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谈琵琶演奏艺术
王超然 华音网 2024-03-04

艺术是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一门科学,而演奏艺术是通过音响的表现来抒发人们对社会客观事物的各种感受和情感,又是一种独特的体验、想象、逻辑思维活动。这种特殊的思维活动,须通过演奏者“入乎其内”的体验、感受、审美、构思,“出乎其外”的音、情多层次变化,精彩表演来完成。更详细地说,“入乎其内”是演奏者对作者意图、作品内容广深周密的联想、思考,进行总体构思,产生表现欲望;“出乎其外”,是演奏者科学、巧妙地运用乐器特有的技术、技巧,综合表演艺术手段,在演奏中进行卓越的再创造,达到生动的表现乐曲内容,完美的塑造音乐形象,给作品赋予实际生命之目的。

就琵琶而言,要想完整地、精彩地完成其演奏艺术,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必须具备科学的演奏方法、高难度的技术技巧等过硬的基本功及表演动作与演奏方法的有机结合。

生物运动力学是研究人体运动的一门科学。它研究人体运动在空间、时间内位移的特点和引起运动的原因。琵琶演奏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动作和手法,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以骨骼为杠杆,关节为枢纽,肌肉的收缩为动力而实现的。

掌握上肢各部肌肉的功能及其静力工作、动力工作的性质和在演奏中的有机配合,处理好原动肌、协同肌、对抗肌、固定肌在演奏中,原动、对抗、克制、退让不同工作性质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运动技术、运动规律等,对掌握琵琶左右手科学的演奏方法是非常关键的,尤其科学地掌握左右手高难技法更为重要。如:左手换把运指、跳把、演奏多声部和声曲调、音程、和弦及快速旋律时运动方法的科学性;推、拉、扭、撞、滑、抹时的柔和性、棱角性、风格性等。右手弹挑、夹弹、滚、拂扫、轮指、摇指等主要指法的手型、动作的科学性、高难技法的把握性及其力度、速度、速率;演奏不同风格、不同内容、塑造不同音乐形象的乐曲时,正确运用各种运动方向、触弦角度及其巧妙灵活的变化;正确选用各种指法和汇组指法及其在交替时连接动作的科学性;合理地借鉴其它弹拨乐器的某些技法,进一步丰富琵琶的表现力等等,都是琵琶演奏艺术必备的基本功,否则演奏则不能得心应手。俗话说熟能生巧,熟是反复练习的量变,而巧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参见本人撰写的《运动生物力学与琵琶基本功训练》(刊登在1986年《音乐学习与研究》第三期)。

为了表现乐曲内容、塑造音乐形象的需要,我们在演奏艺术中需用很多种表演动作,本文重点谈一谈大臂在琵琶演奏艺术中表演动作与演奏方法的有机结合问题。

大臂动作主要是在演奏艺术中不同速度、不同幅度的抬起、落下。这样不但有利于胸廓扩大,协调各部肌肉有弹性地配合工作,而且还可衬托所表现的乐曲内容和音乐形象,也有助于烘托有气魄旋律的气氛,但绝不能故作姿态。

大臂有节奏地抬起后,必须有节奏地收回,小臂有节奏地上转。这是因为,右手科学的演奏方法除特殊情况外,大臂应自然下垂,如不及时收回去弹奏,就会造成错误。如演奏高亢、激昴、歌颂性的旋律,塑造壮观、辽阔的音乐形象或高大的人物形象时,大臂如不抬起,不但影响全身协调且也有损于音乐、人物形象的塑造。演奏慢速优美、雅静、稳健的旋律时可慢速优柔地抬起、收回,小臂慢速上转,可弹奏出优美、柔和的音色的。慢速抬起,较快地收回,可弹奏出结实、浑厚的音色。还可通过演奏者形象的表演动作,将观众引入到乐曲境界中去,使观众在欣赏中加深对乐曲内容、音乐形象的理解。

二、必须科学地掌握各种音色的发音原理、演奏方法。

在琵琶演奏艺术中,发音与音色变化居于重要地位。声音是通过弹性体的振动获得的。琵琶本身属于复合振动系统,是通过其弦受到激励,使有效弦长部分的振动引起整个外壳各部及共鸣箱的共振而获得声音,也产生了泛音列。琵琶的发音从声学角度来说,分乐音噪音两类。乐音是一系列规则的振动,在一个基音上有较多谐和泛音列产生的结果。噪音则反之。乐音又分:基本音色和变化音色。获得好的音色,从力学角度要特别注意三点:①力的作用点(触弦的位置),②力的方向(触弦的角度),③给予弦的能量(力的大小)。正确地运用力的三要素,就能获得各种不同的音色效果。再就是指甲的选料,制造的形状等都与发音有关。

基本音色的触弦位置一般在弦长靠佛手一方九分之一处,触弦角度与板面约45度左右,指锋入弦约三分之一左右。这样击弦指甲与弦接触面积较大,激发的点较多,给予弦的分力、能量较大,产生的和谐泛音也较多。击弦的一刹那,小臂旋内、旋外的动作要自然放松,手指动作要灵敏,与弦碰撞过程要短,冲量要大,爆发力要强,其发音清脆、明亮、结实、刚劲,适于表现戚武雄壮的武曲和欢快、热烈、奔放的情绪。

触弦斜度加大,指甲入弦加深,甚至有时用指面弹奏,使指甲与弦接触面积、激发点进一步加大、增多,但由于斜度的加大,相反作用的分力倒缩小了,再加之吟揉,其发音饱满、浑厚、圆润。

指甲触弦的位置、触弦的角度、给予弦的能量及入弦度,作适当的调整变化,可获得多种变化音色。如作大幅度的变化,也引起音色的大幅度变化。激发按弦位置与佛手之间三分之一处,使激发点双方的弦振动都较充分,产生谐和泛音更多,使其余音延长,点的感觉减弱,音色松驰柔和;激发二分之一处,双方的弦振动最为充分,产生谐和泛音最多,余音延续得更长,点的感觉更弱,所以音色更为柔和、优美。以上几种音色适于表现优美秀丽、柔美恬静的抒情性文曲。反之,激发位置靠佛手处,指甲与板面垂直,入弦极浅,用指尖弹奏,导致弦的高频振动,其音色尖薄、干瘪、刺激,表现出阴森、凶暴的气氛。同样位置,但指甲入弦加深,角度缩小,使其音色加厚,又会表现出遥远、渺茫的意境,怀念、哀思的情绪。

对弦激发速度、状态、运动方向的变化,都会引起音色的变化。如:右手食指对弦激发前先贴在弦上,并给弦一定的压力,然后用滑动力与弦轻微摩擦,向前上方慢速离去,再加之慢速的吟揉,可获得非常浑厚、暗淡、压抑的音色效果。适于表现忧愁苦闷、失望等心情。同样先贴在弦上,并给弦一定的压力,然后快速向前上方离去,连续演奏,则获得活泼、轻快、跳跃的敲音。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美,各种美的音色变化都是为表现乐曲内容、风格特点、塑造音乐形象的需要服务的,并存在于对比之中,所以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有时还想办法发出多种形式的噪音等等。

三、必须具备对生活的深入了解和好的音乐感觉。

艺术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生动、浪漫地反映、表现生活。艺术又是生活的提炼和升华。所以演奏者对社会各种生活了解深入与否,同样也是能否在琵琶演奏艺术中,生动表现乐曲内容、出色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方面。

我们所演奏的乐曲,很多是作者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不同地区、不同景象的描写来抒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及各种复杂的情感。有的乐曲是在引子部分,以写景的形式,来烘托所要表现主题思想的气氛。作为演奏者,如对祖国各地区、各民族的生活及山、河、湖、海、平原、草原、森林、沙漠等都非常了解,生活经验又很丰富,就会很自然地通过对作品的理解、联想,来真实地、活龙活现地表现出祖国大好河山的秀丽景象,抒发各种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的感情。反之,则使演奏平淡无味,更谈不上表演艺术。

音乐感觉是人的听觉(分析器官),在长期音乐活动中对音乐产生的特殊复杂的感觉。如:节奏、音准感觉,强弱、快慢感觉,将节奏放慢拉宽、加快缩短等各种气口的感觉等等。大脑要把这种特殊复杂的感觉在琵琶演奏艺术中表现出来,最终归结于一个现象一即肌肉的活动、情绪的变化。肌肉中有运动神经末梢,能把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可激起肌肉收缩的冲动传到肌肉,并以此调节其紧张度。由此可见,肌肉的工作,反映了人的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大脑是人整个机体的指挥部,它对音乐的感受,就是我们所说的音乐感觉。要让肌肉的机械运动将大脑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出来,就必须通过神经系统发出目的性的冲动,指挥其作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有感情地完成琵琶演奏艺术。

由此可见,丰富的生活经验、好的音乐感觉,是演奏者完成演奏艺术的基础。

四、必须具备广深的美学、音乐修养,高尚的思想情操,渊博的文化知识。

塑造完美动人的音乐形象是演奏者技巧与美学、音乐修养、思想情操、文化水平的高度统一,有机结合的表现。

广深的美学、音乐修养是多方面的,本文是指演奏者对各地区、各民族民间音乐、民歌、戏曲、说唱等风格特点的广泛了解与掌握。这对在琵琶演奏艺术中如何准确、巧妙的运用左右手各种技法,出色表现出乐曲的韵味、风格特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作者创作时,选材大多是地区、民族风格突出,代表性很强的素材。如:《草原小姐妹》,是采用内蒙风格;《彝族舞曲》,是采用彝族民歌、民间乐曲谱写而成;《赶花会》是四川民歌《采花》为主题;《春到沂河》以山东民歌、柳琴书、柳琴戏的音调为基础,加以衍变发展而成。

以上乐曲作者为表现出旋律的风格特点,左手有的采用大量的颤指、滑抹,有的采用大量的推、拉、吟、揉,有的采用大量的装饰音(包括前倚音、后倚音),但颤指的速率不同,推拉的方式、上滑、下滑的速度、力度不同,吟揉的幅度不同,装饰音运用的方式不同,声韵、衬托和润饰方法的不同,再加之右手触弦位置、角度、力度的不同,所以奏出的音色、表现的风格特点也不同。这足以说明,要想鲜明地表现出乐曲风格,演奏手法千变万化,演奏者运用其奏出的风格、韵味适当与否,关键在于对各地区、各民族音乐风格特点掌握得是否牢固。

有的乐曲是通过叙事的形式描写一个故事或一件事情,有的乐曲是通过描写一个人物或一个人物的内心活动来表达乐曲内容、塑造音乐形象。有的是描写历史故事,有的是描写古代人物,有的是描写近现代人物,这就需要我们演奏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的历史知识,高尚的思想情操,才能深刻、准确地分析、理解作者意图、作品内容,出色地进行再创造,内在、深刻、生动地演奏。

《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是两首著名的传统大套武曲,均以历史上楚汉相争的故事为题材,描绘汉刘邦、楚项羽在垓下决战时的情景,并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脉胳,依次表现了大战前的准备,激烈的战斗和战争的结局。《十面埋伏》主要是以高亢、奔放的情绪,嘹亮、刚健的音色,描写胜利者刘邦及得胜之师威武雄壮、昴然驰骋的壮阔画面。而《霸王卸甲》则主要以低沉、悲壮的情绪,雄浑、暗淡的音色,渲染了项羽失败的悲剧性色彩。我们演奏者想把用同一题材,在同一个故事中,成功的塑造出绝然不同的两种音乐形象,就必须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对其故事所描写的人物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才能恰当地运用不同的表演艺术手段和处理方法精彩地进行演奏。

《狼牙山五壮士》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狼牙山的一个真实故事。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了五位八路军战士与日寇英勇搏斗,浴血奋战,直至为国牺牲的英雄事迹和人民对五壮士的沉痛悼念、缅怀及肃然起敬的热情歌颂,同时也刻划了敌人的凶暴残忍。我们要想生动、激情、感人地进行演奏,就必须以高尚的思想情操去理解五壮士为国捐躯的献身精神,人民对五壮士的敬仰及对日寇无限憎恨的心情,然后才能在演奏中心有所得、手有所应地塑造绝然不同的两种人物形象,声情并茂、感人肺腑地表现之。

《汉宫秋月》《塞上曲》是描写同一朝代,两个宫妃的不同遭遇、不同心情。《汉宫秋月》是描写被抛弃的宫妃孤寂、凄凉、愁闷的心情,而《塞上曲》则是描写宫妃王昭君为汉朝与匈奴合好,献身嫁往匈奴后怀念故国的心情。

《大浪淘沙》是阿炳通过乐曲深沉、苍劲、柔中带刚的倾诉自己压在心底对当时社会邪恶势力、卑劣行为无限感慨、愤懑的情绪及坚强不屈的精神气质,同时也抒发了他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三首乐曲虽然是表现的不同年代、不同遭遇的人物,但都是描写其在当时、当地处境中的内心活动。我们作为演奏者,如何运用琵琶的技术技巧、音色变化、强弱变化、速度变化等表演艺术手段来演奏,关键在于以怎样的美学修养、思想情操去分析、理解、认识这些人物的处境和心理活动,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乐曲内容,成功地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

五、在琵琶演奏艺术中,正确地运用各种呼吸状态,是使力气和神气有机结合的枢纽。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善奏者也必先调其气。我们演奏时用力离不开气,除供给肌肉氧气,使其运动增强弹性、灵活性外,各种呼吸状态还可控制肌肉的运动速度、速率及给弦能量的大小。不同的呼吸状态,可表达不同的神情。

演奏中力度、动作的变化,神情的变化都与气息的长短、深浅、急缓、连断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吸气手提、呼气手落、气急手快、气缓手稳、气断手顿;气促情急、气舒情缓、气壮情刚、气和情柔等等,力度、动作、神情的变化,都是各种呼吸状态变化的结果。我们演奏时的呼吸与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有时相同,有时截然不同,日常的呼吸纯为先天性的、本能的自然动态,而演奏中的呼吸,则随情而变,是高度技术性的,后天训练的结果。

呼吸在演奏艺术中分三种:一是身心安静时的呼吸;二是心情紧张、兴奋时的呼吸;三是有意识的强力呼吸。要想正确、恰当地运用不同的呼吸状态,生动地表现不同的神情,必须了解呼吸的基本原理和常识。

呼吸分吸肌群、呼肌群。吸肌群各部肌肉收缩,都将胸廓的容气量扩大;呼肌群各部肌肉收缩,都将胸廓的容气量缩小。吸气对身体增强体内压力,使身体造成紧张状态;呼气使身体放松,但不能绝对松懈,吸肌群要一直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起到对身体的支撑作用。

我们演奏时基本上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这样呼吸容气量大,吸气多,并使脊椎也参加了对身体的支撑作用,也有利于呼气时帮助横膈膜位置还原。此种呼吸还有利于左右手臂最大限度的灵活和控制其运动速度及给弦能量的大小。更有利于在演奏中表达、抒发各种情感。

“意境”是中国艺术独特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意境”也是演奏者通过对作品周密的分析、细腻的构思创造出来的各种美的境界。演奏者要想表现不同境界的美,就需要运用不同的呼吸状态,不同的表现手段,演奏出不同的音乐效果。

吸肌群慢速收缩,同时慢速提肩,大臂上抬,使胸廓扩大,全面、饱满的胸腹式徐缓的吸气,并刹那的保持,然后吸肌群慢速放松,呼肌群慢速收缩,徐缓地将气舒出,同时大臂慢速落下,小臂慢速上转,弹奏出优美、柔和之音。如乐曲须用大气口,连续演奏此种音型,弹奏后须刹那地屏住呼吸,手臂动作也刹那地保持,然后再用上述呼吸状态反复演奏。延续其呼吸状态,根据乐曲抒发的情感,描写的景象,有节律地、平静地转入正常呼吸。此种呼吸状态适于演奏抒情性文曲。如:《春江花月夜》、《飞花点翠》、《小月儿高》等。

反之吸肌群快速收缩,同时快速提肩,大臂快速上抬,使胸廓扩大,全面、饱满的胸腹式快速吸气,刹那的保持,然后呼肌群快速收缩,进发式的集中强力呼出,同时大臂快速落下,小臂快速上转,弹奏出爆发式的声音或音型,如乐曲用大气口连续演奏此音型,也要马上屏住呼吸,手臂刹那的保持,再用上述有意识的强力呼吸状态,反复演奏,然后按乐曲旋律、情绪的发展,有节律的、激情的转入正常呼吸。此种呼吸状态适于演奏激昴、悲壮、热烈、奔放或壮观的歌颂性旋律。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狼牙山五壮士》等。

有的乐曲在演奏中须用小气口变换节奏速度和情绪,这要用补充式少量的快速吸气,然后快速地比较集中地呼出,再按乐曲的旋律,有节奏的转入紧张、兴奋的正常呼吸。此种呼吸状态,较多的用于表现热情、欢快、铿锵有力的乐段或乐句。

吸肌群较快的收缩,快速饱满的吸气,然后呼肌群较快的收缩,较强力的呼出,可弹奏出稳健、结实、刚劲、有力的音响效果。

演奏活泼的乐段或乐句及跳跃、轻快的敲音时,可少量吸气,有保持的利用呼吸两组肌群的对抗,产生弹性呼吸状态,奏出活泼、愉快、俏皮、跳跃等富有弹性的音响效果。

除以上几种呼吸状态外,还有很多细腻、多变的呼吸状态,如:渐强、渐弱、强后突弱再渐强等,需由吸肌群保持一定的支撑,控制呼肌群的收缩,呼气量的大小,呼出的速度。还要特别注意,根据乐曲的情绪、意境、强结束或弱结束后,必须屏住呼吸,作适当时间的保持,否则将破坏乐曲的艺术效果。

我们演奏激情、强烈的音响,吸气时需较大幅度的通过颈部肌肉和提肩,将身体上提,呼气时又要通过颈部肌肉较大幅度的向下甩头,肩部及上身向腰部速落弹起,这绝不是做作的动作,而是因为吸肌群和呼肌群有很多肌肉与颈部、肩部、腰部肌肉相连的缘故。这也进一步说明,成功地表达乐曲内容、塑造音乐形象,在演奏艺术中,出色地表现喜、怒、哀、乐、抑、扬、顿、挫,绝不是通过身体某个局部运动所能完成的,必须通过急、徐、连、断等各种呼吸状态的变化,使全身各部肌肉协调的有机配合才能完成。

总之,在琵琶演奏艺术及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具备过硬的基本功,而且还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好的音乐感觉、广深的美学、音乐、思想、文化修养,正确的运用各种呼吸状态、表演动作等。尤其要经常突破学科学习研究,不断发展创新,为琵琶演奏艺术、教学的科学化、理论化,为振兴祖国民族音乐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