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与李其钰、李芳园父子
浙江嘉兴平湖地区,因地处太湖之南滨,得江南泽国之地利,水秀山青,稻香鱼肥,集山川灵气,自古文化发达,弦歌之声,蔚为乡风。近代琵琶艺术大师李其钰、李芳园父子就生长在这里。李氏琵琶.渊源保厚,自清代乾隆、嘉庆以来,一百余年间,绵绵远远,五代承传,直至十九世纪间,在江南一代,已自成体系,口碑四起,咸美称之为平湖派。
李芳园的高祖父李廷森,就是一位音乐的嗜好者,尤其对于琵琶更有特殊的兴趣,他在事业闲暇,研习琵,琶古曲,深得其中的奥蕴。后李廷森将其琵琶技艺传与子李煌,煌学成之后,“每日操一曲以博亲欢”。李芳园的祖父李绳墉又继承了家传琵琶绝技。到了李芳园的父亲李其钰时,李氏琵琶就发展得多姿多彩了。李其钰少年时期,即已弹得一手好琴,到他二十岁时,听到当湖的张子房、俞芝山操琴的名声之后,就立即独驾扁舟“鼓櫂南游,携谱奉访”。李其钰从1850年至1856年一直与张子房、俞芝山相聚,流连约六年光景。在此期间,他和友人弹琴,饮酒,切磋琵琶技艺,不知疲倦。二十多岁的李其钰,青春焕发,风华正茂,琵琶艺事,日渐辉煌。他回到家乡以后,又与老友郁谷园、姚飞泉、姚松斋一起,斟酌研究琵琶乐谱,按节挥弦,各述心得。到了1876年,其时,李其钰已是四十多岁,他的琴名,已超越了平湖,而蜚声江南了。当年,有浦东派琵琶大师陈子敬,以及其它名家周厚卿、黄梅汀、周蓉江等慕李氏之名拜访李其钰于平湖。诸派名家,聚首一堂,各奏流水,自是乐坛一番盛事。李其钰将家所藏琵琶乐谱与诸大家研讨,均表示不胜欣羡之至。
李芳园约出生于1850年,可能是遗传基因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再加后天环境的熏染,幼年时代的李芳园,天资颖慧,旷放不羁,但他却性耽音乐。每在诵读之余,只要听到了乃父弹琵琶,则侍侧倾听,不愿离开。稍长,其父就亲授其琵琶技艺。从此艺事与日俱进。二十岁时李芳园春风得意,考取了秀才,乡里赞他文章清丽,琵琶艺绝,他亦自号为“琵琶癖”。青出于蓝胜于蓝。李芳园此时的琵琶艺术,已超过其父李其钰了。到他四十多岁(他的父亲已六十多岁)出版琵琶谱时,他的同辈均为他题诗,赞誉之辞,声声不绝。他的朋友胡人寿在题诗中写道:“吾友李君名芳园,丰神洒脱如凤骞,弱冠英声蜚庠序,作文清丽穷根源。平生自号琵琶癖,常抱琵琶若怀壁。专心致已三十年,况复渊源承世泽……兴酣为我一奏曲,轻拢漫燃洗尘俗。引起浔阳月倍明,顿教笠泽风清肃,大弦怒裂惊征人,小弦舒徐悦精神。乌孙马上凄凉调,贺老江头感慨身。君今一一洞三昧,按节挥毫谱上载。十三大曲赖君存。请付剞劂传后代”。他的另一朋友蒋家骐称他:“敬述祖德心贯融,五世绝艺传家风。挥弦正律塞淫滥,节奏直与琴声通。卅载摩挲翻新谱,古今恩怨曲如语。李生生负不世才,余事亦擅风骚主,檀槽蹙风金屑明,大弦嘈嘈小弦清,静彻碧霄翔皓鹤,暧逼春树啼娇莺。玉盘错落碎珠走,苍崖迸裂流泉鸣。促节凄锵入微妙,微声断歇转清峭。万靫雕弓银镝响,千重铁锁金铃棹。繁弦怒杂声突变,崛强离奇自盘旋。鸲鹆天际忽飞来,风雷绕指向空战。”袁翔甫称他:“身怀绝艺果无伦,入耳人人叹出尘。”甚至说他超过了浦东派大师陈子敬。而陈子敬乃是此前江南琵琶擂主。光绪年间,醇亲王就在一次琵琶打擂中看到了陈子敬的琵琶绝艺,把他请到宫内任教师,教醇亲王弹琵琶,后醇亲王封陈子敬为“天下第一琵琶”。说李芳园超过了陈子敬倒可能有些溢美,但至少与之不相伯仲吧!由此也足见李芳园琵琶技艺之精,手法之妙,确实风流一时。
李其钰、李芳园父子二人在琵琶生涯中,有一重大抱负,就是编辑一部琵琶新谱。他们之所以立下这一宏大志愿,是有感于当时琵琶在流传中的所谓靡靡之音,他们认为“时尚艳曲,淫声风气,愈趋愈下”。故欲著琵琶谱以为后学之指南。李氏父子朝夕发愤,历时数十载,追寻先辈真传,汇集琵琶古曲,成为十三套大曲。进而按节寻声,参酌厘订,编述成册付梓。名为《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这是自华秋苹、华子同所编《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之后,又一具有重大影响于后世琵琶界的一部琵琶谱。这部琵琶谱于1895年刊行问世,后世简称之为《十三套》。全书分为卷上、卷下二卷,后附有“初学入门谱”。卷上收大曲五首,即:《阳春古曲》、《满将军令》、《郁轮袍》、《淮阴平楚》、《海青拿鹤》。卷下收大曲八首,即:《汉将军令》、《平沙落雁》、《浔阳琵琶》、《霓裳曲》、《陈隋古音》、《普庵咒》、《塞上曲》、《青莲乐府》。书后附有初学入门琵琶曲八首:①《虞舜熏风操》(每一绝板以八计故俗名老八板。);②《文王思士操》;③《孔子龟山操》;④《猗兰操》;⑤《苏学士洞庭秋思》(《宦游歌》);⑥韩蕲王湖上逍遥》(《归田歌》);⑦《陇上行》(踏青歌》);⑧《庄暗香女史梅花三弄》(此曲三叠落梅花词故俗名三落)。
参加编订、审校这部琵琶谱的人,除了李其钰、李芳园父子外,还有李香园、李古园、张子良、殷纪平、陈子敬、周厚卿、姚兰亭、时笑山、徐汝勤、朱叔阖、吴柏君、都兰亭等,这些人中,有的是李氏门人,有的是李氏好友,有的是其他传派的代表人物。这么多琵琶精英参加编辑审校,完成比一巨大工程,实乃乐坛之盛举,亦是当时琵琶艺术交流融汇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李氏父子数十年心血浇灌结出之硕果。
李氏琵琶十三套大曲,汇精聚粹,广撷博收,丰富多彩。有的承继传统古曲,有的出自其它传派谱本,有的取自民间流传乐曲。其中《淮阴平楚》、《海青拿鹤》、《篦裳曲》、《满将军令》、《郁轮袍》、《普庵咒》、《平沙落雁》数曲,均出自华秋苹等所编《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淮阴平楚》即《华氏谱》之《十面埋伏》,为李氏所改。《冤裳曲》在华氏谱为《月儿高》,李氏改名后并注明“古名《月儿高》”。《郁轮袍》亦为华氏谱《霸王卸甲》之易名。)《阳春古曲》系源于民间器乐曲《八板》,中间并插入了《双飞燕》、《百鸟朝凤》等小曲。《陈隋古音》、《浔阳琵琶》、《汉将军令》三首曲子,是根据当时流传于民间的琵琶曲整理而成。(《浔阳琵琶》,在清姚燮《今乐考证》一书中载的江南派琵琶目补中为《夕阳箫鼓》,浦东派《鞠世林琵琶谱》、《养正轩琵琶谱》均称《夕阳箫鼓》。后汪昱廷又将此曲易名为《浔阳夜月》在大同乐会演奏,柳尧章据此改编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塞上曲》是华氏谱中《思春》、《昭君怨》、《傍妆台》、《泣颜回》、《美女穿梭》五首小曲之原型。《青莲乐府》也是集华氏谱中的杂板《清平词》,文板《凤求凰》、《三跳涧》、《风入松》、《玉连环》、《石上流泉》数小曲编篡而成。
李氏编篡十三套琵琶大曲时,区别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手法,务求深刻揭示音乐内涵。苦心孤诣,斑斑在目。
(1)善继善述,吸取前人成果。李氏将华氏谱中之《十面埋伏》等曲编进了十三套大曲之中,基本上保留了原来的风格,但又有李氏及同辈的发挥与创造。例如《淮阴平楚》中《垓下大战》一段,李氏在此运用了扩充乐句,丰富指法等手段,随之大大增强了音乐形象的塑造。李氏运用左手绞弦、并、煞、伏,右手的满轮、提、快夹扫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古战场金戈铁马、绘声绘色、动人心魄的情景。李氏独具匠心的创造性思维在其谱中比比皆是。如在整理原来的一些民间曲子时,往往仅是保留了原谱的骨干音,几乎每个乐句、乐段都有所丰富、扩充,使整个曲子篇幅大大增加。如《青莲乐府》中之小曲,李氏在改编之后,只标明调寄某曲(如《举杯邀月》调寄《凤求凰》;《石上流泉》调寄《玉连环》),与原曲比较起来,无论从整体结构和每个乐段、乐句,均大不相同,显得情趣盎然,勃勃生机。李氏还将本来是小曲的,采用扩充,丰富乐句、乐段以后,竟然成为了多彩多姿的大型曲子。如《平沙落雁》一曲,在华氏谱中本为文板小曲。李氏将其扩充为七段,并加上小标题:《雁阵横空》、《霜天雁叫》《平沙扑翅》、《高翔千仞》、《衡阳万里》、《逐队分飞》、《一行归影》,描绘了大雁随自然气候变化振翅凌空,万里翱翔,北往南来的高洁形象。
(2)自辟蹊径,联缀小曲,组成套曲。在民间乐曲中,本来有将数曲连缀起来演奏的习惯,到李氏手中则将此种形式加以定型化,而且不仅仅是将数小曲简单地连缀在一起,而是有所创造,有所发展,比如李氏之《塞上曲》,显然是将《宫苑思春》、《昭君怨》、《湘妃滴泪》、《妆台秋思》数小曲连缀而成。但他却在数曲之中用了一种凄婉悲愤的旋律使之相串,曲中充分运用了左手的推、拉、吟、揉等技法,浑然一体,回环往复地揭示了古代宫廷妇女的凄怨抑郁心态及其愤懑的情状,至今亦为演奏者所折服,并不断求索。还有《青莲乐府》,李氏亦然用一种优美柔丽的旋律贯串起来,裁剪得那么丝丝入扣,天衣无缝,使人荡气回肠,遐想无穷。此曲被后世推崇为文曲中珍品之一。如果把数小曲比作珍珠,而李氏则用一缕缕、一丝丝心灵之线使之相连,韵在其中,情亦在其中。这不能不说是李氏的劳绩所在。
此外,李氏还习惯于在琵琶曲中加上典雅的小标题。对此,在研究者中,颇多议论。有的很不以为然,有的则完全予以肯定。其实,李氏在这方面应是功多失少。标题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之一优秀传统。古琴曲、筝曲以及其它的一些民间器乐曲均有这样的习惯。在李氏之前的琵琶曲,如华秋苹等所编琵琶曲及清代荣斋所编《弦索备考》中的部份琵琶曲,均已有此先例。到了李氏时,也许是从他们的历代家传就已积累下来,将十三套大曲无一例外地标上了详细的小题。有的是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略事添改,如《淮阴平楚》与《霸王卸甲》属此。有的是原来没有的,全由李氏新标,如《平沙落雁》是。有的是将民间数小曲加以变化而成,如《青莲乐府》等是。应该说,多数曲子的标题,对于帮助演奏者感受音乐形象,进行表演的再创造,是有积极意义的。作者用标题所提示的音乐意境,通过表演者的创造性思维,塑造音乐形象,唤起听众的审美情趣,感染听众,从而使音乐发挥其审美功能,琵琶艺术也就是这样被社会所承认的。李氏在这方面所花的心血,是值得嘉许的。诚然,此中不足之点,甚至是缺陷也是不用回避的。李氏在琵琶曲中有少数标题就不会让人完全接受。例如,李氏对《阳春古曲》的标题就属这种情况。李氏在此曲之前面段落标题为《春景阳和》、《遍地花开》,这与《阳春古曲》总标题相切。照理,就该顺此思路下去。但可惜后面段落忽有《风摆荷花》的夏季景色,尤其更有《玉板参禅》、《道院琴声》等标题,到底是叫人领略春光,还是去参悟惮机呢?这就叫人傍徨歧路,莫衷一是了。其实,本曲乃是《八板》之变体,是民间常用的传统曲体。整个曲调情绪欢快,个性鲜明,激越跳跃。上述李氏之小标题确实为败笔。还有,李氏按照自己的思路将某些曲子的小题标得过细,因而加大了篇幅,演奏时间相应延长许多,反使主题音乐不集中,甚至显得冗沓,重复。比如《淮阴平楚》一曲,华秋苹谱原十三段,李氏增加了五个小标题,成为十八段,即:列营、分营、军鼓、掌号、放炮、吹打开门、点将、排阵、走队、埋伏、小战、垓下大战、百万军声、项王败阵、乌江、众军奏凯、诸将争功、收阵回营。李氏将历史上的垓下大战,详尽地用文字标出,其用心良苦。然而音乐毕竟不是宣读文章。如果是这样,音乐将无存在价值之可言了。当今,文化艺术研究、欣赏水平,已不比李氏所处时代,已经很少有人把某些器乐作品视之为纯粹的写实。所谓仍有用写实阐释某些作品,无非是表达借景以抒怀,状物以寓情,寄事以明心,情与景完全契合,水乳般交融,方使音乐臻于胜景。所谓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是生活的升华,是艺术的概括。纯粹墓写现实,乃至成为生活的实录,不管其多么维妙维肖,仍然不宜花大力气加以提倡。当然,某些简单纯粹的摹写现实生活的乐曲,作为通俗音乐在群众中博得欢迎的情况也是常有的,这确实也是通向艺术欣赏的一种途径,我们似乎也用不着去加以非议。
李氏谱的另一缺陷,也是常为人所议论到的,即是将一些曲子,安上古人的名字为作者。如将《海青拿鹤》题为汉孔伟作,将《汉将军令》题为汉皇甫直作,《霓裳曲》题为唐裴神符作,《浔阳琵琶》题为唐虞世南作,《塞上曲》题为王昭君作,《青莲乐府》题为唐李白作等等,均嫌附会,并无根据。
琵琶指法,素来繁复,经李氏传派五代近百年承传,研习,积累了更多的精致手法。据直接受业于李芳园先生的朱英称,传到他时,琵琶指法已有一百余种。笔者(韩淑德)曾有机会跟随朱英的得意弟子,原西安音乐学院的杨少彝老师学习他的《月儿高》等名曲,亲眼目睹了杨先生的精彩演奏。李氏一派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新指法。其中最为光彩的有:
“挂线轮”。从一品位置开始向上一直轮到复手处,形似一串珍珠,因而称挂线轮。
“满轮”。运用一扫,一单轮,一弹双,又一单轮,组合成十二个点,这样手呈三角形复轮若干次,听时如有扫、滚、轮各种指法,齐头并进,声音丰满异常,故称之为满轮。
“蝴蝶双飞”。右手大指、食指连续不断地急速挑弹内外弦,上下飞动,形似双飞之蝴蝶,故名。“马蹄轮”。轮时,手形上下游动,呈三角形,谓之马蹄轮。
“拂扫拂”。即是先挑四弦,再弹四弦,又挑四弦,且右手指运动轨迹和四条弦之交叉角度呈九十度,这样发出的声音非常暴烈,此手法称之为拂扫拂。
其它还有“轮板”、“托”,“轰”、“抹复扫”,等等,均为相当华彩、光耀夺目的指法。
李氏琵琶,从清中叶至民国以及于今,在漫长的时间里,流风广被,声宏宇内,巨星迭起,光彩溢目。自李芳园之后,又有吴梦飞、吴柏君、殷纪平、朱英等继起,尤其是朱英先生从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在上海音专任教期间,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学生,后来成为乐坛之佼佼者,就有:杨少彝、杨大钧、汪容琛、樊伯炎、陈恭则等。杨少彝先生在西安音乐学院任教期间又传弟子李健正、任鸿翔,何明威等;今更有杨先生之子杨筑荪,继承父业,有弘扬光大平湖派艺术之大志,诚意堪嘉。
平湖派琵琶演奏家吴梦飞
吴梦飞,原名承灏(1880—1968年),安徽休宁临溪人,自幼丧母,四岁左右就跟随父亲到了上海。他的父亲是上海县闵行(当铺)中的一名小职员。吴梦飞跟随父亲诵读诗书,大约十七岁起,便在金山县吕巷当内当学徒,做打包和写票的工作。这种事,当时管把它叫“中缺”。不过,这却给吴梦飞带来了好机遇。当时平湖派琵琶宗师李芳园恰恰就住在吕巷。吴梦飞本来就喜欢音乐,这样好的机会,他怎能放过呢?他用自己的工钱买了一把琵琶,然后就去找李芳园老师,要求拜师学艺。李芳园见其诚挚可嘉,便欣然收下了吴梦飞这个徒弟。吴梦飞开始学琴时,都是利用每天工作完了以后的时间。但是这又恰是同事们休息的时候。加之他刚学习琵琶,又弹得不成调儿,同事们总是嫌他太吵闹,妨碍休息。他不得已就躲在厨房里堆柴火的角落去练琴。这样勤学苦练,经常弹到很夜深。约莫过了两年,李芳园先生不幸逝世,吴梦飞悲痛不已。后喜遇张子良先生,张系李芳园的父亲李其钰的学生,遂师事之四年有余。
吴梦飞这一变换老师,就使他的琵琶风格有了相当大的改变。据他说,李芳园先生教他的琵琶,风格很华丽,指法也特别花簇。而张子良是从李芳园的父亲李其钰学习琵琶的。张子良的琵琶则是代表了平湖派早期朴素典雅的风貌。吴梦飞跟随张子良学习了多年,完全继承了平湖派早期的传统。1953年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杨荫浏、曹安和先生曾专程拜访了吴梦飞,他对杨荫浏、曹安和说:“李芳园先生所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比起李其钰所授老谱,已有相当程度的改变。”吴梦飞举《阳春古曲》为例说,原李其钰的老谱标题次序为:《春景阳和》、《锦园小憩》、《遍地开花》、《道院琴声》、《独占鳌头》、《风摆荷花》、《玉片参禅》、《一轮明月》、《东皋鸣鹤》、《铁策版声》、《尾声》。李芳园却将次序更动了,他把《道院琴声》移在《玉版参禅》之后,将《独占蟹头》、《风摆荷花》、《玉版参禅》三段提前。还有《陈隋古音》一曲,在李其钰的老谱中没有《起操》,这也是李芳园先生给加上的。
吴梦飞与沈浩初、樊少云为挚友。他们三人原来只是信函往还,久已神交。后约在上海惠中旅舍相见。沈浩初先已住在惠中旅舍,樊少云与吴梦飞找到房门口,听到里面传来琵琶声,弹的是《海青拿天鹅》,他俩把名片递进去,而樊少云的名片上印的职业是Violin,沈浩初看后放声大笑,一开门,两人向前踉踉几步,几乎跌倒,沈浩初连忙扶住二人。从此以后,三人成为莫逆之交。以后每隔数月就相聚一次。三位先生,各代表一个流派,樊少云为崇明派,沈浩初为浦东派,吴梦飞为平湖派。欢聚时,各奏流水,然后轮流演奏,相互切磋,谁的长处给予肯定,谁有不足,亦坦诚指出,这样的交流,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才停止。他们这样的坦荡襟怀,和对艺术不断追求精神,永为后世称颂。
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吴梦飞在上海一带经常参加演出活动。1925年暑假曾参加刘天华在江阴举办的“国乐研究会”,担任琵琶演奏。1926年在南京参加过古乐演奏会。他还在浦东中学南京和女中教过琵琶。1953年在上海举行的一次琵琶观摩会上,他以七十多岁的高龄,演奏了《海青拿天鹅》,赢得了阵阵掌声。1961年,由文化部主持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琵琶、二胡教学经验交流会议在上海召开,吴梦飞作为老一辈琵琶艺术家应邀到会,与全国琵琶同行相互切磋,交流琵琶演奏与教学经验。
吴梦飞晚年定居于上海华山路,后迁海伦路,先由民族音乐研究所聘为特约通讯员,后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他每月工资收入不多,但还对当时丝竹界老友给予接济。1952年,中央音乐学院曾写信给他,要求录下他的琵琶曲子,他十分高兴,天天练琴。1953年,杨荫浏、曹安和先生去上海录下了他弹的多首琵琶曲,使我们今天还能聆听到平湖派琵琶早期的风格。此次吴梦飞弹的曲子有《阳春古曲》、《郁轮袍》、《海青拿天鹅》、《浔阳琵琶》四首。吴梦飞有手抄琵琶谱一卷,名为《怡怡室琵琶谱》,藏于文化部文学艺术院音乐研究所。谱中有许多眉批,记录着李其钰与李芳园所授琵琶曲的一些变化情况,并附有《陈隋古音》、《浔阳琵琶》二曲旧谱,对研究琵琶谱本变化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