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由于西方国家音乐演奏技巧的介入,不仅提高了琵琶的表现力,还提升了琵琶的音质效果,因此,导致琵琶演奏的部分传统演奏技巧面临着遗失的风险,为了让琵琶艺术得以更好的传承,则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有效实现琵琶艺术的传承。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琵琶艺术传承传统回归的意义、现状、问题等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对琵琶艺术传承中传统回归提出了有效策略,以期为音乐教师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多视角下;琵琶艺术;传承;回归引言
琵琶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乐器,也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化,琵琶艺术也受到了冲击。然而,在多视角的影响下,琵琶艺术正在经历一次传统的回归。琵琶艺术传统的回归对于传承和发展琵琶艺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的意义。实施琵琶艺术传统的回归需要加强传承和教育、扩大影响力和传播范围、融入现代商业文化等多种策略的综合实施。
一、琵琶艺术传承中传统回归的意义
琵琶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视角的影响下正在经历传统的回归。这种回归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发展琵琶艺术,也有重要的意义和实施策略。首先,琵琶艺术传统的回归能够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琵琶艺术在回归传统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以此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其次,琵琶艺术传统的回归也有利于琵琶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传统的琵琶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但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通过回归传统,挖掘琵琶艺术的传统之美,并将其融入到现代音乐中,能够使琵琶艺术更加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性,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学习,推动琵琶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最后,琵琶艺术传统的回归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实施策略。首先,需要加强对琵琶艺术的传承和教育,培养更多的琵琶艺术人才。其次,可以通过举办琵琶音乐会、演出和比赛等活动,扩大琵琶艺术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此外,还可以将琵琶艺术融入到现代商业文化中,推出一些具有商业价值的作品和活动,进一步推动琵琶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二、琵琶艺术传承中传统回归的作用
首先,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看,琵琶作为中国古典音乐中的重要乐器,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许多琵琶艺术家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古琴曲谱,重新挖掘琵琶艺术的传统之美,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其次,从教育和传承角度来看,近年来,许多琵琶艺术家和爱好者开始积极参与琵琶艺术的教育和传承工作,致力于将琵琶艺术传承给更多的人。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他们尝试将传统的琵琶艺术融入到现代音乐中,使之更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性,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学习。最后,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随着文化消费的不断升级,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琵琶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追捧。一些琵琶艺术家也开始将琵琶艺术与现代商业文化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商业价值的作品和活动,进一步推动了琵琶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综上所述,从历史文化、教育传承和市场需求等多个角度来看,琵琶艺术正在经历一次传统的回归。通过不断挖掘和发掘传统之美,将其融入到现代音乐中,琵琶艺术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三、琵琶艺术传承中传统回归的问题
首先,传承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由于琵琶艺术传承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加之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琵琶艺术本身的专业性,使得琵琶艺术的传承变得越来越困难。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社会的琵琶艺术表现形式、审美趋向已经与传统的琵琶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区别。传统的琵琶艺术在表现形式、演奏技巧等方面与现代社会的观众的审美需求相差较大,传统的琵琶艺术在演奏和表演上更加注重内涵和意境的传达,而现代社会的观众更加注重视觉效果和娱乐性。因此,在传承中回归传统的琵琶艺术的同时,也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点。其次,琵琶艺术传承中传统的回归需要在教育和市场的两个方面进行协调。在教育方面,需要在琵琶教育中注重传统琵琶技法、历史渊源的传授,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市场方面,需要寻找新的表演形式,探索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琵琶艺术表演形式,注重与现代市场需求相匹配,提高琵琶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竞争力。再次,传统的琵琶艺术传承需要加强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交流和融合。传统的琵琶艺术在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交流和融合中,可以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优秀表演技巧和演出经验,提高琵琶艺术的表现力和演出水平,同时也能够拓宽琵琶艺术的表现领域和观众群体,丰富琵琶艺术的内涵和外延。最后,传统回归可能会导致琵琶艺术的僵化和缺乏创新。虽然传统回归可以保留琵琶艺术的传统韵味和特色,但同时也需要琵琶艺术家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使琵琶艺术更具现代性和创新性。此外,由于琵琶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较为有限,可能会导致琵琶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总之,琵琶艺术传承中传统的回归虽然重要,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琵琶艺术家们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解决,推动琵琶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四、琵琶艺术传承中传统回归的有效策略
对于当前琵琶传承现状而言,很多音乐专业人士以及教师已经意识到了传统回归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回归过程中大多还停留在理论内容之上,如何有效实现琵琶艺术传承传统回归目标,还需要艺术传承人员以及音乐学家的共同努力,具体实现传统回归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传统琵琶形制在比赛中和传承中的回归
现阶段琵琶在演奏过程中主要选用十二平均律,具有方便转调,演奏和弦等优势,对于演奏西方音乐作品也可起到良好的效果。也正是因为十二平均律在民族乐器中的普遍运用,致使传统音乐中的律制被同化。以《塞上曲》《月儿高》传统乐曲作品为例,这两首曲目是汪派琵琶大师卫仲乐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演奏的,都是以C宫羽调式为主,这两首曲目中的DOT和SOL两个音调略微偏高,并且在录音里面的三度章程和大二度课程中,聆听起来与现代琵琶演奏有所不同,但是其中的韵味依就饱满感人至深。如果运用西方音乐的标准来评判,则会认为这位音乐大师在演奏技巧上和音准上是有问题的。其实不然,因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所使用的琵琶大部分是四相十三品,律制所采用的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广为流传的十二律,并非是西方国家音乐体系的十二平均律,因此,琵琶高音上的不同可能是因为律制造成的。这也充分说明了西方乐器可以演奏中国的作品,却很难演奏出中国音乐的独有韵味。由此可见,这并不是乐器的问题,而是律制运用的不同。如果想要更加完美的演奏出悦耳的琵琶乐曲,则建议在实际演奏过程中,采取两种律制共同运用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可以会在音乐界产生一定的争议,但是在我国传承传统琵琶艺术方面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在琵琶艺术未来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有效实现传承。
(二)传统琵琶乐曲在演奏技法的回归
目前,无论是社会上的艺术培训机构,还是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对琵琶技巧的学习大多是来自于多位教师的教导,以致于不同流派琵琶演奏单线技法面临着遗失的危险。例如:传统琵琶流派中极具代表性的下出轮,其在开始运用的时候就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特别是在上出轮出现之后轮指的形态基本定型,下出轮才逐渐被人所遗忘。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刘德海行生对《霸王卸甲》进行了改编就运用了下出轮,以此得到了全新的音乐效果;当刘德海行生创作《老童》和改编《陈隋》这两首曲目的时候,为了能够为在家呈现完美的音响效果,也采用了下出轮。由此可见,下出轮在当前琵琶演奏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上出轮相比较而言,下出轮的的音质效果较为柔和,更加适用于文板曲目的演奏。当乐者在演奏武曲时,下出轮的演奏效果比上出轮的还要好。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可以将两种演奏技巧混合在一起,将两者之间的不同风格相结合于演奏之中,不仅可以有效实现对琵琶艺术传统技法的传承,也体现了琵琶艺术现代的优化与创新。
(三)传统琵琶乐曲在教育上的回归
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化,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所以知识掌握情况也各不相同,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如:性格、兴趣、能力等,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如:一对一辅导、小组教学、分层教学、情境教学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琵琶演奏技巧和表现能力。现使用琵琶演奏教材:《诉》《草原小姐妹》。主要教中学生的琵琶协奏曲的教学探析《诉》、《草原小姐妹》是现在中学生比较常用的琵琶协奏曲,它们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演奏技巧,也是中学生学习琵琶协奏曲的重要教材。以下是这两个曲目的教学探析:琵琶名曲《诉》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吴厚元先生,于1983年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素材创作的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这是一首充满抒情色彩的曲子,其演奏技巧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首琵琶独奏曲节奏多变、旋律优美、时快时慢、强弱交替,看似波澜不禁,实际上暗潮涌动。为弹奏者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也是琵琶作品中的代表之作。学生在弹奏时应注意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表现力。在琵琶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训练方法:(1)调弦和左手基本技巧的训练。学生需要掌握琵琶的正确调弦方法以及左手按弦、滑音、轻拂等基本技巧。(2)加强学生右手的技巧训练。《诉》的右手演奏技巧较为复杂,其中包括了泛音、颤音、旋律线与和弦的同时演奏等技巧。学生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来掌握这些弹奏技巧,学生通过情感表现来传达曲子的内在情感,以此来提高演奏的艺术性。针对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教师可以开展琵琶艺术欣赏课程,让学生了解琵琶音乐的历史、演奏技巧、曲目风格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让学生通过欣赏、分析和感受经典的演奏作品,逐渐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在曲目选择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水平,选择适合的琵琶协奏曲进行教学。同时,引入不同风格和难度的曲目,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琵琶音乐,丰富他们的音乐经验和表现能力。针对基础练习,教师可以设置琵琶演奏基本技能练习,如正确的琵琶握法、指法、音阶练习等,让学生逐渐掌握琵琶演奏的基本技能,为后续的演奏奠定基础。《草原小姐妹》是一首由徐振羽编曲的蒙古族民歌,被改编为琵琶协奏曲,成为了中学生学习琵琶协奏曲的重要教材。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学生需要掌握曲子的基本节奏、曲式结构和音乐形态,以便在演奏中准确把握曲子的整体感觉。(2)学生需要掌握琵琶演奏的基本技巧,如调弦、指法、轻拂等,以及演奏技巧如颤音、轮指、指甲弹奏等。(3)强调曲子的民族特色。《草原小姐妹》作为一首蒙古族民歌改编的琵琶协奏曲,需要强调其民族特色,加强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提高演奏的艺术性。为了提供实践机会,教师可以组织琵琶演奏比赛、演出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展示他们的琵琶演奏技巧和表现能力。同时,邀请一些著名的琵琶演奏家进行指导和演出,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优秀的琵琶演奏家和经典演奏,以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
结语
我国琵琶艺术传承的重要途径是传统回归。我国教育部门应意识到琵琶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应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琵琶传统演奏技巧讲授于学生,让学生在运用新的演奏技巧的同时也要学习传统演奏技巧。想要实施琵琶艺术传统的回归,则需要加强传承和教育、扩大影响力和传播范围、融入现代商业文化等多种策略的综合实施,从而推动琵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琵琶艺术健康稳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纪元.琵琶演奏艺术的历史沿革、传承与创新探索[J].黑河学院学报,2022,13(09):147-149.
[2]马小航.关于琵琶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04):57-59.
[3]孙英赫.多视角下谈琵琶艺术传承中传统的回归[J].北方音乐,2015,35(11):160+163.
[4]赵正巍.多视角下谈琵琶艺术传承中传统的回归[J].大众文艺,2013(14):142-143.
作者简介:杨敏(1978.03-),女,汉,江苏江阴人,上海市黄浦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本科,中学一级,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琵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