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苏州的昆曲传承:历代的昆曲曲谱
冯芸 华音网 2022-07-23

摘要:昆曲具有极为珍贵的人文与艺术价值。昆曲曲谱是全人类共有的珍贵传统文化宝藏。本文对历代苏州地区编订的昆曲谱进行梳理与分析,同时在曲谱分类、谱式以及曲谱间呈现的承传关系等层面上进行考论,以期引发人们关注并认识这些曲谱所折射出的珍贵的文献价值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苏州地区;昆曲谱;昆曲艺术传承;昆曲音乐理论

昆曲具有极为珍贵的人文价值,被誉为戏曲艺术瑰宝。昆曲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昆曲的诞生地——苏州,其“昆曲之宗”的地位开始为世人瞩目。历史上苏州地区编订的昆曲曲谱的数量在我国昆曲曲谱中过半,但和众多的昆曲曲谱一样,由于昆曲历史文化变迁,印刷出版业的发达,鲜见对其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的工作。本文就昆曲谱的作者、分类、版本,以及曲谱间显现的承袭关系等不同学术层面上进行考论。期望引发人们关注并认识这些曲谱所折射出的珍贵的文献价值和理论价值。

一、概说

在我国的传统音乐中有文字谱、图形谱、音位谱等形式的记谱法,但从音乐学角度讲,对曲谱的概念并无严格界定,有时称为曲谱,有时称作乐谱也不一定,还有些标明具体所指,如:敦煌琵琶谱、西安鼓谱、笛谱、筝谱。广义上,一般的音乐和近代各种戏曲剧种的乐谱可通称曲谱。传统昆剧(昆曲)的一些著作冠名为“某某曲谱”。有时专门为某一种作品谱写,或为某一剧种声腔专用的曲谱,又称为“全谱”。传统的昆曲(或昆剧)曲谱概念包含三种类型:第一,注明平仄,表明不同曲牌的定格,供人依谱填词之用,[1]如明代朱权所著《太和正音谱》。第二,既列出曲牌定格、平仄,又兼注工尺、板眼,可供依谱填词,又可据以歌唱,如清代庄亲王允禄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第三,收录全剧或单出,于曲词旁边注明工尺、板眼,或兼有科白,专供依谱演唱。后两种曲谱传统上习称宫谱。

二、苏州的昆曲曲谱概况

昆曲经过几个世纪的传承与发展,成为我国最为古老并具全国影响力的剧种之一。据统计历代整理出版的昆曲曲谱有七十余种,据笔者统计、考证,其中与苏州有关的昆曲曲谱如下①:

1.明沈璟②编南曲曲谱《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一名《增定查补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凡二十二卷。该书据明嘉靖时蒋孝的《南九宫谱》改编而成。选录南曲曲牌七百一十九个。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补订成书。有天启年吴门三乐斋刊本和文治堂刊本、台湾学生书局《善本戏曲丛刊》1985年影印明末龙骧校刊本。

2.明沈自晋③所辑南曲曲谱《南词新谱》,又名《广辑词隐先生增订南九宫词谱》。此书根据沈璟所编《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修订补充而成,共二十六卷。有清顺治十二年(1655)刊本,署“词隐先生原编、鞠通先生删补”。参订者有冯梦龙、孟称舜、吴伟业等九十六人。

3.由明末庆卿徐于室(一作徐子室)、钮少雅④合撰的《南曲九宫正始》,全名《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无卷数。自明天启五年(1625)始辑,至清顺治三年(1646)定稿,共经二十二年,易稿九次。该曲谱对以上两种曲谱作了较为详细的考订,并对当时曲坛上作曲或度曲中常见的错讹作了纠正。有清顺治十八年(1661)钞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北平戏曲文献流动会影印版。

4.明末清初李玉⑤编《北词广正谱》,据徐于室所辑北曲谱加以扩充,凡一十八卷,内四卷有目无曲。选录北曲曲牌四百四十七个。有清康熙初年文靖书院青莲书屋原刻本、民国十一年(1922)北京大学影印本、1987年台湾学生书局《善本戏曲丛刊》第六辑影印本。

5.明末清初由张大复⑥编订,曾得李玉、钮少雅协助而成的《寒山堂曲谱》,全名《寒山堂新定九宫十三调南曲谱》。约成书于康熙前期,此谱不曾刊行,今无足本传世,仅手抄本流传,卷首有《谱选古今传奇散曲总目》七十种。今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资料室的应属最完备的。

6《.新定十二律昆腔谱》,清康熙时王正祥⑦纂曲,平江卢鸣鸾、梁溪(无锡)、施铨共同参订,荆溪、储国珍点板。有清康熙停云馆刊本、1916年暖红室再刊本、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暖红室本影印本。全书一函二册,十六卷。

7.清王奕清⑧等撰《钦定曲谱》,写书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有殿刻原本及1919年上海扫叶山房影印石印本,又有1990年中国书店影印本,书名拿掉了“钦定”两字。全书一函八册,十四卷。

8.清吕士雄⑨、杨绪、刘璜、唐尚信合编的《南词定律》,属于官修性质的南曲谱,共十三卷。有康熙五十九年(1720)内府朱墨套刻本,又有香芸阁翻刻本。全书共辑曲牌一千三百四十二支,正、变体一千零九十式,超过沈璟曲谱所辑六百五十二支曲牌一倍以上,体式完备,堪称康熙前有关南曲曲牌的集大成者。

9《.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原题《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简称《九宫大成》。清乾隆六年(1741),和硕庄亲王允禄奉旨开办律吕正义馆(音乐理论书籍的研究编定机构),集中当时宫廷和民间的艺人,由周祥钰⑩、邹金生、徐兴华、王文禄、徐应龙、朱廷鏐、蓝畹等审音订谱。历时五年,编就五函八十二卷的曲谱集,于乾隆十一年(1746)用朱墨套色刊行,1923年上海古书流通处据内府殿本影印,1987年台湾学生书局又出影印本。书中记录了自宋元以来南曲曲牌1513个,北曲曲牌581个,再加上同名异体的曲牌,共计4466首。

10《.太古传宗曲谱》,简称《太古传宗》。清康熙时苏州汤斯质、顾峻德原编,乾隆时徐兴华、朱廷鏐、朱廷璋重订。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共四册。此为以琵琶作为伴奏乐器的昆腔弦索调清唱曲谱,无说白,内容包括《太古传宗琵琶调西厢记曲谱》和《太古传宗琵琶调宫词曲谱》各上下两卷、两册。

11《.弦索调时剧新谱》,清乾隆时苏州朱廷鏐、松江朱廷璋采编,常州邹金生、苏州徐兴华审定。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上下两卷两册。本书与《太古传宗》同时刻印,共收录二十四套曲子。

12.《吟香堂曲谱》,清乾隆年间吴县吟香堂主人冯起凤编集订谱。有乾隆五十四年(1789)吟香堂刊本。内收《牡丹亭曲谱》和《长生殿曲谱》各两卷。

13《.纳书楹曲谱》,清乾隆时叶堂订谱、王文治参订。全书分正集四卷、续集四卷、外集二卷,补遗集四卷;《西厢记》全谱二卷;《玉茗堂四梦》曲谱八卷,共二十四卷。乾隆五十七年(1792)成书,吴门纳书楹自刻。其中补遗集四卷系作者后来“上自《琵琶》、下至时调”继续选辑的,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印成书。道光年间有补刻本。

14.清嘉庆年间吴镐编剧、黄兆魁订谱的《红楼梦散套曲谱》,又称《红楼梦散套》。有嘉庆二十年(1815)蟾波阁刊本,分订四册,计十六折,属于杂剧体裁。另有1935年上海启新图书局影刊石印本,六册,书名题为《精图红楼梦曲谱》。

15《.遏云阁曲谱》,清王锡纯辑、苏州曲师李秀云拍正。有同治九年(1870)扫叶山房刻本,1925年上海著易堂书局铅印本。收入《琵琶记》、《长生殿》、“临川四梦”、《幽闺记》、《水浒记》、《西厢记》及时剧《思凡》、《下山》等八十七出折子戏。苏州大学炳麟图书馆收有上海著易堂铅印本。

16.平江太原氏王庆华编《霓裳文艺全谱》,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九月建新书社石印。收入十种传奇中折子戏四十七出,共四卷四册。

17.清末吴县曲师殷溎深原稿、张怡庵校订的《六也曲谱》,也称“小六也”。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苏州振新书社石印本及民国九年(1920)再版本,仅出初集四册,收昆曲折子戏三十四出。民国十一年上海朝记书庄出版石印本,分元、亨、利、贞四集,每集六册,共二十四册。

18.昆山国乐保存会同人编集校订的《昆曲粹存》,原稿成于宣统二年(庚戌,1910)。1919年9月上海朝记书庄石印《初集》,共十二集,六百余折。辛亥革命以后,由东山曲社的严观涛重行编选整理,由殷溎深审定,社友朱祥集缮写,只出版了初集。

19.殷溎深订谱、张芬编辑的《春雪阁曲谱》,民国十年(1921)上海朝记书庄石印本,共二册,收录《玉簪记》四出、《浣纱记》四出、《艳云亭》两出。

20《西厢记曲谱》,殷溎深原稿,张余荪校订、缮底,民国十年(1921)七月上海朝记书庄石印出版。共二卷二册,合一函,计十四出。

21《琵琶记曲谱》,又称《琵琶全记曲谱》。殷溎深原稿,经“怡庵主人”张余荪校订、缮底,民国十年(1921)七月上海朝记书庄石印出版。共四卷八册,合一函,共计四十八出。

22《.拜月亭全记曲谱》,又称《幽闺记曲谱》。殷溎深原稿、张余荪校订、缮底,民国十年(1921)七月上海朝记书庄出版。共二卷四册,合一函,计二十六出。

23.《牡丹亭曲谱》,殷溎深原稿、经张余荪校订、缮底,民国十年(1921)七月上海朝记书庄石印出版。共二卷四册,合一函,计十六出。

24.苏州道和曲社为纪念曲社活动一周年,审订了《道和曲谱》。民国十一年(1922)上海天一书局石印,苏州振新书局藏版。一函,四册,二十六折。该谱前附[北中吕—道和]三曲以及道和曲社三十位社员的名录、照片。

25.《增辑六也曲谱》,又称“大六也”。殷溎深原稿、张余荪校正、缮底,民国十一年(1922)三月至十二月,上海朝记书庄石印出版。民国十八年(1929)上海校经山房用朝记书庄原版重印。共四集,依次为:元集、亨集、利集、贞集。每集六册一函,共二十四册四函。因张氏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出版过《六也曲谱初集》,俗称“小六也”,故《增辑六也曲谱》又称“大六也”。

26.《荆钗记曲谱》,殷溎深原稿,经张余荪校订、缮底,民国十三年(1924)三月上海朝记书庄石印出版。共四卷八册,合一函。

27《.长生殿曲谱》,殷溎深原稿,张余荪校订、缮底,民国十三年(1924)三月上海朝记书庄石印出版。共四卷八册,合一函,计五十二出。

28.殷溎深订谱,怡庵主人(张芬)编的《昆曲大全》,1925世界书局石印出版。四集,二十四册。收录五十种剧目的两百出戏。

29.王季烈、刘富梁辑《集成曲谱》,民国十四年(1925)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石印线装本。分金、声、玉、振四集,共三十二册。

30.《湘真阁曲谱》,吴梅编剧订谱。1927年6月苏州利苏印书社石印出版。《湘真阁》原名《暖香楼》,初稿写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取材于《板桥杂记》,演姜如须和秦淮歌妓李十娘的故事。1933年收入《霜厓三剧歌谱》中。

31.吴梅所撰《霜厓三剧歌谱》,1933年南京木刻本。

32.吴梅编订《南北词简谱》,历经十年,精心琢磨而成。1939年吴梅病逝后由卢前在重庆白沙石印,1979年上海华东师大中文系曾据此油印。体式依从古曲谱,北采《太和正音谱》和《北词广正谱》,南采《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和《南词新谱》,并参考《南词定律》。原稿现藏北京图书馆,苏州大学炳麟图书馆收有1931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33.《与众曲谱》,王季烈编,延竹南书写,高步云拍正,王季烈长子王守炽、孙女王义吉校定。该曲谱折目大多从《集成曲谱》中选出,采纳了一些通用曲谱的长处。作为王季烈曲学论著的《度曲要旨》,分印于各折末尾篇幅空余之处。1940年天津合笙曲社石印线装本,194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平装本,共八卷八册,流行较广。

34.《昆曲集净》,1943年乐天居士褚民谊主编,苏州昆曲家陆炳卿、沈传锟拍曲编校,溥侗点正,高齐贤撰写每折剧情简介。此谱收入的折子戏代表了昆剧净行保留剧目的精华。有民国三十三年(1944)日本影印线装本。上下册收“七红、八黑、三僧、四白”等净脚折子戏五十五出。

35.王季烈编《正俗曲谱》,民国三十六年(1947)十二月上海锦章书局出版。编者为压缩长篇剧作的篇幅,在整本戏中选出部分出目,连缀贯通,既保持原剧精华,又能在较短时间内使观众欣赏到全本的概貌。

36.俞振飞编《粟庐曲谱》,1953年香港影印出版。共两册,收生、旦折子戏。卷首收有《习曲要解》,卷末收有《度曲一隅》。

37.俞振飞编《振飞曲谱》,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初版,1991年上海音乐出版社重印。该书由叶圣陶题签,谱前载《习曲要解》、《念白要领》。

38.顾兆琪编《兆琪曲谱》,1982年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顾兆琪为上海昆剧团首席笛师,长期为俞振飞伴奏,曲谱中补充收集了一些《振飞曲谱》中没有收录的剧目,凡四十余出,体现了他多年来舞台实践的丰富经验。

39《传统昆曲演唱珍本汇编》,苏州市戏曲研究所据本室藏书编印的名剧曲谱,由周瑞深校订、缮写,俞振飞题签。各剧卷首有俞振飞为《汇编》所题【柳梢青】词以及赵景深所书总序。1984年印出了第一种《浣纱记》三十六出,第二种《一捧雪》三十一出,1985年印出了第三种《风筝误》三十出。

40《.寸心书屋曲谱》(甲、乙编)由周秦主编,甲编由王正来、毛伟志研校,乙编由石冰、朱振明译谱。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收《单刀会》至《雷峰塔》等共四十九剧一百一十八折,另加时剧、散曲七折,共一百二十五折、三百六十支曲子。

三、曲谱的分类与谱式特点

1.苏州的曲谱特点之一是宫谱居多。我们知道,昆曲曲谱通常是按照格律谱与宫谱分类的,以上四十种曲谱中,可视为格律谱的有《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南词新谱》、《南曲九宫正始》、《北词广正谱》、《寒山堂曲谱》、《新定十二律昆腔谱》、《钦定曲谱》、《南词定律》、《南北词简谱》九种。其余的三十一种曲谱皆可视为传统习称的宫谱一类。宫谱大量出现其原因,一是清朝统治者大规模禁书和大兴文字狱,在社会上营造恐怖气氛。在统治者看来,戏曲关乎世道人心,对其查察必然严格,因此,几次三番旨令:“违碍各书,实为风俗人心之害,不容稍有遗存。”[2]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剧本创作处于低潮,本是作为填词制曲之用的格律谱,由于文人的创作积极性被压制而少人问津。二来,昆曲在全本戏演出规范被打破后的近二百年中,基本上是折子戏演出方式,新的剧目积累近乎于零。艺术家们为了昆曲的生存努力寻求新的机遇。他们从前人遗留下来的昆曲剧目里选取经典折子,逐字逐腔精心研磨。宫谱的大量出现与这一时期折子戏繁荣互为促进。从时间上看,清代康熙末叶以后,格律谱的编订出版近乎停滞,至近代吴梅的《南北词简谱》可视为一个终止。

2.这些曲谱依不同类型而各具不同特色:从格律谱来说,《南九宫十三调曲谱》详列各曲牌格律,分别正衬,注明板眼;《北词广正谱》列出曲牌不同格式,注明板式;《寒山堂曲谱》依宫调收录曲牌,以例曲标注句式、正衬、韵脚、板拍等项;《新定十二律昆腔谱》全谱曲词列句式,分正衬,分别鼻音和闭口音,并点正、腰(包括底板)板式,不标工尺;《钦定曲谱》曲词分正衬,注四声、韵句,无工尺、板眼;《南词定律》曲词旁缀有工尺,板眼俱全。而《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则标出头板、腰板、底板,不点小眼,只点末眼,属于格律谱兼宫谱的类别。

3.宫谱视其不同用途的两个系统,在戏曲文献保存上各具特色:(1)文人曲家的核订本。如《吟香堂曲谱》、《纳书楹曲谱》、《集成曲谱》。这类宫谱的特点是:考订词格精严,讲究四声腔格。虽点明板眼,但不点小眼,属于死腔活板。初学者不能依谱歌唱,较难习用。这类曲谱多用于文人清唱,于舞台演出尚有一定距离。(2)依据明清以来艺人口传的“梨园故本”整理而来的曲谱,代表了戏班演唱和时俗流行的系统。如《六也曲谱》的宾白俱全,工尺正确;《昆曲集净》宫谱科介,皆为详备;《拜月亭全记曲谱》、《琵琶记曲谱》则详载宫谱、科白,是当时的舞台演出本;《与众曲谱》宾白工尺俱全,又辑《度曲要旨》一卷,附于各折末尾;《正俗曲谱》亦曲白俱全。其中《遏云阁曲谱》,不但详记念白唱腔,工尺完备,增点头末眼,还注明腔格(昆曲润腔方式),变冷板清唱(清宫)为场上演唱(戏宫),另附有天虚我生《学曲例言》一卷。总之,这一系统的宫谱兼有科白,注明小眼,分清正赠,有些还对“豁腔”、“擞腔”等装饰小腔一一注明,记谱完备,学用方便,较适用于舞台演出。其他一些如《粟庐曲谱》、《与众曲谱》虽也出自文人曲家,但兼有“梨园故本”之长,为习唱者所乐用。

4.对外来谱式的借鉴。清末随着教育新政与近代学制的建立,由日本传入的用do、re、mi、fa、so、la、si为唱名注音、用阿拉伯数字记谱的简谱和西方音乐的五线谱进入学堂“乐歌”教学,受此波及,传统的使用工尺符号记录唱腔的昆曲曲谱,一改数百年沿袭下来的传统样式,采用简谱的形式,如《振飞曲谱》即逐字逐腔订定,将所有宫谱一律译为简谱。

四、苏州著名曲家、曲谱的个案分析

在我国整理出版的历代昆曲曲谱中,苏州的曲家、曲师参与编订的昆曲曲谱不但在数量上居多,且其中一些曲家、曲师和极具文化价值与理论价值的曲谱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1.叶堂和《纳书楹曲谱》。《纳书楹曲谱》是我国最具影响的民间刻印的第一部曲谱。它的价值在于:不但对行腔等方面作了考订,还对当时曲坛俗唱中许多不合曲律的错讹作了校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文治的序言道:“吾友叶君怀庭,究心于宫谱者几五十年。曲皆有谱,谱必协宫。而文义之淆讹。四声之离合。辨同淄澠,析及芒杪,盖毕生之精力专工于斯,不少间断,始成此书。”叶堂不仅以他的曲谱巨著《纳书楹曲谱》闻名于世,同时,作为清代苏州著名曲家,由他所创的叶派唱法更是成为后代清唱家习曲的标准。李斗在《扬州画舫录》称:“近时以叶广平唱口为最著,《纳书楹曲谱》为世所宗,其余无足数也。”龚自珍的《书金伶》也说:“乾隆中,吴中叶先生以善为声老海内。诲内多新声,叶刌而律之,纳于吭。……叶之艺能知雅乐俗乐之关键,分别铢忽,而通于本,自称宋后一人而已。”[3]

叶堂逝世后,在苏州,谨守叶堂一派唱法的清曲家主要有:叶堂弟子韩华卿,其后是得到韩华卿亲授的俞粟庐,他继承并发展了“叶氏唱口”,被后人称为“俞氏唱法”,对江南、浙西一带的昆曲界影响很大。其子俞振飞,自幼即受严格训练,尽得其传。至此,叶派唱口艺术由清传入民国,代有传人,绵延未绝。1953年,俞振飞根据俞粟庐生前口授唱法,对俞派代表剧目的“家传旧谱”进行了系统校订,辑成两册行世,正式用《粟庐曲谱》的书名在香港影印出版。2.王季烈和《集成曲谱》。王季烈(1873-1952),近代戏曲研究家、戏曲作家。光绪三十年(1904)中进士,但他无心于仕途,酷爱昆曲,通晓音律,长期从事昆曲及古代戏曲的研究和创作。著有《螾庐曲谈》、《度曲要旨》,编订《集成曲谱》、《与众曲谱》、《正俗曲谱》,校订《孤本元明杂剧》。该曲谱的大量眉批中,纠正了许多舞台演出中音律错讹的地方,对容易读错的字,注明了合乎曲韵的读音。与此前的《醉怡情》、《缀白裘》、《纳书楹曲谱》、《吟香堂曲谱》等昆曲选本和曲谱相比,该谱在词、谱、宾白上比较完备。曲谱中附有《螾庐曲谈》四卷,分别讲述了度曲、正音、口法、制曲等众多曲学问题,其中卷三“论各宫调之主腔”中的“主腔说”内容,更是丰富、发展了中国曲学研究。王季烈在《螾庐曲谈》中还对曲谱的定义表明了独特的看法,他认为:为制曲(填词和谱曲)而撰写的工具书叫做曲谱,为度曲和舞台演唱而编写的书籍,则叫做宫谱。宫谱和曲谱的分别,在于用途而不在于曲词之外是否注有乐谱。[4]

此外,素有“李龟年”之誉的苏州曲师殷溎深,根据明清以来演出本,整理的《六也曲谱》、《昆曲大全》等曲谱,具有订谱精细,曲词、工尺、宾白、笛色、锣鼓俱全,切于实用等特点,对清末以来昆曲艺术得以承传功绩卓著。

五、借鉴与启示

历史上被称为“吴歈”、“苏唱”和“苏州戏”的昆曲艺术,注定带着与生俱来的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植根于源远流长的吴文化土壤之上,无论是群体和个人的生活化的传承行为,还是以文本形态作为物质载体的昆曲曲谱,都是昆曲艺术得以传承至今维系于不绝的重要因素。苏州的昆曲曲谱属于我国整理出版的历代昆曲曲谱的一部分,作为昆曲艺术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无论从数量和地位、独具的特点等方面,与昆剧的作品和理论同样,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1.形成缘由:特定生态环境的地域性特点。从数量上来说,我国整理出版的昆曲曲谱中,在苏州及由苏州籍曲家编订的昆曲曲谱占了四十种之大半,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是昆曲流行的其他区域不可比拟的。制订昆曲曲谱是一项专门学问,这种文人自填词曲方式被称作“制谱”、“打谱”、“自度曲”等。有着独特的“点正板式”、“辨别四声阴阳”、“认明主腔”、“联络工尺”等制谱规范,曲谱制订不仅涉及宫调曲牌、四声平仄、音律韵位方面诸多理论,制订宫谱尤其要具备包括唱腔旋律、板眼节奏等各方面的理论修养,同时还要与演唱的实践相结合,完全不同于以专业作曲家为基础的西方音乐创作体系。作为昆曲故里的苏州,昆曲在这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昆曲鼎盛时期,苏州人对于昆曲的熟悉和喜好程度可谓是“家歌户唱寻常事,三岁孩童识戏文”。很多人在孩提时代就在“公公五尺长,婆婆六尺长”的嬉戏中学会“工尺谱”,度曲、唱曲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昆曲独特的声腔本身,就是建立在吴语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化的语言艺术,与这个特定的生态环境相依存的叶堂、王季烈、殷溎深、吴梅等人,以及这些精通昆曲的曲家、曲师们在不断丰富前人成果,完善各自的曲学思想基础上编订出类型丰富、功用各异的曲谱也就并非偶然了。

2.特色:动态的发展过程。“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依赖一定的物质载体进行传承、传播,而物质载体并非静止不变的。就苏州的昆曲曲谱而言,首先它的编定与流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历史积淀过程。它承载着一脉相承的传统,也有着与时变化的内容信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代代的文人雅士参与编纂校订工作,同时也将自己的情感、思维、价值观不断融入到这些珍贵的曲谱中。从《吟香堂曲谱》、《纳书楹曲谱》、《集成曲谱》,到《昆曲集净》、《拜月亭全记曲谱》、《琵琶记曲谱》,无论是作为文人制曲填词的工具书,还是为便于艺人剧场演出之用,这些曲谱不仅在形式上不断变化着,内容上越来越翔实,功能性也越来越突出,形成昆曲谱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的特色。

3.价值:为昆曲传承提供丰富的资源。昆曲艺术属于“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须依赖一定的物质载体才能进行传承、传播。当年,一些粗通音律的文人士大夫无法依照剧本标示的板眼循声拟唱,要依赖完备的工尺谱式才能拍板度曲。叶堂的《纳书楹曲谱》就是应这样的清唱要求编订的。随着社会的变迁,以文本形态呈现的曲谱逐渐转变为使昆曲音乐延续下去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官修的,还是民间刻印发行的,乃至流传于民间的手抄本,在一代代的唱曲人中辗转传阅,被视为至宝。昆曲曲谱承载着文学、声律、音韵、乐舞、演艺等各种历史文化信息,依然是清末以来保存昆曲的又一种形式。单单依赖口耳相传的声腔,昆曲艺术是难以延续到今天的。历代的苏州曲家、曲师们所编订的昆曲曲谱,给后人留下珍贵的遗产,使得昆曲艺术的保存、延续成为可能,这些形形色色的曲谱和昆剧作品及理论一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现实意义:近代以来与昆曲活动呈现的互动关系。苏州的昆曲曲谱较大规模出现是在清同治九年(1870)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究其原因,与清唱之风的盛行有关。当年的官僚士大夫唱昆曲,主要是出于娱乐目的。在明代中叶,涌现出一批自作散曲自娱自唱的清唱家。为了规范曲唱,他们编订了用于清唱的曲谱。如《吴歈萃雅》、《词林逸响》等。到了清代,“会清唱的文人士大夫越来越多。当时,对于文人士大夫来说,是否会清唱昆曲比是否会写昆剧传奇更重要。”[5]清末,昆剧式微,清曲家结社习曲之风在苏州、上海和北京等地流行。由于曲社的兴起,昆剧艺人口传心授的传艺方式,已不能适应需要。故以苏州曲师为骨干,整理出版了一批可供学习唱念和演出的曲谱,如《六也曲谱》、《春雪阁曲谱》、《昆曲大全》等。其后又有王季烈、刘富梁合编的《集成曲谱》及王季烈与昆山曲师高步云同编的《与众曲谱》。这些曲谱全系戏场声口,用者称便,可以说,昆曲舞台表演实践促成昆曲曲谱多样化呈现方式。近代以来,编订曲谱已成为一些曲家曲师的自觉行为。殷溎深在昆山东山曲社编的《昆曲粹存》中言:曲社“诸君子有志振衰,爰倡国乐保存会,搜罗旧本,重加雠校。”[6]清唱之风的盛行促进了苏州的昆曲曲谱较大规模的出现,而由曲家、曲师们整理出版、为清曲派及梨园弟子教习拍曲的典范曲谱,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昆曲的歌唱艺术。这种良性的互动为苏州的昆曲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上述苏州的昆曲曲谱只是昆曲曲谱的一个侧面,对于更多昆曲曲谱及其所包含制曲、度曲、律曲等曲学理论体系的详尽分析研究,远非一篇普通论文所能穷尽。昆曲成功绵延了数百年的传承机制对其他文化遗产不无启示与借鉴作用。苏州的昆曲曲谱体现了吴文化地域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对于我们研究昆曲音乐源流、昆曲音乐理论,乃至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保存、发展研究极具价值;同时也是全人类共有的珍贵传统文化宝藏,其所兼容的音韵学、戏曲学、声律学、音乐学以及文献学等理论远远超出一般工具书范畴,更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

注释:

①指有苏州曲家、曲师参与编订的,以及在苏州地区编订、出版的昆曲曲谱。参见《中国昆剧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戏曲志》(江苏卷)、《明清江苏文人年表》等工具书。

②沈璟(1553-1610)戏曲作家、声律家。字伯英,晚字聃和,号宁庵,别号词隐生。吴江人。明万历二年(1574)进士。沈璟退出官场家居二十余年间,专心研究戏曲格律,与当时著名曲家叶宪祖、沈自晋等切磋曲学,考订音律,遂成一曲学流派,史称“吴江派”。

③沈自晋(1583-1665)戏曲作家。字伯明,又字长康,号西来,晚号鞠通生。吴江人。沈璟族侄。

④钮少雅(1564-1661以后)明末清初戏曲研究家。名未详,字少雅,通常以字行,江苏长洲(今苏州市)人。他又是京师著名的曲师、明末清初的格律专家。

⑤李玉(1591?-1671?)字玄玉,又作元玉,号苏门啸侣,又号一笠庵主人。吴县人。

⑥张大复(生卒年不详)戏曲作家、声律家。名彝尊,字心期,一作星其,自号寒山子。吴县人。清顺治年间仍在世。

⑦王正祥,字瑞生,茂苑(今苏州)人。《曲海扬波》五记载他在康熙二十四年、康熙二十五年参与《十二律昆腔谱》、《十二律京腔谱》、《宗北归音京腔谱》编辑工作。

⑧王奕清(1665-1737),太仓人,王掞之子。

⑨吕士雄,苏州人。《曲海扬波》五记载他在康熙五十九年编成《南词定律》。

⑩周祥钰,常熟人。《大成曲谱》记载弘历命纂《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常熟周祥钰、苏州徐兴华、朱廷鏐等参与编纂工作。

⑪叶堂(生卒年不详),昆曲唱家、音乐家。字广明,一字广平。号怀庭。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后尚在世。吴县人。时称所谓叶派唱法在江南一带影响很大。

⑫吴镐,清代戏曲作家。字荆石,江苏太仓人。父名坤,曾官京口游击。吴镐善做诗词古文,却不习举业,仅得为监生,曾受到彭兆荪的赏识,但因家道中落,生计窘困,病酒而卒。著有《荆石山房诗文集》、《汉魏六朝志墓金石例》。戏曲作品有《红楼梦散套》,今存。

⑬殷溎深,生卒年不详。清道光五年(1825)前后生于苏州。

⑭王季烈(1873-1952)近代戏曲研究家、戏曲作家。字君九,别号螾庐。苏州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出身官宦之家。先后寓居天津、北京,从事实业,民国三十一年(1942)返苏州定居。

⑮吴梅(1884-1939)戏曲作家、戏曲史论家。字瞿安,一字灵鳷,号霜厓居士,苏州人。

⑯俞振飞(1902-)昆曲、京剧演员,戏曲教育家。名远威,号箴非、涤盦。江苏松江县人。

⑰苏州古吴轩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主要出版美术类图书及反映苏州地方文化特色的图文读物。

周秦(1949-)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清·叶堂《纳书楹曲谱》正集卷一,文德堂藏板,清道光戊申春镌,第1页。

参考文献:

[1]么书仪,王永宽等.戏剧通典[Z].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439.

[2]《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92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21.

[3][5]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252,194.

[4]王季烈,刘富梁.集成曲谱[M].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石印本,1925.

[6]吴新雷.中国昆剧大辞典[Z].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824.

来源:中国音乐(季刊)2012年第2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