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潮筝名家黄长富先生是潮汕两大筝派之一———李嘉听派的传人他的演奏风格既继承了李派的潮筝特点又有发展与创新他的一生为潮筝、潮乐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凡的贡献。本文着重分析黄先生的艺术风格并指出黄先生艺术风格的形成要素。本人认为分析和研究黄长富先生的艺术风格对于潮筝艺术乃至潮乐的继承和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关键词]潮筝;黄长富;古筝演奏
黄长富先生(1913~1991)是澄海城内人澄海著名的古筝演奏家。他师承李嘉听(潮筝两大流派代表之一)之高足洪如炎先生。他一生酷爱音乐通晓多种乐器具有较高的潮乐艺术修养;他的潮筝艺术更是造诣精湛风格独特。黄长富先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民间艺术家。黄先生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潮筝的演奏风格和潮乐的创作风格上。
一、黄长富先生的潮筝演奏风格
黄长富先生的潮筝演奏风格正如中国古筝大师曹正教授的评价:“黄长富先生之筝艺功底扎实铿锵有力曲曲扣人心弦韵味隽永风格老练。使聆者可以溢涤俗气得大雅之正若非先生炉火纯青之造诣其孰能若是乎。”
[1]黄先生的潮筝演奏
风格音醇韵雅刚柔并济大致可分为右手发音特点、左手揉按特点两部分。
(一)右手弹奏特点———音醇句雅韵在其中
以韵补声是弹拨乐器演奏的基本原理和要求。
无论是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还是琵琶、三弦、阮都有这演奏特点。而黄先生对韵与声如何达到最佳效果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研究。他讲究潮筝的演奏应是:右手先弹出有韵味的旋律再加上左手的做韵才能达到音韵并茂的效果。分析黄先生的潮筝演奏的确如此。
1.讲究音色美而生韵
黄先生的右手弹奏发音清纯、铿锵有力音色饱满醇厚;强音响而不噪弱音轻而不浮。黄先生的弹奏能有这样的音色、音量效果除了他的功力深厚、有较高音乐修养外最主要的应该是他对义甲的改进和对运指的考究。黄先生儒雅睿智富有创造性是澄海闻名遐迩的能工巧匠他的发明创造多次获县政府的嘉奖多次被评为澄海县先进生产工作者。他工余喜作山水国画养花造盆景。正因为他有强烈的艺术追求又心灵手巧所以他在弹奏潮筝中发现了师传的蛇皮套甲的局限性之后便立意改进。自清末民初以来弹奏潮筝所用的义甲都是用一根长约2cm、宽约0.2cm 的竹条或动物骨(角)条、硬塑料条等材料缝在一个皮套上做成的这样的套甲弹奏出来的音色单调缺乏弹性而且在弹奏中容易脱落。黄先生在与全国各地的筝家交流中得到了启发经过不断的研究、尝试终于成功设计出一种义甲。这种义甲首先在选材方面有讲究材料必须有一定弹性既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而且可以随意裁剪和成形如玳瑁、赛璐珞等。其次在形状方面做大胆的改进。把选好的材料先裁成长约2.5cm、宽约2cm 的长方形小板块然后在宽的一边用小锉锉成小弧形弧度与人的指甲接近再将这小板块中间挖一个边长约1.2~1.5cm 的正方形洞使之可以套在指甲之上然后把义甲稍微软化根据手指的弧形成形。使用时利用指甲基本固定义甲再用胶布加固就可以了。义甲的大小可根据不同的手指进行裁取,四周的宽约0.2~0.4cm,用来弹奏的一边要比手指尖长0.4cm左右,不能过长。这样的义甲与自然甲很接近,首先在触弦方面可以增加多种角度,使音色、力度控制自如,而且因为戴在手指甲上,所以每次触弦都要指肚先着弦,然后才是义甲触弦,这样能有效地控制杂音的出现;在音量方面,由于义甲与手指甲的弧度接近,手指甲可以承受义甲的力量,故有利于力度的发挥,排除了义甲脱落的可能。这种义甲的改进,在潮州地区,是黄先生的首创,也是成为黄先生右手弹奏优点的关键。义甲改进后,黄先生对右手的运指就更讲究了。他注重每个手指的着力点,讲究角度和力度的配合。他的弹奏,主要采用夹弹,大指和中指均与弦以45向下拨弦,这样的弹奏由于指肚先触弦,而后才义甲拨弦,故几乎无杂音;而且向下拨弦便于手指发力,故音醇而饱,有弹性。义甲的改进是黄先生音色美的重要基础,运指的考究是黄先生音韵醇厚的必然结果。
2.讲究造句美而生韵
潮州弦诗有上千首,传下来的居多是基本旋律,就像未经雕琢的玉石,必须经过精心加工琢磨方能成宝贝。而真正的筝曲就几乎没有。弦有弦句,筝有筝句,根据不同弦诗的基本旋律,结合古筝的演奏特点,造出优美动听的乐句,是黄先生潮筝演奏的最大特点之一。黄先生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掌握了丰富的潮乐理论知识,对“上尺工凡六五乙"等音的音乐效果有独到的见解,对潮乐诸调的音乐表现理解透彻,丰富的艺术积淀使他对演奏潮筝充满灵感,即兴造句得心应手,雅而不俗。例如传统乐曲《粉红莲》(词牌名,全曲108 板,是潮州弦诗曲中最长的一首),世人演奏形式多样,版本不一,较流行的首句(开头三小节)是这样奏的:
不俗的造句,加上厚实的发音,稳健的二板慢节奏,虽然仅有一筝弹奏,却给人一种唐宋宫廷乐之大度气派的感觉,潮州乐人称之为“大路”,筝韵尽在其中。又如在同一乐句重复出现或有对偶句时,他经常运用不同造句来演奏,用高低音域来表现,把乐句处理成不同的情绪表现,达到百听不厌
桃红》《寒鸦戏水》《出水莲》等名曲中,黄先生在弹奏中运用了大指连托两弦加上滑的手法,使句子既连贯又有颗粒性,且乐句明亮,不落俗套。如:
乐句,乐曲的旋律更优美流畅,使此曲一反轻三六调之轻松、缥缈的情调,塑造了庄重、内蕴深厚的艺术效果,音乐形象壮阔、坚定。古筝名师陈安华教授十年前精心为黄先生记录整理此曲的演奏谱,并撰写《明洁透亮、耿直自信一记澄海筝家黄长富先生和他演奏的潮州名曲<浪淘沙>》一文,对黄先生给予很高的评价。正如陈教授所评:“《浪淘沙》.成为具有独特风韵的黄氏潮州古筝独奏曲,同时为人们提供了潮州音乐调式相互变化的可贵借鉴。”乐曲的特色在于:“随着调式色彩的变化,势必在演奏方面带来新的难度。‘4’这个色彩音在乐曲中频频出现,而且多处在强拍上,若处理不好,将会使乐曲千篇一律,平淡乏味。黄先生对‘4’音的设计可谓是颇具匠心的。他采用了擅长的潮筝‘双按音’的演奏技法,通过单音、双音、下回旋音和一音多韵的微妙变化以及催拍中用‘4'作低音等较高难度的技巧,使曲调起伏有致,层次分明,典雅而内蕴。加上流畅顺口,富有变化的音型设计,使人感受到眼前展现的不是一首普通的乐曲,而是一幅清新、端庄、高远的画卷。”[2]
3.独特送音,花指添韵
送音。潮州音乐的演奏讲究乐句句末的二分音符或全音符一般用送音奏法,弓弦乐器是推弓揉送,弹拨乐器则点拍送音,使长音的线条与短音的颗粒同步,形成整齐的节奏美。黄先生在送音的演绎中大做文章,演奏方法有“双飞”、“单飞”送音
小花指。黄先生的另一独特指法是他在演奏中常用的花指。他的花指与众不同,从不超过三个音,多数为两个音,有时只有一音,演奏是很轻巧地一带而过,为区别于一般花指,故称为小花指,记谱采用倚音记法。在黄先生演奏的乐曲中,我们会发现他的小花指运用十分巧妙、自如,似有似无,体现其既古朴、典雅,又潇洒、逸致的演奏风格。
(二)左手揉按特点一音厚韵长、声韵并茂黄先生弹奏的筝曲,音厚韵长,声韵并茂,使旋律富有连贯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弹拨乐器点声间断的弱点。主要体现在:
1.八度双音并按技法
黄先生的左手技法除了继承李嘉听派特有的“双凡”八度双音并按技法,还加以创新发展,把原来只有“双凡”八度双音并按技法扩展到多种八度双音并按,大大丰富了潮筝的表现力,同时也提高
个“4”是在同一音高,分别采用抹托抹指法,后句除了句逗有点变化外,三个“4”则高低八度,采用勾托抹指法和左手八度双按技法。同一乐句,运用不同的句逗与指法,加强了力度,发展了情绪气氛,取得音色、音响、技巧三佳的效果。还有在活三五调乐曲中“双尺(简谱re)”、“双乙(简谱xi)”等等。黄先生经常适当运用这种独特的手法,使乐曲声韵并茂。除此之外,黄先生还延伸到双按上滑、双按回滑、双按揉颤等八度双按技法,在《昭君怨》的拷拍中,就频频运用上述双按技法进行跨板弹奏,那种古朴,若即若离的音响效果,把王昭君的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乐曲风韵独特,与众不同,更使我辈倍感先辈之艺术造诣的深高。“si/fa”五度按带滑双按法,在《昭君怨》《黄鹂词》中有所运用,由于滑法不同,效果也各异,前者增添了哀怨的情绪,后者则表现出“两只黄鹂鸣翠柳”之景象,丰富了乐曲的音效。
二、黄长富先生的潮乐创作风格
黄先生凭他多年积累下来的丰富的潮乐词汇和演奏经验及其社会实践,成功地创作了一首首潮州筝曲、弦乐曲。他的作品命题富有诗意,旋律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调性分明;既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又有浓郁的潮韵。如 1958 年创作的弦乐曲《园林春色》,生动地描写了澄海外砂园林“桃李争艳”、“柑桔映红”、“小河摇船”、“狮鹅戏水”等四个场景。表达抒情流畅的情绪最合适莫过于拉弦乐器。黄先生把这首曲设计为弦乐曲亲自拉二弦领奏在原旋律的基础上再运用潮乐催奏法生动、优美的乐曲很自然地把听者带到一个春意盎然的园林胜景。1959年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莅澄录制《园林春色》和《蓬江飞虹》(黄先生与陈德遗先生创作)两首曲作为潮汕新闻专题节目配乐向国外播放。
1982年《园林春色》获汕头市业余音乐创作评选三等奖。又如《炼锄乐》黄先生曾在铁器农具厂工作熟悉炼锄时大小锤轮打的节奏连续用“×××××”节奏型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炼锄的场面。同样黄先生抓住了炼锄的动作节奏感强的特点用点来表现更加恰当所以他把这首曲设计为筝曲。
再如《话丰年》也是一首情景表达惟妙惟肖、十分生动的作品。黄先生深谙轻三重六调比较轻松、风趣对偶乐句表达对话很形象生动而这两者由唢呐来演奏体现最合适不过。因此黄先生把《话丰年》设计为唢呐曲乐曲旋律多用对偶句(潮人称“子母句”)把群众你一言我一语畅谈丰收、展望美好前景的既抒情又热烈健康向上的情绪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很富感染力。1975年汕头地区文工团蔡树航先生将该曲整理成大、小唢呐领奏由澄海广播站录音后经常播放。
从这些作品我们可看出黄先生擅于观察生活事物、擅长抓住乐器的表现特点巧妙地用音乐形象表现生活景象他的作品形象鲜明雅俗共赏。
黄先生先后还创作了《晒谷场上》《清窗晚奏》《荔园蹈月》《深庭较艺》等一批富有诗意、结构严谨、调性分明、旋律优美的乐曲这些作品既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又有浓郁的潮韵潮味其中大部分被收入澄海文化馆于1960年编印的《澄海音乐选》中;1997年被选入汕头市艺术研究室、潮州音乐研究室编辑的《潮州乐曲300首》中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
三、黄长富先生艺术风格形成的要素
黄长富先生的潮筝演奏风格之所以韵味隽永魅力无穷对潮乐潮筝的再创作之所以才思横溢屡有收获本人认为主要有下列几个因素:
1.名师传承
黄先生古筝师承文士派李嘉听之高足洪如炎得到李派的真传;二弦和唢呐则是解放前在专业剧团老源正(三年)得到知名“头手”马其高先生的指点。名师传承是黄先生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基础。
2.通晓多种乐器的演奏
黄先生酷爱潮乐除了钟情潮筝还掌握了琵琶、笛子、二弦、唢呐、扬琴、椰胡等乐器的演奏技法熟悉各种乐器的性能。他善于取长补短把各种乐器的表现手法糅合到潮筝的演奏上大大丰富了筝的表现力。同时也为他创作乐曲提供有利条件。这是黄先生艺术风格形成的首要条件。
3.艺术实践丰富善于研究创造
曹正教授于1990年为黄长富先生古筝专辑作序云:“……长富先生耄耋遐龄孜孜于潮乐秦筝能享独乐乐与人乐乐之趣数十年如一日确为吾辈筝人之楷模也。长富先生师承文士派古筝大师洪如炎先生是青于蓝而胜于蓝、刻苦钻研有继承有发展、推陈而出新者也。”[1]正如曹教授所言黄先生除了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演出活动参与剧本的改编、配曲等工作之余善于与人合乐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他的音乐词汇。更难能可贵的是黄先生酷爱潮乐热爱生活(即使是在逆境中)善于观察、体验加上他具有音乐天赋又善于钻研提炼勇于改革创造所以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是黄先生艺术风格形成的必要条件。
4.渊博的潮乐理论知识
黄先生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掌握了丰富的潮乐理论知识对潮乐诸音、诸调的音乐表现理解透彻对潮乐的演奏、变奏、催奏法十分熟悉运用自如。这在他的创作曲中可以体会到这一点。这是黄先生艺术风格形成的必然因素。
黄先生的艺术风格正如其人他耿直正派儒雅睿智诚信谦恭。他那微驼的脊背深深地埋藏着人生道路之坎坷和他百折不挠、遇境而当的顽强精神;而真挚、乐观的情感流露使晚辈和与之交往者不论长幼贤逊皆崇敬难忘。黄先生之人格魅力正如他的筝乐与作品健康向上韵味隽永!
结 语
黄长富先生16岁拜师学筝在他有生之年对潮乐尤其是潮筝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凡的贡献。正如曹正教授所评:“这样积极热情为民族音乐事业‘乐中筝’奋斗终身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敬佩的”。[3]解放前夕黄先生是阳春国乐社成员;解放初是汕头潮乐改进会首批会员;50年代中期他与汕头潮乐名家林木高、林先佩合奏录制细乐《大八板》《迎仙客》《柳摇金》等曲经常在汕头人民广播电台、澄海广播站播送。1954年他参加筹建澄海民间音乐研究组(后改为研究会)成立后担任组长一直到“文革”前。研究组首批成员40多人活动内容丰富有潮州弦诗乐、细乐、庙堂乐、锣鼓乐、汉乐、潮曲、汉曲演唱等时常到冠山、莲阳等乡交流演出也培养了一批潮乐人才。研究组还配合县文化馆整理了一批传统乐曲有的由文化馆编辑成册有的则由汕头人民广播电台、澄海广播站录音播放。60年代中期在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汕头人民广播电台请他录乐曲他演奏了《社会主义好》《歌唱祖国》《工农兵联合起来》等歌曲弹得铿锵激越听众反映很好澄海中学黄思九老师称他弹得有骨气。80年代年届古稀的黄先生应汕头电台之约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录音的潮筝曲《粉红莲》《柳摇金》《柳青娘》等10多首奉献出来汕头人民广播电台于1983~1985年间经常播放影响海内外不少爱好者登门求教。当时国内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曹正教授、赵玉斋教授以及阎莉、许守诚、陈安华、何宝泉、孙文妍等老师(现均是教授)先后慕名前来交流有的成为挚友。黄先生对李氏筝派的继承和发展深深地影响他的子孙们。他身边二子四女及年稍长的内外孙儿、孙女均得其薪传。
他经常提醒儿孙们:“对于上尺工凡六五乙(工尺谱)七个音的性质须深知才能合理运用;要清楚何音是悲何音是乐……对潮乐的演奏、创作都有重要的作用”强调“这些(指潮乐、筝乐)是好东西不可失传你们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他的儿孙们不负其嘱努力进取在继承和发展潮乐、潮筝方面做出了成绩:全家有16人能弹筝有的还通晓多种乐器其中先后有4人毕业于专业艺术院校有5人入选《潮州音乐人物传略》有6人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北京古筝学会会员有6人从事古筝教学工作为音乐专业院校输送一批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