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关于江南琵琶流派之我见
程午加 华音网 2022-03-05

作者简介:程午加(1901-1985),南桥镇人,音乐教育家、民族器乐演奏家、民族器乐革新家,逝世前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原文载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3年第三期(本文发表时,期刊名为《艺苑(音乐版)》)

琵琶是一件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经过两千余年的艺术实践,使得它在形制上、演奏方法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明、清两代以后,涌现出了不少琵琶演奏名家,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曲目,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演奏风格和流派,对琵琶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琵琶流派有南北之分,北派以直隶的王锡君为其代表,南派则较为复杂,非能一言以蔽之。现就我所接触和了解到的,简略地谈谈自清末以来,在江南地区影响较大的几个琵琶流派以及他们的师承关系,以供研究者参考。

江南的琵琶流派,主要是指形成于长江下游、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和浙江杭州一带的几个琵琶派别。他们是:崇明海门派、嘉兴平湖派、杭州派、浦东派和苏州无锡派。因为这些琵琶流派是以地名来标明,所以从旧的行政区来说,是属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杭州府、常州府等几个地区。

崇明海门派。崇明、海门地处长江三角洲。崇明系长江流水夹带的泥沙长期淤积而成的江心岛,它四面环水,土地肥沃。海门则是南面临水,与崇明只有一水之隔,紧紧相邻。两县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人情风俗相同,又因其经济富庶,与文化发达的上海交流频繁,所以学习音乐的人较多。自清末以来,经黄冬阳先生等琵琶演奏家努力,逐渐形成祟明海门一派。海门沈肇州、施颂伯宗其续得其真传,影响日渐增大。沈肇州于民国初期编辑整理师传乐谱成《瀛州古调》书谱刊行于世。

沈肇州,海门人。1917年至1927年间,沈肇州经康有为介绍给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李端清,并在该校教授琵琶。当时从沈肇州先生学习的约有一、二十人,主要有南通的徐立孙(即徐卓)、江阴的刘天华等。刘天华这时在常州中学教音乐,他为了向沈肇州先生学习琵琶,常常要从常州赶到南京。我那时在南京一所中学堂里读书,课余时间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向沈先生学习琵琶,学习的曲目就是《瀛州古调》中的乐曲。

当时的崇明海门派在琵琶演奏指法上是下出轮,所使用的琵琶也是普通一般尺寸的琵琶,琴弦也不够粗。因此,演奏风格上比较细腻、文雅、质朴,即使是弹奏《十面埋伏》这样的武曲,虽然也沉雄奇伟,变化万千,却不似浦东派汪昱庭老师、沈浩初老师所弹奏的那样奔放热烈、令人惊心动魄。但在演奏乐曲上要求比较严格,要求弹奏者要准确不走样的把谱子弹出来,传下去。所以对于保存这一派的传统曲目原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据回忆,当时能全部将《瀛州古调》、文板十二曲、武板十二曲等继承下来的,有我、刘天华、徐立孙等。徐立孙在南通所教授的几个学生中间,其中主要的是王永昌、刘赤诚。王永昌不但在演奏上具有崇明海门派风格,并能将该派的全部曲目继承下来。

在崇明海门派当中,还有一个樊少云,他不但是一个琵琶演奏家,也是个画家。原住在苏州,后来迁住到上海,也曾传授过一部分人,他的儿子樊伯炎就是其中之一,他也较好的保持了这一派的风格特点和继承了这一派的曲目。樊伯炎在上海工作期间教授了殷荣珠,她现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

刘天华在受教于沈肇州先生的崇明海门派的琵琶演奏之后,于1922年被聘去北京的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文理学院、北京艺专等学校任国乐教师。大约在1926年到1931年间,刘天华教授了曹安和和韩全华二人的琵琶和传授《瀛州古调》全部曲目。曹安和后来在南京、重庆等地音乐学院任教时,将崇明海门派琵琶演奏技法和曲目,又传给了闵季骞和方炳云二人。

嘉兴平湖派。浙江的嘉兴府地处太湖之南,为江南水乡的富庶之地,以盛产稻米称著。该地区文化发达,音乐之风颇盛,所以嘉兴平湖一带搞音乐的人甚多。以琵琶而言,清末李芳园一家可为突出代表。李芳园是浙江平湖人,其父、祖均精于琵琶。李芳园本人的琵琶演奏技艺尤为精湛。所传琵琶谱为《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是李芳园辑先世传谱而成。这一派的承继者,据我所接触到的有吴梦飞和朱荇青(即朱英)两位先生。

朱荇青先生的琵琶演奏注重文雅,其特点是喜欢加花,行腔华丽,讲究“尾音三转弯”,即每段尾音给人听起来曲曲弯弯拖得很长。他的演奏指法仍然是以下出轮为主,但已经注意到上出轮的演奏方法,他所使用的琵琶规格,也是普通的琵琶尺寸。吴梦飞,闵行人(即今上海闵行镇),但在平湖的一家当铺里做事,后来才到上海浦东中学做教师,是李芳园的直传弟子之一。约在1925年到1928年间,我经常去吴梦飞那里学琵琶,1927年到1928年中间,也常去朱荇青先生那里学琵琶。当时朱先生在上海音乐学院任琵琶教师,传授了不少人,如丁善德、杨大钧、吴振平、樊伯炎、陈恭则、杨少彝等,还有一位现在在广州音专任教的姓汪的老师。

嘉兴平湖派的琵琵演奏主张“文”,力求去除演奏中出现的很多杂音,使出来的音色美而干净。嘉兴平湖派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虽然还存在不少杂音,但有些是与乐器体制本身有关的问题。在演奏方法上,其与沈肇州、施颂伯先生也有所不同,讲究韵味和意境,讲究乐曲的内容表达和音乐的表情处理。在记谱法上,也要求做到精细。嘉兴平湖派的传统曲目有:《浔阳夜月》、《郁轮袍》(即《霸王卸甲》)、《淮阴平楚》(即《十面埋伏》)、《思春》、《昭君怨》、《阳春古曲》等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曲目。值得提及的是这一流派中的《南将军令》,其与杭州派的《北将军令》是迥然不同的两种类型两种风格的乐曲。

嘉兴平湖派除了上述的师承关系外,在年青一代中,还未见到有秉传这一派的人。听说现在上海音乐学院目前已在整理朱荇青先生的琵琶谱,这样就可以研究和继承这一流派的优秀传统了。

杭州派。杭州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地方。它位于大运河的南端。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有”人间天堂”之称。南宋定都杭州以后,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此后在文化艺术方面出现了很多画家、文学家、音乐家,一直是我国东南人文荟萃之地,有着优良的音乐文化传统。

杭州派的最初创始人不知那些先生,但据我所知,在1921年到1931年之间,杭州有个国乐研究社,很活跃。其中主要的角色有吴毅丞、王巽之、王云九、朱又雪等人。杭州派无论是琵琶,还是古筝、古琴,都有很多古典作品流传下来。特别是王巽之的琵琶,他善于弹奏《月儿高》、《海青拿鹤》、《北将军令》等乐曲。拿琵琶十三大套来说,无论是苏州无锡派也好,嘉兴平湖派也好,浦东派也好,崇明海门派也好,我所接触到的老师也很多,但弹奏《北将军令》、《月儿高》、《海青拿鹤》的杰出者,大约要推吴毅丞、王巽之的杭州一派。杭州派所传下来的古典乐曲比较完整,有整整的一套,别具一格。

解放后王巽之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时,用古筝配二胡,将《海青拿鹤》完整地传了下来。吴毅丞、王巽之在琵琶演奏指法上是采用上出轮指法,上出轮即是以食指为主的轮指。在演奏时,不但采用了上出轮指法,而且又常常以大指为主,谓之大出轮。当时的《北将军令》就是用大出轮的技法演奏出来的。非但如此,他们演奏其他的许多曲子,强音往往都是以大出轮为先。一般夹弹常以食指为先,即所谓“食大食大”,而他们在演奏中,却常常是“大食大食”。所以杭州派的琵琶演奏显得刚劲有力,音色浑厚,古朴之风浓郁。当然,这和杭州派使用的乐器规格也有很大的关系,其与当时上海方面的有些不同,如杭州派的二胡尺寸要比上海的大,一般用86公分,杭州派却是90公分。琵琶也是同样的情况,尺码规格比较大,比较重,用弦也要粗些。

关于吴毅丞在杭州传授了些什么人,我曾到杭州去过几次,但都没有碰到或是在年青的琵琶演奏者当中有所发现。现在王巽之和吴毅丞都已去世了,不过对王巽之我更了解一些。因为1925年我在上海办俭德国乐团时,曾聘他来团担任国乐导师。后来组织华光国乐会,他也是其中主要的人物。王巽之的古筝弹得很好,所以在上海的音乐界影响很大。他不但传有杭州派的《霓裳羽衣曲》、《北将军令》等花琶曲,而且也传下了《南派高山流水》、《海青拿鹤》等古筝曲。他的女儿王昌元、北京的范上娥,都得到他的真传,是目前古筝界杰出的演奏家。

浦东派。黄浦江横贯松江府七县,分浦东与浦西。松江府水利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经济富足,是江南鱼米之乡。早在明、清时期就是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有“衣被天下”之称。那里古典音乐之风和丝竹音乐之风尤为盛行,浦东琵琶派就是诞生在那里。

浦东派的师承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的鞠士林、陈子敬等琵琶名师。稍后,浦东南汇县的倪清泉先生是对浦东派贡献较大的琵琶演奏家,后来浦东派的名手几乎都出于他的直传或再传。这一派传谱有《鞠士林琵琶谱》、《陈子敬琵琶谱》和沈浩初的《养正轩琵琶谱》等。

倪清泉先生是一位中医出身,是一位了不起的琵琶名家。他演奏有自己的风格,他演奏的琵琶尺寸比较大,宽且长,用红木做成,比较重,那时叫大套琵琶。因为当时做琵琶的人所做的琵琶轻而小,用于丝竹和评弹音乐。而倪清泉先生的琵琶与此不同,所以他的弟子汪昱庭也是采用了这种大琵琶。我记得当时大同会令的首场音乐会节目单上,汪昱庭老师独奏《十面埋伏》,就是写的“大琵琶独奏”。

浦东派琵琶的特点,除了琵琶形制规格较大之外,用弦讲究粗、硬,因此手指弹奏的力量也相应要求加大,这样便增强了音量。在手形方面,则要求演奏者注意弹奏时要呈圆形,这样稳定了一定的手形,音色便会圆润、饱满、有力、随心应手,手指也就不致于飘出去。同时演奏上要求严格,讲究刚、柔对比和强、弱对比,这对于表现多种类型的琵琶曲目是大为有益的。浦东派在演奏方法上,提倡上出轮。这种上出轮的手法,经汪昱庭老师的提倡,对后来琵琶艺术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现在已被全国琵琶界普遍采用了。这是琵琶艺术发展中的一大变革,一大贡献,它突破了旧的传统,大大增强了琵琶的艺术表现力。

倪清泉的徒弟主要是沈浩初和汪昱庭两人。

汪昱庭先生是个经营棉纱布、纱布的商人。他能绘画,善书法,对于学间也非常刻苦用功。汪先生教了不少学生,如柳尧章、李廷松、孙裕德、魏仲乐、陈永录、陈天乐、金祖礼、王叔咸、王蕃昌和我,等等。我和柳尧章约在1921年开始从汪先生学习琵琶,李廷松和魏仲乐1925年开始从汪先生学习琵琶。汪昱庭先生,对于演奏上尤为严格,他不准随意加花,不准有啰哩啰嗦的声音,不准有杂音。定谱相当严谨,凡汪先生定的谱,他要求有几个音弹几个音,谱上没有的不能随便增添。所以汪先生教出来的学生,特别是李廷松,弹出来的音干干净净,清清楚楚,有很高超的水平。如他演奏的《十面埋伏》和《浔阳琵琶》两首曲子,武曲该威武的地方就威武,文曲该典雅的地方就典雅,一武一文判若两个人。魏仲乐的特点也是如此。由于魏仲乐在1925年以后,一直到解放后,都是在从事民族器乐工作,未曾中断,所以他教出了一大批学生。如黄锦培、陈济略、秦鹏章、龚万里、甘涛、殷荣珠等人。李廷松也教了不少学生,但由于他解放后主要在沈阳、长春、哈尔宾、天津几个地方。详细情况不太了解,我所知道的有王范地等人。

沈浩初原是个中医,在他的学生中,林石城是较出色的一个。林石城也是个中医出身,现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授。他在琵琶演奏上有很多创造性,提倡快夹弹、快轮,不但编了一套琵琶练习曲,还编了不少琵琶乐曲。他教了不少学生,如叶绪然、刘德海、潘亚伯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琵琶演奏名家。与林石城同时的还有一个叫马林生的琵琶家,也提倡快轮快夹。他与林石城对老一辈的传统演奏方法,都有新的突破,使琵琶演奏艺术又前进了一步。他的学生有马圣龙、汤良兴等人。

总的说起来,浦东派是当时琵琶派中的主流,这是因为浦东派在演奏上有许多新的东西,如上出轮、琵琶制作的规格以及该派所培养出来的大批的杰出演奏家,对社会的影响是其他各派所不及的。

苏州无锡派。关于这一派我所知道的比较零散,师承关系也不十分清楚。仅说一点了解到的情况。

苏州、无锡旧属苏州府和常州府治辖,这里经济发达商业繁荣,音乐自古以来亦有着优良的传统。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就出现过许多杰出的音乐家,如大同乐会的创始人郑觐文、琵琶、二胡演奏家周少梅、民族器乐家刘天华等,他们都是常州府江阴县人。

苏州无锡派的琵琶中,最早大约要推清代的无锡人华秋苹。他是一代琵琶大师,不仅精于琵琶演奏,还编订了一本琵琶谱叫《华秋苹琵琶谱》,这部琵琶谱对后来的琵琶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如何传下来,传了那些人,不很了解。

周少梅,擅长琵琶、二胡演奏,也是江南丝竹乐中较突出的人物,大约在1917年刘天华曾从他学习琵琶、二胡。他的琵琶演奏有自己的特点,有好多东西后来都传给了吴景略。

苏州的张步蟾,既弹苏州评弹,又弹大套琵琶。他的儿子张少蟾、孙子张正秋,均从他那里得到直接传授,他演奏的琵琶曲子中也有一个《龙船》,但和无锡华彦钧的《龙船》不同。

以上是关于江南地区琵琶流派的一些简单情况,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的,就是这些流派在师承关系上,并非都是专一不变的。有的人在向某一流派老师学习的同时,也在向另一派外的老师学习。没有严格规定,如刘天华曾向沈肇洲学习过,也曾就学于周少梅。我自己也是如此,对于江南的几个派别,我几乎都学过,比如《飞花点翠》等这一套文板十二曲,原是崇明海门派所传乐曲,为了表达好这套传统曲目,我演奏时,便参考了嘉兴平湖派文曲的演奏方法,使用了浦东派汪昱庭老师的指法,这样弹出来就既清清楚楚,也做到了曲情的要求,表达得也格外圆满。当然这其中有主次之分。但只要学习各派之长,熔各派于一炉,对琵琶艺术的发展是大为有益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