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探索中华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海峡两岸国乐元素整合之路——谈台湾琴园国乐团《李謩传奇》的艺术内涵
黄妙秋 华音网 2023-07-11

2017年5月25日至30日,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琴园国乐团应邀参加了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的“2017中国-东盟音乐周”,并于5月30日下午成功举办了“说书人音乐剧场——大唐盛世·李謩传奇”专场音乐会。这场音乐会为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广西的观众们展示了台湾民族音乐家们的艺术风采,在"百花齐放、百乐争鸣”的“中国-东盟音乐周”这个绚丽多姿大舞台中绽放出其清雅不俗而意蕴深远的光彩,让人印象深刻。据琴园国乐团林谷珍团长介绍,该剧创作于2011年,已在北京、上海、济南、德州、潍坊、青州、无锡、杭州、成都、银川、兰州、香港及台湾多地巡演了数十场,并先后在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宁夏大学音乐学院等高等艺术学府举办专场音乐会,获一致好评。

通过对台湾琴园国乐团近五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发展理念以及追求目标的了解和分析,结合该剧的艺术成就,我们不妨先透析该剧所蕴含的艺术内涵,乃至追视此类艺术创作现象的本质,以期对我们今后的艺术创作工作能有所启发。


一、扎根千年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沃土

《大唐盛世·李謩传奇》取材和改编自唐代音乐轶闻,以唐玄宗开元年间“吹笛圣手——李謩”传奇的一生为题材。《李蓉》出自《太平广记》卷二百四,原是唐代江西状元、歙州刺史卢肇的一篇散文,讲的是唐朝开元年间教坊里的首席吹笛手李謩吹笛的故事,呈现了李謩的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四个人生阶段,也向观众传递着“天外有天,人上有人”“谦受益,满招损”等中国传统文化哲理。

全剧分为四幕场景①:

宫廷夜宴;宫廷乐师席前献乐,唐玄宗试奏新曲,少年李謩闻得妙曲,暗记在心。第二天玄宗微服出巡,闻得有人吹奏新曲,心中疑惑。

名扬天下:李謩奉诏进宫竞技,艺高胆大,名扬天下。

人上有人:李謩渐趋狂妄,某日乘船远赴他乡,折服于摇橹艄公的巨笛神技。

云游归乡:李謩云游四海,于宝岛听到仙乐数曲,年老归乡,开馆授徒,栽培英才,名留青史。

该剧的成功创编与林谷珍深厚的传统音乐文化底蕴是密不可分的。他精通演奏竹笛、箫等竹类吹管乐器,多年来致力于笛、箫乐器制作、改良、推广和研究工作,对各种民族传统乐器的发展过程、历史典故、代表性演奏家、经典曲目知之甚详,作品反映出林谷珍对诗人元稹《连昌宫词》"李謩压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张祜《李謩笛》”无奈李謩偷曲谱,酒楼吹笛是新声”等文所记载的《李謩偷曲》故事,还有《太平广记》中《逸史·李謩》以及杨巨源《李謩吹笛记》、袁郊《甘泽谣·许云封》等音乐典故的熟悉和了解。

作品把视线和触角深入到了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唐朝,台湾与大陆血脉相连,同生共息,无论对于大陆的观众还是台湾的观众而言,此类题材的艺术作品都能引发处于“自文化”背景下的观众们深深的文化审美认同感。我国许多成功的舞台艺术精品也体现出了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的特征,如《丝路花雨》《秦俑魂》等,他们分别取材于我国传统艺术瑰宝——敦煌壁画和陕西西安秦始皇兵马俑,通过动人的故事、华丽的音乐、令人惊艳的舞蹈,塑造出一系列鲜活的艺术形象。

《大唐盛世·李謩传奇》除了取材源自中国古代音乐典故以外,其表演形式在视觉和听觉上也给予人古色古香、华韵悠悠之感。该剧主要选用笛、笙、唢呐、琵琶、中阮、大阮、古筝、扬琴、高胡、二胡、中胡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采用类似于我国传统戏曲“曲牌联缀体”的结构形式,将精心选择的近三十首国乐经典名曲巧妙地联缀起来演奏。并在此基础上跨界融入了诗词、书法、国画、太极等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堪称全身上下都散发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在全剧开场及每一幕开始之前,均配以用泉州方言朗诵的古诗作为剧情提示。如开篇的定场诗“平时东幸洛阳城,天乐宫中夜彻明,无奈李謩偷曲谱,酒楼吹笛是新声”、第一幕乐曲演奏前吟诵的“玄宗夜宴天乐宫,乐师竞相从,万邦使节齐争艳,明皇谱曲露华浓”等,既提纲挈领地概括了该部分的故事情节,同时也通过用古方言吟诵古诗,营造出浓郁的古风古韵氛围。剧中在尺八独奏《虚空》、琵琶独奏《寒鸦戏水》等部分,还搭配上书法和国画的现场表演进行综合呈现,书画家伴随着清雅悠扬的乐声泼墨挥毫,曲音落而字画现,极好地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清、高、淡、雅的审美意境。②


二、博采众音之长,多元一体

《大唐盛世·李謩传奇》采用了中国传统曲艺“说书”的形式,在林谷珍所担任的“说书人”的引领下,近三十首风格、题材各异的经典器乐曲在故事情节的推动下,犹如一幅幅精美的叙事画卷徐徐展开。其中包括国乐经典名曲段落,如《扬鞭催马运粮忙》《姑苏行》等,同时还融入多种地方性民间音乐素材创编的代表性乐曲,如由江苏民歌改编的《茉莉花》《扬州小调》、陕北民歌改编的《跑旱船》、山东民间乐曲《小开门》、南音传统曲目《感谢公主》选段、歌仔调改编的《喻小姐》以及台湾民谣改编的《竹琴三韵》、台湾乞讨歌改编的《卜卦调》、台湾北管音乐为素材创作的《建城》、台湾排湾人音乐素材创作的《山灵》,甚至欧洲经典名曲《西班牙斗牛舞曲》等,这些乐曲既相对独立,又有机地围绕着各幕主题串联、凝练在一起,紧凑而简练,呈现出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

作品不仅在选曲方面体现出多元综合的特点,同样在乐曲音色的表现上也充分彰显了上述特点。整个作品除了使用了笛、箫、琵琶、笙、阮、排箫、尺八等传统国乐器以外,还充分结合乐曲的特点,选用巨笛、鼻笛、南管琵琶、南鼓、兰阳竹琴、客家锣鼓、大广弦等极富地方色彩的民族特色乐器,总计近二十种乐器进行呈现。其中,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鼓”让人印象深刻。该乐器据说始于梨园鼻祖唐玄宗之时.现于我国福建晋江、泉州及台湾等地仍有留存,但已濒临失传,因为是用

左脚对鼓面进行不同力度的点压,造成鼓面松紧度变化而产生音高、音色的差异,所以又称“抵脚鼓”。当身穿唐服的演奏者在台上脱掉一只鞋,用脚掌压着鼓面,时而挪动,时而平压,配合两手各持一根鼓棒,击奏出快与慢、高与低、刚与柔的种种变化,让人觉得“唐三彩”中的鼓俑鲜活地穿越到了眼前。其次,剧中《竹琴三韵》一曲采用台湾宜兰地区“兰阳竹琴”演奏,兰阳竹琴是在越南竹琴造型的基础上改良而成,琴片改为桂竹制成,形制仅巴掌大小,玲珑精致,声音清脆悦耳,音域可达钢琴最高音区,赋予该曲浓厚的台湾山林气息,令人耳目一新。另外,还有由林谷珍制作的,由三人共同合作演奏的四米长巨笛更是令人为之惊叹。

《孟子·万章》有云: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孟子以“以钟发声,以磬收乐,集众音之大成”的奏乐来比喻孔子才德兼备、学识渊博。可见所谓“集大成”的器乐表演,除了要集钟、磬等多种乐器音色于一体外,还需要进行精心、有序的编排。从《李謩传奇》对乐器音色的选择和乐曲的编选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做到了乐器音色表现与乐曲的艺术风格、乐曲表现的意境与故事情节的有机契合。如第一幕“宫廷夜宴”中,观众依次欣赏到表现热闹街市景象的北管音乐《建城》,富于庄严肃穆之感的尺八古典乐曲《手向》,直至表现四海臣服、万邦朝贺景象的高亢激昂的《西班牙斗牛舞曲》等:在第三幕“人上有人”中极富技巧性、欢快流畅的笛子曲《阳明春晓》《小开门》,以及用巨笛演奏的浑厚、温馨的《茉莉花》,贴切地表现出了摇橹艄公高超的笛艺:在第四幕“云游归乡”中,用台湾排湾族传统乐器“鼻笛”演奏的《山灵》一曲处处散发着宁静、幽深之感,而排箫演奏的《远方的思念》则悠长、深远,生动地刻画出李謩云游所至的蓬莱仙岛上空旷、缥缈之意境。由此,创作者巧具匠心的设计和编排便可见一斑了。


三、走雅俗共赏之路

通过对现场观众进行采访和调查,我们发现观看过该剧的观众都有一个同感——那就是尽管演奏的都是民族传统乐曲和世界经典名曲,格调高雅,但却毫无冗长、枯燥之感,反而让人感到轻松和新颖,即便是孩童或无国乐基础的“门外汉”也能被深深吸引。

众所周知,由于流行音乐和新形式娱乐媒体的冲击,目前传统音乐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有限,许多历史悠久的国乐精品或世界经典名曲,由于与当今的审美潮流有着一定程度的“鸿沟”而往往被敬而远之,被冠以“老旧过时” “过于深奥,难以理解”等标签,尤其在青少年一代,如何让他们愿意接触并喜欢聆听国乐,让民族音乐文化精粹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是艺术家不懈探索的重要命题。据林谷珍介绍,《大唐盛世·李謩传奇》的构思最早始于1999年,这十多年来,他一直反思:为什么民乐越来越无法吸引观众?如何才能做到寓教于乐,老少咸宜?如何才能做到雅俗共赏?如何让南管琵琶、尺八、南鼓等难以一见的乐器为人所知……这些问题,他苦苦追寻着答案。2011年林谷珍率团应邀到山东参加“大众艺术节”演出,让民族传统音乐走进普通观众心中,做到“阖家亲子共赏” “颠覆一般人对传统国乐的刻板印象”。 “推广民族音乐艺术”一直是该剧不断完善和追求的目标。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该剧的设计遵循了音乐欣赏者的普遍审美心理接受规律,对其中每一首乐曲的篇幅和呈现手法进行优化。具体表现在:

第一,对篇幅过于长大的作品进行合理节选,旨在有效避免拖沓、重复。

第二,合奏、重奏、独奏多种形式穿插呈现,速度快慢、节奏疏密、音色明暗等不同特点的乐曲安排得错落有致,旨在有效避免单调、枯燥。

第三,既有古今乐曲的隔空穿越,也有中西方乐器的面对面交流。前者如剧中既包含有创作作品《扬鞭催马运粮忙》《阳明春晓》《姑苏行》,也有古曲《十面埋伏》《手向》等,两者相辅相成,交替呈现;后者如用西洋乐器“大提琴”与民族乐器“二胡”这两种拉弦乐器共同演绎的《相望》,将大提琴演奏的台湾《绿岛小夜曲》和二胡演奏的厦门《鼓浪屿之波》两首歌曲的旋律、音色交织缠绕在一起,深情委婉,既刻画了故事主人公对家乡的殷殷思念,也表达出了海峡两岸人民彼此守望,乡情和亲情无法割舍的情谊,使全剧的内涵得以升华。

第四,作品采用有机活体的节目架构,基本框架为四至六幕,可视演出时间、地点和观众的实际情况,随机进行结构和内容的调整,灵活融入新的、合适的曲目。

经过优化的乐曲前后衔接自然,剧情推进顺畅,格调轻松,易于各类观众接受。《大唐盛世·李謩传奇》抛弃了单纯追求“高大上”,努力追寻着“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的平衡点,做到了“趣味性”与“严肃性”的辩证统一,在“雅俗共赏”的艺术之路上,收获了属于自己的鲜花和掌声。


结语

通过审视2017中国-东盟音乐周上台湾琴园国乐团的作品《大唐盛世·李謩传奇》,我们欣慰地看到,近年来,海峡两岸的民乐艺术家们共同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和探索。在台湾,琴园国乐团身体力行,以“继承保存与推广发扬传统民族音乐”为自身的宗旨,以“推动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交流”作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大唐盛世·李謩传奇》就是上述理念践行的结晶。我们有理由相信:建设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不变的主旋律,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集诸民族音乐元素大成的艺术作品之花将具有更顽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①《李謩传奇》由于采用乐曲联缀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可根据现场演出的时间、场地等进行适当调整,形成多个版本,最多的一个版本分为六幕,含“宫廷夜宴”“微服出巡”“名扬天下”“人上有人”“云游蓬莱”“归乡传艺”。在2017中国一东盟音乐周上演出的是四幕的版本。

②由于受时间局限, 《李謩传奇》在2017中国一东盟音乐周上的表演形式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删减。

③据林谷珍先生介绍,巨笛是他参照浙江蒋国基、常敦明两位老师所研制的3.15米长的竹制巨笛改良而成,用塑料管制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