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琵琶行》长篇乐府诗中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的描述,堪称是留给后世关于描写琵琶的声音、技巧、审美、艺术、人性及时代感悟的绝世佳作。
与白居易的时代和他笔下琵琶女的命运作跨越时空的对比,我作为20世纪出生的一名琵琶演奏者,无疑是万分幸运的。幸运的不仅是我们能够徜徉在琵琶艺术丰厚的历史底蕴之上,享受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琵琶艺术长足发展的丰硕成果,更重要的是党和国家把推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了国策,为琵琶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特别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举办的“新绎杯”华乐论坛为我们幸运的一代人所授予的“杰出演奏家”这一无上荣光的称号。同时我也深深的感到,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仅属于个人,它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厚爱和肯定,是老一辈艺术家和学会领导同仁对我们的鞭策鼓励。在此,我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感谢。
一、琵琶的情缘
我出生在江城武汉,家父喜爱弹琵琶,他年轻时参加各种音乐活动,交往武汉乃至全国的民乐名家,耳濡目染,我从小就喜欢上了琵琶这件乐器。由于年龄小所以开始先学习弹奏柳琴,后来才学习演奏琵琶,很快就参加了当时在武汉以文艺而出众的红小兵学校。六岁时我就开始登台独奏,12岁时考入武汉音乐学院的前身湖北艺术学院附中,开始接受专业的音乐教育。附中期间师从周谦副教授、方炳云教授,同时遍访了湖北的琵琶前辈和名家,如汪派琵琶张萍舟先生,歌舞剧院的陈东清、陈钧老师等。
(杨靖六岁登台独奏)
1980年我15岁时经过选拔代表学校参加“上海之春”全国琵琶比赛,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次全国专业性的琵琶比赛,我作为年龄最小的一名参赛选手荣获了二等奖,这份荣誉给了我当时还是一个附中的学生,决心把学好琵琶作为一生选择的极大鼓舞。
1982年文化部举办了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演出(南方片、北方片),这次展演活动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民族音乐复苏发展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一大批至今在民族器乐领域具有影响的演奏家,正是在那一次展演中脱颖而出。在南方片所有乐器种类获得优秀奖的排名中,我荣幸排名第二,再一次得到全国专家前辈的肯定和鼓励,也使我更有信心,励志将来要当一名优秀的琵琶演奏家。也正是这一次展演活动,我得到了学习琵琶演奏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位导师、当代琵琶艺术大师刘德海先生的青睐。
时任中国音乐学院扬琴教授的项祖华先生,展演活动后亲自登门和多次书信,向我的父母推荐我报考中国音乐学院。1982年9月我如愿以偿,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本科,成为了刘德海教授的学生。1986年本科毕业,我以全优的成绩被学校免试推荐,成为了刘德海教授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1988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在校期间经刘德海先生引荐,我还有幸向琵琶平湖派的前辈杨大钧先生学习求教,并在丰富的课程和广泛的艺术实践中,得到过曹正、刘明源、王范地、项祖华、黄晓飞、李婉芬、安如砺、邱大成等一大批前辈的教诲和影响。
(杨靖和恩师刘德海)
二、成长的舞台
表演艺术作为一门实践性为前提的学科,其在音乐舞台上追求艺术的完美是成就一位优秀演奏家的必由之路。在我四十多年的琵琶演奏生涯中,西方哲人关于“艺术是一切高度技巧的表现和人类精神的产物”,中国先贤关于“形神兼备”对立统一的艺术观,始终指导着我的演奏实践和艺术创造。因此,不断挑战演奏技术的艰深与极限,提升完善艺术表现的层次,挖掘塑造鲜明的艺术个性,成为了我艺术道路的座右铭和理想追求。我6岁登台演奏至今,演出过的舞台、听过我琵琶的观众不计其数,但对登上舞台我始终抱有一种期待、兴奋和敬畏。鉴证我琵琶演奏艺术成长和舞台表演艺术逐渐成熟的,有1980年的“上海之春”全国琵琶比赛,1982年的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演出,1989年中国音乐家协会“ART”杯琵琶比赛,1995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富利通”杯中国乐器国际独奏大赛等赛事,1995年文化部“珠穆朗玛优秀演员”等多个奖项,和今天获得的“杰出演奏家”这一至高的荣誉。
多年来我曾代表外交部、文化部、北京市政府、中国对外友协、全国侨联、中国音乐学院等机构,或以艺术家个人身份出访世界五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参加国际重大音乐活动,开展文化交流。曾应邀参加捷克布拉格之春,柏林国际音乐节,柏林国际现代舞蹈节、柏林现代音乐节,美国芝加哥音乐节、英国爱丁堡艺术节、墨西哥塞万提斯艺术节、新西兰奥克兰音乐节、罗马尼亚埃奈斯库音乐节、波兰华沙之秋艺术节、丹麦哥本哈根音乐节、比利时巴托克音乐节、澳大利亚布里斯班音乐节、新加坡华艺艺术节、香港艺术节,澳门艺术节,台北传统艺术节等国际一流艺术节。
我应邀与众多国际著名的交响乐团和华乐团合作,如德国柏林新音乐团、南非约翰内斯堡交响乐团、俄罗斯交响乐团、韩国国家交响乐团、美国休斯敦交响乐团、保加利亚国家交响乐团、希腊雅典交响乐团、俄罗斯国家模范民族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天津交响乐团、峨影交响乐团、香港城市室内乐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央广播民族乐团、香港中乐团、新加坡华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台湾实验国乐团等。
我应邀参加了文促会举办的20世界华人音乐经典展演,中宣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春潮颂”大型音乐会,多次参加文化部和中央电视台的新年音乐会,参加北京市赴俄罗斯“申办2008奥运会”演出,2009年随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保加利亚演出。曾受到过美国总统克林顿,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以色列国家总统佩雷斯等国家领导和政要的接见。
此外,1995年1月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开播了唯一的女性专题节目《半边天》,栏目即以我学习音乐的经历和取得的成绩为内容,专题采访并作为栏目总第一期的节目播出。
1998年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开播《国乐飘香》栏目,第一期即邀请我录制了“杨靖琵琶独奏、协奏音乐会”。
我陆续录制出版了《追日》《霸王卸甲》《祁连狂想》《花木兰》《琵琶名家名曲》《琵琶经典名曲五十首》《王昭君》《琴瑟破》共8张琵琶独奏、协奏曲CD、DVD专辑。2002年创作的琵琶独奏曲《太阳神女》获文化部优秀新作品奖。
在专注琵琶演奏艺术的同时,还参与了一系列中国民族室内乐的发展和实践。上世纪80年代参加了刘德海先生组建的“五朵金花”中国弹拨乐重奏团,该团开创了上世纪80-90年代民族室内乐的一代新风,艺术影响饮誉海内外,并录制出版了《文姬归汉》《孟姜女》《春愁》《江清月近人》等多张室内乐CD专辑。
2006年我创建了“杨靖琵琶室内乐团”,该团是集研究、乐器改革、创作、表演和教学模式改革的创新,在音乐舞台上也未先见,全国琵琶和教育界同仁对此成果有着广泛的认同。该乐团已经委约作曲家创作和编配了数十首琵琶室内乐作品,《邂逅》《弹指之间》两张原创CD专辑已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乐团还应邀赴德国、意大利、新加坡和全国各地作艺术或教育的演出和交流。
(杨靖琵琶室内乐团)
2008年我发起组建了“紫禁城室内乐团”并担任团长,倡导深入研究和继承民族音乐的精神内涵和表征形式,并以新的理念和追求,探索当代室内乐在民族文化内涵表现及其跨越地域时空的国际性和现代感,用民族音乐的时代创新语境参与国际音乐对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音乐走向世界。紫禁城室内乐团坚持深入民族音乐的原生环境采风调研,面对面向各地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新老艺人虚心学习请教。多次参加国家重大音乐活动,并作为文化部对外交流“东方快车”的国家高端艺术家团体,出访了亚非拉美近三十个国家和地区,应邀参加著名的国际音乐节,和许多国家的音乐机构、作曲家、演奏家开展了深度的艺术合作,艺术足迹遍及国际音乐舞台,受到了国内外音乐界和众多爱乐者的盛赞。乐团委约国内外著名作曲家改编创作民族音乐经典和现代室内乐作品50余首,出版了《梅边四梦》《风声》《天运》三张原创音乐CD唱片。
2011年文化部网站评价:“像紫禁城室内乐团这样‘有水平,有热情,有远见,有规划’的‘四有’精品团是我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难得推手和有力保障。”
国内外媒体评价乐团为:“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特有的华贵与典雅,表现了当代音乐舞台罕见的经典与魅力,亲近了高雅音乐和芸芸众生的情感距离”,“是探索中国当代音乐语境与世界对话的范例”,“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室内乐团之一”。
鉴于我在琵琶演奏艺术领域的长期工作与实践,国家和社会行业机构也给与了我极大的荣誉,担任了文化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评审委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琵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学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学院总部特聘“中华文化艺术国际传播专家组专家”。应邀担任了2002、2005、2008、2017年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艺术院校奖—民族乐器演奏比赛评委,担任了2007、2009、2012年中央电视台民族器乐电视大赛评委,多次担任国内外各类音乐赛事评委。
三、立身的讲台
1988年我开始任教至今已整30年了。经历了想当一名教师,成为了一名教师,追求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心里路程和职业发展。在老一辈教师的言传身教下认识了教师职业须以德为先的师道真谛,在与学生的教学相长中领悟了与人为师须修德治学的职业操守。
目前我的教学涉及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海外留学生、成人教育和附中多个层次。毕业的学生已遍布海内外,部分学生已经成为了知名的演奏家,国内外院校或艺术院团的业务骨干。学生多人多次获得国内外重大音乐比赛的大奖,自2001年以来,先后有十余名学生分别在全国最高级别的比赛,如“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化艺术院校奖”、“CCTV民族器乐大赛”、中国音协“龙音杯中国民族乐器(琵琶)国际比赛”等大赛中获奖,其中金奖八人,银奖、铜奖、优秀演奏奖等奖项若干,本人多次获得国家和海内外音乐大赛的“园丁奖”、“优秀指导教师奖”。
(杨靖和她的学生们)
我在教学的同时也潜心学术研究,先后在国家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中国音乐》上发表了《琵琵演奏的理性把握及再创造》《琵琶声音与技术漫谈》《刘德海琵琶教学思想刍议》《琵琶乐曲演奏中整体与局部关系探微》学术论文,出版了《中国琵琶教程》教学DVD,担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艺术大典》副主编,参与主编了《中国音乐学院校外考级教材》,出版了杨靖琵琶教学讲座与演奏示范音像专辑(CD、DVD、VCD)十余辑(套)。2005年中国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开办“音乐课堂栏目”,该栏目第一期音乐课堂即邀请我举办了40期(每周两期)“琵琶讲座”。多年来还应邀担任美国密西根大学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特聘和客座教授。赴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台湾、香港,国内多所高校及艺术机构讲学和参加学术活动。
1999年我的教学科研入选“北京高校青年教师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展”,2014年紫禁城室内乐团入选北京市高校创新团队。多年来还拥有了北京市高等院校学科(青年)带头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琵琶专业精品课程”项目负责人,中国音乐学院专业方向建设团队(表演)项目负责人等荣誉和称号。
四、新时代的琵琶行
两千多年前发端和延绵至今的琵琶艺术,在它历史的年轮中可以折射出文化的多元融合,在它浩繁的作品中可以辨识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它流派的脉络中可以感受到生动的艺术个性。琵琶艺术作为中华民族器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点上就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以博大的胸怀和文化的自信,吸收外来,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
两千年前世界不同文化特点的琵琶汇聚到了中国,形成了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琵琶艺术文化。如何使中国的琵琶再次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的琵琶音乐,进而影响世界的音乐,续写好超越白居易时代局限,超越文人个体感受,在新时代文化背景下琵琶艺术群体共同智慧、共同书写的新的“琵琶行”,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当代琵琶人的历史使命。
正如2014年3月号《人民音乐》发表专访我的“走出民族音乐的方言区”一文中所言,“在继承中国优秀音乐文化遗产的同时,着力彰显中国音乐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当代音乐家的艺术个性,为后人留下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声音。中国民族音乐真正走向世界,要尝试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参与到当前世界音乐的主流话语体系当中”。也正如今天我发言题目所隐喻的,“轻拢慢捻情相宜”,即继承传统,尊重艺术的规律,抒发当代艺术家的真情实感,“嘈切错杂有乾坤”,就是创新发展,追寻时代的审美,创造当代琵琶艺术家的时代贡献。
我将以今天为新的起点,发挥和尽到一个琵琶演奏者、传承者的本分,继续弹好琵琶,好好弹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