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无用师卷” 何时归 “剩山”评民族管弦乐组曲《山水画境·富春山居图随想》
张秀艳 华音网 2022-08-27

著名建筑、绘画、雕塑,或者著名历史人物、自然景观为题材创作音乐,历来是中外作曲家喜爱的创作途径之一。在不同时期、流派与风格的音乐作品中,此类杰作比比皆是。譬如中国音乐作品中,人们熟知的传世古曲《夕阳箫鼓》、《霸王卸甲》、《汉宫秋月》等;今人名作如钢琴协奏曲《黄河》、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新近,五位作曲家以我国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为题材联手创作的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山水画境·富春山居图随想》,于今年3月6日,由指挥家张国勇执棒,率领浙江歌舞剧院近百人的民族乐团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至此,以姊妹艺术作品为题材的中国音乐作品曲库中,又增添了一部成功之作。

山水画《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它采用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峰峦叠翠、云山烟树的秀丽景色,堪称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作。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流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他酷爱此画,每天观赏临摹,不思茶饭,甚至在临死前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而被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中抢救出来,但画卷已被烧成两段。余画一长一短,短的一段,后人称“剩山图”,目前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长的一段,称“无用师卷”,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经过两岸同胞共同努力,《富春山居图》之“无用师卷”与“剩山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由此见证了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历史佳话。民族管弦乐组曲《山水画境,富春山居图随想》,由作曲家刘溪联手姜莹、罗威、王直、王次恒和词作家俞晶昊,历时近两年时间创作而成。全曲由五个乐章组成,依次为《天地穌鸣》(罗威、姜莹作曲,俞晶昊作词)、《流水行云》(刘爱作曲)、《听风醉月》(王直、王次恒、姜莹作曲)、《秋山闻道》(刘爱作曲)、《山水合璧》(姜莹作曲、俞晶昊作词)。每个乐章的题意和全曲的整体构架以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构图为依据,有浓墨苍茫的高远意象,有淡墨轻岚、不装巧趣的浑朴自然;有以素为云、借地为雪的写意,也有溪水潺潺、诵经嗡嗡的描声刻画,五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为听众展现了一幅气韵生动的音乐“长卷”。

一、言志,抒情,尚意

《山水画境·富春山居图随想》的五个乐章之间,并没有大型套曲中常见的主题贯穿,各乐章都有不同的立意和写法,但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言志、抒情、尚意的综合性,尤其讲究意境的营造,所谓“情与景汇,意与象通”,这不但是音乐创作的追求,同时也是音乐欣赏的依据。其中,第一、三、五乐章音乐风格相对一致,第一、五乐章热情、奔放,气势宏大,是对祖国山河之壮美的讴歌第三乐章细腻、抒情,强调旋律的歌唱性,而且,三个乐章中的某些音乐素材也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这三个乐章构成了全曲的整体结构框架。

第一乐章《天地稣鸣》,按笔者的理解,是对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概括性描写,是对中国山水画独立品格的音乐阐释。整个乐章以长线条、长气息,大气磅礴的音响为表征(见谱例1),“描绘富春众峰峦‘圆浑敦厚,不露锋芒’的厚重感,层层推迭的山岚在雾气迷离中展现出浙江山水唯美的色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最深情的赞美。

谱例1《天地稣鸣》总谱10-18小节缩谱

乐曲后部出人意料地插入一段女高音的吟唱:“轻声叹,画曾火中燃隔海岸,卷破分两段;无用师何时归剩山,别待秋渐晚 ,这段唱词表达了全曲的另一个重要立意 幅旷世名画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处,海峡两岸同胞至今各执一半残卷,怎不令今人发出“无用师何时归剩山”的万千感慨!正如胡剑谨所说:“《富春山居图》见证了两岸的同根同源,折射了同胞的悲欢离合。因此,《山水画境·富春山居图随想》的创作意义不仅在于精心塑造中国民族音乐经典,更在于引起全球华人‘山水之永恒、人居之美好、生命之不息、哲思之不绝’的共鸣,搭建起海峡两岸乃至中华儿女心中的音乐桥梁。”“画卷中的树丛一株株都向右倾斜,整卷画作在这一部分似乎可以听到风声呼啸,仿佛风起云涌,听觉的因素被介入画中。文人士绅、樵夫渔人独坐在天辽地阔、江山苍茫的天地之中,聆听着一江两岸,富春大美的自然之声。”这段话是作曲家为第三乐章《听风醉月》的题解。“听风醉月”,好一个古风绰约的名字,再看第二乐章《流水行云》、第四乐章《秋山闻道》,同样的古色古香,这就是中国山水画之独特品格赋予艺术创作者的灵性。那么,音乐中的“听风醉月”又是怎样的一番“意象”呢?其实,作曲家采用了避实就虚的策略,不写“风月”,不施巧技,而是在“意境”二字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慢板旋律的抒情功能。整个乐章气息悠长,配器简洁,对位声部进出自如,不着痕迹,空灵、舒展的旋律散发着某种“逸气”,显示了作曲家细腻的笔调和丰富的内心情感。

谱例2《听风醉月》总谱13--23小节主旋律

第五乐章具有总结、升华的性质。音乐从长线条的引子开始,几经曲折,渐次增长,终于引出了建立在固定低音之上的主题段。音响饱满的固定低音支撑着棱角分明的主题旋律,以一种不可遏止的态势到达全曲最高潮,仿佛长卷中那最后一座巍峨峻拔的孤峰,象征着中国山水画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值得一提的是,在全曲总高潮的前面,像第一乐章那样又一次插入了人声(男女声二重唱),至此,给全曲划上了一个首尾呼应的完满印记。

二、留白,枯笔,泼墨

第二、第四乐章是作曲家刘暖独立创作的两个乐章。在整部作品中,这两个乐章就像两个“插部”,在写法上与其它乐章不同,在色彩和音响结构上也不同,如果说,一、三、五乐章是尚意、抒情的大写意,那么,二、四乐章则是枯笔留白的素描。刘暖在乐章题解中有这样几句话值得关注:乐曲“采用绘画中的线条技术为结构方式,以二度音程为素材,试图从博大精深的中国绘画中寻找音乐结构方式。”(第二乐章《流水行云》);“音乐采用富阳民歌《十里亭》为基本素材,以国画中留白、枯笔、泼墨等技法手段构成音乐技术的新尝试方法,并尝试民乐组合的新音色,使整个乐队如同一台大的古琴。”(第四乐章《秋山闻道》题解)。作曲家在题解中提到了中国绘画技法,并尝试这些绘画技法作用于或转化为作曲技法。曾有人从草书中悟出剑道,还有人从“水中葫芦”这一物象中悟出太极拳法,而把中国绘画技法转化为某种作曲方法,或者从中国绘画中寻找音乐的结构方式,看似玄虚,实际上是找到了何以用功、功用何处的道理。刘源这样做了,而且成功了。在《流水行云》总谱中,我们看到了线性对位写法的造型性,以大线条分句的结构作用,在《秋山闻道》的音乐中,我们感受到了阔远的山水间那神秘的“禅机”。“人们常说诗歌和音乐是姊妹艺术,而且常使用‘诗情画意’这个词。音乐、图画和诗歌在‘道’的层面是一致的。《秋山闻道》体现了大道无痕的境界 ”C譬如下例,两个高音笙声部,在前两小节以8个音(不计重叠音)为单位交替出现,然后是6个音,再是4个音,3个音,线条逐渐缩短,音高起伏逐渐加大,两个中音笙声部(谱例第2行)后两拍模仿高音笙;谱例第3小节起,5个弦乐声部(谱例第4、5行)先后进入,音高向两扩张;谱例第3行是两个琵琶声部二度音程的交替(采用泛音奏法)。从作曲技法来说,其特点体现在声部间线条长短的对位、声部自身线条形态的对比,以及线条长短的规律性变化。正如作曲家所说,他采用了绘画中的线条技术作为音乐的结构方式,同时,也巧妙地展示出中国民族器乐演奏的诸多特点和长处。这段音乐对“流水”形象的刻画也相当传神,可谓“形神兼备”。

谱例3《流水行云》总谱标号②主要声部缩谱

留白,枯笔,泼墨,都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技法。留白,是隐藏着的意蕴,是智慧,是境界。泼墨法始于唐代王洽,王洽喜豪饮,醉后解衣磅礴,激情迸发,把墨泼在绢上,然后根据墨迹的形态画成山石林泉,云雨迷茫,浑然一体,时人称他为王泼墨。枯笔是指笔中所含墨水大多失去后在纸上飞白的行笔效果。刘溪在第四乐章《秋山闻道》中对于绘画技法的运用,显示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巧妙的作曲手法。这里仅举一例乐章开始处,弹拨乐器组为主线,在很慢速度的4个小节长度内,所有弹拨乐器只奏出3个发音点(见谱例4上方三行),但都是长音,也就是说,音的时值是靠起奏点之后的余音填满的(作曲家用附加的横线表示余音),这就是“枯笔”,也是“留白”,所谓“无声胜有声”的留白。例4中的第4行谱,是部分拉弦乐器声部,很弱的力度加上泛音奏法,起奏点和音高与弹拨乐器相同,但发音则是持续的一这就是“晕染”,对弹拨乐发音点的晕染。这段音乐给人一种空灵、高远的印象。若非细心揣摩何谓枯笔,何谓晕染,那是绝然写不出这样的谱子来的。从配器角度说,刘溪在《秋山闻道》中显示了他鲜明的创新意识弹拨乐器的“音色对位”、单个音的“吟”和“揉”、弦乐器对弹拨乐器余音的“晕染”、笛、箫声部音调片断的“回声”效果等等,都是弥足珍贵的创新手法,而且符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意识。正如李吉提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看得出,作曲家对这两个乐章(指二、四乐章,笔者注)的创作都很精心,他从不同角度为挖掘我国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的音色和新的音响组合探索出一些新的方法,并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值得业内人士去仔细研究。”

谱例4《秋山闻道》总谱1-4小节弹拨乐器组和弦乐组缩谱

民族管弦乐组曲《山水画境,富春山居图随想》,从创意到完成创作,历经两年的艰苦努力,终成正果。“它又一次证明了,我们有出息的中国作曲家,已越来越大踏步地摆脱了西方管弦乐队写作观念的影响,正沿着我们自己文化的轨迹逐步展示出我们当代大型民族管弦乐独特的优势、个性与魅力。”。山水依然,画境流芳,祝愿所有深爱着中国文化的艺术家们,在山水间继续你们的“畅神”之旅。

参考文献

[1]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2][英]布林德尔《新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3]周益军、宁丹华《中国山水画技法》,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5]吕少卿《元四家绘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6]王小红《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东方博物》2009年3期。

注释:

①引自音乐会节目单《山水画境、富春山居图随想》第一乐章题解。

②音乐会后的座谈会上,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部长胡剑谨如是说。

③见音乐会节目单《山水画境,富春山居图随想》第二乐章题解。

④引自宋瑾《画中音与音中画》,《浙江文化》2013年第3期,第25页。

⑤见音乐会节目单《山水画境,富春山居图随想》第四乐章题解。

⑥⑦引自李吉提《山水画境,富春山居图随想》印象,《浙江文化》2013年第3期,第24页。

来源:人民音乐,2013-9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