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对民族管弦乐合奏训练课程的思考
柴帅 华音网 2023-01-15

摘要:"民族管弦乐合奏训练课程"作为艺术院校民族器乐表演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课,对于民族器乐发展的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面对今天民族管弦乐队的现状,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在西学东渐,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我们是否走得过快、过急?迫切的拿来主义是否阻碍了民族管弦乐队自身的发展?面对经历了数百年发展过程的西洋管弦乐队,我们这种在单纯形式上的模仿让民族管弦乐队在整体音响的平衡性上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为乐队音响效果上的"尖、扁、杂、吵、薄"埋下祸根。此问题关系到声学、美学、乐器改革、创作定位、乐队训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笔者在此暂不展开讨论。本文仅对当前现状下,如何完善、改进艺术院校"民族管弦乐合奏训练课程"在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训练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加以论述,提出一愿以此文引发大家对当今艺术院校"民族管弦乐合奏训练课程"现状的一些思考。


论及民族管弦乐队的历史,尚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代。在那时的雅乐队和隋唐时期的燕乐队中,演奏的乐器主要包括吹奏乐器(箎、篴、箫、埙、笙、筚篥等)、打击乐器(钟、磬、鼓、方响等)和弹拨乐器(琵琶、五弦、箜篌、筑、筝等),并没有拉弦乐器。直至1920年上海大同乐会成立,才建立起了以笛、笙、大鼓、琵琶、古筝、阮、二胡等丝竹乐器为主,包括了弹拨、拉弦、吹管、打击四类乐器的民族管弦乐队。此举对民族音乐的推动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意义,随后在指挥家、作曲家陈济略、彭修文等先生的努力下,吸收了北方的梆笛、唢呐、管子等民间乐器,于1953年将编制扩大到35人,促进了民族音乐专业化历程,为今天我们所见的民族管弦乐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面对今天民族管弦乐队的现状,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在西学东渐,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我们是否走得过快、过急?迫切的拿来主义是否阻碍了民族管弦乐队自身的发展?面对经历了数百年发展过程的西洋管弦乐队,我们迅速以民族管弦乐队的拉弦组对应西洋管弦乐队的弦乐组,民族管弦乐队的吹管组对应西洋管弦乐队的木管组,民族管弦乐队的打击乐组对应西洋管弦乐队的打击乐组这样一种方式,组建了中国民族管弦乐队。虽然弹拨组与西洋管弦乐队铜管组不存在对应关系,但整体框架基本是如法炮制。然而,单纯形式上的模仿却让我们在整体音响的平衡性上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为民族管弦乐队音响效果上的"尖、扁、杂、吵、薄”埋下祸根。此问题关系到声学、美学、乐器改革、创作定位、乐队训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笔者在此暂不展开讨论。本文仅对当前现状下,如何完善、改进艺术院校“民族管弦乐合奏训练课程"在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训练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加以论述,提出一些拙见,以求对我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某种教学理论或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既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也是对自身探索的归纳。该模式的建立应该具备合理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基本程序,具有系统化、阶梯化、多元化的教材体系,同时带有严格性、明朗性、激励性的运行机制。施教者在此模式下锐意创新,不断完善,受教者在明确目标中,学有所乐,学有所用。然而,在当前艺术院校的"民族管弦乐合奏训练课程"中,这些方面却显得极度缺失,没能形成完善的体制。下面,笔者首先对如何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化教学模式,从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想法。

1.系统化、阶梯化的训练教材

纵观国内现有关于合奏课讨论的文章,很多都提到了诸如:合奏课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学院合奏课不等同于乐团排练、合奏课的训练方法与技术要点等问题,论述较为细致,有理有据。但笔者却独没有找到,关于"民族管弦乐合奏训练课程"在教材缺失这一问题上的讨论。市面上唯一出版的一本《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作品集(合奏教材)》,基本只是部分曲目的汇总,仅据参考价值。那么,"民族管弦乐合奏训练课程”(下文简称为“合奏课”)到底需不需要教材?教材又对其具有怎样的意义呢?

学术界将教师、学生、教材、视为教学结构的三大要素,教材即为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包括教科书,多媒体等。日本大阪教育大学欢喜隆司教授从教学论的角度对教材的定义做了三个要点的论述:第一,作为学生的知识体系所计划的事实、概念、法则、理论;第二,同知识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各种能力与熟练的系统心得、心里作业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作业方式与技术;第三,知识体系同能力体系的密切结合,奠定世界观之基础。笔者以为,该论述也恰恰从实质道出了教材对于“合奏课”的意义——学生需要借助教材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得知,很多同学参加"合奏课"最初都是抱着极大的兴趣和神秘感的,可越上越觉得没意思,越上越不想上。他们不知自己课前要学什么,课上该学什么,课后学到了什么。在他们看来“合奏课”似乎就是费时费力,为了准备某场音乐会的排练。我们不得不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兴趣的流失,是什么原因致使学生这种无目的学习状态的产生。笔者以为,教材的缺失就是原因之一。排除必要的实践演出排练,常规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有相应具有指导性、框架性、规范性、阶梯性的教材。同样,学生也需要一本根据学科课程结构,系统编制的有目标、有步骤、有计划,与所学内容相对应的学生用书。借助教材,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练习合奏所需的技巧,了解各个时期作曲家和音乐作品的风格,融会音乐基础课中学到的相关知识,并通过排练掌握指挥图示及基本指挥法,建立良好的内心听觉。这即为编订一套"民族管弦乐合奏训练教材”的着手点及意义所在。

就当前状况,笔者以为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即从现有广泛的合奏作品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及训练价值的片段,将其汇总、归类,附之每首乐曲的曲目风格、时代背景、作曲家简介等相关文字注解,并加入相应的音乐术语注解、指挥图示,以及基础的曲式、和声分析。由简入深、循序渐进。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教材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合奏技巧,加深理论认识,从而拓宽艺术视野,提高综合音乐素养。当然,教材所涵盖的内容是广泛的,它应该包括"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笔者将在下一节中有所扩展。

2.生动化、多元化的授课方式

合奏课是一门体现音乐综合素养的课程,涉及到演奏技法、音乐常识、艺术理论等诸多领域,单一的授课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其要求。要想使之成为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活动,与社会需求和潮流相融合,就必须采用多元化、生动化的授课方式。如今多媒体教学已广泛运用于大中小学的课堂中,并显现出良好的效果。关乃忠先生执棒于中国音乐学院“华夏民族管弦乐团”期间,便曾尝试运用多媒体设备选人多部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时期、不同风格音乐家的作品,同时将同一首乐曲在不同指挥家、不同乐团演奏下的多个版本进行汇总和比较,让学生主动地了解、感受,发现他们之间的优缺点、异同点,感受顶尖职业乐团所带来的艺术享受,从而得到自我提升。在关先生的指引下,同学们显得异常兴奋,发言踊跃、气氛热烈。特别是在之后的合奏训练中更是神情专注、身心投入。此法效果颇佳,值得借鉴。

当今“就业难”成为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普遍问题,这促使学生在毕业后不得不寻求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一专多能成为时代所需。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乐团中很多团员都同时兼任中小学校“华乐”指挥的职位,这一现象在我国也呈上升趋势。如果我们可以在"合奏课"训练中将基本指挥法融入其中,不仅会提升学生上“合奏课”的积极性,同时这项技能的掌握也会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艺术舞台,增加一条可选的出路与一分成功的资本。据了解,国外的很多音乐院校都将“实用指挥法”及Applied Conducting作为从事演奏专业学生的必修共同课,并将许多的世界名曲改编成为由几个简单声部构成的合奏总谱,便于学生在指挥与演奏员之间的角色转变与学习。每个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都可能是指挥,也都会成为演奏者,这使学生在享受合奏乐趣的同时学到了指挥的基本方法,也同时深入地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以上所提到的两种教授方式都是可行的。它是一种多元化的授课方式,同时也是教材涵盖的重要内容。它既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对教师职业态度的考验。“合奏课”是一门共同课,它不同于专业课一对一教学呈现出的“直线交流性”,也不同于普通大课一人讲百人听显现出的"被动灌输性"。它是立体的、网状交织的。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才能使它成为一门学有所乐、学有所用的课程。

3.人性化、公平化的考核机制

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合奏课"与其他公共基础课一样,任课教师在课上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对班上每位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如果没有一个严格、明朗的评判标准,没有一个人性化、公平化的考核机制,就无法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同时也会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来不利影响。笔者以为,针对目前状况第一步就是要建立具有约束力的考核机制——考试,以抑制学生课程中出现的逃课、厌课、缺乏课堂纪律性等问题。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们来说,考试成绩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然而在很多艺术院校的"合奏课"中成绩的评分标准却很模糊,基本是根据年级的高低和座位的前后给出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否全勤、是否认真排练,无论合奏能力高低,只要年级低、坐位靠后基本就不可能取得高分,这无疑引发了学生对该课程的消极情绪。因此,笔者认为"合奏课"的考核成绩评判标准可以采用30%+70%,即平时成绩+期末测试成绩的方式。对于平时成绩,教师可以将课程中各个声部可能遇到或课上没能解决的难点片段,作为课后练习布置下去,再次上课时利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抽查。同时还可在授课过程中随机提问,考察学生的学习专注度及综合音乐素养。教师当场打分并做记录,力争让每位同学在学期中得到相等同的锻炼与考核的机会。对于期末成绩,笔者以为应当采取严肃、公平的检验手段。即采用一条乐队片段,一条视奏谱作为考题,对每位学生进行依次封闭式测试。乐队片段从三至五首中随意抽取,视奏谱从A、B两份中抽取。篇幅不必长,用时不必久,但此举无疑对学生能力水平及课上训练成果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测试,大大提高了考核成绩的公平化、严格化、明朗化,有利于增强学生在日常学习与训练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然而,一个健全的考核机制除了要有增强"约束力"的考试手段,还应具有人性化、明朗化的鼓励机制。"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把合奏课成绩与座位排序、评选声部首席、奖学金和评选保送生挂钩,对学生来说必然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和鼓励。声部首席不固定、座位排序不固定,每学期依照考试成绩高低而定,只要能力强,水平高,大一也能当首席。对多次当选首席或期间表现突出、对全团做出贡献的同学设立专项奖学金,并将此作为保送研究生的标准之一。“在美国,学生乐团中的每一个声部首席的位置,即首席座位(Seat,Chair)都以某个乐队赞助人的名字来命名,而且还有一定的资金赞助,比如乐队首席,就是仅次于指挥的乐队领导人,因此他(她)的位置就很有价值,并直接和经济利益挂钩,待遇不菲。”我们虽做不到这样的运营模式,但与奖学金挂钩应该不是难事。

考评机制的关键在于有效的约束与激励。在这样的机制体系下,既能约束学生行为,遵守课堂秩序、不偷懒、不应付,又能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学得有劲头、有乐趣。何乐而不为?


二、制定严谨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整个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应该是一个从设计——实施——反馈——反思——再设计的不断循环的过程。学生对“合奏课”认识得不深入,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合奏课”本身在教学目标设定上的不明确,因此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清晰有效地设计"合奏课"的教学目标。

1.加强技能训练、拓展实际应用

学生需要在"合奏课"中掌握与自身专业相关的一切有效技能和知识。比如弦乐演奏中各种弓法、弓段的运用(连弓、顿弓、跳弓及前半弓、后半弓、中弓等),各调音阶的掌握及音色的处理方式等;管乐演奏中的气息的运用,演奏法的掌握(连音、吐音等),发音点的把控,音准的把握,强弱的控制等;弹拨乐演奏中颗粒的清晰,乐句的连贯,音色的变化及打击乐演奏中对于中西乐器演奏法的熟知,乐器间转换的安排及特殊音效的运用等。学生在训练中要掌握实用性音乐术语,并对指挥图示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课堂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在音乐基础课中学习到的包括视唱练耳、乐理、曲式、和声、复调及音乐史的相关知识,有意识地将其容纳其中,并结合这些要素对学生提出问题,做出修正与指导。

2.完善认知结构、提高音乐修养

对于每一首作品,教师应当在演奏之前向学生介绍或最好是引导学生自己对乐曲的背景、作曲家和乐曲结构做相应的了解。使他们对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不同风格的作品有一个感性上的认识,从而主动地运用适当的演奏方法和技巧来诠释音乐作品的内涵。通过教师对作品结构与内容的讲解,并结合音乐基础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如曲式、和声),使学生的结构认知和听觉能力得以强化,综合音乐素养得以提升。

3.感知音乐世界、提升内心觉知

任何技巧的训练和演奏最终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音乐服务。教师应该使学生通过合奏训练课程建立良好的内心听觉,享受通过合作建立起的音乐感受,并能够生动、准确地把音乐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刚柔阴晴,悲欢冷暖传达给学生,让他们懂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技术是为情感表达服务的。艺术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具有跳跃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但任何一门课程都应该建立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感性认识这样一个基本模式之上。


三、“民族管弦乐合奏训练课程”的训练内容与方法

对于民族管弦乐队在音响构成上显现出的"尖、扁、杂、吵、薄"等问题,除去乐器形制、乐队编制、创作定位等因素外,乐队训练尤为重要。这对于加强各个声部间的平衡性、融合性及包容性,弥补传统五声调式演奏上的局限,增强声部间转换的流畅度起到实际有效的作用。之中,我们不免再次涉及有关学习态度、首席作用、自我感知等问题,这也再一次印证了科学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建立对于提高课程质量的重要性。

1.对于音准的训练

音准的统一是旋律音色融合的基础。如果没有统一的音准就不可能谈到音色的融合,从而也无法产生良好的"群奏感"。那么在"合奏课"中,需要把好的第一关就是"校音”。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校音工作是在课上乐团首席给出标准音后的几分钟之内完成的,在这样短暂且混杂的环境中要想做迅速把音对准是很难的,而学生对“音准”的标准大多也就做到大概其、差不多,便草草了事。可想而知,每件乐器的标准音都无法保证一致,又何谈旋律音色的融合?因此,在最初的训练中任课教师就应对“校音”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重视起来,要求声部首席负起责任,提早准备,对声部中每一位同学的校音工作严格把关,做到“精、准、快”,养成学生良好的演奏习惯。

2.对于节奏的训练

节奏的准确性应该是合奏训练中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然而,在民族管弦乐团,特别是学生乐团中,对于节奏的掌控显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尤其在遇到不规律节拍时,学生的演奏通常是跟着感觉走,很少有人把它分成小音符,力求精确的演奏和进入。这其实是民族器乐演奏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个人独奏中并不凸显,而在合奏中如果不能规范、准确地演奏,必然会给音响的融合度、统一性带来影响。因此,在"合奏课"中遇到节奏难点段落,任课教师一定要着重强调和要求,并指导学生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训练,力求做到精准。只有这样,才可能训练出更多合格、优秀的乐队队员,才可能培养出更多具备良好音乐素养的演奏者。

3.对于力度的训练

音乐表现本身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对比来完成的。在乐队中,力度的对比由于声部角色的多变与独奏相比增加了更多的不可确定性。也许前一小节你所演奏的声部还是乐队中的主角,需要用"f"的力度演奏,后一小节你就突变为一个伴奏声部,只有用"p"的力度演奏才能恰当地衬托旋律。例如这样的"突弱",正是乐队演奏中最常见、最容易被听众发现,同学们也最容易起到“破坏性作用”的地方。对于类似的力度变化,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各自声部在音响中所处的角色和与其他声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力度变化对于音乐张力及音乐形象所产生的作用,意识到力度标记对于音乐表达的重要性。同时,声部首席也有责任在最初读谱时对重点段落重点标记,提醒团员加以重视,并在演奏中通过较为明显的肢体语言给予提示、引起团员的注意,使声部之间做到当隐则隐、当现则现。

4.针对弓弦乐的特殊训练

弓弦乐是民族乐队音响构成的重要声部之一,它歌唱性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在民族音乐交响化的形成中被广大作曲家作为乐队核心声部得以重用,虽然从声学角度来说,沈星扬先生曾在《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音响空间理论》一文中提出质疑,指出"将胡琴组作为民族管弦乐队的基本频谱是不科学的",但弓弦乐在民族乐队中的作用绝对不容忽视。下面笔者将特别针对弓弦乐从弓法与指法两方面的训练谈谈个人的拙见。

(1)弓法训练

"弓法是弦乐的灵魂",合理、统一的弓法是准确把握和表现音乐形象的重要条件,通过合理统一的弓法乐队可以更好地表达音乐作品的风格,更自如地完成音色、力度、节拍、节奏及旋律走向的要求。

对于弓法的设定事实上是对首席能力的考验。其本身就要熟识各种弓法在音乐中所能发挥的特点,从而运用合理的弓法满足音乐情绪表达的需要。比如在乐句起奏时,通常可采用“弱推强拉”的弓法,也就是在弱拍或弱位开始时用推弓,强拍或强位时用拉弓。再如演奏渐强渐弱时最好能在一弓之内采用“推强拉弱”的演奏方法,这样不仅符合运弓的自然走势,同时与呼吸的配合也更为流畅。那对于连弓的运用通常是为了增强旋律的歌唱性,同时对乐句的划分、力度的保持也起到一定作用。此外还有跳弓、顿弓、颤弓等多种弓法,都对音乐的表达起到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合奏课”中,新作品排练前至少一周,乐队首席就应该拿到乐谱,并为弦乐第一声部标明弓法,然后将它交给其他弦乐声部的首席,他们将照此制定各自声部的弓法。在排练中,所有弦乐声部的首席应自主地关注乐队首席的运弓位置、长度甚至精确到触弦及起奏的时间点,使声部间高度融合,达到音乐风格的一致。也就是说每一位演奏员必须在弓子的位置、运弓的长度和弓在弦上的时间、起奏的清晰性上统一起来。

(2)指法、滑音、揉弦等技法的设定与训练

弦乐声部若想做到音色上的融合就需设定合理统一的指法。胡琴声部若想发挥它独特的魅力,就应在滑音、揉弦等技法上更为考究。

在独奏中大家都会意识到不同的指法和用弦,在音色及音乐表达上是有差异的,然而在乐队演奏中同学们却经常忽视这一点,基本上是怎样简单怎样来。因此作为声部首席,在设定指法和用弦时首先要考虑到音乐情感的需要,其次再以指法的便利为依据。而对于滑音、揉弦等这样弦乐特有的技巧而言,我们运用时必须考究。笔者以为在乐队中群体的特色是特色,个人的特色就成了捣乱。一支好的乐队需要个性,但如何使独奏的个性转换为乐队的个性这是要深入思考和认识的问题。那么在“合奏课”中,首席必须协助指挥要求并监督每一位同学先要去除个人的特色,也就是一些我们常说的手音等习惯,再根据音乐的需要做出合理统一的安排。在"合奏课"中学生既应成为带动他人的引领者,同时也应成为配合他人的合奏者,在演奏时明确自己所处于的位置,明确个人在整体中充当的角色,服从艺术整体的需要。

合奏训练课程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越发体现出其重要的意义。它是个人能动性、自主性及合作能力的重要体现,是衡量演奏者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是关乎学生未来走向与生存发展的核心手段。也许我们无法对学生说,你不可能成为一名独奏家,你应该把思想和精力放在做一名优秀的乐队队员上。但我们可以告诉他们,在成为一名优秀演奏家的同时你必需具备一名优秀乐队队员的修养与素质。小泽征尔、梅纽因等艺术家都对我国艺术院校的教学方针提出过诚恳意见,建议我们的音乐院校应把重心放到乐队课和重奏课上,并把培养乐队人才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长久以来,国内各大音乐院校率先垂范、躬行实践,已将合奏训练作为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对于艺术院校"民族管弦乐合奏训练课程"教学模式的建立、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具体的训练手段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拙见与想法,虽然这离真正课程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授课制度的专业性、规范性还相差甚远,但"不积小流,无以汇成江河",只愿以此文引发大家对当今艺术院校“民族管弦乐合奏训练课程”现状的一些思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