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湖派琵琶是我国传统琵琶演奏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在传统琵琶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2008年,琵琶艺术(平湖派)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湖派琵琶由此完成了文化身份的转变。但在非遗语境下,平湖派琵琶的传承面领着传承人缺失、理论体系瓦解、脱离主流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非遗政策对我国民间艺术造成的影响之缩影。本文从平湖派琵琶的起源、发展现状、传承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在此基础上立足于非遗文化政策的视域从艺术表现、人才培养、理论发展等方面对平湖派琵琶的传承现状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非遗;平湖派琵琶;传承;发展
平湖派琵琶是我国琵琶演奏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清末民初时流播于江、浙、沪一带,逐渐成为传统琵琶演奏的重要体系。1957年,平湖派传人杨少彝将平湖派琵琶传入西北,打破了平湖派琵琶的原初语境,同时也改变了平湖派琵琶后来的传承轨迹。时过境迁,如今浦东派、崇明派等琵琶派系均已作为专业音乐院校的必修课程而拥有了系统、科学的传承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传承效果,而平湖派琵琶却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这不仅是因为文化本身的特质,非遗政策以及被非遗政策营造的当代文化语境也在影响着平湖派琵琶的流变。
一、非遗语境的传统音乐身份转换
传统音乐的“非遗化”伴随着该文化要从以往独立自生的文化空间中走向多元化、系统化的文化管理场域,从一种依靠自身存活的状态转换到与其他社会资源和权力的互动中存活。这其中如何确保文化本质和独特性不流失、如何使原生文化与现代文化制度平稳接轨、如何避免文化的“失真”等问题就是文化“非遗化”内涵需要去考虑的。在平湖派琵琶的传承过程中,由于平湖派琵琶自身所附带的文化属性导致当它被纳入非遗体系之后没有得到十分完善的身份转化,从而不能在当今以非遗为主导文化语境中实现良性的发展。在这其中,平湖派琵琶的非遗化发展在与其他琵琶流派相比之下略显被动,虽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其长远的良性发展仍未突破各种因素的限制。在此将对非遗语境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造成的影响展开分析。
(一)身份转换:从“自主文化个体”到“宏观文化资源”
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统音乐项目,在某种程度上结束了“民间”身份,成为国家文化工作的重要关注对象,成为了国家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资本,民间艺人们进行音乐活动的意义与目的也随之变得复杂起来,这是一个从独立自主的原初形态向规范有序的制度形态过渡的过程。“非遗”之前的传统音乐是一个个独立自主的文化单位,音乐活动是派系内部进行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对音乐的认知、传播和接受也仅限于派系内部的互动之中。非遗政策介入使传统音乐打破了自主文化个体的性质,保护和发展音乐遗产也不仅仅再是音乐原初社会的任务,进而成为了国家宏观价值体系构建中的分支。非遗政策的开展一方面是对宝贵民间文化的重审与重塑,另一方面也是延续中华文脉、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新的历史潮流和社会形势推动着传统音乐去寻找并激发它新的价值。
(二)结构转换:从“自主传承”到“互动传承”
在“非遗化”过程中,由于政府政策的介入,人们以往的生活被引入了新的发展元素,传统音乐传承的传统语境被打破,音乐走出原初环境、走向公共视野的窗口被打开了。从结构上来说,“非遗化”以前的传统音乐传承是在派系内部自发完成的,参与其中的人、物质、观念、行为等不会超出派系所认定的文化范畴。而在“非遗化”过程中,由于传统音乐旧有的传承方式无法保证音乐本身能够在一个被现代文化涵化的环境中得到良性的承袭,它急需改变自身以适应新的社会秩序,所以此时的传统音乐传承就不再是派系自身能够完成的工作,而是一种与派系以外的政府机构和其他社会资源展开的互动。政策能够为传统音乐带去系统的管理模式,能够站在宏观的视角去发现传统音乐存在的问题与潜能,并且采取专业的举措对症下药,更重要的是扩大了传统音乐的生存土壤,使其不再囿于原生环境,而是汇入了更具包容性的文化空间。将传统音乐纳入科学的音乐理论研究体系去分析、将传统音乐置于公共的场域去传播和展演、对传统音乐的原生环境进一步完善、对传统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蕴展开剖析等,就是这种互动式传承带来的优势。互动传承使得传统音乐的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事情,不同的社会力量和资源都汇入了传承传统音乐的洪流中。
(三)功能转换:从“个体精神载体”到“国家文化符号”
以文化功能主义的立场来看,“非遗化”的过程使传统音乐从作为个体的精神载体过渡到成为国家综合文化象征的一部分,这个过程扩大了原初文化的语境,使传统音乐在新的传承模式下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意义。传统琵琶演奏技艺的基本功能首先是维持流派内部观念、技法和美学意蕴的统一和延续,它不仅使得各个流派的艺术风格和演奏体系得以巩固和延续,同时也建立并维护着我国琵琶演奏的文化结构。所以在现代制度媒介与非遗视角介入以前,琵琶派系及其演奏活动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使派系内的每个个体通过音乐去巩固统一的风格和文化精神,并成为每个人身份认同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前文所述,音乐“非遗化”使得音乐的活态传承不再是艺术个体独自履行的任务,而是成为了政府机构和其他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事务。传统音乐从作为一种文化主体转化为了政策实施的客体,它是更大的社群—国家的文化复兴与文脉延续能够深刻落实的保障。在此情况下,传统音乐被赋予了新的功能,那就是成为国家的文化符号,它要参与到宏观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来。
非遗给予了传统文化第二次生命,同时,也将非遗传承文化卷进了由政府、学者、媒介共同搭建的非遗生产场域,这个场域充满了互惠与博弈。平湖派琵琶目前的传承活动已经成为非遗项目开展的一部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不对平湖派琵琶作出清晰的文化定位。无论是身份转换、结构转换还是功能转换,平湖派琵琶目前都要结合着非遗政策的诸多特殊性去看待。我们不能脱离政策去构筑空中楼阁,要深入其当下的传承结构中去分析问题,方能对平湖派琵琶作出准确、深刻的展望。
二、平湖派琵琶传播现状以及成因
平湖派琵琶自20世纪50年代在陕北展开传承活动方面的突破以后,一直有着自己的发展模式和传承方式,当平湖派琵琶的传承中心回到江浙沪一带以后,其传承的语境又面临着新的局面。在这过程中,平湖派琵琶由于多种社会条件和自身因素的限制,存在内生动力不足、技法不易传习、缺失群众基础等多方面的传承问题。
(一)文化内生动力不足,传承主体延续出现断层
演奏者是平湖派琵琶实现文化传承和开展非遗工作的主体,如果无人能够掌握平湖派琵琶独特的演奏技法,它就丧失了其活态存在的基本条件,我们就无法保证传承活动的根基是稳固的。而且,如果传承人不将演奏技法加以传授和普及,或者学习者无法全面掌握整个技法系统,那么传承活动依旧无法突破困境。
在汪派、浦东派、崇明派等派系的传承传承活动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科学的传承体系,不仅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开设了专业课程,而且在社会流变中也有着深刻的群众基础。相较之下,平湖派由于近五六十年来的传承轨迹始于杨少彝在陕北时期奠定的文化基础,其研究和发展的核心地域远离琵琶的原生环境。而江浙沪一带是琵琶流派产生、演变、传播的重要文化圈,平湖派在发展过程中未能充分地与当地的文化环境结合,故在江浙沪一带的影响力较其他琵琶流派而言较为薄弱。如今,平湖派传人谱系中的代表人物多已年过八旬,何明威老师、曾庆蓉老师为1938年生人,朱大祯老师为1939年生人,李健正老师为1940年生人,刘西峰老师也已80岁,能够维持平湖琵琶演奏的有生力量已经势衰,而年轻一代对于平湖派琵琶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还有待提升。平湖派琵琶迫切需要专业的掌门以及热爱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学者作为内生动力去推动其活态传承的持续。
有研究显示,目前很多学生对平湖派艺术流派的不了解和不感兴趣,是因为没有媒介可以让他们熟知流派音乐的风格特色。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传播量小。平湖是浙江嘉兴市的县级市,交通和人流远不足可以长期维系一门艺术的传承;第二,传道者少。在平湖界内,仅有数人去教授平湖派音乐,一旦教授人空缺就会发生断代;第三,受众面不足。在一所小学范围内,招收相关专业的学生,暂不谈招收的学生演奏水平如何,一旦进入较高年级,学业的压力迫使课程很难继续维系。一门艺术的传承,仅靠一批业余学习的孩子去继承,仅仅掌握相关技巧却不理解平湖派的艺术真谛,这条路应该是艰难的。
所以目前由于平湖派琵琶自身的传承发展与我国传统琵琶艺术的主流趋势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导致平湖派琵琶在适应非遗语境的时候出现了内生动力不足的困境。
(二)理论体系有待完善,演奏技法不易教习
器乐演奏的技法是使该音乐能够以具象化的形式呈现的根本保障,它使听众可以完整地感知到乐音信号和音乐形象,从而能够对其进行鉴赏、分析和传播。而且很多关于器乐的美学意蕴或者文化内涵都会较为集中地蕴含在演奏技法中,可以说这是使音乐艺术能够实现活态传承的基本条件,任何一位音乐艺术的传承人都必须对它所从事的音乐活动有着十分娴熟的技巧,才能够去胜任非遗传承的重任。
相较于其他琵琶派别,平湖派琵琶的演奏技法也是使其难以大范围传播和教习的关键原因。平湖派琵琶不仅指法繁多,且拥有属于自身独特的指法,例如“拿按”“蝴蝶双飞”等,平湖派传播的困扰之一或许正是由于其中的指法特别,需要更加专业的教学与心无旁骛的练习。《古谱今译》中有详细的对平湖派演奏技法的介绍。并根据朱老和杨少彝的传谱中指法的记录发明了一套与传统指法的平行指法来详细地标记平湖派的演奏技法,现在通常的琵琶演奏指法是杨荫浏通过对传统流派的指法整理而来的。另外,平湖派有很多指法是从古琴指法上记载而来,其演奏思维和记谱规则都相较于其他琵琶流派而言更加深邃和复杂。随着20世纪杨少彝先生的离世,平湖派琵琶就面临着缺乏详细的识谱方法的传承危机,给传承造成了极大的阻力。如果没有翔实的记谱法和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会使得平湖派琵琶的传承不能突破师徒传承的局限,传承人在教习过程中不能完全脱离面对面教习的模式去表达完整的演奏技法内涵,这使得传习对象的数量和传习效率十分有限。加之纷繁复杂的技法,人们对于平湖派琵琶的接受程度会因此降低。
(三)音乐曲高和寡,逐渐缺乏群众基础
目前,我国很多传统音乐文化由于在传统社会的思潮和时代氛围中产生并发展,使得它们在当代的传承活动不得不去为之搭建一个特殊的语境以符合其文化特质。在充斥着“不可定义性”的后现代社会中,传统艺术想要去实现活态传承的空间无疑是被边缘化的,它意味着人们应该去打破现代生活的思维定式并且培养一种与传统音乐文化相匹配的审美习惯。这不仅是平湖派琵琶面临的传承问题,也是我国诸多传统文化正在经历的境遇。笔者认为,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传统艺术在当代已经渐渐脱离最初它产生的语境,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核已经不再是一种对当下社会生活的直接映射,转而变成一种对历史文化底蕴的追溯,这使得传统艺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变得十分微妙,这影响着人们对待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态度。
平湖派琵琶有着潇洒高逸、清爽不凡的音乐性,音乐进行中的情感波动十分微妙,这是平湖派琵琶艺术独特性得以彰显的部分,也使得平湖派琵琶在艺术感官上区别于其他琵琶流派。一定程度上来说,平湖派琵琶这样的美学意蕴不能脱离其历史文化内涵,更不能脱离对琵琶演奏技法的认知,这使得要体会这份美学意蕴就不得不去培养对平湖派琵琶系统化的感受能力,这无疑增加了鉴赏和学习所需要的成本。而且在充斥着现代艺术精神的社会中更是难以心无杂念、一以贯之地去落实和巩固对平湖派琵琶的认知。这导致在传统音乐中的“粉丝”很少,即使仍有少部分听众能够体会并追随平湖派琵琶,但它与广大受众的审美矛盾始终难以破除,音乐中的娱乐性也难以被大众所接受,导致自新中国成立以后针对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专业研究调查很少,其传承也是稀稀落落,这样的平湖派琵琶明显与大众文化生活脱节。
三、平湖派琵琶非遗化发展的展望
(一)完善理论体系和传承制度
建立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和传承模式无疑是传统艺术纳入非遗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它为原先松散自由的艺术活动提供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规则和管理依据。并且这能够使传统艺术脱离对艺人个体的强烈依赖,打破师徒传承、口传心授的僵局,通过理论中介去开展更大范围的推广和传承。所以在平湖派琵琶的传承案例中,笔者认为应该首先对其理论体系和传承制度进行展望。
平湖派琵琶艺术自清代李氏五代(后由李其钰、李芳园父子集大成)起始,接续华秋苹《琵琶谱》(俗称《华氏谱》)开启的南北交汇、兼容并蓄、规范记谱的传承范式,从中国传统音乐和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以丰厚的积淀、广泛的交流和教学演奏实践为基础,孕育创编出诸多题材深刻、结构完备、技法丰富、乐句优美的大型琵琶套曲。1895年刊印出版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的十三大套琵琶曲,是明清琵琶艺术发展高峰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今演奏的诸多“古曲”的实际源头。但由于平湖派琵琶十三首,目前还有部分没有音响资料、无人完整演奏过、几乎失传的曲目,所以当下对教育理论的完善应首先整理平湖派琵琶作品集和相关记谱法文献,使平湖琵琶的音响信息、演奏技法、音乐内涵等能够凝固在具象化的文献资料中,并通过这些文献资料实现固态传承。
其次,我们应该结合史料中对平湖派琵琶的相关论述,在当代传统艺术复兴和人文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学术立场上建立平湖派琵琶的理论体系,完善其在艺术、历史、社会、美学等方面的内涵。只有这样,平湖派琵琶才能更行之有效地与当代艺术展演活动和艺术研究活动接轨,才会有更多的目光聚焦于讨论平湖派琵琶的发展和传承问题。
(二)嫁接音乐学院课程,为传承活动提供稳固平台
对于一个流派能否传承,能否为其搭建良好的传承平台、能否充分营造传承和展演的氛围是十分关键的。当年杨少彝以西安音乐学院作为一方平台,不仅使传承活动有深刻且稳固的学术环境作为支撑,更能够吸引并接纳其他有价值的的发展思维,社会影响力就会有极大的提高。目前,平湖派琵琶除了在传弟子为朱大祯及其弟子以外,并未有其他显著的平湖派大师活跃于该文化圈层内,各大音乐院校或者研究机构更是对平湖派琵琶的具体情况关注甚少。然而,与高校产生联接是使平湖派琵琶迅速活跃并催生研究成果最行之有效的方式,这可以使其充分结合传统艺术的学术前沿构建文化传承的规则和发掘平湖派琵琶自身的艺术魅力。
如前文所述,艺术平台是流派艺术传播的关键,平湖派琵琶之前一直扎根于西北土地与西安音乐学院紧密相连,若能将平湖派琵琶系统教学与音乐学院课程相结合,将学术研究和音乐实践相结合,借助高校优良的师生资源和学术环境,必然会让平湖派琵琶从技巧演奏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成为现实。这是使平湖派琵琶“教学系统成体系、音乐研究有系统、琵琶演奏有传人”的重要举措。
(三)创造传承的内生动力,提高在学术和社会活动中的参与度
艺术发展始终无法脱离以人为核心,无论是从演奏活动还是学术研究活动来看,对平湖派琵琶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始终是其非遗传承的关键。但是目前平湖派琵琶无论从教习还是研究层面都没有足够的后继力量,仅有个别的平湖派琵琶爱好者,从整体上来说缺乏学术研究和教学演奏的专业团队,这也是制约平湖派琵琶发展的重要因素。想要扭转这一局面,唯有打破传统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丰富教育内容,让其与时代接轨。在此基础上,留住现有人才、提高现有人才水平、对现有人才进行再教育。此外,可吸收地方文化工作者、民间兴趣爱好者融入队伍,成为独立的团队,深刻落实在群众基础中收集资料,做调研,确保平湖派琵琶艺术研究的全面性与完整性。
建立传承基地、召开全国性的论坛、加强在学术领域的传承,平湖派琵琶接下来的发展,需要与平湖市政府紧密相连。可以平湖市为基点,向全国范围内辐射平湖派琵琶的交流信息,政府重视文化传播板块,会将平湖派琵琶打造成全新的文化品牌。建音乐村、全市普及琵琶课程、组织平湖派琵琶鉴赏音乐会,将平湖派琵琶深入到每一位市民的心中,成为平湖的文化骄傲。针对平湖派琵琶艺术开展的集中化、规模化、高标准、高规格的业务进修,由专业音乐院校主办、通过人才培养的形式进行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人培养至关重要。音乐文化传播,其总要之处在于“人”,有人关注,才会有传播和交流。举行琵琶文化论坛,让珍贵的平湖派琵琶有传人,有欣赏的人,有研究的人。平湖派琵琶的传承离不开音乐家,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新生力量去补充、去充实。建立传习所,让平湖派琵琶艺术家有一定的传习基地,保障新秀的培育场所,这对文化传承至关重要。
建设专家团队实则是在为平湖派琵琶的传承发展创造充实的内生动力。结合前文所述,在对理论体系构建和传承平台搭建进行展望时,不能忽略参与其中的人才建设问题,只有确保平湖派琵琶被纳入当代人们的学术研究和群众文化生活的体系,并且时刻保持着充分的活力和创造力,平湖派琵琶的传承发展问题才能拥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四)拓宽艺术表演形式,激发传统艺术在当代的潜能
如前所述,传统艺术在当代传承面临着与现代社会以及现代艺术语境相抵触的困境,所以传统艺术如何实现现代化转型、如何与当代语境相结合去改变自身、如何在保证传统艺术精神不被解构的前提下突破形式上的束缚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艺术的时空氛围等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问题。在平湖派琵琶的传承活动中,复杂繁多的演奏技法无疑是影响琵琶艺术去实现这种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因素,但这又恰恰是平湖派琵琶不可被替代的文化特质,所以我们应该在这其中去讨论新的发展路径。
一方面,是将平湖派琵琶乐曲进行二度创作、将更丰富分音乐语汇融入其中,通过扩大乐曲本身的表现力去丰富平湖派琵琶的文化内涵。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将平湖派琵琶的乐曲用更多的乐器表现形式去呈现,也可以将平湖派琵琶的演奏技法扩展到其他乐器上去表现,从而打破琵琶演奏的局限,实现音乐本体层面的互通。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平湖派琵琶的表演体系去表现当代社会的精神内涵。非遗传承的精神实质是延续民族的精神文脉,我们理应立足于这样的认知层面去对当代文化精神作出传统化的阐释。不论是内容的采纳还是形式的运用,当平湖派琵琶的音乐语言参与到当代精神内涵的表达和传播过程中时,无疑会使当下的社会呈现出更深刻的多元性。
无论是用当代语境重塑传统的艺术内涵,还是用传统的形式展现当代精神的多元化,都无疑是拓宽平湖派琵琶艺术表现形式的行之有效的举措。只有敢于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产生碰撞和磨合,我们才能看到平湖派琵琶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可以激发出怎样的潜能,从而及时地去除那些阻碍它良性发展的限制因素,让其重获新生。
结语
平湖派琵琶的传承问题映射着传统艺术在当代如何寻求新的生存发展之道,它是我国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碰撞的缩影。当我们努力想把承载着中华文脉的古老记忆延续下去的时候,会因为难以在这个充斥着资本与信息的时代找到合适的安置地而感到惋惜,我们会因此从自身的精神世界开始去一步步为这份记忆搭建一个庇护所。我们在保护它的同时又无法否认我们确实已经脱离了传统文化的原生语境这一事实,从而使得对传统艺术的生存观照慢慢地被推向了社会边缘。非遗政策的到来无疑是在消解这种边缘化,这一方面使文化遗产能够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实现续存,并维护了其凝聚在人民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活态性。但另一方面,由于非遗制度是以第三方身份介入了文化的自主发展,政府与传承人在以一种标准去调配和组织多个文化单位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面对着很多实际的困难。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制度的互通问题?如何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消极与积极的二元因素?如何确保传统文化在成为非遗项目之后真正能够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和全新的活力去传承和发展?这个过程不仅要保全文化本身,更要能够对新时代的精神内涵作出应有的阐释,惟有兼顾这两方面的意义才能使传统艺术实现良性传承。杨少彝曾说过平湖派琵琶艺术要采取“古法之佳者守之,垂危者继之,不佳者改之,不足者增之”的原则来解决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即通过借鉴和创新,让音乐的传承得到新生。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平湖派琵琶艺术将会迎来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1]石洋.自西安音乐学院建校以来平湖派在我校的发展[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6.
[2]张璐.探究琵琶的重要指法——轮指[J].大众文艺,2011(03).
[3]乌日娜.任鸿翔琵琶艺术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4]左霂婧娘.平湖派琵琶独奏曲室内乐作品编创研究--以《青莲》《霓裳曲》为例[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6.
[5]吴蓉.琵琶江南五大流派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8.
[6]章红艳.《塞上曲》源流[J].音乐研究,2002(04).
[7]石洋.三十余年来平湖派琵琶艺术述评[J].音乐探索,2016(03).
[8]刘德海.流派篇[J].中央音乐学院,19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