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弦怀抱传天下薪火相传声不绝“刘德海音乐艺术周”综述
华音网 2022-04-09

摘要:2021年4月8-12日,"刘德海音乐艺术周”在中国音乐学院举行。艺术周 通过系列音乐会、讲座和研讨会三大板块展示了刘德海先生在表演、创作、教学和理论 等方面的成就与贡献。

关键词:刘德海;琵琶艺术;民间乐种保护;民族乐团建设;高校民乐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 杨靖(1965-),女,汉族,琵琶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唯一(1991—),女,汉族,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19级博士研究生。

谭鑫亿(1997—),女,汉族,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

我是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爬坡人,明知道它没有终点,我还会就这样一直爬下去,直 到我的生命尽头,哪怕历经再多的苦涩和寂寞。

一代琵琶大师、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刘 德海先生(1937—2020)是中国琵琶艺术的领路 人。他将自己比喻为“爬坡大',一生致力于中国 琵琶艺术的发展,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构建起 独具刘氏风格和鲜明时代特色的琵琶艺术话语 体系,成就了琵琶艺术史上的新高峰。在先生辞 世一周年之际,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了“刘德海音 乐艺术周”活动,以系列咅乐会、讲座和研讨会 的方式全面展现了刘德海的艺术世界,以此表 达对先生的缅怀之情。

一、“音容宛在,琴音绕梁”一系列音乐会

三场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举行, 分别以“琵琶行一德海琵琶音乐巡礼” “传 统的翘望一一民间音乐的时代回响” “’和美 颂,—丝竹相和之国乐交响”为主题展现了刘 德海先生的艺术成就与思想理念。

(一)音乐会之“琵琶行一刘德海琵琶音 乐巡礼”

刘德海先生认为“创作是琵琶发展的生命 线”,他一生共创、编作品102部,其中原创作品53 部,编创作品49部(包括14部“传统音乐作品”、 21部“中夕卜音乐作品”、14部“民间和戏曲音乐作 品,,)。其作品堪称中国民族器乐曲库中的瑰宝, 在题材、内容、技巧上的创新不断推动着我国琵 琶艺术向前发展。本场音乐会选取其中的12首 经典之作,邀请来自高等音乐院校、国家院团以 及琵琶行业学会的琵琶教育家、知名演奏家、学 界专家共同为听众呈现了一场民乐盛宴。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杨靖用一曲《天鹅—— 献给正直者》惊艳开场,以其精湛的演奏技法 表现了天鹅时静时动的生活情景,通过“拍弦” 生动再现了天鹅轻拍翅膀、渐渐高飞的画面, 使听众回味无穷;中央咅乐学院教授、平湖派 传人杨宝元演奏的《平沙落雁》运用速度、音色 的变化描写了大雁迁徙南飞的情景;西安音乐 学院副教授赵静演奏的《春蚕》是刘德海先生 将新疆民间音乐素材和现代作曲技法相融合之 作;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赵聪演奏了刘先生“旧 曲新弹”的代表作之一《陈隋》,展现了 “哀而 不伤,怨而不怒”的古代女性姿态;上海音乐学 院青年教师韩妍演奏的“田园篇”之一《金色的 梦》描绘了一幅夏日虫鸣蛙叫,孩童开心玩耍的 美好画面;《〈瀛洲古调〉文板六曲》由中央音 乐学院教授张强演奏,音乐灵巧、活泼;《昭陵 六骏》由周慧、葛詠、李佳、王一平、宋梓溼、陈 哲六位齐奏,将战马劲健俊逸、身冒箭矢、驰骋 奋战的雄姿刻画得入木三分;《天池》是刘先 生历时五年创作完成的作品,由中国广播民族 乐团青年琵琶演奏家奉朝红演奏,听者闻之如 置身微风轻拂、碧波荡漾的静谧氛围;中国音 乐学院的董楠教授和葛詠副教授合作完成了刘 先生遗作《〈平安玉珠送亲人〉——献给伟大的 白衣天使》的首次公演,声声琵琶演绎了 “泪珠 落玉盘,声声求平安”之意;《霸王卸甲》是刘 先生根据汪派李廷松先生的传谱所作的新编作 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琵琶演奏家吴玉霞 将作品立意淋漓尽致地传达了出来。

音乐会结尾,老、中、青、少四代83位琵琶 人共同奏响了由刘德海先生编创的《十面埋伏》 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不仅诠释了先生 对于传统经典古曲的理解与认知,更展现了琵 琶艺术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二)音乐会之“传统的翘望——民间音乐 的时代回响”

刘德海先生始终不忘中国音乐之本——民 间音乐,自20世纪80年代创建中国弹拨乐五重奏 团“五朵金花”以来,坚持以开放的态度认真审 视当代民族器乐教育;于2001年发起“ T行动 计划”(即一年一个民间乐种的采风学习),对地 方民间乐种进行抢救性保护;2013年倡导的“回 归江南文化摇篮”活动,再次体现出他对传承与 发展地方民间乐种的责任与担当。本场音乐会 正是基于先生对民族民间乐种的探索与教学实 践,分为民间乐种与当代民族室内乐两大板块。

汕头潮州大锣鼓协会与中国音乐学院紫禁城 室内乐团共同演绎的潮阳笛套锣鼓《八时宴》拉 醇乐会两展现了华丽典雅的宫廷音乐W 上海长桥江南丝竹乐团演奏的《中花六板》典雅细 腻、委婉动听;广东音乐传统古曲《双生恨》由南 亭会乐团演奏使用“五架买'(高胡、扌羿、椰胡、 秦琴、洞箫)编制,表达出人们对封建婚姻的怨恨 及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中国音乐学院十位师 生通过《柳青娘》(潮州音乐传统乐曲,文IJ德海改 编)亥IJ画出了舞伎柳青娘婀娜的舞姿及其对悲惨 命运的哀怨之情;泉州南音乐团与紫禁城青年室 内乐团演绎的福建南音四大名谱之一《走马》以生 动的音乐语言描摹出7A骏马的矫倒隹姿;西薄 乐艺术团的“行乐”《满园春》(六调)使观众仿佛 醐西安古都,感受格的盛世风韵。

中央音乐学院金磬吹打组的苏南民间吹打 《将军令》用两支大喷呐配以“大锣大鼓”,渲 染了军队威武雄壮的气势;中国阮咸乐团演奏 的《酒狂》是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刘青根据姚丙 炎先生的打谱改编的重奏作品,乐曲意在重构 七贤竹林下饮酒作乐的情景;《白石道人音画》 是中国音乐学院高为杰教授根据宋词大家姜夔 《白石道人歌曲》编配伴奏、加入人声演唱而 作,此次为该作品的世界首演;中国音乐学院教 授朱琳受杨靖教授委约而作的《仓才》运用琵 琶的多样技法模仿了戏曲中大锣、小锣、钗和板 鼓的音色;丝弦五重奏组演奏的《跃龙》以“宁 海平调”为音乐素材,表达了作曲家对家乡的怀 念;刘德海先生编配版本的《夜深沉》由中国女 子弹拨乐团演奏;作曲家张新怀应紫禁城室内(均为叶小钢、张晓峰创作)、《柔板》(高为杰 根据巴伯弦乐四重奏改编)、《月儿高》(卫仲乐 演奏谱、王丹红编配)的良好演出效果说明对 于民族乐团声部重构的探索与尝试取得成功, 这是对刘德海先生理念的秉承与延续,也彰显 出中国音乐学院在此领域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场音乐会的价值与意义不仅在于为观众 们带来美妙的视听体验,更激发后辈作曲家、 表演者和音乐爱好者对琵琶艺术乃至中国民族 器乐的热爱,为民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多元汇流源在民间”一系列讲座

刘德海先生晚年一直致力于民族民间乐 种的传承与发展,因此本次艺术周邀请西安鼓 乐、泉州南音、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民族民间 乐种传承人及音乐高校的教育、研究者进行讲 座,展现民间音乐的无穷魅力。

《西安鼓乐音乐文化概观》中,西安音乐 学院教授程天健从起源、风格流派、乐器分类、 宫调体系、演奏“俗语”等方面生动详细地讲解 了西安鼓乐这一古老又颇具文化底蕴的地方乐 种;上海市级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人周峰以《江 南雅韵》为题讲述了江南丝竹“中正平和” “亲 密”的特征;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张新怀教授在 《陕西地方乐种》中对秦腔、眉户、碗碗腔、弦 板腔等七种陕西地方戏曲剧种作出介绍和解 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是由福建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代表性传承人曾家阳所 作,全方位讲解了泉州南音的历史、工乂谱、乐 器和表演形式;来自星海音乐学院的余乐夫和 吴迪两位老师的《多元一体跨越传承一广 东音乐在当代》展示了广东音乐发展历程中演 出形式的变化及具体演奏时的柔韧性和空间, 此外也表达了对于传统音乐传承与传播的见 解;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邢立元进行了以《多 元汇流一一海音乐学院二胡教学传承的研究 (1927—1964)>为题的讲座。

六场讲座基于刘德海先生将民间音乐引入 高校教学的构想与倡议,以实际行动为民间音 乐资源向高校专业音乐创作转化赋能。

三、“记忆千绪,群贤畅言” 德海音乐艺术研讨会

艺术周最后一天,“刘德海音乐艺术研讨 会”在国音堂举办。中国音乐学院副校长黄虎 教授出席研讨会并主持相关环节。研讨会共分 为五个单元,分别由中国音乐学院齐琨教授、上 海音乐学院刘红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张伯瑜教 授、中国音乐学院副校长黄虎教授和中国音乐 学院沈诚教授主持。

(-)缅怀篇一刘德海先生的贡献与启迪

中国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以《忆德海》为 题,追忆了他与刘德海先生相识五十余载的深厚 情谊。樊老师讲到,德海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开 始的民族室内乐建设、民族器乐教学改革的各 种试验、2002年发起的“ T行动计划”等,都是 对教学改革具有深远意义的探索行动,展示了 他对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和中国音乐学院办 学模式的深层次思考和付诸实践的勇气。樊老 师认为:如果能够在其中吸纳德海提出的合理 主张和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改革进一步向纵深 发展,那将是对徳海最好的纪念。

著名琵琶、戏曲理论家庄永平在《论刘德海 在琵琶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发言中,从九个方面 阐明了刘先生在琵琶艺术上的成就和在中国琵琶 史上的崇高地位:1.刘德海的哲学思考;2.兼收并 蓄,学习流派,但不做流派传人;3.手形结构不同以 往,并影响广批演奏家;4总结出了能够达到最 佳音色的“弹挑”方法;5.依托自身的天赋,造就 出流畅自然的风格;6借鉴其他乐器的演奏手法; 7.新指法的开拓;8.旧曲新弹;9新曲创作。

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孙维熙教授以《回顾与 感想一忆文I」德海先生》为题,回顾了他所了解 的刘先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包括先生的音乐创作、在乐器上的改革以及 演奏技法上的革新。通过孙教授的回顾,让与会 者对刘先生的成长之路有了进一步了解。

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汤良兴以《向刘德海先 生致敬一记六十年中的二三事》为题,通过几 个典型事件,回顾了刘德海先生的一生,展现了 先生从青年到老年的艺术追求,在继承传统和 发扬创新之间为我们树立的榜样。

中央音乐学院于红梅教授因时间冲突,特请 中央音乐学院樊薇教授代为宣读文章《寻唤精神 故乡一一U德海先生之于当代民乐人的省思》, 从当代民乐人的角度,分析了刘德海先生对于民 乐同行人的助力,对民乐后辈们的帮助;著名二胡 演奏家王国潼的发言题目为《忆德海兄一写在 刘德海先生逝世一周年》,由中国音乐学院张尊连 教授代为宣读,通过回忆与刘先生的诸多往事, 表达了对先生深切的缅怀与无尽的哀思;文学家 朱玉学以文章《“虚怀清竹气若兰”——•论刘德海 〈人生篇〉的审美情韵》表达了对刘先生深深的 敬意和无尽的追思;杨宝元教授通过回忆跟随刘 先生学习、生活的点滴,表达了对先生的崇敬与思 念;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编审侯钧以 《情深似海,心系国乐——I]德海先生的唱片情 缘》为题,从刘先生演奏、担任艺术指导和录音几 个側介绍了先生与唱片的1散;中央音乐学院 章红艳教授通过回顾与刘先生交集的事件,表述 了先生作为音乐大师的人文观照,并对比先生学 习的广博,对专业院校学生学习的“专”与“窄” 进行了反思;《人民音乐》前副主编于庆新(由黄 虎教授代为宣读)高度评价了“刘德海音乐艺术 周”策戈咏准,他认为主办者的办会理念很好地 诠释了刘德海先生博大精深的美学追求和教学理 念,是对刘德海精神最好的纪念。

刘德海先生的演奏技术精湛,情感表达细 腻,艺术表现力丰富,擅长演奏多种风格的乐 曲,他以超凡的演奏技艺,推动琵琶艺术走向世 界的舞台。

上海音乐学院萧梅教授在《穿行十字路口 的表演者——琵琶尊者刘德海的启示》中提出 刘先生正是以其擅长的琵琶为出发点,通过自 身强大:的声音主权,不断穿过不同社会语境和 文化语境的十字路口,展开他对中国音乐半个多 世纪的爬坡探索。

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刘红教授以《刘德海 琵琶艺术成就之时代背景及其对当下民乐表演 艺术的启迪》为题进行了发言,他认为,在社会 物质文化生活相对贫瘠的时期,刘德海先生创 造了丰富的艺术人生,我们要在这样的反差中 去感悟先生的艺术精神,反思当下民乐(国乐) 创作和表演之路。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琵琶首席、国家一级演奏 员陈音的发言《创新求变开辟新道路—— 从演奏谈刘德海大师琵琶艺术》,从“改编《十 面埋伏》等古曲““强调创作…自我主义与创新 精神”等七个方面论述了刘德海先生在演奏方面 为琵琶艺术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秘书长王书 伟先生认为,新技巧、新技法、新技艺是刘德海 先生一生的风向标,他的创作理念、演奏技艺给 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对于推动琵琶艺 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创作篇——作为作曲家的刘德海

刘德海先生的作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 量上,都是中国琵琶发展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中央音乐学院梁茂春教授的发言题目为 《刘德海晚期琵琶创作初探》,以“三个阶段、 六个特点、三个建议”为主线高度概括了刘德 海先生的创作内容与特点。梁老师将刘先生晚 期(2000—2020)的创作特点概括为:1.回归传 统;2.回到儿童时代;3.回归江南文化摇篮;4.回 归丝绸之路;5.追求在琵琶创作上和声和复调 的表现力;6.回到人间大爱。他还提出三个建 议:1.举办刘德海晚期琵琶作品专场音乐会;

2.出版刘德海琵琶作品全集;3.在各种专业和业 余琵琶比赛活动中推广刘先生的作品。

著名作曲家顾冠仁先生在《刘徳海先生创 作理念对我们的启迪》中充分肯定了刘德海先生 “技,,“情,,“理,,三位一体的创作观所具有的指 导、启迪作用,并分享了三点体会:1提倡音乐作 品的多样化;2在将民族音乐“原汁原味”地保存 下来以外,还可以通过整理、加工、改编等方法, 使其贴近当代听众的审美需求;3营造良好的创 作环境和相互尊重的创作氛围,有利于充分发挥 作曲家的创作积极性,凸显其创作个性。

高为杰教授的发言《德高望重琵琶泰斗海 纳百丿11经典传承一作为作曲家的刘德海》从作 曲专业角度,评述了刘德海先生作为作曲家所达 到的艺术成就。他大量例举经刘先生改编并重 新演绎的传统曲目,展现了先生“用音乐说话,不 要说教,”,打破流派的藩篱」専采众长、另辟新 境的超高创作力。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杨青教授的发言《刘 德海先生与我的音乐情缘一三部作品的创作 记事》,围绕三部音乐作品,回顾了与刘德海先生 共事的细微事件,表现了刘先生令人赞叹的艺术 造诣,对^辈想法的尊重和对同行X作的肯定。

刘青教授在发言中分享了自己在本次艺术周 活动中上演的作品《泉》的创作笔记,回顾了创作 过程,她讲道,是刘先生的“纯真、童心”与具有 “创新精神、反叛精神”这两个性格特征深深打 动了她,并为她的作品《泉》提供了创作灵感。

四川音乐学院梁云江教授(由四川音乐学院 宋梓莹老师代为宣读)认为,刘德海先生倾注毕 生匚、血在“原创音乐”“民间音乐”“古曲新奏’ 中,对国家、对音乐、对琵琶充满深情厚意,先生 的创作,透露出对A生、对自然的深层思考。

刘德海先生曾从“传统性、民族性、世界性”三个方面提出了琵琶艺术的“金三角”哲学 思想,对琵琶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杨靖教授《〈琴海游思〉的启示德海音 乐艺术周的学术思考》中讲到刘德海先生始终坚 持的“音乐以情本体为终极关怀“的人本音乐观, “技术是情的载体”的技术观和“乐学即人署'的 创作观。并由此观照此次艺术周内容策划的学术 定位与起点,即用音乐本体的力量,学术研究的视 角,共同“盘点'先生对琵琶艺术和民族音乐传承 发展的所作出的贡献和带来的影响。

著名作曲家蒋婉求在《琵琶音乐艺术中的 哲学思辨一读刘德海〈哲学笔记断想〉有感》 中,分享了 “寻人守根、固本、铸魂、塑神、达 真,六点学习感寸吾,认为后辈学者应不失时机地 去研究、去传承、去弘扬刘先生的音乐哲思。

上海阳刚民间咅乐馆馆长杨刚以《回归江 南文化摇篮一刘德海先生十年江南行历程记 事》为题,讲述刘先生生前与其谈起的“四大心 愿“ :[.重访流派;2.推动创作;3.根植民间、吸收 养分、传承传播;4.弘扬国乐先辈周少梅音乐文 化项目系列活动。他表示,经过近十年努力,先 生的这些心愿都已化为行动,得到相当程度的 实现。另夕卜一篇围绕“回归”文化事件展开的探 讨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刘天华研究会秘书长方立 平所作的《回归江南文化摇篮——当代琵琶与 民乐的再启蒙》,他认为重提“回归”使民乐界 更加关注“传统”的引领和启蒙作用,在当下, 更具有尖锐的针对性和强烈的审美诉求,批判 了民乐界泛滥的虚无主义与娱乐至上的不良精 神导向,后辈应继承刘德海先生遗志,将“回 归”活动继续推进下去。

中国咅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学院紫禁城室 内乐团音乐总监刘顺教授在自由发言环节通过 讲述与刘德海先生米风时的点滴细节,再现先生 心系乐人,反感应酬等官僚习气的真性情。

(五)教学篇——作为教育家的刘德海

自1960年刘德海先生从中央咅乐学院毕业 后留校任教,便开启了他长达60年的教育生涯。 他秉持的演奏、作曲、理论、教学四者合而为一 的“3+1”全能式人才教育理念,已成为中国传 统音乐教育领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吴玉霞研究员的发言《情怀永驻心间—— 追忆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中讲到,刘德海先 生的教学偏重启发,有教无类“四色理论”彰 显人文情怀,“求新求变”的理念无处不在。先 生“琵琶学科思维建立”“琵琶文化’和而不 同“琵琶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理念的形 成,与他长期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以及从事舞台 教学、创作、理论研究分不开。

中国音乐学院杨通八教授在自由发言环 节,赞誉刘德海先生为罕见的艺术天才,进而 讨论到艺术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问题,并提出了3 点建议:1.要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观和人才观; 2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保护人才;3要为 人才创造出充分发挥能力的空间。如此才能使 我们国家的、民族的艺术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研讨会最后,黄虎教授作总结发言道:“刘 德海音乐艺术周的圆满举办,用事实证明了琵 琶人是一支团结的队伍,一支能干大事的队伍, 进而我更加坚信,国乐人是一支团结的队伍,一 支能干成大事的队伍,更是一支可以担负育国 器、强国音重任的队伍。”

斯人已去,经典永存。研讨会上,专家、学者 与刘德海先生的亲人、生前好友、同事、学生齐 聚一堂,共同追I'乙先生的徳、学、才、识,以及对 民族民间音乐的挚爱与深情。

结语

“刘德海音乐艺术周“的举办是对刘德海先 生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中贡献的铭记,是对无数 琵琶与中国音乐后继者们的鞭策与激励,既彰显 了中国音乐学院在中国器乐艺术教育传承发展中 的深厚底蕴和卓越贡献,又体现了中国音乐学院 在构建“屮国乐派”和建设“双一流““高水平研 究型大学”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和历史担当。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