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学论的终极目标应当是对艺术实践的引导和推动,所以,在“审美”向“表达” 这一质变上的跨越,是每个艺术学科必须探索的课题。本文立足于琵琶的实际应用, 结合理 论与演奏经验,对琵琶的“审美”和“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更加完 美地解读、诠释、演绎琵琶特有的器乐化音乐语言探索可行之路。
关键词: 中国传统;审美表达;琵琶音乐
1. 审美意象的生成
音乐美学是一个客体化的有机体,它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交互、动态运作的。本文 所讨论的审美,是在演奏者进行二度创作前,对审美目标的审美感觉、审美意识、审美意象 和审美理念的综合性的审美概念,其生成与作品本体的创作背景、主题内容、作曲家的思想 内涵、审美取向有关。
1.1 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
要想深挖作品的内涵,就必须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把握住它的感情基 调,把它的深层含义给发掘出来,然后再认真地分析乐谱中的音乐结构,以此来理解作品的 音乐规则。其次,从作者的生活体验、时代背景出发,通过“联想”“想象”等方式,去体 会其中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音乐艺术是以对现实人生的想象为基础的, 经过理性的发掘和 剖析,唯有在想象的基础上,才能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审美取向。刘天华的《虚籁》是一 首关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对民族音乐的发展道路进行思考,对国家音乐的发展抱有很大的 期望,但在实践中却遭遇了许多障碍,乐曲使用了大量的滑音、绰、注、打、带、擞等左手 技巧,将古琴特有的美学内涵运用到其中,在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表现手法下,我们能感受到 一种“为了振兴国乐而上下求索”的情怀,发人深思,音乐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著名琵琶演 奏家刘德海先生创作《春蚕》,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思想意蕴表现得 淋漓尽致。作者以“春蚕吐丝”为点,放大、辐射“中华民族儿女鞠躬尽瘁、坚韧不拔的精 神”为面,乐曲采用新疆维吾尔族四首民歌改编连缀而成:牧羊曲、埃介姆、你的天上有没 有月亮、自由的生活,具有鲜明浓郁的新疆维吾尔族的民族风格,以此表达自身的人生经历、 社会看法等思想情感。在音色、技法等方面, 模仿新疆民族音乐的特点,使其焕发出新的活 力,使其具有更深的思想意蕴。因此, 在弹奏一首乐曲时,必须对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音 乐结构、思想内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再融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才能够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 的作品和演奏风格。
1.2 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音乐是一种充满了运动的、不稳定的声音形式, 具有无 形的、抽象的、完全是主体性的东西。音乐通过声音的流动, 直达内心所有精神活动的源头。 “情”与“情”的区别在于,“情”是人类内心情感的表达,其特征是“持续”“稳定”。审 美的感情活动, 是建立在主体对审美客体的知觉和认知之上的,就像“爬山时情满于山,看 海时意溢于海”,说的正是伴随审美对象的改变,人的审美感受也随之产生变化,也就是我 们所说的“情景交融”的境界。审美情感存在共性和差异性。共性就是指作品的感情基调、 乐曲风格的共通性与历史的承继性。差异性表现在,不同的时代和阶级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们, 都会有不同的审美情绪, 或者说,同样的审美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审美 主体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也是不同的。所以, 我们应该学习和掌握人类优秀音乐传统中审美情 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这是形成我们当代及个人审美情感的基础。在琵琶作品中, 情感的变 化与表现,要用特定的审美方式去体会作品的感情基调,以此来满足乐师对作品的感情内涵的理解,实现与作品的音乐形象的交互沟通。“声、韵各有其主”这句话,也说明演奏者必 须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到自己弹奏的曲子之中,不能盲目地去追求高超的演奏技巧,而忽略了 自己的情绪。演奏者要把自己和听者的思想统一起来,把自己和听者的思想统一起来,把自 己代入到作品所描绘的音乐情境中,去体会作曲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对作品有所领悟。音乐 作品大多是虚与实并存的,人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可以借助想象力去体会作曲者的思想感 情。意境是人们在大脑中形成的形象, 人们可以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 部好的乐曲能触动人的心灵,除了它美妙的旋律外,还有一种深层的感情共鸣。在琵琶演奏 的二度创作中,每种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情感的方法,是否能够抓住情感的基调、音乐 层次,深入地了解作品中蕴含的复杂情调和复杂情态,这是演奏者是否能够将作品的精神核 心准确地演绎和表达出来的先决条件。
1.3 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
音乐风格是指音乐类别中各个音乐元素的组合,包括曲调和声、织体、曲式、节奏、音色、速度、力度等富有特色的音乐元素,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会产生不同的时代风格、地域风格、体裁性风格等。当音乐风格相近时, 不同的作曲家对同一音乐语言的使用,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作曲家把自己的人生经历、社会感悟和情感理念都融合在了一起,从而使自己的音乐语言具有了鲜明的个性,并且在演奏者的表演中表现出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作为琵琶演奏的主要部分,演奏者要对作品进行深刻地剖析,掌握整体的音乐风格,并在尊重 和保留原作的主题和特点的基础上,再进行二次创作。要想提高演奏水平, 就必须站在演奏 者的立场上,深入地剖析自己的演奏,抓住演奏与美感表现的相互关系。
2. 表达的构成要素
表达是一种审美的表现形式,它是在将审美感受客观化的有机整体构成后,持续不断地 进行着的一个过程。演奏者用特定的技巧来表现作曲家和演奏者的审美情感和艺术风格, 以 音动人,以情感人。“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低、出入、周疏而 相济也”,这十组相关的表现形式,是古代人们对于表现音乐之美的特定标准。在进行琵琶 音乐语言二度创作时,除了要掌握以上技巧外,还要处理好技术与情感、理性与感性、共性 与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2.1 技巧运用与情感演绎的统一
音乐是一种艺术,演奏者在音乐演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影响着演奏的效果。 要想将琵琶的演奏完美,就必须有一种全神贯注的精神,需要演奏者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集 中在演奏上,并且要有很好的演奏技术。在琵琶演奏中, 技术在情感的表现上扮演着一个很 大的角色,它可以利用弹奏的技巧,将不同的剧情和场景相结合,来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场景, 这就是琵琶的魅力。在掌握了高超的演奏技术的前提下, 演奏者必须在音乐中融入自己的感 情,这就要求对原作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分析,掌握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基凋,并将自己 对作品的内容的理解融入其中,这样才能让作品变得栩栩如生。感情的抒发和技术的完美结 合,是琵琶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也直接关系到演奏的效果。如果演奏者对自己的乐曲没有 一个清晰的认识,没有对自己的演奏有很深的体会,对自己的演奏没有任何想法,就不可能 将一首乐曲完美地表现出来。
2.2 理性体验与感性表达的统一
境由心造,乐由心生。音乐的审美和表现是理性经验和情感表现互相融合的产物, 感性 的表现应该建立在理性的经验之上,在一定程度上,理性经验为情感的表现设定了一定的边 界,这样就不会“天马行空”,而可以在一种均衡的、温和的空间内对音乐进行阐释和表现。 感性是一种认识的直观,如果一个人有很好的音乐修养,那么他对音乐的美就会有一种天生 的判断和感知能力,而且,这种自然的美也离不开理智的引导,如果离开了理性的指导,片面地追求个人的感觉,那么,就会让音乐失去平衡。在琵琶的演奏过程中, 要对速度、力度、强度,以及作品背景、思想等进行合理的理解, 然后,再由演奏者对音乐线条、色彩、虚实、 明暗、气韵等进行感性的推进, 让琵琶的音乐语言达到了理性的经验和感性的表现,从而让 音乐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更加生动,音乐的情感与思想也更加明晰透彻。
2.3 共性把握与个性诠释的统一
音乐语言的诠释是对音乐作品进行再创造,将演奏者特有的观点与个人风格融入其中,演奏者一人是一种复杂、多变的、动态的个体,这就决定了其在表现上具有个性与差异性, 但我们应当明白,这种个性与差异必须建立在原作的基础上,总是以更加贴切、准确地表达 原作为目的的个性化表达。没有个性的音乐是平庸的,没有共性的音乐是混乱的。琵琶语言 的诠释与其他音乐表现形式一样,必须服从共性,尊重共性,把握共性,在共性的基础上发 展演奏者的个性,这样才能赋予琵琶音乐新的生命力,在固定的乐谱中叙述演奏者的内心,这样的内心同时在音乐表达中又与作曲家产生心灵的对话和思想的碰撞,这便是成功的音乐。琵琶演奏艺术是一门审美和表现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它用自己特有的音乐语汇给人们画 一幅画,讲一个故事,表达一种感情。琵琶的音乐优美而又富有灵性, 它需要心和手指共同 演奏,只有“十指连心”,才能将隐藏在音乐中的真情实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审美与表现也 是对演奏者各方面技能和音乐素养的综合考验,需要在扎实的基本功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敏锐的音乐审美洞察力、敏锐的敏感度、准确的把握力、扎实的运用力,将技巧与情感、 理性与感性、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将美传达给观众,让观众感受到琵琶独特的艺术魅力。
3. 结语
音乐表演除了受音乐创作的影响外,还受音乐审美的影响。在当代音乐创作不断突破传 统的同时,音乐观众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 各种 艺术形式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作品的文化特征、音乐风格进行合理的挖掘, 提取深层的精神 内涵和表达元素,并将其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这样的新音响、新理念和新形势下的复合、 多元的审美表现,应该是一个新的方向。在当今审美需求日益提高的今天, 艺术表现形式的 多元化,是一个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 ] 徐媛媛 . 琵琶演奏中常态音色与变化音色的应用分析[J].艺术时尚,2023(11):57-58 .
[2 ] 高莹清 . 探究影响音乐审美的因素及对琵琶演奏的启发[J].黄河之声,2022(6):65-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