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交响曲及管弦乐创作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交响音乐,是在“五四”精神影响和“五四”文化启迪下、在中西文化交汇的历史潮流中孕育生长的。萧友梅于1923年创作的 新霓裳羽衣舞》和根据他本人创作的钢琴曲 猿悼引》改编的管弦乐曲 猿悼进行曲》,以及黄自于1929年在美国学习时的毕业作品怀旧》,可视为这一音乐体裁的最早创作尝试。
此后的三四十年代,又有江文也的 治湾舞曲》1934)、《但园诗曲》1938)、《做都素描》1939)、《配庙大晟乐章》1941);黄自留学归国后创作的《都市 风光幻 想曲》1935);蔡继琨的 《得江渔火》1936);贺绿汀的《 杭笛》1937)、晚会》1940)、根据同名蒙古民歌改编创作的 森吉德玛》1945);马思聪根据他本人创作的同名小提琴曲改编的 思乡曲》、塞外舞曲》1940);郑志声创作的歌剧绑成功》中的三个管弦乐片段 得晨》、朝拜》、孙引》;林声翕的交响诗 牡丽的海洋》1944);张肖虎的交响诗 苏武》、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1945);洗星海的 牛国狂想曲》1945);马可的 陕北组曲》1949)等。这些作品在结构上虽多属小型规模,音乐技法及风格上也欠成熟,但却在我国管弦乐创作萌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留下了可贵的探索足迹,其中不但产生了中国第一首交响诗 仕丽的海洋》,第一部钢琴协奏曲 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一些作品还赢得国际声誉,如珪台湾舞曲》于1936年获柏林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作曲竞赛特别奖,得江渔火》获 旧本现代交响乐作品征募”第一名等。
除上述作品,完成于40年代的还有几部大型管弦乐曲值得一提。如江文也、洗星海、马思聪分别创作于1940、1941和1942年的三部第一交响曲》;洗星海的 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1943)、第四管弦乐组曲 满江红》1943);以及马思聪创作的中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玄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44)等。
新中国成立后,直到1956年毛主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及同年8月在北京成功举办 全国音乐周”的七年间,中国社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这种良好的社会氛围,赋予了作曲家们舒展、明朗的创作心态,管弦乐创作也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数量及艺术质量较解放前都有了明显提高。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有丁善德的 新中国交响组曲》1949);刘铁山、茅沅的 徭族舞曲》1953);江文也的交响诗 阳罗沉流》1953);施咏康的交响诗 黄鹤的故事》1953);马思聪的《山林之歌》;葛炎的 冯车》;王义平的 貔貅舞曲》均1954年)。李焕之的 春节组曲》1956)等。从描绘生动的自然景物到表现丰富的风俗民情,从对神话故事的描述到对生活场面的刻画,作曲家们以敏锐细腻的笔触,在管弦乐曲中形象地再现了建国初期人民乐观向上的心态及欣欣向荣的社会局面。
建国后,音乐教育的发展使作曲家的专业创作技巧和演奏家的专业演奏水平日趋成熟,加之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的加强,使得1957年之后直到“文革”前的一个时期,交响音乐创作在前一时期形成的良好基础上,呈现出繁盛高产的局面。代表性作品如辛沪光的交响诗 嘎达梅林》1957);朱践耳的 敬日序曲》1958);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吴祖强、杜鸣心的舞剧鱼美人》组曲;李焕之的第一交响曲 英雄海岛》;王云阶的第二交响曲 航日战争》均1959年)。中央乐团集体创作的交响诗 穆桂英挂帅》1960);丁善德的 长征》交响曲;瞿维的交响诗 《人民英雄纪念碑》1961);吕其明的管弦乐曲 红旗颂》等。这些作品大多具有标题性的创作思维特征,力求坚持作品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在表现题材上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生活及中国近代革命历程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大多借鉴吸收了欧洲古典一浪漫一民族乐派时期的音乐创作技法。
另一方面,由于这一时期中国的思想政治领域出现了过左倾向,一度提出“艺术为政治服务”、交响乐创作要以“革命斗争题材为中心”的片面要求,在1958年国民经济的“大跃进”时期,又提出“大搞交响乐创作的群众运动”的口号。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曲家们力求将音乐创作贴近革命主题和当时的现实生活,并进行了富于创造性的尝试,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但同时还产生了相当一部分片面理解当时政治要求的交响音乐作品,在不少作品中出现的插标签式的做法反映了一些作曲家对“革命化”、群众化”等政治口号的狭隘理解,如在不少作品中出现的以 练方红》音调代表毛主席,以 国际歌》旋律象征革命志士英勇就义等,就反映了这一倾向。这种试图以器乐语言图解政治概念的做法必然导致音乐创作上的公式化和概念化,以其违背了艺术创造的基本规律,扭曲了交响音乐创作的独特品格。
交响音乐创作园地在“文革”这个特殊时期中几乎夷为平地。这一时期在 四人帮”的直接控制下产生了三部与交响音乐有一定关联的作品,其中的两部"革命交响音乐"妙家浜》和 智取威虎山》都是以同名京剧的唱段为基本音乐材料,这种带有戏剧情节的大合唱虽用管弦乐队伴奏,却不能算真正的交响音乐作品,它实际应属于清唱剧的体裁。第三部作品是中央乐团几位创作员根据洗星海的 黄河大合唱》改编的四乐章钢琴协奏曲 黄河》。这部作品虽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但在原作的良好基础上较充分地发挥了钢琴的演奏技巧,获得了富于感染力的艺术效果,成为在海内外音乐舞台上广泛上演的一部作品。
粉碎 四人帮”之后,我国的交响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恢复和快速发展的时期。1976年底,郑路、马洪业的一曲 化京喜讯传边寨》道出粉碎 四人帮”后全国人民欢欣雀跃的激动心情。产生于同一时期的另一首作品——小提琴协奏曲 妹去吧,眼角的泪》则以充满哀思的音调反映了胜利后的人民群众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深切怀念。
经历了一个恢复、积累和深化反思的阶段,1979年3月,“全国器乐创作座谈会”在成都召开,会议就器乐创作的艺术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对其后的交响音乐创作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1981年5 月,文化部、广播电视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举办了全国第一次 交响音乐作品评奖"活动,对这一时期的交响音乐作品进行了一次集中检阅,奖励了其中一批遵循艺术创作规律、音乐创作技巧娴熟的优秀作品,这一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交响音乐创作在中国的发展,为当代的交响音乐创作注入了活力。代表性作品如∶刘敦南的 降B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朱践耳的 依响幻想曲——纪念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李忠勇的交响音画 云岭写生》;王西麟的云南音诗》;陈培勋的第二交响乐 绩明祭》;张千一的交响音画 北方森林》;宗江、何东的小提琴协奏曲 俄回头传奇》;谭盾的交响乐 鹤骚》等。
80年代中后期,交响音乐创作领域呈现出繁荣景象,并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多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有谭盾的 乐队与三种固定音色的间奏》1988年后改名为 道极》);叶小纲的 第二交响曲——地平线》均1985年)。朱践耳的 第一交响曲》;瞿小松的第一交响曲》;王西麟的 为女高音及交响乐队——读屈原 招魂)、天问)》;石夫的 第二交响曲》;郭祖荣的 第七交响曲》;杨立青的交响叙事诗 乌江恨》均1986年)。朱践耳的 第二交响曲》;杜鸣心的 钢琴协奏曲——春之采》;石夫的 第三交响曲————字韵》;杨立青的《节日序曲》;曹光平的 第三交响曲——黄河》;郭文景的交响乐 蜀道难———为李白诗谱曲》;何训田的 梦四则————为管弦乐队与二胡》(均1987年)。朱践耳的 第三交响曲》;杜鸣心的 长城交响乐》;石夫的 第四交响曲》;郭祖荣的 降 D大调钢琴与乐队》均1988年)。朱践耳的唢呐协奏曲 矢乐》;杜鸣心的 敬日序曲》;曹光平的 第四交响曲————天梦》;罗忠镕为筝与管弦乐队而作的 倍香》均1989年)等。
以上作品反映出80年代的交响音乐创作在表现内容的广阔性、表现手段的丰富性及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上,较以前都有极大进展。这一时期既有沿循传统技法表现现实主义题材的交响乐新作,更涌现出一批大胆借鉴欧洲现代作曲技法、以音乐直接诉诸心灵的“新潮”作品,这些作品充满创新开拓意识,凸显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及作曲家鲜明的创作个性。
随着80年代掀起“新潮”的一批青年作曲家的纷纷出国留学,以及交响音乐作品在新的历史环境中所面临的出版难、与听众沟通的种种障碍等因素,90年代初期的交响舞台一时沉寂下来。但这并未阻止作曲家们求索的脚步,他们正深刻思考并探寻着如何使自己的交响作品既体现独特的文化特性、又能与更多听众融会沟通的渠道,在这种深刻思考的基础上,90年代的交响音乐作品在艺术质量上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作品有朱践耳的从 第四》到 第十》等七部大型交响乐作品,及 1996年他为庆祝香港回归创作的交响诗 佰年沧桑》;王西麟的 第三交响曲》1990);鲍元恺的件国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又名 炎黄风情》);刘爱的 狡响狂想————为阿瓦山的记忆》;杜鸣心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均1991);石夫的 A 小调小号协奏曲》;郭祖荣的第十一交响曲》均1993);郭文景的竹笛协奏曲 愁空山》1995);金湘的 交响曲》1997);程大兆的 第三交响曲》;徐振民的交响曲 华夏颂》郭文景的交响序曲 御风万里————庆祝香港回归》;吕其明的管弦乐组曲 菊花祭》;王西麟的 第四交响曲》;郭祖荣的 第十二交响曲》均1999);赵季平的交响乐 000%;曹光平的 第十交响曲》;刘爱的交响诗篇 生楼回响》均2000年)等。
此外,80年代走出国门,投身国际乐坛寻求发展的一批青年作曲家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又有了新的收获,其中影响较大的管弦乐作品有谭盾的 乐队剧场I∶埙》1990);于京君的交响乐 星云》1991);谭盾的乐队剧场Ⅱ∶Re》1992);陈怡的钢琴协奏曲》;周龙为打击乐和管弦乐队而作的 女曲》均1993年)。盛宗亮的交响曲 中国梦》1995);陈其钢的双簧管协奏曲 道情》均1995);谭盾的交响曲《997——天·地人》1997)周龙的交响乐 迭响》1998);陈其钢的大型管弦乐组曲 伍行》;陈晓勇为管弦乐团而作的 重叠的风景》;黄安伦的《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均1999年)。田蕾蕾的 实现》2000年)等。
综观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创作从无到有、规模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我们感受到了交响音乐——这种结构复杂、构思宏大、内容深刻的音乐体裁,在反映时代脉搏、表现社会和人生方面的独特作用;它完全以音响为素材,而不需借助姊妹艺术的表现形式,集中地体现了听觉艺术的表现特征;它所反映出的形式美和广阔的精神文化内涵,对陶冶人之思想情操、丰富人之修养,发挥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功能。随着社会、经济和音乐日新月异的发展,交响音乐应与现代文明的要求相适应,朝着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创作方向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