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如何构建民族器乐的 “ 声音景观 ” 初探音乐学视野中的民族器乐研究
侯小林 华音网 2022-08-28

我国民族器乐是借助民族乐器的性能征,结合其演奏技巧的运用,体现一定意境的音乐作品,它是伴随着民族乐器的出现而产生的。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据初步调查中国现有的民族乐器约五百余种,包括了各种性能、各种风格、各种声部的不同类型的乐器每种乐器都有自己的器乐作品。对如此庞大的乐器体系进行科学分析研究是传统音乐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有两种分类研究方法一是根据乐器的发音特性进行分类,二是根据乐器演奏方法进行分类。但对于民族乐器所承载的民族器乐作品进行统一全释和定位的研究在国内还没有。我们显然不能用乐器分类的方法对器乐作品进行认识分类。这是因为音乐作品所包涵的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或音响效果它是隶属于文化现象的一种音乐现象,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音乐起源于一定的人群产生于一定时代,同时也离不开人群生产劳动的场所定的地域空间。因此在研究我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时候,除了要了解民族乐器的构造、技法和音色外更要结合这些器乐作品生长和赖以存在的地理、文化、社会、历史背景,把我国传统民族器乐作品与其根植的时间和空间环境联系起来考察,进行地理学研究旳探索才能真正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民族器乐发展的全局。

音乐地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建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音乐的时间和空间所具有的限制性特点为契机,用地理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音乐的结构、特色和风格,探讨音乐在不同地理和人文环境中所体现的特征和差异,研究地理环境、现象和景观与音乐现象的内在关系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地域性特征。音乐作为人类的文化现象,从产生之初就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为人们从事音乐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文地理环境为人们的音乐活动提供了精神基础;而另一方面地理环境客观的存在及其时间和空间的分异成为了音乐产生、变化、发展和地区分异形成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声音景观最早来源于西方民族音乐学薛艺兵先生将其引入我国音乐地理学研究之中,来扩展音乐地理学领域的学术视野和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在其文章中还提及到了“流动的声音景观”一词,其要旨是指音乐地理学研究应突破以往静态音乐区域的局限以时间和空间双维度动态变化的新视角去审视历史过程和地理分布中流动变化的音乐现象。传统的音乐地理学研究大多是从宏观角度对一定范围和空间地域的音乐作品或音乐现象进行鸟瞰式的风格和色彩的区域划分,而忽略了产生于这些音乐作品或音乐现象的背景、声音和意义共同构建起来的富有特色的细节表现。以往提出的音乐色彩区或音乐文化区并没有注意到每个地方音乐的文化整体观,即音乐的地域环境、表演场合和演奏行为等所体现的背景因素,音乐的体裁形式、形态特征、风格特色等所体现的声音因素,还有音乐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使用方式、文化含义等所体现的意义因素。

自世纪年代以来音乐地理学与民族音乐学相结合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乔建中的《汉族山歌研究》、张继昂的(气候人音乐—对音乐地理学的思考》、苗晶的《我国北方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张斌的《文化地理学视野中的梆子腔》、金平的(信阳民间道教音乐的地域性特征一兼论其与信阳民歌、戏曲的关系》、丁和根的《论地方戏的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为观照戏曲命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陈季君的《西南民族戏曲地理分布与地域性特征》、李闽的《湖南民歌中的地域性差异成因》、王莹的《从地域文化环境看河洛地区民歌艺术色彩特征》等所涉及的大多为研究民间歌曲、戏曲和说唱音乐的课题对于我国民族器乐的论述研究还较少得见。音乐地理学对我国民族器乐的研究,不仅应把对器乐作品音乐风格的空间划分作为研究方向,还应把研究方向

定位在不同区域内音乐传统的历史演化过程、同类音乐地域间的地域性传播途径、民族器乐作品产生发展和传播的现状和原因等方面并以“流动的声景观”为研究思路,以民族音乐学的整体观和动态观为指导思想,从整体或某一特定品种进行有关地理音乐人三者关系的全面研究。笔者基于上文论述并参考了传统地理学的研究思路,总结了几点研究方法。

一、民族器乐的地域差异及比较研究

不同风格、特色的器乐产生于不同的地域。相关地域背景下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音乐产生的影响,形成器乐作品的地域差异。我国的民族器乐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南北差异就某种或某类作品而言,体现着北方音乐旳粗犷、豪迈、开阔南方音乐的清秀、细腻、委婉。这种差异是由所处地域背景的不同造成的,就同一种乐器而言在作品创作上也体现着这种差异。如琵琶传统曲目中既有反应北方劳动人民生活场景的作品海青拿天鹅〉也有描写江南春夜渔家人生活场景旳〈夕阳箫鼓〉。同样都为琵琶传统作品题材也都是反映人们的生产生活场景,却在旋法、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和声等音乐语言的使用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在这种不同中也能找到相似性,两个作品都是用传统的五声调式,在乐曲结构中也都是以标题性乐段来展现不同的故事情节。这两首器乐作品在音乐地理学的视野中造成相似和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音乐现象所依托的地域背景或环境会影响人的音乐心理和音乐审美,同样音乐现象的发生也受限制于它所依托的地域背景和环境。

民族器乐的地域比较研究是多种模式和层面的地域比较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位置气候的比较、人文环境的比较、音乐相似性与差异性的比较三个方面,尝试以地域的角度和空间的观点对我国的器乐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我国的江南丝竹乐和广东音乐同属于我国南方的民族器乐,江南丝竹乐发源于浙江西部、江苏南部和上海地区,乐曲来自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古典曲牌。在乐器使用上,多使用笛、箫和二胡为主奏乐器。广东音乐发源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乐曲来源于戏曲伴奏和婚丧助兴以及流浪艺人的表演在乐器使用上偏重粤胡、秦琴和扬琴为主奏乐器。由于江南丝竹乐和广东音乐所在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比较近似乐曲来源也很相像,使得它们所承载的器乐作品也有相近之处都撞长于生活小境的描蓽和生活情趣的描述在音乐风格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由于所处的不同地域两者之间还是有所不同的,欣赏江南丝竹《倒八板》和广东音乐《步步

高》给我们在听觉上最直接感受前者轻巧明快后者柔美细腻这是不同地区人们的语言习惯在音乐上最直接的体现,还有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在乐曲中也有所流露。当然这种不同可以总结为不同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所带来的音乐差异性。

二、民族器乐的空间扩散研究

民族器乐随着音乐空间的相互作用,出现风格或色彩的相互联系和交换,其最终结果是音乐空间融合和空间扩散的形成不同风格的民族器乐在各自不同的音乐空间相互作用,这也是其音乐风格和特点在不断扩展和扩散的过程。它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自身音乐风格能量的大小决定音乐影响力旳大小对它的宣传和传播所在音乐空间内人们的审美意识、语言宗教和风俗传统等。我国新民乐的扩散发展实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它成型于世纪年代,最早产生的动机是北京某电视台为扩大民乐的受众年龄,以突出经典作品的魅力,符合低成本高效益的市场经济原则而设立的。它以爵士鼓、电吉他、电贝司、合成器所制作出的音响背景再加入二胡、琵琶、中阮、笛子等民族乐器演奏旋律并借用高科技的音响和灯光舞美效果,演奏作品多为用现代作曲技法改编的传统乐曲或流行歌曲。这种新的作品形式虽然产生时间较短,但一经演出就像链式反应一样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在大众范围的民族器乐传播中迅速抢占了传统作品的舞台。对于新民乐的扩散和发展的原因如果我们用流动的声音景观的原理并结合空间和时间对于音乐现象的影响进行分析,就可以看出新民乐发展的原因是由于其发源地区位于我国的中心位置有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传播支持而且是在我国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流行音乐热等背景的综合因素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它集合了民族器乐作品实现自身音乐空间扩散的三个方面的因素。

我国的古筝有诸多流派,这些流派的划分都有着强烈的地域性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浙江筝派、陕西筝派等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乐曲演奏技法和风格,即便是同一首作品在不同的流派中弹奏其风格也不尽相同。这些流派体现着音乐作品所在不同音乐空间的相互作用,它们以乐曲为体现方式并在乐曲流传的过程中,吸收或摒弃其中符合于自己所在区域音乐风格的东西,在这种过程中实现自己流派的发展。如古筝名曲《高山流水》是浙江筝派的代表曲目,随着作品在全国的流传,把各筝派的特色融入其中,现在普及版的《高山流水》就是结合各个筝派特色的版本。但这个曲目如果让每一个流派进行弹奏,却还能体现各自派别的特色和风格。浙江派的《高山流水》在乐曲情绪上的转换较快,时而音调沉稳质朴、浑厚优美时而如潺潺流水,如歌如吟。山东派的《高山流水》乐曲风格热情、爽朗、粗犷,乐曲韵味十足,颇有齐鲁乐风。不同派别的同名筝曲,在指法运用、取材视角、表达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这主要是由于乐曲在长期的流传中受到当地地域文化的影响,同一首器乐作品在扩散自身音乐文化能量的同时,也会受到所在地域音乐文化能量扩散的影响。

三、民族器乐的空间变异研究

音乐文化空间扩散发展的结果即形成音乐文化的空间变异。主要表现在民族器乐在新地域发生的变异;本地器乐受到外来音乐影响发生的变异。器乐在不同地域传播要保持音乐风格的丝毫不变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为了符合当地的地域背景和环境会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变异以适合所处的环境。这在民族器乐的表现形式上多有体现。我国传统民族乐器演奏的作品在创作上大多基于传统的民族调式,不管是热闹的吹打乐还是抒情的丝竹乐都有很强的代表性。但随着西方音乐在我国的流传,使这两种不同律制的音乐最后竟然也交织到一起,而且最后也被人接受了。现在十分时兴的大型民族管弦乐、民族交响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变异可以看做是一种发展,而这种发展在古代就已经开始了我国的大型乐队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在不同地域的发展中不断吸收外族和外来的音乐形式,在调式和色彩乐器的使用上不断丰富。到了世纪,在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下有一批怀揣壮大国乐梦想的音乐人士,参照西方的管弦乐队的建制,在数百种民族乐器中挑选出具有吹、拉、弹、打的特色乐器,组成四个声部的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在音乐地理学的视野中这就是变异中西音乐文化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像一个混血儿在受着两种不同地域文化和人文思想营养的滋养,这是一种顺势顺时的选择。同样某些器乐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其演奏形式也在发生变异。如传统民间唢呐曲《一枝花》在不同地域的扩散流传中被改编为同名二胡独奏曲,而后再由大型民族管弦乐队改编为《一枝花叙事曲》,使其高亢嘹亮、悲壮激越的乐曲风格一览无余,乐曲的风格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表达形式和情感体现幅度却有了质的不同。

中国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需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解读。音乐地理学虽然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从发展的时间上来看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却在传统音乐文化的发掘整理分类研究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便如此,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仍需要有益的方法论得以借鉴,以使其不断成熟和完善。

“流动的声音景观”作为音乐地理学研究领域的新理念开阔了研究视野,丰富了研究方法。从本文以此种理念对民族器乐研究的效果来看,是应该得到承认和肯定的。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主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年版。

【2】简其华等编著《中国乐器介绍》,人民音乐出版社年版。

【3】袁静芳《民族器乐》,高等教育出版社年版。

【4】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年版。

【5】美皮特《现代地理学思想》,周尚意等译,商务印书馆年版。

【6】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年版。

【7】李霜《中国民乐的困境反思与对策》,《社会科学家》年第期。

【8】薛艺兵《流动的声音景观—音乐地理学方法新探》,《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年第期。

来源:人民音乐,2013-8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