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石城先生是中国当代浦东派琵琶演奏艺术家杰出代表,他一生见证了20世纪我国琵琶事业的发展历程,并用毕生的精力,以坚定的毅力,身体力行去推动我国琵琶事业的发展。一代宗师虽然离去了,但“曲终人不散”,林先生的琵琶艺术成就和贡献必将永远影响着中国琵琶事业的发展。
一
林石城先生于1922年出生于上海南汇县一个中医世家其父林玉如不但是位名中医,也是个“玩丝竹的名手”。林先生自幼在其父教导下,15岁时就会演奏二胡、三弦、琵琶等多种民族乐器。19岁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后开始行医,行医之余仍醉心于琵琶演奏,后经好友龚印心介绍,成为琵琶“浦东派”第五代宗师沈浩初先生惟一的入室弟子、浦东派第六代正宗嫡派传人,尽得浦东派精华。在沈师的鼓励下,先后向吴梦飞、樊少云、汪昱庭学习琵琶,与杨少彝、孙裕德等有着良好的琴谊,博采众长,卓然成家。上世纪40年代,林先生已是江南琵琶名手,是“春秋集国乐社”、“上海国乐研究会”、上海第一医学院国乐队等社团的顾问或指导,每周末都在广播电台作现场演奏。上海解放初期,他创作的《学生操》在上海市总工会成立大会上演出,引起轰动。1953年,林先生结识了音乐家杨荫浏、曹安和先生,他们劝说林先生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此时的林先生早已是沪上名医(解放初期全国300名甲级医生之一),善治疑难杂症,而且收入颇丰、家道殷实。但林先生说,“好大夫千千万万,沈师的传人只有我一个,不能让浦东派从我手上断绝”,决定“弃医从乐”,1956年他毅然关闭诊所,北上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从此他将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琵琶,奉献给了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事业,“最终使他在中国民族器乐界和琵琶艺术界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和无可动摇的宗师地位。”
二
林先生对琵琶艺术的贡献可谓可圈可点,他以其“超常的生命能量”、“执着无悔的敬业精神”③书写了自己作为一名琵琶演奏家、琵琶教育家、琵琶艺术编创整理者的辉煌人生,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以琵琶艺术作为人生的支点,开拓进取,率领琵琶界步入新高峰,让传统琵琶艺术大放异彩。林先生是我国琵琶专业教育的拓荒者。1956年他受聘中央音乐学院后,面对一片空白的琵琶专业教育,毅然开始大胆改革推进琵琶教学,用五线谱编写琵琶教材,编写了《琵琶教学法》、《十二调琵琶练习曲》《琵琶三十课》、《琵琶练习曲选》等教材,供教学之用。《琵琶三十课》是琵琶学界较早的一本系统学习掌握琵琶演奏的教材。琵琶初学者通过三十次课的学习,可以在短时间内基本上了解并懂得有关琵琶的各种常用技法。这本书的文字不多,但在每首练习曲后面都有一些简单扼要的文字说明,这对于琵琶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不但能够习得每个练习曲的要领,还可“各个击破”,不断检验逐个练好每种指法,逐条练好每首练习曲。为方便学习者更直观学习演奏要领,林先生还录制了《琵琶三十课》、《琵琶名曲十八首》、《琵琶六讲》等音像教材,把琵琶教学推向科学化、规范化。
林先生开辟了琵琶创作的新路子。林先生整理、改编、移植和创作的曲目有上百首,数量之丰富,题材之广泛,品种之多样,格调之清新,都显示了他艺术上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创作、改编和移植的新曲目中,林先生大胆引进现代作曲方法,第一个把西洋和弦搬用进琵琶创作和演奏中去,如运用三和弦最先创作、改编《迎春舞曲》《彩云追月》等乐曲。在整理《夕阳箫鼓》这首传统名曲时,他综合了鞠士林、陈子敬、沈浩初的传谱及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四种版本的优点,并运用了复调手法使乐曲既保持传统风格特色,又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林先生不断丰富琵琶的演奏手法。林先生对浦东派的一些传统指法,不仅是忠实继承,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像“并四弦”这种指法,即使是他老师沈浩初先生当年也需要运用两个手指把“推、挽、并”三个动作分开来做,而林石城先生却创造出“用一个手指在半秒钟内完成”的演奏奇迹,丝毫没有断裂之感。还有如滚轮四条弦及其弦数变化、吟推挽纵起的特有奏法、音色音量的变化控制等以及滚四弦连伏、人工泛音等新指法的创造,大大丰富了琵琶的表现力。
林先生率先提出了“琵琶学”学科概念,开拓了琵琶艺术理论研究的视野。林先生一生笔耕不辍,整理抢救了《养正轩琵琶谱》,撰写了《浦东派琵琶初探》《琵琶演奏法》等论著,发表琵琶学术论文数十篇,内容涉及了琵琶的演奏技巧、指法、乐曲分析和艺术处理等方面,为琵琶艺术理论化展示了广阔的空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林先生在《琵琶演奏法》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琵琶学”这一学科概念,并介绍了琵琶的流派(其中重点阐述了浦东派、崇明派、无锡派、平湖派、汪派的艺术特点和演奏风格)以及各具流派风格特点的十二首曲目。第一次创造性地把以演奏汪昱庭先生传谱为依据的群体定名为“汪派”,这对琵琶的传播、学习和研究都具有开先河之意义。
林先生是琵琶乐器改进的积极参与者。林先生和中央音乐学院、北京民族乐器厂、上海民族乐器厂的琵琶师傅合作,对旧有的琵琶的背料长度、音箱形态、横档位置、面板厚薄、复手材料及金属弦的鉴定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41982年,他与琵琶制琴名师高占春先生合作,著有《琵琶制作》一书,对琵琶的制作制定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对后人学习琵琶、制作琵琶以及鉴定琵琶等方面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三
我们缅怀纪念林先生,对他最大的告慰就是要竭尽全力发展21世纪的琵琶艺术事业。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努力。
1.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文艺是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林先生走出了一条“忠而不拘,继承发展,取精用弘”⑤的艺术人生之路。林先生的发展琵琶艺术的继承创新理念值得借鉴,如对于传统艺术流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尊重它,认真继承它,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予以革新。任何拒绝学习传统或随随便便地抛弃传统,或踩着前人脚印亦步亦趋、不敢迈出新步子的作法,都是一种偏向。“如果不把传统的音乐文化真实地、系统地、完整地保存下来,就无从知道原有的传统音乐是怎么样的,也就无法继承它。林先生在全面地继承浦东派技艺、强化本派风格的同时,十分重视琵琶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他指出,“琵琶艺术的发展,琵琶新指法、新乐曲的创作,应在做好保存、继承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检验对比,总结出琵琶发音、指法、乐曲的特性,然后用这些特性与有效手段来写新曲...新创作的乐曲,既要符合琵琶的各项特征,又是仍然具有中国音乐语言风格特点的音乐。”发展创新要紧跟时代步伐,作品要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他说,“时代在前进,事物在发展,琵琶艺术也在发展”,要求“现时代创作的琵琶乐曲,除了部分反映古代或外国故事外,主要应先多写出反映现代人们的精神风貌来”的作品。“假如我们不搞发展与创新,只满足于传统乐曲,等于把现代人拉回到古代人的生活中去。”林先生这种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指导思想对当今琵琶艺术的发展相当重要。琵琶界的同行们理应主动承担起承上启下的责任,忠实继承好琵琶艺术的传统精华,开辟发展琵琶艺术的新途径,一道去扩展当代琵琶艺术的文化、社会蕴含和接受面。
2.坚持艺术与人文的统一
琵琶在封建时代大多是属于文人兴趣自娱的,这些人都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要学好独奏琵琶曲,文化水平不高、艺术修养差的人是无法学好的。林先生强调,要学好琵琶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不仅要有爱好琵琶艺术的决心,还要有名师指点,而且要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与艺术修养。他认为文化水平与艺术修养是相互关联着的,“没有文化与音乐修养,对如何去理解与表达每首乐曲的曲趣内涵,必将无能为力,或奏得不伦不类,或只把乐音死板地弹出而已,使听的人感觉不到乐曲之内容以及应有的感染力。”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对琵琶曲故事的理解、意义的把握和意境的领会,也必然影响曲趣的表现和演奏效果。文曲有文曲的特点,武曲有武曲的风格,演奏效果很大取决于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如《霸王卸甲》与《十面埋伏》同属武曲,描写的都是楚汉垓下之战,但《霸王卸甲》重在突出失败的悲情,《十面埋伏》重在描绘胜利的喜悦。当前我国艺术高考存在文化素质较弱的学生来学习音乐是个不争的事实,音乐专业教育也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这个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培养,增强学生艺术发展后劲。当然,“艺术修养再好,对乐曲情趣理解得再透,如果没能把各种基本指法练好,也是无法把乐曲的应有内容意境表现出来”。”林先生的“观察、思考”四个字归纳很有借鉴意义:要“观察”其格局、造型、手法、气质、形象、动态、静态、意境、情趣等等;“思考”其为何要作如此之处理,在演奏琵琶乐曲时应如何去借鉴等等。
3.坚持规范教学与口传心授的统一
建国以来,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音乐专业人才包括琵琶专业人才。琵琶的演奏技巧、作品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我们在肯定现代这套专业化、学院化、规范化的琵琶教学模式取得成效的同时,必须关注琵琶艺术流派传统的传承方式“口传心授”在现今“专业音乐院校教学中严重式微”的现象。林先生将传统琵琶流派以口传心授方式为主的教学系统化、专业化,将民间性的琵琶传授转变成为正规学院化式的教学。他的琵琶教学理论对现当代琵琶教学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功不可没。他倡导严肃教学,狠抓基本功,特别是各类指法训练的正确性与规范性,同时他还总是亲自示范和讲解教授琵琶乐曲,他认为:“学习乐曲与练习曲完全不同,学习乐曲应侧重于表现上,每一首曲子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情绪,当然,离不开指法、技法的正确应用,但关键点还是如何表现好乐曲的特定内容与情趣,这是重点。”传统琵琶艺术是“由流派而沿袭,由流派而积累、扩展”至今天的。林先生自己也用了毕生的精力在继承弘扬浦东派琵琶艺术。我想林先生在教授琵琶乐曲时总是亲自示范和讲解的用意就在于此。为此,我们应该学习林先生在教学中既能吸取各家之长、又能够保留浦东派传统的精神,在实施规范化的现代教学模式的同时,要更加注意运用“口传心授”传统传承形式和个性化教学方式,为琵琶艺术在21世纪更加璀璨打好基础。
4.坚持德艺双馨,乐于育人
林先生的艺术人生“并不顺畅平稳,起起落落。但在这不安定的生活中,竭尽所能”。由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政治原因,1960年,年富力强的林先生因所谓历史问题被停职审查离开了教学岗位。1963年,他举家迁回上海,为了维持生活,夫人朱绮华带着三女一子,搬过白菜,卖过白薯,扫过大街,刷过马桶,卖过冰棍,到实在难以为继时,朱绮华还多次卖血。在这样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林先生从未放弃对琵琶艺术的追求,整理记写了《养正轩琵琶谱》、《鞠士林琵琶谱》《陈子敬琵琶谱》等传统乐曲的演奏谱,撰写了《中国曲式》、《琵琶教学法》《琵琶练习曲》等初稿,编写或移植了《三六》、《青春之舞》、《苏武牧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选曲等。林先生这种遇难不避、义在责任的执着精神实在难能可贵。“文革”结束后,林先生珍惜来之不易的时光,为促进琵琶艺术的兴旺殚精竭虑。林先生说:“要干、想干的事情真是太多了,电台要录音,唱片社要供稿,出版社要交书,刊物要索稿,还有更多的学生等着我去教....从生年华有限,应当抓紧干点事,一句话,我要争取将更多的东西交人民。”
林先生以培养新一代音乐人材为已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对求学者无私奉献。他说过,“从严”,有两种含义:一是对待学术的态度要认真严肃,实事求是,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把方法不对的奏法贸然教给学生;二是对自己的练琴质量要严格要求,不要放松要求标准。严师出高徒。林先生培养出来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如刘德海、章红艳、叶绪然、吴俊生、李光祖、曲文军、潘亚伯、徐正音、潘娥青、李月华、周丽娟、何树凤、林嘉庆等,他们均已成为当今琵琶艺术界的名人。林先生生前不管工作负担有多重,也绝不推辞各种教学任务。即使是年逾花甲的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对于一切求教者,不管是在校主科生,还是来校进修琵琶专业的,外单位送来单科代培的,自己慕名求教、定期登门来上课的林先生一视同仁,总是负责到底,尽心竭力地教好....有时遇上要紧的事情他总要设法通知更改上课日期。许多学生被他的这种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所深深感动,益发激起学习的热情与信心。
结语
中国音乐文化宝库由于历代音乐家的伟大创造而变得更加辉煌灿烂。这是所有为之奋斗、献身的人们的一种欣慰。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华民族正在追逐“中国梦”民族乐器琵琶正迎来新春天,琵琶艺术事业将创造出新的更加辉煌的成就
①韩淑德、张之年《中国琵琶史稿》(增补本),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版,第220页。
②③乔建中《琵琶耆老国乐宗师一林石城与二十世纪琵琶艺术散议》,《人民音乐》2003年第8期,第20页。
④庄永平《琵琶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377页。
⑤同②,第21页。
⑥飞云《用年华谱成美妙的琴声一介绍琵琶演奏家、民族音乐教育家林石城》,《人民音乐》1985年第7期,第23页。
⑦韩淑德、张之年《中国琵琶近现代史资料(之四)》,《音乐探索》1994年第4期.第22页,
⑧⑨林石城《流派.乐德发展一琵琶教学漫谈》,《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第65页。
⑩林石城《琵琶教学五十多年来之点滴感想》.《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第36页。
⑪⑫同⑩,第37页。
⑬同②,第22页。
⑭尹婷《林石城先生琵琶教学理论发展轨迹》,厦门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⑮顾培幼《永远怀念琵琶大师一林石城先生我心中永远的一块碑》,《中国琶琶文化论坛》2007年第6期,第156页。
⑯林石城文、林嘉庆整理《我的琵琶历程(上)一林石城回忆录》,《乐器》2011年第6期,第76页。
⑰同⑥).第25页。
⑱林石城《琵琶教学五十多年来之点滴感想》,《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第38页。
⑲同⑥,第24页。
(本论文为2011年国家社科青年项目《二十世纪中国琵琶音乐研究》之一成果,项目号:11CD102
来源:人民音乐,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