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季骞,1923年生,江苏宜兴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青年时就读于南京国立音乐院,曾师从杨荫浏、储师竹、曹安和、程午嘉、曹正等一代国乐先辈,是刘天华二胡学派的第三代传人。他的长女闵惠芬,二胡演奏家;儿子闵乐康,指挥家;小女闵小芬,琵琶演奏家外孙刘矩,青年指挥家。由其启蒙引导的“闵氏音乐家族”享誉乐坛。
与闵季骞先生幸为同事,已有20年的时间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当笔者来到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任教时,闵老先生已经退休在家。但他退而不休,一直以其江苏一代民乐名宿的声望,活跃在各式各样的民族音乐活动之中。譬如,带领着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乐团的老师们,教学之余为全省各地大、中、小学校举办“民乐演奏讲座"活动,历时5年;多次参加江苏省大型民乐盛会及其音乐会演出;数渡日本、香港、台湾进行民乐演出交流,等等。直到去年5月份在南京举办的“纪念甘涛先生百年诞辰音乐会”上,89岁的闵老先生还健步登台,带着南京乐社的演奏家们,琵琶领奏《春江花月夜》一曲,引得全场一片喝彩一次次地与闵老合作。从老人那恬淡雅静、气定神闲的琴声中,你会发现,当今盛行于世的“火”样的音乐,与中国传统中“水”样的音乐明显不同:如“火”的音乐使人燃烧,给人激情;似”水“的音乐使人安静,令人从容。这,亦或是中国文人音乐中的那份禅风与逸气,那份内省和修行。从老人那锲而不舍的身影中,你会明白,在江南这片温山润水的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民族音乐之所以香火不断的个中实情。
而想到为闵老编书的,则来自另外一本书著的编写经历。那是1999年的春天,中央音乐学院二胡教授张韶先生来南师大讲学,与几位相知多年的老同学、老朋友闵季骞、黎松寿和沈正陆先生相聚一起,畅叙旧情,又提起了储师竹先生的遗稿之事。原来,张韶、蒋兆和等先生早于50年代和80年代,曾先后两次筹划储师竹纪念册出版一事,但由于政事繁乱、资金拮据,一直未能如愿。后来,几位先生渐近耄耋,有的也已相继谢世,便将此事嘱托与后学。受几位先生郑重之托,笔者自此开始为刘天华二胡学派的首传弟子、闵季骞和张韶的恩师储师竹先生(1901-1955)编书立传。由于储师竹早年谢世,资料搜集起来非常困难,所幸有闵、张二位老师倾囊相助,拿出了多年收藏的珍贵资料,才使《音乐家储师竹》一书的编撰得以顺利进行。
不曾想到的是,在多次登上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西山的闵老家中,与老先生采访聊天之时,笔者意外地发现了闵老陋室的壁橱里,藏匿着另外一个民乐世界:这里有民国初期周少梅先生为江苏省立无锡中学印发的二胡曲谱(1929年);有南京国立音乐院时期使用的民乐教材和音乐会节目单(1947年);有闵老亲手从刘天华先生弟子王君仅处传抄的清宫乐谱(1952年);有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仅有的两座中等艺术师范学校编印的民乐教材、音乐会节目单和民族乐队座次排列图;还有50年代风行于江南一带的二胡教材母本,等等。
看着这些从未谋面的民乐史料,这些纸张发黄、字迹清秀的书稿、教材、节目单和故人旧照,一代民族音乐家们的民乐声、民乐事、民乐情仿佛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是20世纪中叶民乐先辈们留下的一段历史,它们真实地诉说着专业民族音乐教育那段拓荒般的行程。整理这段历史,将为民族音乐传承史填上一段空白;记载这段历史,会为民国乐史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总结这段历史,亦利于后来的研究者们拾级而上。
从此,我们走进了闵季骞的民乐世界,也就走进了上世纪40年代一个个民乐前辈为民族音乐传教授业的历史记忆;就了解了刘天华先生第二代、第三代传人民乐教学的传承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理解了一个闵氏音乐家族是如何形成的;就看到了一个民间乐社为民族音乐阵地传香续火的执意和艰辛。于是,从2004年开始,笔者相继和研究生袁晶晶、刘芸一起,利用课余,搜集整理,断断续续持续八年之久,终于在闵老先生九十寿辰、从教从艺七十周年之际,有了这本书。
在文献梳理的字里行间中,一个“丝竹传家、儒风授业”的闵季骞民乐人生,逐渐浮现在人们的面前。九旬老人闵季骞出生江南水乡的一个书香之家,为人性情谦和,始终遗存着江南传统文人的儒风雅韵。这在理论名家乔建中的“序”中有入情入理的描述。
闵老丝竹传家,教子有方,成功启蒙子女走上了宫商之路,是卓有成就的子孙们心中永远的音乐领航者。二胡名家闵惠芬的文章《我和爹爹》中有着一往情深的叙说。闵老师承一代民族音乐先辈,有幸真传民乐名宿的琴韵教风,先后从杨荫浏处学三弦,曹安和处习琵琶,储师竹处学二胡,程午嘉处习锣鼓,曹正处修古筝。诸师滋养,终身不忘,这在他的回忆文章中有真情流露。尤其是谈到为了让他掌握昆曲琵琶伴奏的妙义时,杨荫浏、曹安和二位先生一人执琴、一人演唱的现场示范,至今仍令老人感慨不已、倏然泪下为秉师意,他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搜集转抄民歌、民间音乐、戏曲唱段和民乐新曲,历时半个多世 值目1纪坚持不怠,为他的教学和传承提供了不尽的营养。作为近代专业民族音乐教育的第三代传人,他潜心 月忆编写的民乐曲谱和教材达18本之多(含手抄本、油印本和正式出版本),仅在丹阳艺术师范(1952- 霸玲1955年)任教期间,就编写刻印有二胡、笛子、古筝、埙、唢呐、乐理和民乐合奏7种教材。为承师志,他整理记谱、编订的《昆曲琵琶伴奏谱》(1979年江苏省戏校任教期间)、<《江苏民间器乐曲》(1958年江苏六合县下放劳动期间)、《太仓江南丝竹十大曲三弦伴奏谱》(2005年),多为今人所遗忘的民乐角落。其中,由杨荫浏先生手把手教授的三弦弹奏方法及其伴奏应用,是杨师来不及整理的一笔珍贵财富;他从1959年编著的第一本《三弦弹奏法》(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一直到2011年终于辗转出版的《三弦基础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为这件多年濒于边缘的个性化民族乐器坚守着一脉香火。”此外,他亲手转抄的清宫乐谱,很可能隐藏着一个朝代丝竹合奏的宫廷式样。
闵老执教掌鞭七十载,亦如成千上万个默默耕耘在民族音乐教学第一线的众多教师一样,虽无惊天大伟业,却也惠及学子上万千。这从他早年和杨其铮一起编著的、总共发行7万余册的《二胡教材》和迄今已发行了10万余册的《少年儿童琵琶教程》”中可见一斑。
近现代中国民族音乐的行程走过了一百余年,已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迈过21世纪的门槛儿回眸一望,有太多需要总结的话题。而真正地总结历史,首先要从史料做起。这一本本有关民族音乐前辈的文献专著,就是一个个微型的便携式博物馆,它们好比一块块铺路砖石,为搭建宏伟的民族音乐大厦铺平道路。早在八十多年前,近现代民族音乐先驱刘天华先生在他的《国乐改进社缘起》⑧一文中,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民乐史料的搜集、记载和出版等设想;刘氏胞兄、近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主持编撰的《刘天华先生纪念册》,奠定起二十世纪二胡文献的一块基石。二十一世纪初始,《二十世纪中华国乐人物志》。一书的出版,翻开了民乐人物研究的新视角紧接着,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编的《华乐大典,二胡卷》,确立了百年二胡史料编撰的鸿篇巨著;还有八年来相继出版的《闵惠芬二胡艺术研究文集〉(一、二、三)。,树立了民乐名家纵深研究的一例范本;而前不久无锡市顾山镇镇政府编著的《国乐先辈周少梅》一书”,则提供了民乐人物史料的民间样式,等等。随着民族音乐发展的步步深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同道们问津于此。这便是学术的意义,也是本书编辑的最终目的。
借此,笔者谨向闵季骞教授90华诞、从教从艺70周年深表祝贺,并向为民族音乐事业做出贡献的老一辈音乐家们送上真诚的敬意!
①岳峰、刘芸编著《闵季骞民乐人生》,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②闵季骞1947年以二胡独奏《病中吟》、《良宵》二曲,考人今中央音乐学院的前身 -南京国立音乐院,与蒋咏荷二人成为国乐组仅有的两名正取生。同期人学的有吴祖强、李佺民、温可铮等。
③岳峰编著《音乐家储师竹- 储师竹作品及其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④1998年,闵季骞被金陵民乐人推举为“南京乐社”社长至今,这是继甘涛先生之后的第二任社长。
⑤见《闵季骞民乐人生》中朱新华的文章《勿以善小而不为》。
⑥杨其铮、闵季骞编著《二胡教材》,音乐出版社1956年版。
⑦闵季骞编著《少年儿童琵琶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
⑧见北京爱美乐社社刊《新乐潮》,1927年。
⑨刘复编《刘天华先生纪念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处1933年捐资印刷。
⑩吴赣伯编《二十世纪中华国乐人物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⑪乔建中、杨光熊、于庆新、赵寒阳主编《华乐大典,二胡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
⑫傅建生、方立平、刘振学主编《闵惠芬二胡艺术研究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008、2012年版。
⑬陈晓东主编《国乐先辈周少梅》,广陵书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