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 弘扬中国民乐
赵 聪 华音网 2022-07-17

2022年5月23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我认真学习了会议精神,对《讲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像胡和平部长在会上强调的那样:“我们重温《讲话》,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就是要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创作为核心任务,以精品为立身之本,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兴盛。 ”

提起延安,我不由得想到《春节序曲》的作曲家、我们的第一任团长李焕之先生。他生前回忆道:“毛主席亲自来到这所中央直接领导的艺术学府(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引者注),向同志们做了一次平易近人而又含义深刻的讲话,他号召我们走出‘小鲁艺’走向‘大鲁艺’,去向广大的人民群众虚心学习。”老团长就是这样把鲁艺传统和延安精神带到乐团,薪火相传。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再次强调人民立场,与延安《讲话》一脉相承。8年间,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讲话的精神引领下,文化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艺术以及产业消费等各个领域的“国潮热”“民乐风”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年轻观众喜爱我们,越来越多孩子学习民族器乐(中央民族乐团附属少年团两期招生都出现爆满现象),这既反映出当今青少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也反映出文化自信的强势回归。面对“国潮热”的话题,处在“暴风眼”中的我们自然拥有更多切身感受,下面我谈几点认识:

一、传承、弘扬中国民乐,要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民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解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哪里来”,才能更好地诠释“中华民族去往何处”,才能真正地做到文化自信,同时也为中国民乐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2020年,中央民族乐团与故宫博物院联合推出《天地永乐 ·中国节》,用音乐的方式向观众呈现了多维立体的传统节日文化。这一选题得到业界专家的一致称赞,并出色地完成了次年“欢乐春节”开幕式线上演播的任务。 2022年,中央民族乐团(以下简称“乐团”)拟推出一台赓续中华文明、礼赞伟大时代的民族音乐会《黄钟大吕》,希望进一步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

二、传承、弘扬中国民乐,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明成果在内的中国精神之魂,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乐团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推出民族音乐会《唱支心歌给党听》,在传统和经典歌曲基础上深加工,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依托这一剧目的“了不起的国乐”带动话题讨论,引发了“唱心歌”的热潮,实现了近2亿次的有效传播。 2022年元宵,乐团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了一场以纪念 1998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为主题的民族音乐会《壬寅虎啸》,这一音乐会同样以传统和经典折服观众,不仅出现“一票难求”的景象,其单场直播总点击量达 2455. 5万次。这一方面说明民乐本身独有的魅力,未来的市场空间巨大;另一方面也说明观众需要正向引领,这正是乐团使命之所在。

三、传承、弘扬中国民乐,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屡屡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他要求我们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我深以为,“人民”不是空洞的概念,“为人民”当然也不是空洞的口号,“人民”应该指一个个实实在在个体的“人”。所以我们就应该在实践中感受人们的需求,而不是闭门造车。记得曾经读过延安整风运动前的一个故事,说那时候有些文艺工作者大讲国外文艺理论,有人不看对象唱美声,好心的老乡疑是“打摆子”了,赶忙端来热姜汤。后来大家还编成了顺口溜:“戏剧系的装疯卖傻,音乐系的哭爹喊娘,美术系的不知画啥。”虽是玩笑,但类比当今,有些艺术家、作曲家仍然存在“自说自话”“高高在上”的习气,他们很少倾听人民的心声,反而对观众的反应表现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故步自封。

最近,有不少人询问我们的创作经验。我认为“制胜法宝”就是用心体察“人民之呼”,我们要和年轻人站在同一个平台和语境中,而不是简单地“说教”。要让他们产生“共鸣”,我们首先要做到与他们“共情”。比如我们一直提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那么,我理解的“到人民中去”就不仅仅限于田间地头,还可以是更广泛的“采访地”和“调查地”。举个例子,在时下年轻人最喜爱的手游《王者荣耀》云缨主题音乐《赤焰之缨》上线之时,民乐热席卷了整个网络,很多青年人就此关注民乐、爱上民乐。我想,《赤焰之缨》的走红并非偶然,我们在创作初期就做了大量的“采风”,只不过地点在网络、B站、抖音、快手等各大平台。我们通过聆听、采访和参与观察,真正摸索出年轻人喜欢的一套表达方式,而后创作出既能被年轻人接纳、又具有艺术品质的音乐。在部领导的支持下,我们通过这首作品,影响了青年。通过这一经历,我更加明白唯有让听众接纳,才能进行有效的民乐普及和文化引领,否则只能是空谈。

四、传承、弘扬中国民乐,要与时代要求相一致

中国民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集中的形式载体之一,教化人、鼓舞人、感动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升人们的价值追求。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初心使命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了“创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遵循“创新”的理念,乐团在探索民族器乐小型化、多样化和创新化发展的道路上,也初见成效。除了针对年轻观众进行“接地气”的调研之外,乐团还大胆启用青年人才,实现“青年演奏家为青年观众演绎青年作曲家创作的作品”。这一方式既让年轻作曲家和演奏家脱颖而出,又让许多青年观众产生共鸣,双措并举、双效合一。乐团组建了“俪人行”和“青衫渡”室内乐团,这两支室内乐团都由业务、形象俱佳的“90后”演奏家组成。 2021年 11月,“俪人行”与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合作,影响不凡;2022年元宵晚会,乐团以一曲《齐天乐》连线在空间站“出差”的航天员王亚平,天地合鸣,赢得了可观的收视率和点击率,也一路冲上了“热搜”,甚至有网友为我们绘制专属形象漫画。2022年五四青年节,“青衫渡”接受央视“奋斗的青春”节目组邀请,以用 XR技术拍摄的《光明行》再次诠释了中国民乐的新生力量。近年来,乐团研究运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努力做到“用正能量引领大流量,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关注度、点击量看起来是数字,但数字背后是民心。我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国家艺术院团的文艺工作者,获得“民心”“圈粉”只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言,“粉丝”易得,“知音”难觅。要让年轻的一代真正了解民乐和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文化,要把“粉丝”变成“知音”,要激发青年一代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为,带着他们一步步走进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赵  聪:中央民族乐团团长

▼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80 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现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