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论流派
李民雄 华音网 2022-11-26

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派的不断涌现和发展是民族音乐传承繁衍的一种动力。丰富多采的民族音乐是诸多流派音乐的 总汇合。

人们欣赏音乐艺术,个性化的流派音乐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是鉴赏者,对流派音乐非常敏感,无需言传就能品味流派的音韵,正由于流派鉴赏群的艺术爱好和美学趣味的信息反馈,促进流派的传承和发展。但是由于一些流派爱好者对某一流派的偏爱,要求流派不要走样,致使流派趋向凝固化,不能向新的艺术高峰不断进发。因此从理论上对流派的特征、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流派在竞争中的新兴和隐退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就上述诸方面,以民族器乐流派为例加以论述。

关于民族器乐的流派,古已有之。古琴音乐的流派,唐代赵耶利曾说过.“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电,亦一时之俊。”可见吴、蜀两派的音乐风格迥异。南宋时出现了以郭楚望为代表人物的浙派。至明代,除南宋的浙派传承以外,又涌现了江派琴艺(指松江刘鸿的一派)。明代后期,琴派又有所发展,出现了虞山派、绍兴派、江派(此江派系指在江左、南京一带的琴派艺术)等。广陵派是清代新兴的琴派。

琵琶音乐流派在清代有南北之分。此说初见于1818年无锡华秋苹等编订的《琵琶谱》序中。1895年平湖李芳园编的琵琶谱集,其书名即为《南北派十三大曲琵琶新谱》,收入了《华氏谱》中所没有的一些曲目,如《阳春白雪》、《浔阳琵琶》、《平沙落雁》等。并且演奏指法也比《华氏谱》花梢。可见华氏和李氏各自编订的包括南派和北派的琵琶谱在曲目、标题、大套的分段、指法以及乐曲解题等方面有所同异。正是这些不同,显示出各派的独到之处,致使琵琶音乐得到丰富和发展。

古筝音乐的流派虽然没有什么文献记载,但当今人们一致地把古筝划分成很多派别,如浙江筝、山东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等。因为这些地区的筝乐各有名师、名曲、独特的技法和鲜明的音乐风格。

应该说所有的器乐种类都存在流派。那末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新兴与隐退的规律何在呢?现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与大家共研之。

流派音乐的特征简言之有承继性、开拓性和主体性。无庸置言,流派不是从天而降,它是从前人那里承继下来的。正如潺潺的小溪、滚滚的江河和滔滔的大海,无不有其源头,任何一位杰出的演奏家,都是从他的师辈那里承继下来的。例如“宋代著名的琴师,一般都有清楚的师承渊源,世代相传,一脉相承,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演奏经验。北宋有一个琴僧系统,南宋有浙派系统,都是当时很有影响的琴派。”(许健《琴史初编》)流派的产生、承继是先决条件。但创流派者和承继者必需具有开拓性,即虚心学习前人而不故步自封,决不是踩着前人脚印亦步亦趋,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予以创新。

要开拓,就要充分发挥主体性,把个人所长注入流派中,使流派具有鲜明的个性,并增强流派的传承力。

流派是一种群体艺术活动,它出自名师,传之高徒。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南宋浙派古琴以郭楚望最负盛名,他继承和发展了“浙谱”琴曲,并创作了《潇湘水云》这样的力作,为世人所称颂。郭楚望卓越的琴艺由他学生刘志方传播开来。原学“江西谱”的毛敏仲后从刘学奏浙谱。著名琴家徐天民继毛敏仲之后也向刘志方学习,成为浙派中很有影响的琴师,被明代琴家尊称为“徐门正传”。浙派琴艺一直延续至明代。

琵琶音乐至清代流派纷呈,出现了自隋唐以来的又一次琵琶艺术的高峰。在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年代,南派琵琶家陈牧夫,北派琵琶家王君锡都以赫然卓著的成绩名扬于南北。江苏无锡华秋苹等俱得南北派之真传,“合同而化之”,创立了无锡派,编辑刊印《琵琶谱》上、中、下三卷。这本谱琵琶对后世琵琶的普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此派传人有徐悦庄.吴宛卿邹道本、杨荫浏、曹安和等。

以上材料说明,凡流派的创造者和承继者都处于很好的艺术环境中,他们博采众人和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通过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攀登艺术高峰。由名师传高徒,形成了以名师为核心的流派群体,而流派就依靠群体的艺术活动得到传承和发展。

流派传承的动力在于发展。

事物一般总是循着由粗到精、由低级向高级的方向发展。另外弟子和老师在生理、心理、艺术等方面的素质差异,弟子是不可能和老师一模一样的。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扬长避短,掌握师辈技艺之精髓,注入自己之所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事物发展的又一规律。所以流派在传承中如不受因循守旧思想的阻碍,不可能凝固不变,而是不断加以完美,甚至于有新的突破。

明代著名琴家严徵(1547一1625)号天池,他集诸家之长创始了虞山派。他曾说:“以沈(京师名手沈音)之长,辅琴川之遗,亦以琴川之长,辅沈之遗”。虞山派另一名家徐青山,其琴艺虽与严徵同源,但他们各有自己的特点,互相补益。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刊行的《诚一堂琴谱》序言中有以下一段话:“严天池先生兴于虞山,创为古调,一洗积习,集古今名谱而删定之。取其古淡清雅之音,去其纤靡繁促之响。.....青山踵武其后,稍为变通。以调之有徐者必有疾,犹夫天地之有阴阳,四时之有寒暑也。因损益之,人以《雉朝飞》《乌夜啼》、《潇湘水云》等曲,于是徐疾咸备,今古并宜。天池作之于前,青山述之于后,此二公者,可谓能集大成,而抉其精英者也。”

琵琶浦东派传人林石城先生(1922-)一方面全面继承流派艺术,另一方面又以自己出色的创造,丰富和发展它。他致力于整理浦东派传统曲目,又进行改编、移植和新创,使曲目有所拓宽。他科学总结浦东派擅长的传统指法,精心琢磨,使之运用自如。如把“推、挽、拼”这一复合指法改进用快速的连续动作,使发音无断续之感。他还创造了“滚伏四弦”“拖滚二弦”、“人工泛音”等新技法。林石城先生对传统采取继承和发展的辩证态度,使浦东派琵琶艺术获得新的活力,至今流行不衰。

流派有新兴,也有隐退。以新流派取代老流派是音乐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观中国音乐史,没有一个流.派是永恒的、从古到今的。流派或因政治变革、天灾人祸等外力被迫中断,或因社会时尚变化以及停滞不前等原因致使自然消失。但流派的新兴和隐退,其根本动因出自人们新的需求。

当代汪派琵琶(又称上海派)的新兴具有典型性。汪派创始人汪昱庭(1892一1951)师从浦东派王惠生、陈子敬,平湖派殷纪平。他虚心好学,得师真传。但他不受师承约束,广开门路,四处寻师访友,见好就学。汪氏对传统不故步自封,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刻意求新,以满足人们新的欣赏要求。如他将原《阳春白雪》的十段毅然删成七段,并更动结构和调整旋律音区,使冗长的结构精炼集中,富有层次,从而大大增加了音乐的生动性。他演奏的《十面埋伏》也一改原貌,删繁就简,运用“风点头”和“哆哕子”新创技法,旧曲新弹,将十面埋伏的各种战斗情景表现得栩栩如生。今.人演奏的《阳春白雪》和《十面埋伏》多采用汪氏版本。新兴的汪派以适应时代的变迁和人们新的美学趣味,大胆地把浦东、平湖两派的琵琶艺术“合同而化之”,创造出汪昱庭为主体的新派,深得人们的欢迎。他一生传授的学生不下百余位。当代老一辈著名琵琶演奏家卫仲乐和已谢世的孙裕德、李廷松,程午嘉等均出自汪昱庭之门下。

今日之乐坛,无锡、平湖、崇明等早日琵琶流派已不那么盛行了,而汪派和浦东派的弟子遍及全国。

我们最后观察一下笛子流派的发展情况。中国的笛子音乐向来就有南北之分。当代名扬全国的代表人物,北有冯子存,南有陆春龄,他们的表演艺术影响很广。但目前吹奏笛子的中青年中,已很少有人专攻南派或北派,而是集南北于一身。随着中青年笛子演奏家的不断成熟,将会涌现出笛子的新流派。

只有更多的流派涌现和发展,才能使乐坛呈现繁花似锦的局面。只有流派的新兴和更替,才能使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活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