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诗句中描写琵琶弹奏的一段妙语。琵琶自公元350年前后由印度传入我国,在千年的发展中早已发展成为道地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唐代琵琶高手如星,名曲如云,众多乐手以无瑕可击的高超技艺和酣畅淋漓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我国琵琶艺术史上的第一次高峰。清代《华秋苹琵琶谱》和《李芳园琵琶谱》的刊印开启了琵琶艺术史上的的第二次高峰。两份乐谱的问世为其后琵琶艺术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初期(清末民初)形成近代琵琶艺术四大流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上海汪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发展客观分析,琵琶作品的编创对琵琶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古代琵琶家们创作的作品大多源于生活,民初以前传统作品有(1)武曲类的《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孥天鹅》; (2)文曲类:《月儿高》《青莲乐府》《塞上曲》《浔阳琵琶》《普庵咒》《阳春白雪》等,这些传承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看似不多,但每一首都表达了完整而不同的意境。
回顾
20世纪初期20、30年代,阿炳编创、演奏的《龙船》 《大浪淘沙》和《昭君出塞》;刘天华创作的《虚籁》《歌舞引》《改进操》等乐曲,分别代表了民间音乐家和知识分子(音乐文人)的创作成果,他们的作品形成了近代琵琶艺术的繁荣局面,这些乐曲已经成为我们的琵琶艺术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世纪40年代,由于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断层,也导致了琵琶艺术的综合发展出现了冷落的局面。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十年中,伴随着社会整体的发展以及乐器的改革和新作品的不断涌现,使得琵琶艺术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仅在琵琶乐曲的创作上来看,有杨大钧1949年创作的《胜利锣鼓》,程午嘉1953年创作的《美丽的青春》,林石城1958年创作的《海河之歌》,王昭琪编曲、刘宝珊改编的《春到拉萨》,俞良模编曲的《欢乐的苗家》,叶绪然1958年首次运用多声部手法将管弦乐曲《森吉德马》改编成琵琶独奏曲等。这些作品中,无论是新创作的乐曲,还是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改编曲,均展示出当年前辈们在琵琶创作上的新面貌;同时,也体现了老一辈音乐家对艺术的炽热追求。
20世纪60年代琵琶作品的创作在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中处于突出的地位。具有较为宽泛影响的作品有:吕绍恩1960年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王惠然1960年创作的《彝族舞曲》、1961年王范地根据新疆民歌改编的《送我一枝玫瑰花》、根据同名热瓦甫曲改编的《天山之春》和《澜沧春晓》、1961年孙裕德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的《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欢乐的歌声》、1962年叶绪然以四川民歌“采花”为主题编曲的《赶花会》、1964年刘德海根据同名歌曲所改编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以及叶绪然改编的《井冈山上太阳红》《月光变奏曲》《苏武牧羊》《蝶恋花》等。
其中,《狼牙山五壮士》是一首侧重借鉴传统“武曲”的创作手法, 以歌颂抗日战士英雄形象为题材,在音乐的叙事性、戏剧性、矛盾冲突性的表达、演奏技法等多方面都有重要的突破。刘德海首次公演后,引起极大的反响。 《彝族舞曲》是根据云南彝族“海菜腔”和“烟盒舞曲”等素材创作的,表现了西南山寨恬静的夜景和青年男女欢歌载舞的场面;作品有传统“文曲”之特征。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采用了当时琵琶乐曲中罕见的“E大调”,取得了格外清新明亮的艺术效果。
从建国到60年代中期,琵琶乐曲几乎是专业演奏家(者)以“业余创作者”的身份创作的独奏曲,他们继承了阿炳、刘天华等大师的优秀传统,积极参与到创作和改编的活动中,充分发挥琵琶乐器的特长,使乐曲更具表现力。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反映了建国初期祖国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带有“民族自豪”之情节。
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出现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断层”,琵琶乐曲的创作仅有由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于1973年共同创作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是我国第一部用管弦乐队为琵琶协奏的大型作品。乐曲以琵琶为主奏,西洋管弦乐协奏。内容描写我国蒙古族儿童龙梅和玉荣姊妹俩与暴风雪搏斗,保护羊群的英雄事迹。曲调素材来自吴应炬作曲的卡通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姊妹》主题歌以及阿拉腾奥勒所作的一首具内蒙古风格的歌曲;采用民族传统曲式中的多段体和交响乐中常用的奏鸣曲式相结合的形式。乐曲充分发挥了琵琶演奏技法的丰富表现力以及它同乐队协调、竟奏、交响的艺术魅力,同时,它更为我国传统乐器琵琶与西洋管弦乐的合作探索出一条路子。乐曲1973年完成,由于客观原因的一些干扰,到1977年才得以公演,而后,国内外反响甚大。这部作品时至今日仍为音乐艺术院校琵琶专业的必学作品。
20世纪后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琵琶作品的编创逐渐由恢复走向发展;随着创作视野的拓宽,琵琶作品的创作形式丰富起来,独奏、重奏、协奏作品层出不穷,自张晓峰1979年根据同名唐诗写下了小协奏曲《琵琶行》之后;80~90年代的民族器乐艺术蓬勃发展,琵琶乐曲的创作随之进入了又一个高潮。
(1)在独奏曲中有:杨洁明创作的《新翻羽调绿腰》;吴厚元创作的《诉》(读“琵琶行”有感);杨静创作的《九连钰》(唐诗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意)、 《品诉》(对唐代敦煌琵琶谱的感怀)、 《龟兹舞曲》等;朱毅、文博创作的《春雨》;任鸿祥、曲文军分别创作的具西北秦腔风格的琵琶曲《渭水情》和《秦川抒怀》;吴玉霞创作的《踏歌》、改编的《敦煌古韵》等。此间,我国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创作了一系列意念深邃、情调各异、色彩丰富、技法新颖的琵琶小品如《晚霞》 《风铃》 《磨房》等;其中有许多小品已经成为精品,它们之中不仅包括早期改编的《草原小姐妹》 《浏阳河》,还有中晚期创作的人生篇: 《天鹅》 《秦佣》 《春蚕》 《童年》《老童》;田园篇: 《一指禅》 《故乡行》 《天池》《金色的梦》;宗教篇: 《白马驮经》 《滴水观音》《喜庆罗汉》等新曲,这些作品是理念与感悟、生命与自然、艺术思维与技术演奏的结合而产生的,是具有个性的音乐现象。可以说,刘德海为琵琶艺术创作开启了一条新路,这条路子也为后来许多琵琶演奏者追随。他的作品是近代琵琶艺术继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四大流派之后,最有影响的。
(2)在重奏曲中主要有:莫凡也根据同样题材写了琵琶与长笛、女高音、钢琴的四重奏《琵琶行》、曹光平的琵琶与钢琴《琵琶行》等。
(3)在协奏曲中主要有:顾冠仁根据古诗“木兰辞”写了琵琶协奏曲《花木兰》、吴祖强改编的琵琶与管弦乐协奏的音诗《夕阳箫鼓》、杨立青创作的交响叙事诗(琵琶与乐队) 《乌江恨》、赵季平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创作的琵琶协奏曲《祝福》、姚盛昌的琵琶协奏曲《渤海三章》、莫凡的协奏曲《长恨歌》、温德青的协奏曲《叙事曲》等。唐建平的琵琶协奏曲《春秋》 (2003年被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评选为二十世纪(后十年)华人音乐经典作品之一、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器乐、交响合唱作品获奖曲目铜奖)等。这一时期的独奏曲创作仍就以专业演奏者进行“业余创作”,而重奏曲、协奏曲的创作大多为专业作曲家,这与交响乐在八十年代的独特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在音乐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琵琶以一位“外来者”的身份步入中国,并活跃于每一个时代,开放给每一位大众,各时代的诸多新思想、新意识逐渐加入其中,以其最大的空间代表并展示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
自70年代起,一些海外和国外的琵琶演奏家、作曲家就有作品问世:香港现代作曲家罗永晖早期在台湾创作的《寒云路》和《蚕》,后者于1973年发表,该作品是以西方现代技法创作的,他采用了十二音在线条中充分流动的手段构成乐曲,介于无调性和多调性之间,只是用了空弦的许多“扫、拂”来强化民族风格;返回香港后他又陆续创作了《一指禅》 《千章扫》 《泼墨仙人》等琵琶作品,罗永晖为琵琶艺术开创出了一种现代中国之精神。又如台湾作曲家许常惠创作的《锦瑟》;许博允创作的《琵琶随笔》、马水龙创作的《水龙吟》等,都是当地较有影响的琵琶作品;台北国乐团的琵琶演奏家王正平也写了《琵琶行》 《水调歌头》 《天祭》 《眼儿媚》 《上花轿》等多首作品。此外,日本著名作曲家三木稔在1996年至1997年,写了一部长达半小时的为中国琵琶而作的《琵琶协奏曲》,这是一部以中日两国的民族传统技法与西方现代创作思维相结合的作品,1997年由中、日、韩三国演奏家联合组成的“亚洲乐团”与杨静合作首演。三木稔在1997年、1998年先后还完成了名为《琵琶谭诗》和《时之彩》的作品,前者刻意追求音符简单而意境深邃的艺术效果,后者则强调色彩斑斓的音色变化。
在20世纪的后十年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逐渐加大,随着越来越多的琵琶演奏家走向世界,琵琶走进了不同的国家,当地的文化也加进了琵琶,形成具有世界风格的一些作品。现旅居美国的前中央音乐学院琵琶教师吴蛮的作品《即兴》和《拼贴》公演后引起轰动,她被誉为将琵琶音乐带到西方世界的重要演奏家之一。此外,旅居日本的我国著名琵琶大师杨大钧之子杨宝元、邵容也和当地的演奏家合作,产生日本风格的琵琶曲《春之海》等。
前瞻
综观百年琵琶作品的发展,琵琶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是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的结合。在题材与表演上是民族韵味和个性特征的结合。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是清末民初的传统乐曲,大多为先辈承传下来的古曲。其二,是50年代以后由演奏家改编的民谣风作品,《赶花会》《浏阳河》等, “改编曲”这种形式是进行琵琶新作品创作较为便利的一种方法,通常撷取一段民歌旋律为创作素材,结合传统常用的变奏手法和西方曲式的结构,就产生一首新的琵琶曲。其三,是以演奏家姿态和作曲家的身份为琵琶创作新作品。演奏家的创作以20世纪20、30年代刘天华的三首作品《改进操》 《歌舞引》 《虚籁》为代表,刘天华无疑是开启近代琵琶创作的第一人。20世纪中后期以刘德海的创作为典范。作曲家的创作始于20世纪中期,如前面所提到过的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顾冠仁的琵琶协奏曲《花木兰》、赵李平的琵琶协奏曲《祝福》、唐建平的琵琶协奏曲《春秋》、罗永晖(香港)的《蚕》等、盛宗亮(美国)的《野蜂舞》等。从清晚期出现清楚而完整的乐谱,直至现在的多元发展,应该说这是琵琶艺术史上的第三次的高峰。创作意识的开放,是必将琵琶带入一个更新的视野中,我们对此给予期盼。
参考书目:
[1]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1949—1989,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周青青等.音乐学历史与现状,人民音乐出版社[3]网上文章.繁荣创作,促进琵琶艺术的发展——“2004全国琵琶艺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刘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