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琵琶名曲《高山流水》,其中蕴含的浓郁的河南地方特色,音乐中对崇山峻岭、激流飞瀑淋漓尽致的展现,还有乐曲对那古老、美好的“知音”之寓意人人皆知,毋庸赘述。但是当我从音乐会、电视中看到主持人很认真地介绍道:“《高山流水》这首琵琶名曲,据说是根据筝曲移植而来……”,我想告诉大家,这是误传。河南板头曲《高山流水》琵琶独奏曲、古筝独奏曲和三弦独奏曲,均为曹东扶先生编曲。有关具体情况我将详细讲述。
一、重新编写河南板头曲,使它们成为真正的古筝、琵琶、三强独奏曲
先父曹东扶先生1898年出生于一个贫寒的曲艺世家,自幼随其父及当地民间艺人学习演奏、演唱民族乐器及河南大调曲,从而掌握了大量的大调曲牌与板头曲。当时豫西一带爱好音乐的人们均以演唱大调曲为主,纯器乐的板头曲由于太过简单,担任伴奏的筝、琵琶、三弦乐手们只是拿它作为演唱前的开场曲,以此活动手指、调弦,同时起到静场作用。这些乐器曹东扶先生样样能弹能奏,他不满足于板头曲这种俗称“鸡叨豆”似的演奏,下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自此,东扶先生迈开了刻意创新、力求发展的步伐——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坚持不懈地苦心琢磨潜心研究,对几十首原本简单平淡、有的仅是老艺人唱的几句旋律或一纸残缺的工尺谱逐一进行了创造性地加工、修改、重新编写。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根据筝、琵琶、三弦以及软弓京胡等各种乐器之性能、特点,分别为这几种乐器精心编写出不同的曲谱,设计、安排了不同的技法,经过他的再创作,终于使得历来依附于大调曲子演唱的“板头曲”不仅成为独具一格的民族器乐曲,而且还赋予了它们更为丰富的艺术生命,使之成为精雕细刻的艺术精品,从此自立于祖国民族音乐艺术之林。曹东扶先生对一百多首大调曲子曲牌从唱腔到伴奏进行了丰富、改编与规范。由此,他所创立的“曹派筝”与“曹派大调曲”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广泛得到公认,成为大家争相传唱、学习的范本。
那时人们都以能唱一段、弹一首“东扶的曲子”引为自豪,对于上至县长下至农民,只要热爱音乐向他求教,东扶先生无不热情接待,尤其是在众人赞助下购买了几间房屋后,东扶先生的家俨然变成了“民族音乐培训基地”,四面八方慕名前来求学的学生络绎不绝——背着干粮来的他提供住处,没带干粮的他管吃管住,分文不取、包教包会。
东扶先生所到之处曲友、听众蜂拥而至,他的名气也引来了当时政界、军界的青睐。时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听了他的筝与琵琶独奏以及持三弦自弹自唱后赞叹不已,亲书四幅文屏相赠;国民革命军第20路军总指挥张钫(后起义,建国后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对他更是赞赏有加,主动推荐并联系上海百代唱片公司,请东扶先生赴沪灌制个人筝、琵琶、三弦独奏、大调曲演唱及板头合奏曲。1936年冬接到张钫的邀请,东扶先生携弟子,曲友一行5人来到福建演出准备再转赴上海录音,不料演出完毕还未启程, “西安事变”突发,灌唱片之事被迫搁置。
1948年邓县解放,曹东扶先生立即组织起“曲艺改进社”担任社长,不久归为县文化馆所属,他改任副社长。“曲艺改进社”工作繁多,六七十人中,有创作班,演出队,不少青年学子东扶先生还要给他们上课、培训。 “曲艺改进社”在配合土改,抗美援朝,培养艺术新人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成绩显著。经他介绍推荐到省、市级多个文艺单位担任筝、琵琶、三弦演奏员、教员、音乐设计的学生就有二十多位。
1953年初,国家举办“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曹东扶先生带领弟子们一路夺魁,他的筝、琵琶独奏荣获中南局汇演一等奖,却因为55岁“高龄”未能入选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但是曹东扶先生精湛的技艺已使音乐界为之轰动,1953年5月应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邀请,到北京录音与整理曲谱长达8个月。音乐研究所录制了曹东扶先生编曲的分别用筝、琵琶、三弦演奏的板头曲二十余首;板头合奏曲十几首(东扶先生在合奏中演奏软弓京胡);大调曲子百余首。曹东扶先生还提供了大量有关“河南大调曲”以及“河南板头曲”艺术的历史渊源等资料。最后三个月音乐研究所邀请曹东扶先生单独留下,对所有曲谱以及文字资料进行最终审定。当时参与此项工作的二胡大家丁珰先生记录下了东扶先生用多种乐器演奏的曲谱。1955年7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根据这次记谱整理的资料印刷出版了《河南板头曲选》,同时还系统地介绍了河南大调曲子的源流及唱腔艺术。
二、首次将“曹派筝”、河南风格的琵琶、三强独奏曲带入高等音乐院校
1954年初曹东扶先生受聘于河南开封艺术师范专科学校任教,东扶先生在该校一人同时首次开设古筝、琵琶、三弦三种专业,后随学校迁往郑州,校名改为河南艺术学院。1956年中央音乐学院派人两次前往河南,终于将曹东扶先生调入中央音乐学院,与同时期到来的林石城、吴景略、丁珰等几位先生组建起了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曹东扶先生主教古筝,兼教琵琶与三弦。
曹东扶先生独具浓郁河南风味的琵琶演奏引起了住在对门的林石城先生的注意,经林先生提议,他记录下了曹东扶先生演奏的《高山流水》琵琶曲谱,标明“曹东扶演奏林石城记谱”,林石城先生曾在《忆曹东扶先生》(刊登于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编《高山流水润中原——曹东扶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册》)一文中对此情景有详细记述: “我又在曹先生的演奏下,记写了《小飞舞》《打秋千》《闺中怨》《高山流水》《打雁》《叹颜回》《慢引》《苏武思乡》《寒鹊争梅》等九首河南版头曲的三弦、琵琶、二胡的演奏谱,与丁珰先生早先已记出的古筝谱合在一起,成为4种乐器的合奏总谱,把曹先生的演奏精华记录了下来。”这不仅是曹东扶先生的演奏精华,更是他几十年对河南板头曲不懈钻研、改编、再度创作的心血结晶。
1958年,曹东扶先生将他编曲的22首河南板头曲古筝独奏曲谱连同他创作的《闹元宵》《刘海与胡秀英》等6首古筝作品,加上乐曲解释等等,整理编著油印出版了中央音乐学院第一本古筝专业教材——《古筝曲集》曹东扶编。
那个时期前来跟曹东扶先生学习琵琶、三弦的学生,用的都是“曹东扶演奏林石城记谱”的谱子。当时中央音乐学院里的琵琶与三弦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跟曹东扶先生学习过河南板头曲。那时学生上课都到老师家中,记得有次放学回来,正好碰到刘德海在跟父亲学习《高山流水》还未下课;还有吴俊生、邝宇忠、王范地等皆是亲口告诉我他们曾经跟曹东扶先生学习过琵琶;记得有一年中国音协请我赴外地考级,火车途径天津时又上来几位同去的考官,车开不久便有一位天津上车的先生找过来,自我介绍是曹东扶先生的学生,他说自己曾经在中央音乐学院(天津)上学,跟东扶先生学习过《高山流水》《小飞舞》《打秋千》等好几首琵琶曲,还说东扶先生教学非常生动有趣,上课时常变换操持古筝、三弦、软弓京胡同他一起合奏,带着他逐渐体会、掌握乐曲的河南风格与独特韵味。此先生真挚热情的话语充满了对曹东扶先生的敬重与爱戴,使我很受感动,我由衷地感谢了他对家父的一片深情。类似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筝界更有多位师兄师姐以同样方式与我相认,大家共叙温馨往事,互相探讨切磋技艺,亲如手足,师兄师姐们还纷纷来到家中看望家母,眼含热泪向老师母诉说对恩师的思念之情。
当年筝家曹正先生曾对我说起: “你父亲可是个大好人。1954年我扛着筝到河南,对你父亲说明自己千里迢迢慕名前来拜师,你父亲热情接待了我。一个暑假包教包吃不要分文,还说我俩同姓,让我别叫他老师叫大哥。我只好这么叫了。"
记得与等家赵玉斋先生的见面也颇具戏剧性——我刚叫了声“赵老师”立刻被他阻止:“赵老师是你叫的?傻妹子,1947年曹老师就在武汉教过我,我是你师兄呀,你得叫我 玉斋大哥'才对!”1990年赵玉斋先生又在《纪念曹东扶老师逝世20周年》 (刊登于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编《高山流水润中原——曹东扶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册》)一文中详细讲述了他当年的学习经过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东扶先生仍然关怀他的艺术成长等具体事情,对东扶先生充满深厚感情。我与筝家高自成先生相遇亦是同样情景——“高老师好”话音未落,高先生就急急摆手: “师妹呀,可不能乱叫,你父亲是我的老师,你得叫我‘自成大哥’!”此事我知道,家母尹士瑞曾经告诉过我,中央音乐学院在天津时,那时同在总政文工团工作的肖剑声(三弦)、郭丽珍(筝)夫妇和高自成三人时常到天津去跟我父亲学习三弦、古筝,他们对曹东扶先生始终非常敬重。高自成先生那次来京特意到家里看望了家母,回去后连着好几年春节给家母寄来亲书贺卡,贺词后面每次还要专门再写‘祝师母身体健康! ,收信人一栏定要写上‘李汴师妹,毫不含糊。看着2001年83岁的高自成先生寄给老师母的这枚小小的贺卡,其间承载着的深厚的师生情谊让人怎能不为之感动。
类似这样的感人事情数不胜数,正如胞兄曹永安在《父亲曹东扶百年诞辰祭》一文中所写: “同父亲有过交往的人,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他的谦虚和平易近人。虽然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父亲就被公认为当地艺术界的领袖,但他从来不以尊者自居。在与同行的交往中,无论艺术水平相差多远,他一律以曲友相待:无论年龄悬殊多大,他一律以兄弟相称。除了这些高尚的艺德,他正直的为人、坦白的襟怀、慷慨乐施的品德使得多少人一提起他就不由得热泪盈眶。
作为他的子女和学生,父亲的这些崇高品德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遗产。有多少个场合,每当我们被作为东扶先生的子女介绍给别人时,总能握到一双温暖的手、迎来一张热情的笑脸。使我们无数次地体会到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格言的深刻含义。"
三、出版曹东扶创作的古等作品以及编曲的古筝、琵琶、三弦河南板头曲独奏作品
1979年,我和胞兄曹永安一起,将父亲创作的《闹元宵》《刘海与胡秀英》等8首筝独奏曲以及编曲的《苏武思乡》《陈杏元和番》等22首河南板头古筝独奏曲整理编辑成册,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曹东扶筝曲集》,该书责任编辑常树蓬先生告诉我们这是建国以来,继刘天华和阿炳曲集之后的第三本带有传记色彩的曲集,当时在音乐界引起了轰动。此后二十多年间,我和胞兄又编辑整理出曹东扶先生编曲的“古筝练习曲38首” “板头合奏曲9首” “河南曲牌筝独奏55首”,曹东扶先生编曲的《高山流水》《寒鹊争梅》等“琵琶板头独奏曲21首”,曹东扶先生编曲的《打雁》《思情》等“三弦板头独奏曲21首”,不断补充进1994年、2000年和2007年出版的《曹东扶筝曲集》几次修订本中,以此希望大家对曹东扶先生一生的创作、教学、研究和演奏艺术能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
2018年11月我和胞兄曹永安、侄子曹杨、儿子陈希垚应中央音乐学院邀请参加了“纪念曹东扶先生诞辰120周年音乐会”,演奏了曹东扶先生古筝代表作中的精品《闹元宵》《高山流水》《苏武思乡》《陈杏元和番》等曲,我在发言时说道: “更联想到六十多年前,父亲曹东扶先生和几位同仁在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诞生之初,开荒创业、辛勤耕耘的情景。今天,当曹东扶先生诞辰120周年之时,我们又在他当年挥洒汗水、培育出桃李满天下的地方,举办活动纪念他老人家,应该说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每年我都要给父亲写上几句,今年已经是第50个年头。亲爱的父亲,我们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