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浅谈琵琶的揉弦技巧与音乐表现
杨志洁 华音网 2023-11-01

中国音乐的精髓在其“神韵”, “神韵”是民族音乐感觉的一种升华,是中国音乐作品艺术魅力的最高境界,特别是在民族器乐的演奏中,更要弘扬中国音乐之“神韵”。中国民族音乐注重横向线条的变化,富于旋律性,而中国民族乐器基本上都具备单个音变化的能力。比如琵琶,它就具有推拉、吟揉、绰注等丰富的演奏手法,在演奏中运用这些技巧来曲化、线化、波化余音,形成曲线美感,以增加乐曲神韵。

琵琶左手的“揉弦”技巧,是美化余音、增加神韵的主要手段。凡是有“揉弦”技巧的乐器都有一个最基本的目的——让乐器发音的线条成波浪形,增加美感和音乐表现力。

传统的揉弦技巧与现代的不同,《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 (简称《华氏语》)中记载:“弹后按弦往来摇动,左右不过三四分,若吟哦然,致有音韵。”《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语》(简称《李氏语》)对吟揉的解释是这样的:“吟揉,弹后左手按指将弦左右摇动。”在这两本较早的琵琶语中,将吟揉看作是同一指法。而在王心葵编著的《玉鹤轩琵琶谱》中,对吟揉就分别作了解释:“揉也,按弦得声后上下用揉之约七八次,出音清劲苍老,使有逸趣。吟揉也,吟揉合作按弦起伏摇动左右不过三四分,若吟哦之有韵或先吟后揉、先揉后吟,起作用之妙可以意会不可言传。”

揉弦技巧发展到现代,已经成为一种无时无刻不渗透于整个演奏过程之中,作为美化基本音色所必不可少的技巧来运用,而且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手指小关节屈伸将弦左右摆动,这种揉弦与推拉相结合,其特点是波浪摆动显著;另一种是纵向的揉弦,以手腕转动带动手指上下摇动的揉弦,其特点是波浪细腻。无论是手指主动还是手腕主动,琵琶的揉弦都有一个基本的原则,由于琵琶是有品位的乐器,因此与小提琴、二胡等无品位的乐器的运用有所不同,小提琴、二胡等不管有无指板,揉弦都是手指的上下揉动,以细微改变音高产生揉音。然而,琵琶是有品位的乐器,手指上下的揉弦效果远远低于拉弦乐器的同类手法。因此,它要通过手腕与手掌的上下摆动来牵动手指做里外的拉动,这样效果才明显。琵琶揉弦的要点是:首先,手腕与手指只能择其一为主,这样才能协调。以手腕为主,手指就只能起到一种杠杆的作用,所以手指不能再有动作,否则就会造成手腕与手指在用力方向上的不一致。其次,揉弦时不要有拉弦和推弦两次动作的感觉,而应该只有拉弦的感觉,推弦只是一种惯性,把弦拉出后随着弦的弹力自然还原,回到原来的位置。如果用拉和推的两次动作,揉弦就显得机械呆板了。而揉弦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弦摆动的波幅匀称,音质的松弛与平稳。

在乐曲当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揉弦手法,可以美化音色、烘托气氛、增加表现力,充分地表现乐曲的内涵。例如,古曲《霸王卸甲》中的“楚歌”“别姬”两段,右手用绵绵不绝的长轮,通过淅强淅弱的力度变化与自由伸展的节奏,加上左手大幅度的揉弦,奏出了如泣如诉、悲切深情的音调,恰当地反映出项羽此时此地陷于一片楚歌声中的绝望之情和与虞姬诀别时的悲切痛楚的心情。此时,若要表达人物内心悲愤、生死离别的情绪,任何技法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用揉弦才能表现得恰如其分、更有神韵。这一段虽是弱奏,但与扫弦一段的战争场面相比,这才是全曲的高潮,更能表达情感。“通过音乐去诉说人生的酸甜苦辣,来感召世人和为贵的至高理念”也就是全曲要表达的最高精神境界。

在许多传统文曲中,揉弦对乐曲的表现更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陈隋》《塞上曲》等乐曲,它们所要表现的是封建社会精神枷锁下,宫女们思念亲人、家乡、祖国的忧伤与哀愁的情感。如果左手不加任何装饰与变化,仅靠右手的弹挑、轮指等基本指法奏出的乐曲是非常枯燥干瘪、毫无内涵的,乐曲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得不到丝毫的表现,也就无法达到某种境界,无法引起听众的共鸣,从而感动听众,揉弦的重要作用就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必须恰到好处地运用弦技巧,才能深刻细致地刻画出在宫廷中深受封建压迫的官女们的内心苦楚。

揉弦不仅应用在传统曲目中,在现代乐曲中更是时时处处都要用到揉弦来美化音色。如《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第30小节渐慢,运用大幅度的揉弦,第67小节插入一段节奏自由的华彩性乐段,大幅度的推拉加上揉弦,犹如宫女的哭泣声,哀怨而悲切。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揉弦方法值得一提,就是刘德海先生提到的“弦倍司的揉弦方法”,即小臂上下晃动,小臂与手背成一体,共同带动手指揉弦,琵琶的双音、和弦揉弦就用此法。如《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引子与慢板主题部分,许多和弦音就需要用此种揉弦方法来增加旋律的歌唱性,这是钢琴等键盘乐器做不到的。

当掌握了揉弦的基本方法以后,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应用到乐曲中的问题了。揉弦的幅度不能过大,过大会造成音高上的不稳定,也不能过小,过小又使人不易察觉到。实际上,揉弦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和速度相联系,一般情况下,揉弦速度快,波幅小些;揉弦速度慢,波幅大些,揉弦的频率还受右手指法如轮指、滚奏等速度频率的影响。当旋律上升需要激动时,轮指速度有所加快,揉弦的频率也就有所提高,反之,揉弦的频率减弱。此外,揉弦的幅度、速度也会受到不同情绪的影响,因此,在不同乐曲中要做不同的处理。例如,《渭水情》中的许多揉弦就要比普通揉弦幅度大些,甚至可以稍稍压弦,这实际上是模仿板胡的颤音,第44、45小节的长轮,要用大幅度的揉弦来表现异常激动的心情,第120、141小节的7音必须强调大幅度的揉弦以体现西北地方音乐风格。而在《春雨》中,第6小节的5音就要揉得轻柔、淡雅一些,具有清新活跃的特点,表现初雨中的江南美景。揉弦还可以和推拉、滑、打、带等手法结合运用,以增加推拉音、滑音、打音、带起的韵味。例如《飞花点翠》第1小节运用紧推慢放的手法,回到3音时加上了揉弦,这就是推拉与揉弦的结合。又如《陈隋》18小节的音,打音后揉弦,且由慢到快,由强渐弱,奏出空旷飘逸的旋律,把人们带入回忆与向往的意境之中。

揉弦确实是琵琵演奏中的基本方法之一。揉弦技巧掌握得是否得当,对演奏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善于运用揉弦技巧并结合右手指法的正确掌握,方能获得较为上乘的音色和音乐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刘德海编著.《刘德海传统琵琶曲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2]庄水平编著.《青少年学琵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华秋苹编著.《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1924

[4]李芳园编著.《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1895

[5]王露编著.《玉鹤轩琵琶谱》,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6]庄永平编著.《琵琶考级训练问答》,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