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媒体时代的学校音乐教育----第三届两岸四地学校音乐教育论坛综述
王文 华音网 2022-08-17

当今时代,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激荡着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思维、工作乃至生活方式,音乐教育概莫能外。在这样的背景下,2013年5月13一15日在澳门举办的“第三届两岸四地学校音乐教育论坛”以“媒体时代的学校音乐教育”为主题,广邀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澳门的一百多位音乐教育学者与学校音乐教师出席,通过主题发言、专题讨论、论文宣讲等活动,讨论了媒体时代学校音乐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交流了两岸四地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的探索与困惑,话题涉及到音乐教育的理念政策、模式、方法、手段及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可谓自觉回应了变革时代的重大命题。

一、机遇与挑战

媒介的发展给音乐教育带来巨大变化,一方面使音乐教育的实现方式有了更多空间,为音乐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使音乐教师、学生等一系列重大关系面临重构可能,甚至挑战了学校音乐教育的传统地位。围绕这些问题,与会专家和音乐教育工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思考。代表们多次提到: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学生获取音乐的途径绝大部分来源于各种传播媒体,学校音乐教育的方式与内容如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便会沦为可有可无的课程;从学校音乐教学方面来看,先进的音乐多媒体课件降低了对授课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似乎只要会操作电脑就可以担任音乐课的教学,那么高师音乐教育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本次论坛的两场专题讨论之一就是“音乐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澳门理工学院代百生的主持下,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华南师范大学郭声健、广州大学马达、台南大学谢苑玫、澳门理工学院戴定澄等分别从情感、学科建设、政策体制等层面分析了当前各地音乐教师教育培养面临的挑战、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华中师范大学张业茂在其论文《话语权重构:新媒体时代学校音乐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着重分析了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话语权的生成及特点,提出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文化影响力及国际话语地位的不断攀升,应当推进学校音乐教育话语权的重构。另外,陈明友等的《媒体时代的学校音乐教育》、钟新群的《论现代传媒对音乐教育的几点作用》、吕英华的《“云媒体”时代的音乐教育》、万钟如的《重视网络课程资源,为高效音乐通识教育服务》、汤慧池的《全媒体时代如何突破音乐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局限》等,或是着重谈机遇,或是主要谈挑战,或是着眼于媒体时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应对策略,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媒体时代不仅是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带来认知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巨大变化。在这样的时代下,我们不仅需要探讨具体的应对策略和创新思路,更需要对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向和总体思路作出判断。教育部万丽君博士的主题发言《中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推进策略》,从国家层面介绍了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进程与现状,反思了当前音乐教育与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福建师范大学王耀华等的论文《面向全体学生凸显学科特点----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看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向〉》,围绕《标准(实验稿)》的修订依据、修订重心、修订内容等,阐述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向,强调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国情,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代百生的《影响音乐学习的社会因素》,从人的社会性角度出发,分析探讨了学生的家庭背景、在学校中的“角色”地位、同辈群体与“社会位移”、学生的“重要他人”以及社会音乐文化环境等因素对学生音乐学习的影响,并根据这些因素对学校音乐教育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二、探索与困惑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手段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探索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此次论坛上,与会者从不同角度介绍与交流了各地的经验与困惑。在另一场专题讨论中,来自四地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讨论了各自的教学经验与需求。谢苑玫等的《自由软体操作与教学策略结合的音乐教师培训》通过对台湾音乐教学中媒体课程的考察,以musescore软件的应用为例,重新定义了软件的功能,阐述了修订课程的方式以及重新编组软件操作训练的内容与作业安排,强调提升资讯融入教学的科学性。陈虹百等的《台湾资讯科技融入音乐教学之发展》与李国扬的《资讯科技融入香港小学音乐教育》分别对台湾与香港的发展及现状做了调查与总结:陈将台湾地区资讯科技融入音乐教学的发展历程分为电脑辅助教学时期、网际网络时期与数位内容时期,并介绍了不同时期政府为推动资讯科技融入音乐教学出台的相关政策;李则通过问卷及访谈,反映了香港小学音乐教师的一般资讯科技能力与音乐科技能力水平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提出为香港音乐教师提供音乐科技相关专业发展的培训项目迫在眉睫。香港教育学院梁信慕的《完善教学评估、促进音乐学习》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0年在韩国举办的第二届世界艺术教育大会上出台的《韩国议程:发展艺术教育的目标》中涉及的评估方法的分析,着重介绍了香港地区高中音乐教育课程评估方法;梁宝华在《音乐创作教学的教师培训:香港经验》中,通过香港教育学院“音乐之创意”教学单元的实际经验,解释如何实行教师教育,令新一代的教师掌握音乐创作教学的原则,设计并实施教学活动。此外,刘瑾的《山东省高考基本能力考试中与音乐相关之思考》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与思考。

媒体时代音乐教育远远超出了学校范围,各种形式的音乐传播和文化产品对学校音乐教育是利是弊、如何借鉴和运用,也是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王晓盈的《关于大众选秀时代高校专业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与郭晓林的《〈江南style>走红现象对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启示》,对“超级女声”、“星光大道”、“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以及《江南style》的走红进行了讨论和反思,提出了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等主张。邓志武等的《电视选秀带来的困惑》则以高校声乐教师的角度,批判了我国当前电视选秀节目泛滥的“文化工业”现象。林洲的《网络音乐传播对视力障碍学生音乐学习的研究》,通过对广州盲人学校五年级及初三视力障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认为网络传播音乐已经极大程度影响了视力障碍学生学习音乐的方式,他们接触音乐的主要来源已经由课堂转为网络,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选择和欣赏。

三、传统与现代

媒体时代对音乐发展和音乐教育的冲击在“传统”与“现代”这一对命题上体现得更加突出。谢嘉幸在其主题发言《让传统音乐走进媒体时代》中就指出:“在所有挑战中,最严峻的,莫过于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挑战了。”他从传统音乐的概念和内涵、媒体时代传统音乐的境遇及教育特征、如何让传统音乐走进媒体时代三方面讲述了传统音乐面对媒体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台南科技大学陈姿光《流行音乐录音带文本分析之研究》从学校音乐教材多元化的角度提出流行音乐纳入学校音乐教材中的合理性。韩若晨的《民乐如此国际化》探讨了音乐课堂中的民乐教育误区,提出一些改善民乐教学的方法。陈子杨则在《媒体资讯时代背景下地方戏曲进入高师音乐初探一以汉剧进入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中,通过汉剧这一湖北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华中师范大学音乐教育课程中的探索实践,阐述了新媒体手段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作用。

四川音乐学院王文在《从“他者”到主体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音乐与基础教育》中,批判了我国当前民族音乐教育中仍然存在“他者”心态和视角,强调必须重构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同时从整体观、主体观、发展观、基础观等多角度阐述了理念的重构,并围绕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实现”主体性”的民族音乐教育提出了对策建议。中南民族大学刘俊在《媒体时代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中,也强调要坚定地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道路,充分展示本民族的独特个性。

四、实践与特色

处于中西文化交汇地带、本土传统与时代潮流融合窗口的澳门,面对媒体时代其学校音乐教育如何应对,如何实现更新与发展?这次论坛为内地音乐教育者和学者提供了近距离感受和了解的机会。论坛的举办地一-澳门理工学院是目前澳门唯一授予音乐学士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通过学术参观,与会代表深刻感受了其国际一流的教学设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以及“小规模精英教学”的办学特色。14日晚的专场音乐会由澳门理工学院音乐教育及音乐表演应届毕业生表演,为大家展示了一场包括器乐独奏、歌剧选段、传统及电声乐器重奏、混声合唱、葡萄牙传统民歌演唱在内的音乐盛宴。安排与会代表观摩教学的两所学校分别是澳门浸信中学及澳门培正中学,均实行从幼儿园至高中的一体式教学模式。在浸信中学,与会代表观摩了音乐课堂教学。年轻的女老师通过发声训练、诗歌结合歌曲的演唱、肢体的互动等过程,形象地向小学生介绍了约翰.巴哈贝尔的《卡农》。初中部的同学们还展示了弦乐四重奏和小合唱表演。培正中学则以一场音乐会向与会代表展示了课外教学成果。音乐会的表演形式丰富,包括弦乐四重奏、古琴重奏、混声合唱、管乐重奏等。在音乐会进行之前,还播放了记录实际音乐课堂及课外活动的录影。这些学术参观、音乐会以及教学现场观摩等活动,使与会代表切身感受到澳门中小学音乐教育以及大学音乐教师培养与内地不同的办学理念,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的水平,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媒体时代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解和把握。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风起云涌,新兴媒体手段日新月异。本届两岸四地学校音乐教育论坛以“媒体时代的学校音乐教育”为主题,开启了进一步探讨与研究的学术大门。我们相信,对这一时代命题的教育实践和学术研究都将逐步走向深入。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