落出不少弱点和缺陷,这也是很自然的。我国专门从事民族器乐创作的人,本来就比交响乐作者要少,动手也晚一些。搞民族器乐的创作的人,有不少是表演家。有些是搞管弦乐创作暂时兼搞的。专心一意的从事民族器乐创作,事事可数。加上有些曲作者不大安心,有些作者认为写交响乐前途宽广,而且有许多外国经缝可以参考,而从事民乐创作,方法,技巧……等都要自己去摸索。民族乐队的幼制,音色协调,音的组合,功能……等都没有很好摸透。有些人认为我国民族乐器,个性强、共性少,只适宜于独奏和小型的合奏……总之感到问题不少,因而信心不足。加上崇洋思想形响,有些作者还转到搞曹弦乐创作去了。

直到近年来,由于许多同志的努力,在编制上制定了一个大致的规格,在音色的组合上、特性的体现上,在排练要求谐和一致上,做了有少的探索和实践。象广播民族乐团、吉林歌剧院民乐团、山东济南军区民乐团、四川民乐团等一方面参考外国管弦乐团的训练方法,一方面在创作上摸索,并作了长期的实践和改革,把民族乐队的功能和它的协调,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使人们对民族乐队的创作,有了信心,要求就会更高一些。

许多与会的同志,认为民乐创作,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两个重要方面。

一方面是属于内容、题材。

这几年民族音乐创作比较有成就的,是偏重于挖掘、整理、发展方面。从《衬丝路花雨》,到《仿唐乐舞》、《编钟乐舞》、《蜀宫夜宴》、《华夏之声》(一、二)而在表现断的建设生活方面,相对就感到薄弱。这和我们近年作家接触生活少有关系。

其次,题材比较狭窄,有些题材,几个作曲家同时在创作手法也有许多迹近,如《花木兰》、《岳飞》前者在乐曲结构上什么爱家乡、出征、荣归,都完全相同。加上音乐主题都是采用“卿卿复卿卿”,即使费了很大的思虑,也很难脱出雷同的痕迹。

第三,对于音乐主题的选择,选取与应用音乐语言……方面,缺乏清醒,选择不够精明,琢磨不够。独创性更差。有些曲作音调不够有特色,缺乏独特性格。每一首乐曲,有自己的命题、命意,选取的音调也应该有自己的特殊面貌。人云亦云,似曾相识的音调,是很难有效果的。

有些音调,即使是与众不同,还要考虑到它是否真有深意,真有较多的动情力,是否浅薄、轻佻,是否隽永,能令人不忍舍口……如何使新作更有深沉的意境……这些问题,也要细致的研究。

否则,选择了一些乍看好象非常灿烂夺目,五光十色,而实质则是一些表面的声色之音是祖铜、糙铁,而不是金子。不少曲作,由于选择音乐主题,音乐语言不够清新,有特色,即使在编织上下了不少功夫。依然不能深深吸引人,其原因多在这里。

另一方面是属于艺术处理的弱点。对曲体的组织,乐段起伏的安排和处理,不够讲究。不少曲作,多半是兴之所至,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许多曲名,多半是“xx随想曲”、“抒怀”……可能和这有关系。当然,随想曲等,稍为自由一点是可以的,但音乐特别是器乐创作,很讲究乐曲的延伸和发展的规律性。他们上、下、前,后之间,一环扣一环,一句连一句,有头有尾、有起有伏。许多民歌民乐、戏曲唱腔,大多和诗词的组织有密切的连系,上句下句,转句、延伸,一节二节,段落、章回,互相有关联,并且非常精炼、严谨。也正因为器乐曲子,它的延伸、发展有它特有的比较严密的逻辑性,脉络清晰,才能把非常抽象的音调,能够有思路的告诉听众。

注意裁剪、有所取舍,甚至割爱是很不容易的。要知道,器乐曲子,很讲究规律,注意梢炼,简沽,切忌冗长、啰唆。前面说过,所谓什么随想曲,什么风情,当然可以自由些,但要注意不能头绪太多,什么都想讲,而又要把它讲清楚,势必头绪纷繁,累赞臃肿,也不容易写好。这个问题,也是带有通病。我记得在审听时有两首乐曲,前面的某些章节写得很有特色,但后来的部分过份繁杂、另乱,被评选员提出批评。有人说,凡是不注意熔裁,不注意结构的完整、严谨,都已在评审中得到惩罚了。

第五,有些曲作,在表现曲中的人物的精神面貌上,欠考虑二这主要是表现在演奏上的。比如有一首表现江姐的乐曲,是选取江姐的“红梅赞”调为主要骨干。这首曲调放在特定的环魔中是有典型意义的。但作为表现江姐的主要性格,则有局限性,加上那个二胡拉得完全象《梁祝协奏曲》那样柔和、优美,缠绵、俘侧,使人感到不大相称。这首乐曲.好象已被选上了,但我仍热认为这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

此外,如有些曲作者应用世界上现代作曲家的手法,作别开生面的尝试,这不应有什么非说,但有些作者,每每学得不够,同时对中国音乐的发展特点、规律等研究不够,一发展下去,就捉襟见肘,班驳陆离,不统一,如何使用新的东西,能够胜为一体,即保持浓厚的民族特点,又有新的探索,达到炉火纯青,还有待曲作者多方努力。

至于民族乐队的各种乐器之间的音色组合,这次也有新的实验。但有不少曲作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差;对某一乐器,其中哪些音区有什么特色,哪些音域有什么忌讳,哪些音与另外乐器的音的某一音区配合,会产生什么效果等等配器的学问, 看得出来,还较初步、而对某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也还有摸不透的地方。比如有些作曲者,把某一乐器,强迫它担任它所难以胜任的任务。如以位为主的,长于教唱性的乐器,硬要它去表理节奏(以二胡弹琵琶式的音)性的音乐,是强其所难,每每使得表演者,疲于奔命。

还有个特别值得研究的问题。就是大多作品偏重独奏性。交响性的,较少有通俗面又深刻优美,易于在群众中流行的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个较大的缺憾。

我想,上百所谈到的这次缺点和弱点,有些虽然比较普通,但要克服起来,也并不特别困难。如题材选择等,是能通过深入生活会逐步克服的。比较困难的还是创作质量的提高,这有待于众多的曲作家的不断学习、推敲和反复不断的改进。特别是反复加工这一点,非认真注意不可:不要以为有了个新异的骨架,有一些新的探索就满足二解放后三十多年来我们也创作一些富有新意的东西,但精益求精地对待这些新作,做得不够。到现在,回顾一下、创作数量倒是不少,但特别成功的曲作,还不多见。

要掀起一个新的民乐创作的高潮

从这次评选中听到的作品来看,特别是结合平时的演出所介绍的曲目来看,(因为其中有不少较好的作品,没有送来评选),联系到目前各个团体、各个作曲家的设想,要在明年进一步创作一些更为新鲜优美的民乐乐曲作为纪念建国三十五周年的献礼,将会出现一个可观的新成就。这是可以想见的。这还不单是从创作现象来看。因为这几年来,我国民乐工作者,做了不少工作。单拿北京来说,就曾邀请过吉林、上海、山西等民族乐团来京献演,还有二胡独奏家闵惠芬、陈耀星、崔安华,笛子独奏家通发,琵琶演奏家林石成、李光祖、何树风、林嘉庆,管子胡志厚,全张之良……等相继举行独奏会,介绍了不少折的作品。还有,如甘肃的《丝路花雨》、西安的《仿唐乐舞》、武汉的《编钟乐舞》等,都充分的表现出,民族器乐的工作已经大大的在打下广宽的基础。

加上,全国各大城市、乡村,民族乐队普遍成立,并都有所提高,这就为新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如果我们能在这基础上,认真把问题作些研究,提出一些可行的办法,定出一些措施,从刊物、机关、团体、作家、演赛者,和广大业余爱好者,共同拉起手来,开辟一个民族器乐的新天地,这是能够实现的。问题在于不动摇,不彷徨,不怨天尤人,要下决心,要有颠扑不灭的精神毅力,不怕任何困难地做下去,听说,上海民族乐团,有一个创作一个巨型的找国民族音乐史音乐会的设想,广东音乐研究会也有新的措施。希望各地民族工作者,能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包括鲁迅先生所说的:“不自私”在内,投身在创造民族器乐新局面的实践中,当是很有意思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