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平湖派琵琶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赵倩囝 华音网 2024-03-14

摘要:乾隆时期是平湖琵琶的最初发源地,平湖派琵琶分为文曲和武曲两种风格。文曲主要表现景色和情感,而武曲则注重叙述和实际情况。不同的风格带来了不同的艺术特质。然而,这些音乐独特的表现力,正是人们被其吸引的原因,也是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艺术形式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平湖派琵琶音乐的研究,可以发现它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音乐形式,它不仅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兼具民族性的风格。因此,要继续弘扬平湖派琵琶音乐,需要加强对其保护与传承,同时结合当代社会的需求,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方法,使之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音乐作品。

关键词:平湖派;琵琶艺术;继承

一、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历史沿革

1.平湖派琵琶艺术的生平简况

平湖派琵琶艺术是清代时期中国民间音乐的一种,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该派的音乐以清脆明亮、悠扬婉转的风格著称于世。其代表人物为张继祥和李氏兄弟,他们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在当时,平湖派琵琶艺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平湖派琵琶艺术的特点在于它的旋律优美动听、音色清新悦耳、节奏明快活泼。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其独特的弹奏技巧和演奏风格。这种技艺精湛的演奏方式,不仅能够表现出乐器本身的美妙之处,还能够展现出演奏者的高超技艺和情感表达能力。因此,平湖派琵琶艺术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之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平湖派琵琶艺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例如,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化,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逐渐降低,导致平湖派琵琶艺术失去了更多的观众和支持者。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传承和发展机制以及政策的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平湖派琵琶艺术也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平湖派琵琶艺术进行继承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2.平湖派琵琶艺术的演变

(1)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发展历程

平湖派琵琶艺术是清代时期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重要流派,它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的琵琶演奏家们开始在弹奏中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如琴曲和器乐伴奏等等。

这种新的风格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音乐流派——平湖派琵琶艺术。

(2)平湖派琵琶艺术的特点

平湖派琵琶艺术特点在于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以及对乐器本身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最突出的是它的音色,平湖派琵琶艺术强调琵琶的声音美感和情感表达能力。此外,平湖派琵琶艺术还注重对乐器本身的研究和改进,以提高其演奏效果。因此,平湖派琵琶艺术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为后来的音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二、平湖派琵琶艺术

1.平湖派琵琶艺术在中国的地位

在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其在中国的地位至关重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平湖派琵琶音乐以其独特的韵味和优美的风格深受广大听众喜爱。在中国,平湖派琵琶艺术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而且也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在历史上,平湖派琵琶艺术一直是重要的文化现象。早在唐代时期,平湖派琵琶就已经开始流传于各地。到了宋代,平湖派琵琶已经成了当时最流行的音乐形式之一。而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顶峰,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1]。

2.平湖派琵琶艺术的成就

在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其创作成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传统音乐形式和演奏技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首先,平湖派琵琶艺术家们通过对传统曲式进行重新编排和改编的方式,使得传统的乐曲更加生动活泼,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他们将《梅花三弄》中的二胡独奏部分改为了琵琶独奏,使之更具有表现力;又如,他们在《广陵散》中加入了一些新的旋律和节奏变化,使其更富有动感。其次,平湖派琵琶艺术家们注重对乐器本身的表现手法的发掘和运用。他们不仅重视音色的变化和音高的变化,还善于利用手指的力度和速度来创造出不同的效果。此外,平湖派琵琶艺术还在演奏技法上做出了很多突破性的尝试,比如采用左手弹拨方式代替右手弹拨的方式等等。这些努力最终促成了平湖派琵琶艺术的风格独特性和魅力所在。

三、平湖派琵琶艺术的继承与创新风格

1.中国特色的多样性

在平湖派琵琶音乐中,中国特色体现在其多样性和丰富性方面。平湖派琵琶音乐是一种以传统乐器为基础,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作的音乐形式。这种音乐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曲调和演奏技巧,同时也融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如电子音效、流行歌曲改编等等。这些新元素使得平湖派琵琶音乐更加富有表现力,也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不同的音乐类型,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而平湖派琵琶音乐则是其中之一。它起源于江苏苏州市平湖人民区,是当地的一种地方文化遗产。通过对该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平湖派琵琶音乐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例如,由于地处江南水乡地带,因此它的旋律优美流畅、轻柔婉转;同时又因为地理位置靠近上海,所以也有一些城市化的元素在其中出现[2]。中国的多元文化背景为平湖派琵琶音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使其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2.多元化

在平湖派琵琶音乐中,多元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在曲式和演奏技巧上,还包括乐器的选择和音色的表现等方面。在这些方面,平湖派琵琶音乐与其他传统中国古典音乐有所不同。首先,在曲式的选择上,平湖派琵琶音乐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曲式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二泉映月》。该曲子以一种独特的旋律为基础,结合了各种不同的乐句和节奏变化,形成了一个非常优美的音乐作品。

3.平湖派琵琶艺术的民族性

在平湖派琵琶艺术中,民族性的表现是非常突出的一个方面。这种民族性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二是乐器本身的特点和文化内涵。首先,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是平湖派琵琶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平湖派琵琶艺术的音乐以民间曲调为基础,融合了多种地方特色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语言体系。其次,乐器本身的特点也是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一个重要体现。平湖派琵琶具有特殊的音色和演奏技巧,这些都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此外,平湖派琵琶的艺术家们也通过对传统曲目的重新演绎和创作新的作品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因此,可以说平湖派琵琶艺术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平湖派琵琶艺术的民族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发展水平,而且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探讨平湖派琵琶艺术中的民族性问题,并以此为契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四、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创新

1.平湖派琵琶中的创作

在平湖派琵琶音乐中,创作是其最为重要的部分。平湖派琵琶音乐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其中就包括了对作品进行精心创作的过程。平湖派琵琶音乐的创作过程通常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灵感激发、构思设计、曲谱编排和演奏演出。首先,灵感激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作曲家需要通过观察自然环境、学习历史文化以及吸收各种各样的音乐元素来获得创作灵感。其次,构思设计是指将这些灵感转化为具体的作品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作曲家需要考虑曲目的风格、主题、情感等方面的因素。第三,曲谱编排则是指将这些构思变成具体的乐谱。在这一环节中,作曲家需要考虑到乐器的表现力、音色搭配等因素。最后,演奏演出是最终的结果。演奏家需要掌握好技巧和表现能力才能够完美地演绎出作品的内涵和美感。在平湖派琵琶音乐中,创作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艺技能。它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过程。作曲家们会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成就,同时也要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因此,平湖派琵琶音乐的创作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社会变革的趋势。

2.平湖派琵琶的作品

平湖学派,自古就是一代宗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甚至同一位大师的弟子,经过不断的演变,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平湖学派的音乐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平湖一脉在早期的时候,走的是一条古朴优雅的路子,到了李芳园这一脉,已经传承了五代,尤其是李父,更是喜欢带着古琴四处游历,学习琵琶,这对李芳园的影响很大,他自幼便受到了很好的音乐教育,自幼便有了很强的兴趣,而且,他的才华也很出众[3]。在这方面,他有着过人的造诣,基础也十分的扎实,在整个江浙地区都有着“天下无双”的美誉。他的心胸开阔,经常和秦家的人交流,学习各种乐器,所以,他的琴声,才会如此的飘逸,如此的繁复。在对传统的古曲曲目进行深入理解的同时,还博采各家之长,取各种民间小曲,扩大曲目,修订指法,自成一派,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体系、琵琶理论体系。尤其是在他的父亲和朋友的帮助下,他终于出版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这也标志着“平湖派”的出现。此谱集平湖派主要代表作品、演奏技巧和演奏符号于一体,为研究平湖派琵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目前较为完整的一部流传下来的“平湖琵琶”谱系。全书共分上下两册,分别是《初学者》和《初学者》。

《海青拿鹤》是一首,《阳春古曲》是二首。第三个是《满将军令》,第四个是《郁轮袍》,《淮阴平楚》。在这本书的下面,有八个主要的曲目,一是《塞上曲》;《汉将军令》是第二首;《平沙落雁》,第三首;《陈隋古音》,第四首;《浔阳琵琶》是第五首,《霓裳曲》是六首,《普庵咒》是七首,《青莲乐府》是八首。

其中一首是《虞舜熏风操》,《文王思士操》是第二篇;《孔子龟山操》第三篇;《骑兰操》第四章;《苏学士洞庭秋思》是第五首,《宦游歌》是第六首;《韩薪王湖上逍遥》的第七篇,末尾的《庄暗香女史梅花三弄》,就是这一篇。

该曲谱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四点:

第一,这本乐谱所收录的曲子,都是有记录的,也有流传在民间的,所以,这本乐谱,本质上就是对无锡派的曲子进行了一些改动,比如曲子,比如曲子,比如曲子。

第二,平湖派对《琵琶谱》进行了编撰,并在编撰时增加了“次要”。虽然说,这一点在后世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但是,在我看来,这一点还是要从长计议。对于听众和大多数演奏者而言,通过小标题的介入,能够让人们对乐曲更加准确、清晰地理解、体会,在正确的指导下,可以让人们获得愉快的审美体验,从而更容易的获得快乐的体验。当然,也有一些人觉得,有些作品中的小标题安排得不太合理,有些作品中的小标题,甚至会出现一些不连贯的情节。比如《阳春古曲》,曲子的副标题都是关于春天的,但在曲子的末尾,却出现了一首《风摆荷花》,这首曲子写的是夏日,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让人觉得有些突兀,而且,这首曲子的意境也不够连贯,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

第三:广泛搜集流传于民间的小曲,并将许多传统的曲目串联起来,重新编成一个完整的曲目。在两者之间,使用固定的和谐旋律,让它们可以合理地串联起来,从而构成一个相对和谐的整体,再经过演奏者的演奏,可以让整首作品更具有旋律感,更有完整性。比如,把《闲叙幽音》里的几首曲子,《大十祥景》《小十祥景》《满地金》,合在一起,称为《阳春古曲》。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李氏在琵琶大曲上是一种开创性的、大胆的开拓。

第四,平湖派琵琶的演奏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也正因其独具匠心和丰富多样的弹奏技巧,使其与其他民间乐器有着明显的区别,并具有很高的艺术影响,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存在。而在这些乐器中,以右轮指法为代表的弹奏技巧,更是平湖学派的独奏特色。轮指,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琵琶指法。在琵琶演奏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乐曲都会运用到这一演奏指法,其中以轮指为主的指法更是五花八门,在此基础上,平湖派还创造出了“挂线轮”“马蹄轮”“满轮”等,此外,朱英还创造了一种新的方法,即用大拇指捏住琴弦,使五根手指都可以在琴弦上弹奏,并强化了左手的力量锻炼,使得每根手指的力量都能保持一致,这一方法的应用,将极大地丰富了琴曲的表现形式,提高了平湖派的艺术水平。

代表曲目《阳春古曲》:按照《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的记载,全曲共有十段,其中有:“春景阳和”“锦园小憩”“万紫千红”“独占鳌头”“风摆荷花”“玉版参禅”“道院琴声”“东皋鸣鹤”“一轮明月”“铁策版声”。

代表作《淮阴平楚》:这是一首典型的平湖派武曲,整个曲子都充满了威严和威严,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像是一首战争的史诗。在弹奏上,多采用全轮,绞弦,扫弦,轮拂,并弦和拍子的手法[4]。

《平沙落雁》,这首歌可以分成七段,一段是大雁在天空中盘旋,二段是霜天雁啼,三段是平沙扑翅,四段是高翔,五段是衡阳万里,六段是各奔东西,七段是一条线的影子。为了要体现出文曲那种清幽淡泊的艺术意境,在演奏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运用弹挑、滚奏、双弹、轮指、扫弦以及推、拉、吟、揉的技法。

3.平湖派琵琶艺术在中国的运用

在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它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也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其中,中国是其最重要的应用市场之一。在中国,平湖派琵琶艺术被广泛地用于音乐表演、文化交流等方面。首先,在中国的音乐界中,平湖派琵琶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乐器类型受到了广泛关注。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都对这种乐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例如,著名作曲家李斯特曾在他的作品《匈牙利舞曲》中使用过该乐器。此外,在中国的传统戏曲中也经常出现平湖派琵琶演奏者。

五、结语

总的来说,平湖派琵琶的传承者们对于民族责任感极为强烈,他们非常珍视这份文化遗产。他们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视为自己的使命,并且代代相传。在整理和传承这些遗产时,他们并不是盲目模仿,而是在传承和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使得平湖派琵琶艺术充满了时代特色和民族魅力。这个流派的后代把他的艺术形式看作是中国古老文明的组成部分。他的研究和进步,既需要通过艺术实践来刻苦练习和提高他的技巧,也需要关注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深入了解。借助坚固的理论基础,追求艺术领域的新的飞跃,把中国的琵琶艺术带到全球,使得中国的音乐能够保持独特的魅力,长久地站在全球的音乐舞台。平湖派琵琶的历史贡献,源于对传统的延续和创新,而这也恰恰是我们当前需要吸收的历史教训。

参考文献:

[1]孙雁雁.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天鹅》作品的艺术继承与创新[J].戏剧之家,2019:62-63.

[2]刘庭萱.关于琵琶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大观(论坛),2019:2.

[3]马小航.关于琵琶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3.

[4]姜宝海.平湖派琵琶艺术的继承与创新[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04):3-7.

作者简介:

赵倩囝(1990.03-),女,汉族,籍贯:安徽蚌埠,博士研究生,工作单位:韩国大真大学,职务: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琵琶演奏与教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