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著名浙籍音乐家周大风诞辰100周年,不禁使人想起了历史上刘邦唯一的一首诗歌《大风歌》来,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歌曲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句,但大气磅礴、气势轩昂,为国人世代所传颂。据载:“高祖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击筑自歌。”现以“大风起兮/音飞扬”为题,来纪念周大风正可谓切题。
周大风(1923-2015),浙江宁波北仑大碶后洋村周家人。我国卓越的音乐作曲家、教育家、活动家。历任浙江省文工团、浙江省歌剧团、浙江省越剧团作曲,《中小学音乐教育》主编,浙江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周氏1936年毕业于一个“道尔顿制”(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20世纪初创行的一种个别化教学)式的灵山学校,后入上海——外语商科学校读书,1937年抗战爆发,周氏失学回故乡,即与同学王博平等组织“扎马民众救亡工作团”,时年15岁,为抗日题材的歌剧《铁花》作曲。至1943年其间流离颠沛,在上海、广州及香港等地打工,业余自修作曲、钢琴制作与修理等,已创作了抗日歌曲20余首。其中《国际反侵略进行曲》为周氏17岁时所作,成为“国际反侵略协会”征求会歌的获奖作品,后被定为会歌。此曲首刊于上海的《正言报》和香港的《星岛日报》,被翻译为多国文字流向世界,许多国家举行反侵略集会,游行时都要高唱此歌。因此,被蔡元培先生誉为“全球同声,为国争光”。自此,抗日之大风起/音飞扬,周氏由此步入了漫长而辉煌的音乐之路。1943年春,周氏来到江西赣州,任“中华儿童新村”艺术指导员兼天才学校教师。1944-1949年期间,历任劳作师范、九江女师、定海师范、新昌中学、宁波二中等学校的音乐与美术教师,并开始收集、整理传统与当地民间音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3年省文工团更名为“浙江省歌剧团”,1954年又改名为“浙江省越剧团“,周氏一直担任音乐研究组组长。1957年成立了”浙江越剧二团”被任命为艺术室主任。在周恩来总理越剧男女合演的创导下,一边从事为合演现代剧目谱曲,一边重点研究民族音乐和全国地方戏曲及曲艺音乐。在他的实际推动下越剧开始男女合演的改革。1952年下半年,周氏与作曲家卢炳蓉合作,为男女合演《罗汉钱》谱写了56段唱腔和全部配乐,于1953年春节在杭公演,一炮打响连满41场,次年全省各地出现了13个男女合演的越剧团。周氏曾为《五姑娘》《金鹰》《两兄弟》《风雪摆渡》《春到草原》《江姐》《血榜记》《斗诗亭》等男女合演越剧谱曲。尤其是1958年初春,周大风去浙南茶区生活二月有余,花了三天三夜时间,满怀着巨大的热情、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担任《雨前曲》的编剧、舞美设计、作曲,写出了这一大型的九场越剧剧目。该剧于1958年6月6日赴上海首次公演,中国唱片公司即刻录制了《采茶舞曲》的第一版唱片,并作为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的前奏曲。1958年9月11日赴北京长安剧场公演此剧,周恩来总理观看了后又对其中的歌词提出了修改意见,周氏当即表示一定按照总理指示办。自此以后,总理提到的那两句歌词始终萦绕在周氏的脑海中,当时的省文化局长丁九也曾写信给他,叮嘱他一定要迅速把歌词改好,后来就改成了“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使得这样一首短小的歌舞曲热情洋溢、意气风发,同时,富于一片田园的自然风光。于是,在1959年再一次晋京公演中,剧中的插曲《采茶舞曲》即刻风靡了全国,1960年北京音乐出版社出版了该曲的乐谱。自此,该曲就成为了周氏的第二次“音飞扬”,已有60余种唱片、磁带、CD片,并于198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编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音乐教材,这是中国历代茶歌、茶舞所得到的最高荣誉。周氏的这两次“音飞扬”不仅誉满全国,而且开始飞向了世界,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也是值得令国人骄傲的事。后来周氏又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剧《秋瑾》创作音乐;为甬剧、姚剧、婺剧等民间曲艺创作音乐20余部;创作歌曲100余首。为绍剧《三打白骨精》、越剧《斗诗亭》、评弹《燕窝岛》3部电影作曲,为浙江越剧二团男女合演现代越剧唱腔及音乐作曲60余部,为评弹写有开篇10支,录有唱片26张,发表音乐及教育美学论文100余篇。另外,担任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音乐分支副主编,创办并主编《中小学音乐教育》,主编《江南丝竹大全》《中国音乐教育》等重大课题任务。2002年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老文艺家”称号和浙江省政府颁发的“鲁迅文学艺术奖”最高荣誉奖。另出版有:《欣赏音乐的知识和方法》《越剧音乐概论》《越剧曲调介绍》《浙江地方戏音乐选》《越剧新基调的创作》《越剧唱腔研究》《越剧唱腔流派研究》《周大风音乐教育文集》《钢琴结构与维修》等30余种。
周氏创作的作品深深扎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沃土之中,无论是戏曲、曲艺、歌舞、民歌等等几乎无一不通,因而写出来的作品总是那样的接地气、有生气、勃朝气,富于浓郁的民族、民间气息。他的经典之作《采茶舞曲》虽然是一首短小的歌舞曲,但生动、活泼、亲切、风趣,朗朗上口,尤其是充满着戏曲越剧的风味。可以说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越剧一度风靡全国,由此出现了不少浙籍的音乐家,为越剧创作唱腔或作器乐伴奏,更有的还开发出了其他的一些富于越剧韵味的音乐作品来。其间,最为突出的就是浙籍小提琴家何占豪,与陈钢一起创作成功了至今风靡全国与世界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另有不少浙籍音乐家调入上海音乐学院担任教学工作,周氏的《采茶舞曲》也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创作的。这些浙籍音乐家为推动我国新时代音乐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1998年,周大风退休后,担任省关工委艺术家委员会主任、省教育厅艺术委员会顾问、省创造学研究会高级顾问和浙江社会艺术学校名誉校长等100多个职务,为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国传统民乐教学、推广中华民族健康的高尚音乐而常年奔波在全省各地。周氏认为,创造发明是最伟大的事情,创造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这些年来,浙江的一些著名学校如杭州师范、新昌中学等就十分重视对创造发明的启蒙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和创造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实,浙江的艺术与音乐教育是有深厚传统的。周氏创办并主编《中小学音乐教育》,实际上就是秉承了浙江优秀的教育传统。早在1913年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等,就是云集了我国近、现代早期的一批最为优秀的教师,例如,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开拓者的李叔同;著名的文学家、语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与教育家的夏丏尊以及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画家、音乐家等。那时的浙江艺术教育正因为有了这些大家,在全国艺术教育领域一直是名列前茅的。特别是夏丏尊和一些朋友创办开明书店,创办《中学生杂志》,而周氏重视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创办并主编《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是沿着前辈的脚步发扬光大,乃是一脉相承、继续荣光的事情。
“大风起兮——音飞扬”,周大风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人民,尤其是浙江人民没有忘记他,全国人民没有忘记他,我们将继续沿着他开辟的道路走下去,“龙井茶香飘四海”让“采茶”的中国茶叶芬芳,在世界香飘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