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安志顺民族打击乐的创作特征
王晓菁 华音网 2022-12-05

安志顺是当代中国极负盛名的打击乐作曲家和演奏家。在其长达60余年的艺术创作生涯当中,安志顺始终立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沃土,兼容并蓄地把国内外音乐艺术的吸收进创作之中。他不仅创作了《老虎磨牙》《鸭子拌嘴》《秦鼓激扬》《蛟龙腾飞》等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技法新颖、风格独特的作品,而且还凭借其对鼓乐艺术的深度领悟以及独特的艺术思想,把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持续发展推向了一个巅峰。安志顺由此受到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尊敬与爱戴,被誉为“中国打击乐的贝多芬”。深入探讨和研究安志顺民族打击乐的创作特征,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民族打击乐本身的认知,而且有利于我们对丰厚民族历史文化背景下衍生和发展的民族艺术的理解。

一、表现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民族打击乐创作是基于音乐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这就决定了民族打击乐创作的表现形式必须以音乐基础理论为基础。安志顺不仅重视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而且创造性把民族音乐的节奏与节拍运用特点、大小调式体系的建立、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关系巧妙地融入民族打击乐创作之中,使得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纵观安志顺民族打击乐作品,大都以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生活故事为背景,并以打击乐为主线,把小品、声乐、舞蹈、器乐等艺术表现形式有机联系起来。如作品《大唐六骏》,安志顺采用了组合打击乐的表现形式,或以特制乐器竹筒敲打水泥板模仿马蹄的声音,或以小擦大擦和抬鼓配合打击乐展现马的各种肢体动作,或以节奏和力度的变化表现马的神态,表现形式极为灵活。在《滴水诉情》这首作品中,作者采用了打击乐与琵琶相结合的形式,以琵琶特殊的弹奏技巧和特有的音色模仿水滴的声音,以女声的伴唱描写水滴声音的柔美,以钢片琴、木鱼和川锣的组合水滴坠落的神韵,这些多样的表现形式把水滴的形态、色彩、音色描绘得极为细腻,并赋予了水滴情感和生命,令人为之震撼和陶醉。在作品《乘风破浪》中,作者采用了打击乐合奏的形式,把五圆鼓、抬鼓、座鼓、太平鼓等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打击乐器融合一起,通过节奏、力度和速度的变化,描绘了人们面对惊涛骇浪的心理变化,抒发了人们“乘风破浪”的坚强意志和精神品格。《鸭子拌嘴》则采用了打击乐混合演奏的形式,该作品使用了小钹、水钹、圪塔钹、大锣、木鱼、云锣等6件打击乐器,运用音色、音量、力度和配器等方面的对比变化,生动地描绘了鸭子拌嘴的情景。总之,安志顺根据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灵活地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既丰富了民族打击乐的内容,而且拓宽了打击乐这一艺术体裁所表现的领域。①

二、创作内容的流动性与层次性

作品的流动性是指音乐发展思维逻辑,层次性则是指音乐元素在音乐发展中所呈现的对比或融合关系。二者的完美统一构成了作品整体的“和谐”,这也正是安志顺民族打击乐创作的基本特征。如果把安志顺打击乐创作的曲目看成一个巨大的艺术集聚体,我们会看到古典与现代、传统与创新、保守与新锐等不同艺术风格的大汇合,形成了“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体现在具体的作品中,所呈现的则是一种流动性与层次性的完美统一。作品《老两口的故事》通过几次大鼓的演奏,将整个哑剧演绎得生动无比。开场以弱奏出现,把人们带到“寂静的深夜”的特定环境。在中场时,两把锄头碰到一块,大鼓的急促滚奏,很快又把听众引到“惊吓”环境。同一大鼓演奏,同是滚奏技法,前面PP的弱轻滚奏的演奏,和中场的fp滚奏演奏表现出不同的内涵,使人清晰地感觉到音乐在流动中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而由节奏、力度、旋律、音色所构面的层次性,又成为音乐“流动”注入了鲜活的动力。在作品《乘风破浪》中,作者则运用了打击乐所包含的多种元素,气势上非常恢宏。其中所表现出来的节奏,简直可以画出清晰的轨迹,音质的时宽时窄、音域的扩大缩小、音色的低沉与高扬、音块聚散力度大小的对比等现代技法相结合,使得打击乐仿佛形成了千军万马之势,有压倒一切、排山倒海的气魄。我们甚至可以听到大河奔流、激流涌进相互撞击的气势,仿佛滔滔江水在15 个通通鼓、中国大锣、小木琴、颤音琴、大中小吊镲及木鱼、川钹、小铙钹、刮鱼、三角铁、音束组合下展示出了大气磅礴的姿态,使人们几乎能从视觉上、心灵上感悟到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分展示了人定胜天的无穷的神韵,将民族打击乐创作形式与内容、流动与层次和谐统一的特征表露无遗,极富欣赏和研究价值。

三、音乐形象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从作品的标题来看,安志顺民族打击乐作品或以动物来命名,或以自然风景来命名,或以人物形象来命名,这一“题眼”既揭示了作品的内涵,也反映了作品的主题,作品艺术表现形式的选择、乐器的运用、音乐元素的编织,都是围绕表现和塑造艺术形象展开的。这些艺术形象由于来源于生活,因此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同时又是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和再现的,又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性。这也正是安志顺的创作理念,即艺术形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作品《老虎磨牙》生动刻画了在深山老林中,老虎捕食中的狂奔、虎威中的狂暴、捕裂后的磨牙的阴森气氛和威猛雄姿。这是一首采用“特殊”技法写成的现代的打击乐作品。作品表面上很抽象、很单调,只是按照老虎的动作行为来设计打击乐的安排,但细细听来,乐曲的三重奏给人的印象却是妙不可言、十分精彩的,除了理性化概念十分突出外,感性的元素也在定音鼓、大军鼓、大锣、组钹、颤音琴、碰铃、木鱼、吊镲、管钟和马林巴等多种乐器中一一展现。在《老虎磨牙》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制定了严格、合理的形象创作目标,因为他认为只有在艺术形象有效的目标之下,才能达到打击乐创作高质量的目标。为此,他多次观摩老虎的姿态,并结合打击乐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深入而准确的构思。由此可见,打击乐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必须是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如果只追求“真实性”或者只追求“艺术性”,其作品的魅力都会大打折扣,这也正是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

四、创作手法的传承性与创新性

大胆革新手法和娴熟技巧,不但代表着安志顺的创作风格特点,也使其创作在众多艺术中独树一帜。安志顺一方面传承民族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又根据现代的审美心理和特点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赋予作品新的时代内涵。如作品《秦鼓激扬》把音色粗犷激扬的不受空间限制的秦鼓搬到受时空限制的舞台,作者面临着双重挑战,既要原汁原味地奏出秦鼓的音色但又受到舞台的空间限制,既要展示演奏秦鼓的恢宏气势但又不能演奏出高分贝的音响。对此,作者借鉴和改进了传统秦鼓的打击方式,注重运用肢体夸张的方法表现秦鼓的演奏特点,并与舞台上采用的形式融为一体,从而完美表现了秦鼓的“激扬”。同时,作者注重对民族打击乐器声色的开发与运用。如作品《老虎磨牙》,作者创造了一种刮击的方法,即用鼓槌刮击固定鼓皮的钉子,将老虎磨牙的声音模仿得极为真实生动;在作品《鸭子拌嘴》中,作者着重开发了小擦的音色,对不同的敲击部位或采用点击的方法,或采用刮击、扣击的方法,或采用摇击的方法,不仅形象地刻画了鸭子拌嘴的神态特征,而且拓宽了小擦的艺术表现力。

民族打击乐创作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其各个演奏、配合环节需要紧密相连。因此,民族打击乐创作对于节点之间的安排、创作内容的描述十分重要。在作品《遨游月宫》中,作者结合传统琵琶曲中的素材,把动感节奏与打击乐融合呼应,营造了高低层次分明的状态,似乎有高山流水见知音的那种静谧和狂烈,从一个立体的层面表现出了“静”与“动”参差互换,期间却又用竖琴营造出无限天宫独有的“云雾缭绕”的意境,打击乐各种特性乐器如通通鼓、邦戈鼓、颤音琴、小锣、古钹等的运用使得作品的色彩变化极富内涵,而节奏上的舒缓对比和力度上的强弱反差,形成高低错落的美感和玄妙、深邃的感受。从《天女散花》来看,作者创造性运用了马林巴流畅的音乐演绎,深刻地表现出了一种单纯质朴的色彩,并浸透着优雅与浪漫,同时把一种极度的“和谐”蕴含其中,使得“圣洁”与“欢快”经过交织而融汇出满天绚丽的色彩。③

综上所述,安志顺民族打击乐的创作在表现形式、作品内容、音乐形象和创作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也正是其创作的成功的重要标志。分析其创作特征,我们至少获得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方面,民族打击乐应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安志顺民族打击乐创作紧紧立足于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同时注重吸收国外艺术和打击乐姊妹艺术的有益成分,兼容并蓄、为我所用,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审美价值另一面,民族打击乐应严格遵循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安志顺民族打击乐创作成就正是源于他对生活的熟悉与热爱,而打击乐只是其表现生活、抒发情感的载体。扎根生活、体验生活,勇于探索、不懈探索,既是安志顺民族打击乐创作的精神品格和成功之道,也是民族打击乐创作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梁辉民.《安志顺打击乐创作道路上的创新》.北方音乐.2011 (9)93-94.

②崔琨.《浅谈民族打击乐重奏》.2011.

③梁辉民.《安志顺打击乐精品<老虎磨牙><鸭子拌嘴>赏析》.黄河之声,2011(6)110-11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