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历史与当代的跨越音乐与实物的对话——《想象明代琵琶的声音:一次历史与实践、音乐与实物的对话》学术研讨会侧记
赵 君 华音网 2023-02-15

2015年6月7日,由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学系、戏剧与表演学系教授蔡九迪(Judith T. Zeithlin),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副教授姚晨与该院民乐系副教授、琵琶演奏家兰维薇合作发起并举办的《想象明代琵琶的声音:一次历史与实践、音乐与实物的对话》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关村文化大厦中的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正式举行。此次学术活动起始于一把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晚明琵琶。它引起了音乐创作、表演与理论研究等领域学者的关注,并由此展开了一个学术与艺术相互交叉的长期性研究项目。此次研讨会即是该项目第一阶段成果展示后的学术讨论环节。

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林萃青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音乐学系的余少华教授、台湾台南市孔庙文化基金会董事“台南乐集”的杜洁明团长、台湾国立高雄师范大学音乐系的郑溪和兼职讲师、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贾国平教授和音乐学系的张伯瑜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项阳研究员与中国戏曲学院海震教授等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传统丝弦制造者方素心女士、王耕先生和中国乐器制造与修复师曹卫东先生参加了此次会议。在为期一天的会期内,诸位就姚晨的新作品《琵琶弹戏:西厢记三折——为琵琶、昆生、昆旦而作》展开了深入的对话。归纳起来,笔者认为此次成果展演及学术研讨会的成功经验共包括三个方面,以下将分别论述。


一、不断突破自我的创新性尝试

本此学术活动共包含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由贾国平教授主持。其中第一个环节是约请该部作品的创作与表演者全面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

作曲家姚晨首先发言。他提出,这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那把晚明琵琶的精巧,来自于苏州弹词中琵琶弹唱的形式,来自于昆曲之中大量精美的韵白以及昆曲《西厢记》唱词的唯美。他有感而发,于2014年完成了包括“惊艳”“琴心”两个乐章的《琵琶弹戏:西厢记三折——为琵琶、昆生、昆旦而作》实验性作品。第一稿首演于2014年6月1日的美国芝加哥斯马特艺术馆,由青年琵琶演奏家兰维薇独立完成其中的旋律演奏、文词吟诵与身段表演。演出的成功并没有使姚晨止步,在回国广泛听取反馈意见之后,他在原作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第三乐章——“长亭",且将吟诵部分交由两位专业昆曲演员完成。这种修改,不仅使演奏者能够更专注于旋律本身,而且在作品表现形式上也实现了一次巨大的突破。

如果说该作品的创作过程突出体现了一种不断突破与超越特征的话,那么作品的二度创作,即乐曲的演奏、唱词的吟诵以及与之配合的身段表演环节也不例外。兰维薇既是该场音乐会的演奏者,也是新制明式琵琶的首弹者,还是该部实验性作品的诠释者。在该作品第一版本的演奏过程中,兰维薇就极富挑战性地将昆曲旦行身段表演、古典诗词吟诵与明代琵琶的演奏集于一身。但这还不是她所要面临的最大问题,因为这三者之间的配合与切换完全由她自身来掌控。而在第二版的排练过程中另一问题便凸显出来,即她与昆曲演员转接、交替等关节处的配合问题。在对于该作品与传统音乐、当代音乐关系的不断思考以及排练之后,兰维薇逐渐发现,传统音乐中极为强调的背谱演奏以及对于唱词内容、吟诵节奏的把握是解决这一问题并使她经由“化于心”之熟练程度以至达到“入戏”境界的的关键。同样,这一问题在昆曲演员那里也显现了出来。据该作品特邀北方昆剧院小生演员肖向平介绍,虽然这部作品融入了古典文学与戏曲表演等传统元素,但音乐本身却是作曲家心灵感悟的成果,并没有太多直接移植戏曲音乐的部分。因此他曾多次出现无法准确进出音乐的尴尬。但传统音乐以及戏曲文学的扎实功底使他逐渐意识到三位表演者共同的呼吸是跨越这一障碍的关键。这种呼吸不仅仅来自于旋律中的乐句,也来自于古典文学自然的句逗划分以及其中所表达感情的韵律。

三位艺术家详细的讲述使与会者深感他们在不断探索新领域,不断尝试新形式、新方法以达到新的艺术高度过程中的不懈努力与执着追求。这种创新性尝试的甘苦只有他们最能体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他们通过这段心灵与实践之旅,已经超越了自我,完成了一次艺术求索之路上的大跨越。


二、广泛对话的多面向沟通

研讨会第一板块的第二个环节即是针对姚晨此部新作的讨论环节,也是主办方精心安排的一项作曲家、演奏家、戏曲表演艺术家、音乐学家充分互动与对话的部分。

首先,从呈现方式来看,诸位学者对于这部作品所采取的琵琶、唱腔、吟诵、身段以及院落实景的多媒体呈现方式均表示认可与欣赏。例如海震教授据他目前对于明代昆曲乐队伴奏形式的研究提出这种昆曲与琵琶配合的合理性。余少华教授进一步指出,历史上确曾出现过《弦索调西厢记》的版本。张伯瑜教授则从琵琶兼具叙事、抒情、写景等多种功能与表现力的角度肯定这种表现形式的可行性。此外,专家也对作曲家在此部作品之中所体现的对于传统音乐、传统文化的关注表示赞赏与支持。贾国平教授谈到,包括这部新作品在内,姚晨长期以来的创作不论在标题命名、内容表达还是在表现形式以及精神内涵等方面都牢牢立足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这种牢牢扎根于传统的观念与实践是首先应该得到鼓励的。

但同时,多位专家也就他们观看作品之中、之后的感受与思考提出了问题。林翠青教授提出,通过观看作品的演出无法准确把握该作品和自身的定位,希望姚晨通过有关作品定位的详细介绍来解决这一问题。项阳研究员也提出,这部作品所要强调与侧重的中心不鲜明。海震教授提出,作品的命名容易让人形成"琵琶与昆曲演唱"对话的错觉,但实际却是却是"琵琶与剧目、文本"的对话。

针对上述问题,姚晨作了说明。他谈到,音乐创作在很多时候是集中表达作曲家情感经历、心路历程及某种体悟的过程。而且同一首作品,也会由于演出场所、观众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很不一样的反响。兰维薇补充道,此次音乐会的主题有三:想象、明代、琵琶。而“想象”与“模仿”是存在本质性差异的。这部作品主要是为了表达创作者与表演者对于传统的敬意。贾国平教授也提出,听众需要用一种敞开式的心境去欣赏这部新作品,而不需要也很难对其进行具体定位,因为它从创作开始就已经是跨界的了。它跨越了古代与当代,器乐与戏曲,戏曲表演与古诗词吟诵。如果欣赏者能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将其看成是一个"姚晨版"的《西厢记》,那么上述问题自然就得到了解决。

而蔡九迪教授指出,上面专家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没有道理。关键一点即在于该作品将抽象的音乐演奏与真实的演员表演同时呈现于观众面前。这种“抽象”与“写实"之间的对立与矛盾必然会产生相关的问题。她认为弱化写实性元素的比重才是凸显这一琵琶作品艺术特征的关键。这一主张得到了在场多为学者的赞同。

在这一环节中上述四方参与者共聚一堂,他们以姚晨的这部新作为出发点畅所欲言。姚晨及该作品创作、演出团队敢于在研讨会现场直面学者对于他们的质疑,这种勇气也是笔者尤为钦佩的。


三、学术研究的动力性推进

研讨会第二板块的第二环节的与第三板块主要是由学术性研究成果的展示为主。其中,第二板块后一环节主要有由琵琶制作与修复者与两位丝弦制作者的陈述构成。三位嘉宾分别从琵琶及其重要配件——丝弦的制作历史、制作程序、制作工艺以及成品鉴定等方面开展陈述。而第三个板块主要由与会理论研究者及专家陈述有关研究性成果及相互交流构成。其中涉及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呈现出突出的多样性、丰富性特征。

就研究方法来讲,本次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图像学、文献学和传播学等多种。其中海震教授、余少华教授和蔡九迪教授的论文集中涉及到图像的搜集、整理与考察、研究工作。以此研究方法为手段,学者对于大都会博物馆馆藏的那件晚明琵琶、对于明代琵琶及其乐谱进行细致地比对与分析,并尝试解读其中所蕴藏的历史文化信息。而芝加哥大学东亚系陶明博士则采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以晚明两位代表性文人汪道昆与潘之恒的文学创作为研究核心,深入挖掘当时知名伶人与江南文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动态性变化过程。余少华教授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讨论“流传乐谱之社会文化功能及其乐谱刊行之意义”的问题。

在研究对象方面,此次研讨会涉及的范围也较广泛。其中既有海震教授对于传统琵琶乐器与弦索及北曲之关系的考察,也有琵琶及其配件的制作者从专业角度的介绍与系统梳理,也有陶明对于明代铭文以及多位学者对于明清琵琶乐谱、图像的考证与分析。此外来自台湾的两位学者对于当地琵琶乐器及其音乐发展状况也作了系统的介绍。其中杜洁明主要以台南孔庙乐种——“十三音”中的琵琶为中心,一方面详细介绍该乐器的形制、定弦及其音乐作品等情况,另一方面还当场演奏了他从台湾带来的琵琶实物。郑溪和则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琵琶文化遗产以及中国周边地区保存、发展的琵琶音乐的概况,同时又在学校教育层面思考琵琶音乐的传承问题。他认为,只有通过"古谱解读能力""传统琵琶的再利用""地方音乐与戏曲的学习""海外琵琶艺术的借镜"等渠道才能在"寻找琵琶失落声音"的过程中切实做出贡献。

此外,密歇根大学音乐学院的林翠青教授提出中国在古代音乐的研究与恢复过程中正在面临“解读”与“重构"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运用其“怀古音乐”这一创新性概念。作者认为“古代音乐"与"怀古音乐"、"重构"与"诠释"等一系列概念的厘清以及实践者对于具体操作过程的充分说明是结束中国哑巴音乐史的可行性路径。这一点对于姚晨及此次演出团队的启发是非常突出的。

应当说,以上诸位理论研究者及专家的系统阐释,为作曲家与表演者在理性与客观看待中国音乐史、尤其是琵琶历史文化方面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从而为其创作与演义音乐提供了更为客观与全面的理论支撑。


结 语

古往今来,艺术的发展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必然过程,其中既有政治、经济、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更有一代代艺术实践者与理论者的积极参与、密切合作与不断探索。从这一角度来说,此次探讨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确实是无可估量的。会议中,作曲家与表演家真实揭露该作品在酝酿、创作与修改过程中自身的心路历程与操作性问题,理论家则以扎实的理论功底与敏锐的洞察力来客观、严肃地提出作品存在的问题及他们的看法。更可贵的是,作品创作与表演者直面学者质疑与自身问题时所持有的诚挚态度,理论学者在寻求解决问题路径中的执著求索以及双方在相互交流、沟通中的坦诚与热情。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姚晨的作品是成功的,此次新作品的演出及研讨会是成功的,这也将会带动多方参与者在自身领域内的更大突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