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谈琵琶演奏中的音色变化
刘美丽 华音网 2024-02-27

摘要:琵琶表演艺术的核心内容是音乐情感表现,这种情感表现是通过音乐的诸种构成元素来实现的,而音色就是中国音乐中最具特色,最重要的一种。本文通过对琵琶演奏中音色变化的分析、归纳和总结,阐明琵琶演奏中的音色与音乐情感表现的关系。

关键词:琵琶演奏;音色变化;表现功能;情感表现;思维形式;想象

琵琶演奏艺术是演奏者通过演奏技巧中的左右手两大体系及两大体系中派生出来多种组合技法的有机配合;通过合理的、有分寸的、有目的的,在基本发音状态的基础上,对音色、音质、幅度、力度、速度等多方面加以变化,产生出丰富的音响,来表达情绪,描写意境,刻画形象,实现艺术表现的各种要求,达到预想的艺术效果。在琵琶演奏艺术中,音色变化是表现琵琶演奏艺术的重要手段,而音色变化又是以音乐情感表现的需要为依据的。

琵琶演奏的音色包含着自然音色和变化音色的两种发音状态。自然音色是由乐器本身的材质、构造、发音及振动方式所决定。自然音色同样需要演奏者运用科学正确的演奏方法,演奏出松弛、浑厚、圆润、明亮、通透的主体音色,这种主体音色具有中性的、纯净的、原生的、无任何修饰变化的基本音响特征。变化音色是指演奏者在基本发音状态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演奏技术手段对主体音色加以变化而产生的。笔者在本文中对琵琶演奏中音色变化的掌握规律及其与音乐情感表现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笔者认为:琵琶演奏中运用的音色变化与音乐情感表现间存在着异质同构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演奏主体的思维运动形式来实现的。

一、琵琶演奏中的音色变化

“在中国琵琶音乐中,音响变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具有相当丰富的包容性。就一般意义而言,音响要素的构成和组合越精致,其表现功能的定向性越鲜明、越具体、越准确。音响变化的表现功能,是指音响要素的相对变化对音乐作品产生的有效作用影响。音响的变化是指在音质、音色、音强、音形方面发生的变化。”[1]我认为琵琶演奏中的音色变化包含着音色的自然变化因素和控制变化因素的两个方面:

首先,音色的自然变化因素是由左右手特定的演奏技法所发出音响的品质所决定。繁多演奏技法发出的音响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音色变化。如右手演奏技法中,弹挑类有:滚奏、双弹、双挑、扫、拂、临、挂、勾、抹、剔、飞、遮、分、扣、摘、拍、提、摇等;轮指类有:长轮、四指轮、三指轮、七指轮、半轮、带轮、上出轮、下出轮等;在这些原生指法基础上衍生的组合指法有:夹弹、夹扫、遮分、三遮分、弹遮、分弹、勾搭、凤点头、满轮、挑轮、勾轮、扣轮、扫轮、拂轮等演奏技法。左手在按音换把演奏技法中有:推、拉、吟、揉、绰、注、打、带、擞、煞、绞弦、并弦、泛音、和音、和弦等演奏元素,这些音色变化在演奏中属于音色的自然变化因素,它对于表达音乐情感有着不同的表现意义。这些丰富的演奏技巧就已具备了多姿多彩的音色变化,它们既可描写古代战场中“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的战争场面;也可描述人物内心情感的苦闷、哀怨、惆怅、悲愤情绪。既可表现宇宙空间的高雅华美、大气非凡、深远浑厚的气韵;也可体现细腻、委婉、淳朴、豪放的情感特征。

其二,音色的控制变化因素是演奏者在基本发音状态的基础上,通过理性思维形式和音乐心理感受的作用,对所产生音响的联想、想象及演奏者对乐曲表现有更深层次、更高标准、更加细致的追求,而对演奏幅度、触弦角度、触弦方向、触弦速度、触弦力度及揉弦和腔韵润音变化的运用上加以控制变化,使音色产生出不同明暗、厚薄、浓淡、刚柔、虚实、轻重、圆尖、润涩等更丰富的音响色彩变化。下面将影响音色变化的几种因素加以说明:

①演奏中触弦速度对音色变化的影响

在琵琶演奏中,从预备动作的启动到手指经过弦的拨弦瞬间是演奏过程的运动形态。在这个演奏过程的运动形态中,速度对于力度的大小、音量的大小、爆发力的大小起到决定性作用,手指启动速度和经过弦速度快,琴弦振动为突发性,音色则洪亮、刚劲;相反,手指经过弦速度缓慢,琴弦振动为渐发性,音色则圆润、柔和。

②演奏中触弦重力对音色变化的影响

产生力度变化、音量变化的另一个因素则是琵琶演奏中触弦的重力因素。手指触弦的重力不完全取决于手指作用于琴弦压力的大小,而取决于手指施与弦的力量获取的诸多因素。手指触弦重力既可来自于手指的指力和手臂的重量,也可来自演奏者控制手臂摇动产生的动力,或是以上两种因素的结合。因此,演奏中的重力是来自于大臂、小臂、手腕、手指的统一体的重量及手臂摆动的综合作用力。手指触弦速度的快慢和手指触弦重力的不同将产生不同的音色变化,触弦速度快、重力大,发音刚劲、结实;触弦速度快、重力小,发音灵敏、明亮、清晰;触弦速度慢、重力大,发音浑厚、深沉;触弦速度慢、重力小,发音柔和、圆润。掌握琵琶演奏艺术中的重力和过弦速度内在的有机联系及相互的作用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③演奏中动作幅度对音色变化的影响

演奏时动作幅度的大小,决定支点和力点的动作部位。动作幅度大的演奏状态以手指带动手臂旋转,力点部位应是手指和手臂的合力,而支点部位则是肩部,动作重心在于小臂;动作幅度小的演奏状态以手指关节伸屈为主要运动部位,力点部位应为手指的掌关节,支点部位为肘部,动作重心在于腕部。演奏中动作幅度的大小与触弦速度的快慢对音色有着直接的影响,动作幅度大,支点、力点、重心相对靠后,手指的触弦速度相对缓慢,发音则浑厚、柔暗;动作幅度小,支点、力点、重心相对靠前,手指的触弦速度相对敏捷,发音则明亮、清脆。

④演奏中触弦角度对音色变化的影响

在琵琶演奏中引起音色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演奏中触弦角度的变化、方向的变化、指锋的变化和触弦位置的变化。当触弦角度和触弦方向发生变化时,音频和振幅同时发生改变。通常情况下的基本触弦角度约为45度,当小于这个角度时,增加手指向面板的垂直方向的压力,此时琵琶的发音洪亮、浑厚;当大于这个角度时,增加手指向面板的平行方向的压力,此时琵琶发音锐亮、脆薄。

⑤演奏中指锋触面对音色变化的影响

指锋部位和指甲触面发生变化时,音色将发生明显改变。运用指甲的中锋触弦使指甲的接触面减少,发音清脆、明亮;运用指甲的偏锋触弦使指甲的接触面增大,发音则圆润、浑厚;运用指甲的上偏锋或下偏锋触弦使指甲的接触面和指甲的接触角度极小,发音坚硬、干瘪。

这些音色的变化是在对比中体现,必须根据音乐作品情感的需要,通过合理的理性思维加以归纳、设计、规划、布局,运用于音乐作品的演奏中。变化音色的运用是演奏者在琵琶演奏艺术过程中音乐心理活动和理性思维活动的综合体现。

二、琵琶演奏中音色变化的表现功能

琵琶演奏艺术的核心内容是音乐情感表现,而乐曲的演奏音色变化则是音乐情感表现的重要手段。琵琶演奏艺术是演奏者通过演奏音响的变化和情感表现达到完美统一的艺术创作过程。

1.琵琶演奏中的音色变化与情感表现的关系

情感是人作为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主观体验和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认知过程中的心理反应。“音乐之所以表现情感,一方面是由于人的感情的情绪变化引起人的肌体内部的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呈现为一定的运动形式;另一方面又由于人的感情具有一种渲泄释放的要求,这种要求的外部表现正是人的表情动作”。[2]“音乐之所以被认为更善于表现人的情感,是由于音乐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首先从结构形态来说,音乐与情感同在时间流程中展开、变化;其次,在体验的形式上由于音乐可以给人以急驰、缓行、高涨、低落、紧张、松弛、增强、减弱的感觉,因而与人的情感活动形式—情绪状态的体验具有同构关系。具有一定频率、振幅等性质的音响刺激所引起的心理体验中的高低、强弱、节奏、紧张度等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音乐引起人的情绪体验往往是不可避免的。”[3]那么,琵琶演奏中的音色变化与情感表现是怎样的关系呢?于润洋指出:“在声音和人类感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前者是一种物理现象,而后者则是一种心理现象。但是,音响结构之所以能够表达特定的感情,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极重要的相似点。那就是这二者都是在时间中展示和发展,在速度、力度、

色调上具有丰富变化的、极富于动力性的过程。这个极其重要的相似点正是这二者之间能以沟通的桥梁”。[4]而这种“音乐运动与情感运动之间存在着运动这个共同因素。它们在运动形式上都存在着高低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力度的强弱、色彩的浓淡等,格式塔心理学把这种共同性称之为同构关系”。[5]琵琶演奏中音色变化的运用依附于情感表现,情感表现需通过不同的音响来表达其内涵。演奏者运用丰富的音色变化、幅度变化、力度变化来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情感维度、情感层次、情感张力。琵琶表演艺术正是在音色与情感表现的异质同构关系中,产生出“腔行韵生”和“气韵传神”的演奏意境。

2.琵琶演奏中的音色变化的表现功能

琵琶演奏具有强大的表现性功能,不同的音色变化具有各自不同的表情功能。琵琶演奏中音色变化的表现功能是以声音抒发其思想感情的艺术创造性思维活动。演奏者必须将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心理体验通过演奏技巧和表现性技巧的有机配合转化为音响,并通过演奏者的理性思维和音乐心理感受的作用下,对所产生的音响运用各种表现性技术手段,并配合自然的演奏律动、演奏音色变化的表现形式表达出来,无论是行腔归韵、意境韵味方面,还是情感表达、内心倾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无以伦比的表现优势。琵琶是件演奏技法复杂精深及表现力极为丰富的乐器,其本身的特定形制音域之宽广及演奏技法之繁杂丰富,为充分表现音乐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琵琶演奏艺术中,演奏者对演奏音色变化的运用、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张力及意境神韵的表达,都是以音与音之间的连接过程、呈递过程中的变化及运动形态为表现空间,通过大脑的理性思维对所演奏乐曲的风格、旋律、声腔韵味等效果的掌握,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对音乐情感的表现产生有效的作用和影响。

琵琶演奏中的音色与情感表现是多元素、多维度的演奏结构相互影响并贯穿始终。琵琶演奏中的音色变化元素可分为:刚劲、柔美、浑厚、尖薄、明亮、暗淡、结实、虚渺、浓烈、淡雅、华丽、朴实、圆润、干涩等不同音色的对比变化幅度。表现音乐情感的元素有喜、怒、哀、乐、爱、恶等情感类型,其中包含着欢乐、高兴、愉快、兴奋、愤怒、激昂、坚定、悲哀、痛苦、悲伤、恬静、诙谐、崇敬、庄重、亲切、柔美、崇敬、向往等表情元素。在主体演奏结构中的音色与情感元素的对应关系是情感的维度与音色的维度、情感的层次与音色的层次、情感的幅度与音色的幅度及情感的张力与音色的张力等相互对应。在这种对应的演奏结构中演奏者需运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形式来实现没有固定模式的音色变化和抽象性的情感表达方式的完美结合。如《塞上曲》乐曲是以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和诉说,描写封建社会宫廷妇女内心苦闷、哀怨、惆怅、悲愤的情绪。演奏中讲究虚实音的配合运用,产生强烈的音色对比。虚音的柔和空渺表现古代妇女惆怅、哀怨的情绪,实音的演奏需柔中带刚,体现悲愤之情。又如乐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都是武曲的经典之作。武曲以豪放、刚烈、充满张力和爆发力的演奏风格,讲究运用技法和力度的变化来表现高亢激烈的情感。演奏者必须对演奏音色的力度、速度、幅度及触弦角度加以想象选择。手指启动速度和经过弦速度快,琴弦振幅为突发性,音色则洪亮、刚劲,触弦速度快、重力大,发音刚劲、结实。演奏者通过加深呼吸,使足下发力,气贯全身,配合肢体动作的加大等方式,使力量贯穿于手臂、手指以达到力的释放,在演奏音色力度、速度、幅度变化的配合下,增强了乐曲的演奏气势和乐曲情感的表达,使音乐情感张力通过弦体张力的外倾演奏形式表现出来。

3.琵琶演奏中的音色变化与情感表现需通过演奏主体的思维形式中的想象来实现。

由于琵琶音响本身不具有确定性和概念性的模糊性特征,而情感表现中的音乐形象也非具象化思维,在琵琶的演奏乐谱中只记录了音高、节奏、速度、强弱和演奏指法的标记,对音色的要求没有任何的标记,因此,体现琵琶演奏中的音色变化与情感表现的同构需以想象为二者的中介。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人的头脑不仅能够产生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而且也能够对未感知的事物产生联想。“演奏者在音乐创造活动中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但是,所有的想象最终都必须通过有形的、可听可感的器乐演奏形式得到体现。这就要求在意念中流动的乐象能够最大限度地在实际音响的素材获得载体与依托,从而使乐器语言表意功能的运用更加准确,更加地道。”[6]

在琵琶演奏中,通过联想、想象可使演奏者对音色与情感表现具像性的整体把握,可使演奏者通过理性的思维将琵琶的不同音色与音乐形象谐和统一起来,将想象中虚拟性的音乐形象转为实体性的音响。情感想象还可借助于文学语言中的词汇、电影中的画面、绘画中的色彩、舞蹈中的肢体动作等艺术载体的帮助,使想象更加清晰具体,情感想象越丰富,演奏出的音响效果会越生动感人。当我们读到唐代张维的《枫桥夜泊》中:“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时,尽管我们没到过苏州,头脑中也会出现一幅深秋夜晚城外舟中的情景。诗中的“月落”、“鸟啼”、“江枫”、“渔火”、“城外”、“山寺”、“钟声”、“客船”等表象都可以使我们引起联想,最终在脑海中产生想象中的画面。也就是说,表演者的想象越丰富,对其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和声音的运用就更加清晰,表现音乐的情感和意境就更加鲜明。当我们从《春江花月夜》这首乐曲的标题看,就可以想象一幅与山水月夜有关的风景画面。乐曲的主体基调是柔美抒情,清新淡雅音乐风格,这种主体基调决定乐曲中推、拉、吟、揉演奏技巧的运用,主要通过圆润平静、细腻委婉的长滑、慢滑、柔滑、虚滑等演奏技法来进行演绎;

在润色方面,需运用平缓松弛、舒展柔和的中性润色的揉弦方式。在音色方面,需要演奏动作幅度大,支点、力点、重心相对靠后,手指的触弦速度相对缓慢,手指经过弦速度缓慢,琴弦振动为渐发性,音色则圆润、柔和,音乐表现出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动静结合,起伏跌宕的行腔归韵,描绘出一幅山青水秀的山水画卷,表达了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欣赏者对音响音色的感知直接引起对某些事物的联想和想象,同样是心理运动同构联觉的结果。如琵琶曲《彝族舞曲》柔美细腻的主题旋律出现时,使我们立刻联想到姑娘轻逸俏皮、含蓄羞涩的优美舞姿。当听到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时,促使人们联想感奋觉醒,向往纯真的精神内涵,并和祖国、英雄、正义、理想、信仰、等不平凡的对象相联系。

综上所述,通过理性思维过程和对音乐形象的想象联想,经过有目的有组织把音乐作品中的音色、音质、幅度、力度、速度、风格韵味及意境加以规划、布局、定位,会有助对于音乐作品的诠释。对于琵琶表演者来说,不同音色的掌握与表达音乐情感具有极为重要的联系,一方面音乐情感表现需要通过音响效果显现出来,另一方面演奏者演奏的音色变化,必需依赖音乐情感表现的支撑。

参考书目:

[1]李景侠.中国琵琶演奏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200.

[2]王次炤.音乐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7.

[3]王次炤.音乐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8.

[4]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32.

[5]王次炤.音乐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8.

[6]李景侠.中国琵琶演奏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20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