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关于民族器乐创作的思考
李长春 华音网 2022-12-28

【内容提要】 新中国建立以来,民族器乐创作尽管成绩显著,但问题也不少,其中主要的是民乐作品

缺乏时代感和创作手法单调算之,难以适应现在飞速发展的民乐教学及演奏之需要。改变这一现状的办法是从教育抓起,首先在音乐艺术院校民乐系村中加大编创课的课程内容,其次作曲系招生可吸收有一定民乐基础的学生入学,还可要求作曲系学生选修民族器乐课,这样一来,对你补民乐创作之不足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民族器乐创作和其它艺术创作一样,都是反映时代风貌,促进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文化战线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民族器乐创作的繁荣与否不仅对民族器乐演奏艺术的发展以及艺术院校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群众性民乐普及工作的开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可以说,它对继承祖国传统文化和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当外来文化不断涌入我国时,青少年一代面对着五花八门的音乐(音响)世界毫无选择能力而盲目地加以接受。他们对祖国传统音乐文化了解甚少(包括一部分中年人),特别对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的了解和欣赏更是稀少。由于不熟悉不了解,进而使他们对这一艺术学科缺乏兴趣,生活中有不少人不爱看中国戏,不喜欢听中国音乐,这也是造成民乐普遍不景气的重要原因,做为一名从事民族器乐艺术教育的工作者不能不为此而深感不安和焦虑。研究分析形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是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2、是有关部门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宣传介绍不够;3、是民乐创作发展缓慢,一些民族器乐曲缺乏时代感,与当今的思想、生活节奏距离较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较少。因此在当前民乐普遍不振的情况下,繁荣民乐创作就尤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回顾我国民乐创作发展所走过之路,可否用以下几句话概括总结:即"时间不长,道路艰辛,成绩显著,问题不少,急待改进。"谈民乐创作必然无法脱离民乐演奏,而民族器乐演奏学科进入大学课堂虽始于刘天华时代(本世纪30年代)但正式被列入音乐院校的专业教学乃是新中国建立后之事,民乐教学在建国初所面临的是师资队伍的严重匮乏而当时专业团体又急需人才的现实,在没有现成的教材和极其简陋的教学设备下,只能"白手起家"。当时除广招各路艺人外,只能从现招的"白丁"里挑选苗子从头培养,当时的民族器乐作品主要来源于专业音乐工作者整理收集编订的传统古曲、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各地民间乐曲和戏曲音乐曲牌以及刘天华、阿炳等前辈的作品。组织人力开展采风、抢救和挖掘民间音乐遗产自编教材是当务之急,当时基本执行的是一条"自力更生"的方针。而建国以来音乐院校所开设的作曲专业则是完全按照西洋的教材(也包括苏联东欧)和教学模式去培养学生的,可以说从招生到毕业整个学习过程基本是不接触民族器乐创作的,绝大部分学生也因不熟不懂民乐,且人数又少故而很难兼顾并涉足于民乐创作领域之事。而我国民族器乐创作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是创作者绝大多数是集民乐演奏家、民乐教师和作曲家于一身的,即使少数作者是以专业作曲家的身份出现的,其本人也都有着相当丰富的民乐演奏或民乐教学的实践经验,如著名音乐家刘天华先生,短短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民乐作品,其中他创作的二胡曲至今仍被列为高等音乐院校民乐教学的必学曲目。其原因是刘天华先生不仅首先是一位精通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家(是我国第一位二胡教授)同时又是一位系统学习了多种西洋乐器和作曲理论的学者,他的作品之所以久传不衰,是因为他既懂得民族民间音乐,又能将西洋作曲技法融于中国音乐之中,真可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之典范。另外,尽人皆知的《二泉映月》则是由精通二胡、琵琶的盲人艺术家华彦钧在长期继承民间音乐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演奏实践而创作的。家喻户晓的民乐小合奏曲《喜洋洋》是由著名胡琴演奏家前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刘明源先生创作的。

诚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方针给民乐创作带来了历史空前的繁荣局面和巨大成就。数十年来在专业和业余民乐工作者艰辛的努力下,特别是"文革"之后民乐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琳琅满目的景象。由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出版的各类民族器乐曲选,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等单位组织发行出版的各类民族器乐曲集,以及近年来由文化部和各地文化部门组织收集整理的民族器乐集成卷,加上专业民乐演奏家:教育家编著的各类民族器乐教材、专著等可以说基本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虽然从数量上讲也不算少,然而这些曲集、教材仍远远无法满足民乐教学的需要,更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音乐文化生活的需要。从教学的角度出发,现有的民族器乐曲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少民乐创作由于作曲理论与技法方面的先天不足,而带来了某些缺陷,如创作手法单调、曲式结构千篇一律(A—B—A三段体居多)、普及性作品居多。这些创作大多以中小型乐曲为主,其中初级中级演奏程度的乐曲占的比例较大。而随着民族器乐艺术的不断发展,教学中需要大量由浅入深、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优秀作品,特别是那些集艺术性和技巧性高度统一的和具有代表性的高精尖民乐创作更是远远无法满足需要。在音乐院校民乐教学中常有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即大学本科生或研究生毕业演奏音乐会上所用曲目与报考附中初中部的考生所用曲目相同;有少数民乐专业多年招生中考生均用《小放牛》一首乐曲应考的现象。由此不难看出民族器乐曲目缺乏之程度,此种现象必然给民乐教学按级别、程度,做层次严密、科学的划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鉴于以上情况从民族器乐演奏专业发展的战略眼光考虑问题,全国民乐界应积极采取措施迅速改变以往民乐创作中所出现的先天不足、后天失补的缺陷。

首先在音乐艺术院校民族乐器演奏系科中应增设或加大作曲理论课学习的力度,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演奏水平的提高,同时要努力加强和提高学生的编创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呼吁音乐院校的作曲系,请他们打破以往招生的条条框框,可否录取一部分在民乐演奏上有造诣的学生直接进入该系学习。

我们还建议作曲系的学生能普遍选修一门民族乐器演奏课,以弥补学生不懂不熟民乐的现象。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之所以能写出《三门崃畅想曲》、《豫北叙事曲》、《长城随想》等具有推动二胡演奏艺术发展的划时代作品,正是因为他熟悉二胡,并具有丰富的演奏实践之缘故,难道刘文金先生不可以做为今后青年一代作曲家们的典范和楷模吗?

在发展民乐创作的道路中十分值得提倡的一种做法是,民乐演奏家与专业作曲家广泛开展横向联合共同去完成某些创作课题,因为这种双向的结合能起到互补互融、相互砌磋、共同发挥各自优势的作用,这样的结合必然给创作带来了较高的成功率,其范例也是层出不穷的。就陕西而言如著名作曲家赵季平与二胡教育家鲁日融联合创作的《长安社火》,青年作曲家张晓峰前年与二胡演奏家王方亮合作的民乐小合奏《秦韵》等等。当然专业作曲家能投身民乐创作是从事民乐工作的同志所求之不得之事,在这方面也有一些作曲家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如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著名作曲家饶余燕先生长期积极研究民乐技法,向民族民间学习,写出了许多有深度和难度的优秀民族器乐曲,其中代表作有民族管弦乐音诗———《骊山吟》。

以上各类典型均是我们今后应加以提倡和仿效之楷模与典范。

总之繁荣民乐创作是振兴、弘扬民族音乐的重大战略措施,绝非一代人所能完成之任务,不仅需要民乐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更需要各有关方面的关注和支持,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总之民族器乐创作的前途是光明的,繁荣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收稿日期:1996年12月30日】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