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失而复声的北派琵琶曲
李荣声 华音网 2023-02-06

摘 要:北派琵琶传人王露1900年编著的《玉鹤轩琵琶谱》是北派琵琶的代表著作。部分曲谱刊登在1919—1921年北京大学《音乐杂志》上,后因先生手病未愈,继而因病离开人世,未能将全部曲刊登,部分曲谱散落在民间。经几代人的努力挖掘整理,1991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用简谱形式出版了《玉鹤轩琵琶谱》选曲。

本文论证了北派琵琶代表性的七首乐曲的演奏技巧特点、乐曲风格与表现及调式变化色彩等。笔者多年来走访、学习、探索研究北派琵琶曲之神韵,并演奏录音制成CD光盘《北派琵琶曲传人在山东》使北派琵琶曲失而复声。

一、北派琵琶曲的传承

王露(1877-1921),字心葵,山东诸城古琴家、琵琶家,是北派琵琶的传派人。他的珍贵遗著《玉鹤轩琵琶谱》是北派琵琶的代表著作。

王露先生于1919-1921年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任教时,将《玉鹤轩琵琶谱》的文字部分与部分曲谱发表在北京大学的《音乐杂志》上。由于先生手病未愈,没能将全部曲谱刊登,后因病不幸于1921年去世,享年46岁。其著作颇多,只因后继无人,惜皆未付印。

王露的琵琶弟子谢一尘,将王心葵传谱的部分乐曲,传授给其侄谢毓鹏,不幸谢一尘也于1951年去世。

1960年北京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山东民间乐曲选集》中,出版了谢毓鹏演奏的四首琵琶曲。1975年谢毓鹏先生去世。

李荣声于1960年开始研究《玉鹤轩琵琶谱》,挖掘、整理失散的曲谱。曾两次去青岛拜访谢毓鹏先生聆听其演奏的北派琵琶曲,受益匪浅。

1962年王露的古琴弟子李华萱先生(济南人),将王露发表在北京大学《音乐杂志》上的部分曲谱,由工尺谱译成五线谱与简谱交与李荣声,并请其协助演奏并将曲谱整理出版。1965年李华萱病故。

1985年在昆明召开的《全国高等音乐院校琵琶教学交流会》上,李荣声将亲笔整理的《玉鹤轩琵琶谱》油印成册,并宣讲论文《玉鹤轩琵琶谱的传谱与整理》(发表在1987年《乐府新声》第3期》),受到与会专家、教授的好评。

1986年音乐学者吴犇在《交响》上发表文章“《对《玉鹤轩琵琶谱)的初步研究》,对整理的油印谱取得的成果,给予很高的评价。文中写到:"感谢李华萱、谢毓鹏、李荣声同志做了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他们为我们民族音乐遗产的挖掘整理填补了一项空白。"①并对曲谱作了全面的分析研究。

历经三十余年,由李荣声执笔三人整理的《玉鹤轩琵琶谱》于1991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以简谱形式出版了。全书分王露自序、上中下三卷。“上卷”为文字理论部分,“中卷”为前人遗谱《华氏谱》的古曲六首。“下卷”为王心葵传谱乐曲十首,其中七首乐曲为北派代表曲,另外三首为南派琵琶小曲。全书总共出版十六首乐曲。由于王露创作的“续卷”八首乐曲遗失未归,故而书名为《玉鹤轩琵琶选曲》。这就使得北派琵琶艺术再次面于世人。

1994年,国家重点工程出版的《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收录了北派琵琶代表乐曲七首②(由李荣声演奏录音)。

1994年第3期《中国音乐学》发表李荣声论文《北派琵琶的遗音》,论证了《玉鹤轩琵琶谱》的乐曲风格及艺术贡献(论文获山东省教委社会科学科研论文奖)。

1996年由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专题音乐节目《北派琵琶曲,传人在山东》,录制的由李荣声演奏的十首北派琵琶曲,填补了北派琵琶演奏音响的空白。此节目并荣获首届《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同名论文被收入“1997年第6届上海国际广播音乐节学术研究论文选"。2006年该专题节目《北派琵琶曲,传人在山东》,由山东音像出版社录制成CD光盘,附在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民族器乐中外名曲》一书中。1997年6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琵琶名曲荟萃》中,收编了王心葵传谱北派琵琶名曲五首。③

2012年7月李荣声作为嘉宾被邀请参加了“辽源首届国际琵琶文化艺术节"。会上做了《北派琵琶论谈》专题讲座,受到与会者的欢迎及好评。

2014年《北派琵琶论谈》一文,发表在《民族音乐文化的时空对话》——国际音理会亚洲大洋洲地区音乐学会首届学术研讨会,亚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七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泰山学术论坛文集中。④

二、北派琵琶曲的神韵

中国琵琶演奏艺术拥有极为丰富的演奏技巧和技术语汇,王心葵传谱的琵琶曲,以北派琵琶独有的技巧指法“搬”、“粘”、“拢”、“懋”、“扫弦过”,“两手合一,真如风松竹雨,吟月寒泉,令人发出,尘之想矣"。

以下七首乐曲展现了北派琵琶曲所具有的特色风格和艺术魅力。曲谱见《玉鹤轩琵琶谱》选曲⑤、《民族器乐中外名曲》⑥。

(一)《懒梳妆》

这是一首北派琵琶代表性乐曲。具有《八板》风格,全曲共分四段。乐曲以《八板》体形成A、B、C、C1的曲式结构。乐曲所描写的内容是秦朝皇室妃子终年见不到皇上一面,但又不能不朝朝梳妆打扮的懒散情绪。正如记者徐方平在《听心葵王君琵琶》有序中,回忆十三年前王心葵先生演奏此曲的题诗"梳妆春懒情绪恶,迸出变调且悠闲"⑦。本来乐曲所表现的情绪是哀怨、悲伤、缠绵,但乐曲的转调给人带来欣然欢快的情绪。

乐曲的变调与调式转换,是这首乐曲的一大特点:一段是《八板》的主题,在第二段用“去工添凡”的手法,将乐曲从D 宫A徵转到G宫A商调式。

第三、四两段的前半段是从D宫上去工添凡,去五添下乙转入C宫A羽调式上。后半段又转回D宫,这种二度转调即自然又新鲜,在中外乐曲中均少见。

北派琵琶曲在旋宫转调上作出了具大的贡献。为琵琶的转调增加品位,去掉原中立音,这是王心葵在琵琶上的改革与创作的新举措。

此曲的演奏左手多以北派琵琶的"搬粘"奏法为特色,加上吟揉、推拉,更加深了曲情表现与神韵的魅力。

(二)《渔家乐》

这是一首富有北方色彩和吹打风格的乐曲。全曲共分三段,乐曲使用以民间吹打乐的“句句双”手法,连绵、起伏使乐曲感到欢快而热烈。乐曲表现了渔民远航捕鱼丰收归来的欢乐情景。正如记者徐方平所回忆王心葵先生演奏此曲的情景:“横篙醉笛渔家乐、压指柳杨音曲折”⑧。乐曲第一段表现渔民扬帆起航的声势;第二段是渔民号子,高歌猛进的情绪;第三段归舟返航,描述渔民载着丰收喜悦的面孔胜利归来。

北派琵琶右手多用技巧“过”,旧符号为“日”,其奏法相当于今天的伏奏,即右手小鱼肌急速止住余音。这种技巧是北派之前所没有的。北派琵琶曲多用。

此曲演奏上的处理可不受乐曲速度束缚,如乐曲一开始可用带有散板稍自由速度,更能表现乐曲的气势。根据乐曲的表现需要,演奏时加奏一些补充指法。如:拍打面板"卜"、摘弦“K”奏法,可增强乐曲气氛。如乐曲第二段所表现渔船号子的劳动情绪。用“卜”“K”击打面板和摘弦增强了乐曲的气氛和劳动的节奏形象。

调式变化乐曲第一段后半部舒展的长轮与激情的推拉弦,用"去上添已""变宫为角"的转调方法,从D徵调式转入B 商调式。此曲第三段结束之前,乐曲调式在D调上去工添凡转入G宫调式,给人以满仓而归的喜悦心情。最后又回到D 宫调式,用泛音结束全曲,有非常满意之感。

(三)《长门怨》

这首曲子与古琴曲《长门怨》同名异曲,两曲虽没有相同之处与渊源关系,但乐曲的特色、风格和表现内容是相同的,均是描写汉朝陈阿娇遭汉武帝遗弃长门宫,其哀怨、悲痛的情绪。正如唐代李益诗中所描写的那样:"露显晴花春香殿,月明歌吹在朝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这是《长门怨》叙悲苦之心,哀怨之情。司马相如在《长门赋》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正集中地表现了中国式悲剧的情感基调。理解这一点才能正确把握住对乐曲的理解。王心葵先生在他的《中西音乐归一说》中论述音乐演奏美学,从奏乐者和听乐人两个方面阐述:"是故造器求音,因音谱乐,先有以发已之聋,动己之听,启己之聪,然后能发人之聋,动人之听,启人之聪,可谓至妙至妙者矣。⑨强调“奏乐之人的能动性,首先要使音乐感动别人,演奏者必须感动自己,然后再以这种情感影响听乐之人。王心葵先生不仅是一位琵琶家,也是一位著名古琴家。所以其琵琶曲《长门怨》富有古琴曲之神韵。这首乐曲没有明显分段,全曲一气呵成。乐曲在进行上多以频繁而不规则的节奏、节拍变化而赋予琴曲之风格。这在琵琶曲中是不多见的,《长门怨》在表达乐曲神韵上可以说是北派琵琶独家特有的珍贵名曲。

此曲演奏多偏于右手技巧,如:吟揉、推拉的表现力。王露讲:"吟揉音也,宛转有韵"。为了表现古琴之韵味,在《长门怨》演奏技巧中,使用了古琴上“绰、注”的滑奏法。如:在琵琶二、三弦上相同的两个音,可在三弦上用滑音奏法演奏,更富有神韵。

关于轮指的运用,此曲是表现悲哀、忧伤、缠绵的情绪。所以在用轮上不能很直白,要使轮指有韧性和内涵。

(四)《平沙落雁》

北派琵琶曲《平沙落雁》与其他琵琶流派《平沙落雁》均无相同之处。这可能是王心葵创作的乐曲。乐曲主题旋律富有山东鲁西北民歌风格。全曲共分五段加尾声,形成A、B、C、D、C1的曲式结构,第三、五两段相同。每段结尾都有一个相同固定音型的泛音倒琶音作收尾,显得格外新颖,演奏顺手。既突出了琵琶特色,又使全曲完善而统一。乐曲表现情绪高昂、形象生动、曲调欢快。正如徐方平先生“听心葵王君琵琶”有序一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猿啼孤月高,平沙伊哑秋雁落”⑩,犹如霜天雁叫犹如歌,自由飞翔排成行,大雁归来人欢乐的欢腾情景。

琵琶在演奏上模仿雁叫的单音推拉弦与双音推拉弦,演奏要到位。四、五段的推拉弦不仅要到位,而且要有音韵,既要拉弦又要吟揉。调式转换上,此曲第二段,后半段是在D 调上去工添凡转到G宫D徵调式。后又从A宫转入 D宫调式,结束此段。

《平沙落雁》实际上“表现的就是大自然的生机利率,它通过对从容安闲、自由自在的雁群活动的描写,抒发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亲近,有着撩人的韵律和趣味"。⑪我们也可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秋思》诗中领悟《平沙落雁》的情景:“夕阳红于烧,晴空碧胜蓝;兽形云不一,弓势月初三;雁思来天北,砧愁满水南;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

(五)《秋声》

关于乐曲作者,一种说法是王心葵所作,又一种说法是王心葵与谢一尘合作此曲。此曲是用七声音阶创作的琵琶曲,曲调新颖动听。

原曲共分三段,没有引子和尾声,是笔者根据乐曲意境加上【引子】【尾声】使意境完整。引子与尾声前后呼应。

这是一首具有古琴风格的琵琶曲。乐曲所表达的是在一个靠近古刹的乡村,秋收夜静,风扫落叶,秋虫歌唱的情景。

乐曲创作很有新意:开始引子从远处传来古刹钟声,由远渐近。第一段秋夜静思,第二段兴奋激情,第三段秋虫歌唱和风扫落叶声,尾声:风平浪静,牛羊欢笑,古刹钟声再次响起,给人带来美好回忆,犹如一幅诗情画意的风景展现在人们面前。

琵琶在演奏上全曲力度变化很大,开始极弱的泛音钟声由弱渐强,第一段也很弱。第二段幅度变化也很大,渐强后第三段是暴发力度,把乐曲推向高潮,又在弱力度尾声泛音钟声中结束。

在调式上乐曲引子与尾声均为D宫A徵调式,前呼后应,调式圆满统一。第一段为E徵调式,第二段从A徵调式到E商调式,又由D宫调式转入E羽调式,又回到D宫调式,本段结束在G宫A商调式上。第三段开始有些近似于西洋小调式,转到B羽调式,通过音型过渡到E商调式,在A徵调式上结束。《秋声》一曲表现的境界,真乃神也。

王心葵在《中西音乐归一说》中有这样的论述:"音乐之说的基本原理有三:一有音音乐、二无音音乐、三离有离无音乐。”⑫

王心葵对这三种音乐解释的概念为“形”、“情”、“神”、“实”、“虚”、“元”以后“求”、“得”“会”。这三种“形”与“实”、“情”与“虚”、“神”与“元”是属于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三对概念。而“神”指音乐之“元”,即音乐最本质的东西,应指“神韵”。

王心葵的琵琶曲《秋声》恰恰是表现一种"神韵"之美,王心葵在《中西音乐归一说》,又把听乐之人分为俗人、雅人、天人三种:"发音之实,俗人之耳可闻;叩音之虚,雅人耳可闻:采人之元,天人之耳可闻”。“能听俗乐者天下滔滔皆是;能听雅乐者天下廖廖无几也;能听天乐者,天下寂寂无闻也"。⑬像《秋声》这文雅之曲真乃天人之乐。

(六)《玉楼春晓》

这是发表在北京大学《音乐杂志》上的最后一首乐曲。用工尺谱刊载,没有标记板眼,节拍符号。全曲共分七段加尾声,形成A、B、C、D、B1、C1、D1的趋势结构。这是一首具有“八板”风格的乐曲:一段是“八板”主题,二、五段很相似,是在D调上"去宫添凡"转到G宫A商调式和E羽调式。三、六两段以"二度移宫"转到C宫A羽调式。原谱标记"变双调"(二十八调的调名在琵琶谱上标记“变调”记谱这是首次)。这就是琵琶小曲的传统转调法:在D调"去宫添凡","去五添下乙”的D调转C调转调法。第四、七两段又以“二度移宫”的转调转回本调。第七段开始转入D宫调,后面又转入G宫,E 羽调式与C徵调式交替进行,最后尾声在D宫A徵调式上结束全曲。

从以上的曲式结构关系看,其中变化重复的段落,大都是在开始相同或相似,以后有较多变化,而段落结音又多相同,这种旋律的自由变化发展,不同于西方的"变奏",具有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上述的乐曲调式变化与"二度移宫"转调在西方音乐很少见,恰恰正是我们民族传统转调方法所具有的特色。

关于曲名《玉楼春晓》与《桐荫山馆琴谱》中的《春闺怨》有些相似,经查证分析研究,两首乐曲没有更多联系,个别乐句有些相似。而《玉楼春晓》的第一段与《八板》前两句诗是相联系的,《梅庵琴谱》中的琴曲《玉楼春晓》与《春闺怨》是基本相同,所以它与琵琶曲《玉楼春晓》只是同名异曲。但在乐曲表现内容上,《玉楼春晓》与《春闺怨》不仅旋律进行上有相似之处,两曲表现的内容也是相同的。正如:唐代王昌龄的《闺怨》诗中所表示的那样:

闺中少女不曾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在演奏上,琵琶曲《玉楼春晓》与《懒梳妆》同是《八板》风格的乐曲,取材主题也基本相同,但所表现曲情不同,所演奏处理在节奏速度上应有所不同。《玉楼春晓》是欢快而优美的,我在处理此曲上不仅速度加快,而且在《八板》的旋律节奏上加以变化,如乐曲开始《八板》乐句的演奏,不仅速度加快,在节奏上紧缩奏成四分之三拍。旋宫转调,在三、六两段的较慢板,转入C调的旋律处理上,在琵琶的把位指法,是在C调中把位上,多用三、四弦上吟揉与滑音更有韵味。[二]段转入G宫A商调式,{五}{七}两段转入G宫E羽调式。尾声结束在D宫A徵调式。

(七)《开手 正板》

"全曲由两段和一个尾声组成。第一段是民间常见的《八板》,采用部分再现主题的变形,这种变形常被称为《老六板》(共五十二板)。第二段共有六十八板,也是由《八板》变化而成。它与《华氏谱》中的北派直隶,王君锡传谱的文板小曲《正板》实际是同一曲调。它们的旋律基本相同,节奏方面略有不同。尾声是由《八板》前两句变化而来。《开手正板》是由《八板》加上《华氏谱》中的小曲《正板》组合而成。在《正板》之前加《开手》二字为曲名。可说明此曲属练习曲性质。从而看出当时北派与《华氏谱》中王君锡北派琵琶的密切关系”⑭。更重要的是,此曲取材于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曲式《八板》。早在乾隆年间(1762年)《一素子琵琶谱》中“授琴三辩”中说“音出自法、法属谱、谱重板,一谱六十八板……而板有一定之数,不可妄自增减以贻误事"。在《八板名源》中又说"八板者,诸谱之祖,学谱之门,谱曲虽多,离其祖者,终成杂乱,指法虽巧,失其门者,必欠尺绳,余于此辑每谱必依八板”。1929年“杨荫浏编著的《雅音集》第二集,第二编共收琵琶小曲113首其中107首是八板体。13首文板琵琶套曲中《塞上曲》、《青莲乐府》和《阳春古曲》都由一系列八板体乐曲组成。这些传统琵琶小曲和套曲中的分曲,虽然包括68拍,结构却并不完全相同,但都是八板体的变化形式"。⑮我国有很多音乐理论家在研究《八板》的奥秘。如民族音乐学家杜亚雄在《八板及其形式美》一文中讲到:"《八板》中每一大板的结构也分别与黄金分割原则和对称原则有关……虽然人们在欣赏《八板》时不会想到分割的数学法则,但乐曲的形式美和平衡感还是容易体会到的"。⑯有的音乐理论家在探讨我国民族器乐曲式结构《八板》的特征,如音乐理论家董维松先生在“从音乐发展逻辑看《八板》的结构”中讲:《八板》是具有三部性,它与西欧传统再现三部曲式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我的结论《八板》是以起部(呈示)——展部(发展和引申)——落部(结束)为总体的结构。而其中又套有"上下句式""起承转合"等结构原则的带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三部结构"。⑰关于演奏《开手正板》弹挑之美,我国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先生这方面有专门的精辟论述。他在《换个语境“说”弹轮》一文中,分别由三、五、七言组成的《八板》是一首复合节拍的诗歌,其节奏最小单位就是节奏“基本链”。⑱琵琶最基本弹法就是“弹挑”《开手正板》第一段《老六板》均用弹挑,“一弹一挑、一阳一阴、一扬一抑、一重一挫、一刚一柔、一个节奏配上一个弹挑,其节奏富有诗性。用弹挑演奏《八板》就像三、五、七音组成的《八板》是一首符合节奏的诗歌。如:八板旋律,就像李白“秋风词”《三五七言》:“秋风清、秋月明、落叶紧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想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弹挑之美除了节奏就是余音美。“点”是弹拨乐器发音特征。“点”是由音头——音身——音尾组成。“点”所产生的余音可以美化,没有余音就失去弹拨乐的价值。《开手正板》第二段《八板》是训练弹挑的节奏和轮的练习。如:前十六、后十六、夹弹、右手分、左手带、短轮练习,北派琵琶早期使用下出轮,近代琵琶演奏均用上出轮。

结 语

王露先生1900年编著的北派琵琶代表著作《玉鹤轩琵琶谱》至今已百余年。先生因手病未能将全部曲谱刊登。1921 年王露先生在《音乐杂志》第二卷五、六号发表启示:"《玉鹤轩琵琶谱》全部分上、中、下三卷系成曲,续卷系自制之曲,因手病未痊不能缮写成谱,日后手痊时,将琵琶谱正续四卷再加修饰润色完善,另行出版"。续卷曲谱是王露先生创作的八首乐曲,遗失至今未归。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将《玉鹤轩琵琶谱》的下卷曲谱,即王心葵传谱部分,散落在民间已失传百年的七首乐曲,又重现复声。光绪二十六年王露先生在《玉鹤轩琵琶谱》自序中写到:“谨录系习各曲及前人遗谱,参以理论,巢为兹编,后之君子,果能精心肆习,门径非远。旋宫转调之法、和声质谱之义,不难入其徵矣"。此段话意是王露先生学识渊博、深思远虑、高瞻远瞩之见。“旋宫转弦之法”,即旋宫转调,这是北派琵琶最早提出来的理论学说并付诸于实践的。在已存下来的七首乐曲中,几乎每首乐曲都有不同的调式转换,或旋宫转调。如《玉楼春晓》(三)、(六)两段,原谱是用工尺字谱,在谱侧面标有“双调”(是琵琶二十八调之调名),相当于现在琵琶的C调。此曲的(二)、(五)两段,没有转调的标记,实际是民间传统的旋宫转调。在D调上“去宫添凡",由D宫A徵调式转到G宫A商调式。同样在《懒梳妆》的第二段也用同样方法由D宫转入G宫。此曲的(三)、(四)两段,也是用传统的转调方法,在D调上“去工添凡”与“去五添下乙”,分别由G宫A商调式转C宫A羽调式,由D宫A徵调式转到C宫A羽调式。

在《华氏谱》中,北派传承的武板大曲《十面埋伏》一曲,也是宫调系统和调式多变,成功地渲染了动荡不安和紧张的战斗情绪,成为后来琵琶各流派传承此曲的楷模。

关于“和声制谱”是王露先生富有远见的未能实现的夙愿。我在制谱中也作了些有意的尝试。如《渔家乐》乐曲一开始,就用了D调的主三和弦,明确和声的意义。在《懒梳妆》一曲的(三)、(四)两段中琶音和弦,我用了功能和声的制谱,很有和声色彩。又如《平沙落雁》的(三)、(四)两段扫轮拂,均用了和声记谱。《秋声》一曲中的第三段,表现风扫落叶的扫轮拂均以和声制谱。

以上两点:"旋宫转弦之法"与"和声制谱之义",对后来琵琶曲的创作有着深远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琵琶曲的创作如:《狼牙山五壮士》、《草原小姐妹》、《春秋》等琵琶曲的创作,多是调式、调性多变与更加复杂的和声制谱。这是王露先生所向往和尚未实现的梦想。也是后来的南方琵琶各个流派,在发展自己流派的同时并吸收了北派琵琶的艺术传统。

北派琵琶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为我国的民族音乐遗产的挖掘与整理填补了一项空白。

注 释:

①吴犇:《对〈玉鹤轩琵琶谱〉初步研究》,《交响》,1986 年,第3期,17页。

② 见《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下卷,)中国ISBN中心,1984年,第1625-1648页。

③ 见《中国琵琶名曲荟萃》,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第281-298页。

④ 刘晓静、彭丽:《民族音乐文化的时空对话》,山东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443页。

⑤ 王露(编著):《玉鹤轩琵琶谱》李华萱、谢毓鹏、李荣声(执笔)整理,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91年,第77-95页。

⑥ 李荣声、张文娟、李琳(编著):《民族器乐中外名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年,第23-46页。

⑦⑧⑩徐方平:《听心葵王君琵琶有序》,北京大学《音乐杂志》,1920年1卷三号。

⑪ 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310页。

⑨⑫⑬ 见北京大学音乐杂志第1卷第七号。

⑮钱仁康:《〈老八板〉源流考》,《音乐艺术》,1990年,第2期,第162页。

⑯ 见《中国音乐》1984年,第2期,第4页。

⑰见《中国音乐》1982年,第2期,第23页。

⑱见《人民音乐》2005年,第2期,第9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