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技术动作
琵琶演奏的基本技术动作,包括左手和右手两大动作系统,在专业教学中,基本技术动作的分类及其训练,是帮助学生建立合理技术结构的两个关键环节。
一、动作分类
在左手和右手两大动作系统中,有着丰富多变的、繁杂的组合及连结形式。但是,无论这些动作在组合及连接的形式上发生什么变化,它们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动作要素派生、衍变而来。因此,只有正确地掌握了这些最基本的动作要素,才能真正分辨和掌握在各种动作组合及连接形式中,两种以上不同动作感觉的相似程度及其变异量。它直接影响着动作能力和动作应变能力的提高。
为了给技术动作的训练提供依据,基本动作要素可以从位置、形态、功能、运动感觉等角度加以分类,并在分类的基础上找出动作演变的规律,以及动作和动作之间的种种关系。
(一)左手系统基本动作要素的分类
左手系统的各种动作形式都是在基本按音动作的基础上构成的。在这个基础上,又可以从位置变化、形态变化①、形态变化②这三种基本动作要素的分类中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个图表向我们展示了,在基本按音动作的基础上,分別向位置、形态①、形态②三个维度派生而成的左手动作系统,它们是一个整体。作为它们基础的基本按音动作,在这个整体中的意义则表现为:
1.是左手系统各种动作及其形式变化的基础。
2.是左手动作系统的抽象形式。
因此,基本按音动作正确与否,对左手动作系统的动作水平及能力都有重要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动作之间的这种分类关系有清晰准确的认识,是提高学生的动作记忆和产生迁移的重要条件。因为,左手动作系统的内部关系结构,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建立的。
(二)右手系统基本动作要素的分类
在右手动作系统中,由于参加动作的主要部位和指甲用锋的不同,动作感觉有着明显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右手基本动作的要素可以分为七类。
这七类基本的动作要素,是构成右手动作系统内部关系结构的基础。从表面上看,右手动作的指法符号,主要是根据动作外显形态来进行分类的。但实际上,外观形式相近、相似的动作,由于参加动作的部位和指甲用锋的不同,它们应划入不同的基本动作类型之中,在动作的感觉系统中也应分归两类。如:弹挑和滚奏在动作的外显形态上十分相似,仿佛是一个动作的两种速度,但正是由于动作部位和指甲用锋这两个完成动作的主要条件不同,动作的内在感觉也必然是根本不同的,它们对这两个动作的本质差异——音点连接形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弹挑:两个音点在连接过程中可中断臂重;
滚奏:两个音点在连接过程中不能中断臂重。
相反,动作的外显形态虽然不同,但由于参加动作的主要部位和指甲用锋基本相同,因而在感觉系统中应被划归同一类型。如:摇指和凤点口在动作感觉上都是以音线为主体,完成动作的必要条件基本相同,虽然两个动作的外观形态和指法标记不同,但在动作感觉上却完全一致。
因此,右手动作在指法符号和外观形式方面的相同或差异,仅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只有动作的内在感觉,才是动作分类的依据和标准。动作感觉是由完成动作的必要条件决定的,是建立右手动作系统内容关系结构的基础。
二、动作训练
器乐演奏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在这种形式的运动中,音乐心理和动作心理始终是相互作用的。动作过程必然同时也是一系列心理过程、是上述两种心理共同作用的一种反应和结果。因此,演奏动作的训练,也就是一种复杂的运动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一)动作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接受大脑指令后,动作经过感受器,由感觉传导通路传入大脑,对运作所产生的感觉进行初次的分类编码。这时感觉信息的加工有两种结果:①如果动作感觉的分类编码准确,就会直接进入短时记忆,并开始正常的动作训练。②如果动作感觉的分类编码不准确,就会在前训练阶段徘徊,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才能完成初次分类编码,进行动作自身的训练。
进入正常训练的动作,经过反复重复,各种动作感觉(时间、空间、触觉、听觉)在较高的层次上得到综合,完成动作的各种必要条件能保持准确的定型关系,从而进入长时记忆,并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心理活动方式,在使用中可以准确提取。这样一个动作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可以概括为:
关于上图所示的加工过程。有以下几点说明:
1.按图所示,C可以导致两种结果,即:D和D¹。虽然通过反复的训练,它们最终都能建立起动力定型,进入长时记忆。但是,两者在教学过程中所耗用的时间是有极大差别的。进入D的动作,由于分类编码的准确,会很快进入巩固和强化的训练阶段;而进入D¹的动作,由于分类编码的误差,动作感觉紊乱,正常的训练时间都用来“找方法”“找感觉”。最重要的是,在D¹消耗的时间越长,引起学生的心理反应就越复杂,副作用就越大。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动作的提取也会产生持续的干扰。因此,C是动作感觉信息加工的一个关键环节。
2.动作必须经过反复的练习,建立起动力定型之后,才能进入长时记忆,并保证使用时能准确提取。因为动力定型是凭借大脑两半球把各个单独的反应结合成系统的综合活动实现的。所以,只有高度的熟练,才能减轻大脑皮层的细胞神经能量消耗,才能对一定的复合刺激物形成完整的自动化反应系统。
3.由于学生现有条件和经验的不同,因此,对于已经建立动力定型的动作的提取,一般都是采用对自己来说最快和最有把握的方式来实现的。例如:在动作感觉综合的基础上,有的人用触觉,有的人用音响等等。这是再次编码的结果。换言之,上图中C阶段的分类编码在触觉、听觉等方面是独立的,而E阶段的编码是各种可分辨的感觉在较高层次上的综合。因而可以认为,前者是对结果的一种体验,而后者则是对结果的要求。
(二)基本动作的训练
基本动作训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技术结构,获得对琵琶演奏技术的系统的、整体的认识。
1.各部位功能的训练
由于所有的技术动作都是以不同的形式通过手指来最后完成的。所以,在各部位功能的训练中,手指的训练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为了在演奏中获得相应的弦感,作为直接作用于弦体的手指,必须具备两种基本能力:
①能够在弦体上释放各种形式的力;
②能对动作在弦体上对各种微小的变化进行分辨和调节。
手腕、小臂、大臂、肩几个部位的功能训练,则主要根据手指在弦上动作的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给于恰当的选择:
①动作的幅度;
②动作的速度(包括经过弦速度);
③触弦的位置;
④完成动作所需要之重量的比例;
⑤完成特定动作所需要的力距、力臂变化。
各部位功能的训练,是一种强调各部位之间协调作用的综合能力的训练。所有的动作感觉,都只有在动态中才能获得准确的体验。因此,任何一个部位的训练,都要考虑到相互配合的因素,都要把动作的积极性作为一种最主要的意识来进行培养。
2.动作连接和组合的训练
基本技术动作在使用中,通常以连接和组合的形式出现。连接和组合的训练,实际上是动作部位转换的训练和功能交替的训练。这种技巧,把各种不同的音点连成音线,形成一个个有特定意义的、器乐化的“词组”或者“句子”。
动作的连接:指任何两个不同类别、不同形式的动作的交替和衔接。
动作的连接,是把琵琶演奏的全部基本活动连接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的关键性技巧。
动作连接的训练,在教学中,关键是既要让学生感受到两个动作的内在差异,又要让他们找到使两个动作相连接的共同点。
如:动作A→动作B的连接,学生最少应该明确①.它们在动作分类或动作外观形式上有什么异同?②.是音点连接还是音线连接?即:臂重是否中断?③.心理状态的变化。④.连接点的感觉转换。
两个动作独立进行时准确,用于连接时不一定依然准确。一般情况下,如果动作B在心理上提取过早,就会影响动作A的正确完成。同样,动作A在转换前如果出现误差,对动作B的准确提取也有直接影响。因此,单一动作的纯度和转换连接时的心理状态,都是教师应该特别注意的。
动作的组合:指由两个以上不同类别、不同形式的动作组成,按一定规律反复的动作模式。
3.音响色彩各要素层次变化的训练
琵琶是一种在音响色彩方面具有丰富变化的乐器。这种音响色彩的变化,主要是依靠基本技术动作的各种层次对比来实现的。
例如:在右手基本动作的训练中,我们通常以各色彩要素的“适度”(两种极端对比的中点)为中心向两端扩展,构成各种变化的层次:
由于个体的技术结构、动作能力和动作水平不同,这个“适度”的起点和发展层次的多少也相对不同。
一般情况下,音响色彩的刚柔层次是依靠经过弦速度的变化来实现;音响色彩的软硬层次是依靠触弦位置的变化来实现;音响色彩的虚实层次是依靠臂重比例的变化来实现;音响色彰的明暗层次是依靠指甲用锋和角度的变化来实现;音响色彩的薄厚层次是依靠参加活动部位的变化来实现的。
变化可以分为单一色彩的变化和综合色彩的变化两种。可以从中点或者两端开始,直线式地形成递增或递减,也可以曲线式地形成递增或递减。
在训练中,对这些色彩变化层次及分寸感进行编码和加工时,需要具备两种能力:
①听觉对音色层次的分辨能力;
②对技术动作和它所引起的音色变化产生内心反应的能力。
4.快速技巧的训练
在现代琵琶演奏的技术结构中,快速技巧是基本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了在音乐高速进行中,双手配合的能力和心理与动作的协调程度。
快速技巧,包括所有以高速度为标志的演奏动作,是由匀均密集的音点快速连接而成的线条。其动作过程是在绝对的动态中相对平稳的一种体验。在动作感觉信息的贮存中,完全是一项独立的编码形式,它自成一个独立的动作感觉系统。快速技巧在动作和听觉上的最大特征是:它最基本的单位不是音点,而是音线。
教学中,快迷技巧的训练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快速技巧训练的起点就是以速度为标志的。应当把它作为一种整体性的基本动作来进行训练,而不是依靠某种动作的反复分解练习,再逐渐加快来完成的。即使我们在训练中必须要经过放慢练习的阶段,目的是为了动作感觉的分析和记忆,它也是快动作的慢练习。动作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不能改变。正如把田径运动员百米冲刺的镜头放慢一样,其速度即使与走相等,但在动作及心理感觉上它们是有本质差异的。
②只有在快速进行中,才能真正体验到快速技巧作为基本动作的一项,在动作心理上它与其它动作的差别。正常情况下,完成快速技巧所需要的内心兴奋点高于其它基本动作。
③快速技巧是通过双手配合完成的。因此,在训练中应注意双手动作在速度、力度等方面的同步、稳定、匀均和协调。只有在相同的动作知觉水平上,双手的合作关系才能处于最佳状态。
三、音色结构和动作结构的选择
音色结构:是指音响色彩各要素在特定目的要求下的合理组合。它是由一系列在弦上进行的动作构成的。
动作结构:是指在特定目的的要求下,在弦外进行的、有表情意义的动作状态,包括人体各部位动作状态的配合。
音色结构和动作结构的选择,是以特定的音乐表现为准则的。与指法所要求动作形成没有直接关系。如:
动作结构的选择,直接受音色结构选择的制约。音色结构的选择,则以特定的音乐表现为目的。如:
琵琶的演奏动作本身是一种语言。所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基本动作,只有在音色结构和动作结构上进行恰当选择,并形成合理的作用关系时,才能在音乐创造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审定价值和审美意义。换言之,在音乐创造过程中,演奏动作的形式美和音色美,是通过音色结构与动作结构的高度和谐来体现的。
“选择”的作用,在于使技术动作在空间和时间上融为一体,并能更深刻地揭示音乐作品的内涵。这是音乐创造过程中一个高度器乐化的过程,同时,也只有通过这种选择,演奏动作的自身价值和作用才能得到最充分、最完美的体现。
“选择”是一个感性和理性相交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通过专门的“选择”训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运用器乐语言。随着音乐感受的不断深化,学生会把对音乐产生的“原始冲动”从音色和动作的角度进行有目的的调整和加工,并使这种宝贵的表现欲望在动作心理与音乐心理高度和谐的基础上达到最充分的满足和不断升华。因此,只有根据音乐作品表现的客观需要,用符合作品内在发展逻辑的方法来解释作品,而不是以个人的情绪和现有的技术能力来决定作品的表现,才能够在演奏中真正获得正确的自我感觉和准确的自我意识。
作者简介:李景侠,女,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琵琶艺术家。
(照片、简历信息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官网)
文章刊发在198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