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烟雨江南——吴玉霞与艺苑学者·琵琶名曲音乐会”在中山音乐堂举行。作为民族音乐的领军人物,尽管已年过花甲,但手持琵琶活跃于各类舞台、讲台依然是吴玉霞艺术生活的常态。也因此,她的艺术呈现与思考始终跃动着蓬勃风华与宽广视野。这场音乐会亦然。八首作品中既有经过多场次磨砺的《春江花月夜》《云影》,也有前不久刚由吴玉霞首演的新作《天心弦歌》,以及由她与艺苑团队再作编配的民族室内乐《游园惊梦·皂罗袍》;琵琶、低音琵琶、笛子三重奏《烟雨江南》;琵琶与箜篌《反弹琵琶伎乐天》;琵琶协奏《第二琵琶协奏曲》、齐奏《柳青娘》等作品。演员阵容上延续既往惯例,不仅特邀与之在舞台并肩和鸣多年的“艺苑国风”艺术家:著名箜篌演奏家吴琳、二胡演奏家刘蕾、钢琴演奏家陈疏赢联袂演绎,还结合对民乐教育怀揣的憧憬与考量,邀请业余习琴者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民族器乐表演艺术研究专业在读博、硕士;访问学者担任助演。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言,为文有“文心”,一场音乐会的策划与演绎后亦有“乐心”。“面对大众时,职业音乐家应给大众带来什么?”是业界经常探讨,也是在策划“打开艺术之门”这一普及类品牌活动时应首要思考的。顺从大众既有的民乐口味,还是作专业引领常常是探讨所纠葛的两极。其实,大众口味或是专业引领,其内涵都较为抽象,且具有较大个体化差异。如果越过概念的缠绕,回到艺术实践中看,比方法论更重要的,也许是贝多芬写在《庄严弥撒》手稿上的那句“出自心灵、到达心灵”,以心印心是艺术表现与接受的终极目的。一如吴玉霞在导聆中一再强调的:希望传递一种心境、情境。演绎者和聆听者的磁场共鸣是她始终希望通过艺术表达实现到。那么,何以共振?“用心用情”是她倚信的基石,也是跃现在音乐会演绎中的特点。
如同《春秋》深情慢板段在听众心中留下的袅袅余韵,《天心弦歌》的主题旋律也有这样的绕梁能量。吴玉霞曾说,希望观众走出音乐厅时,头脑中能有一段留得下的旋律。于是在《春秋》的创作过程中,与作曲家唐建平商量,在大量的技术片段中加入相对静态、雅致的慢板。与著名艺术批评家尼古拉斯·伯瑞奥德提出的“艺术实践的本质坐落在主体间关系的发明上;每一件特殊的艺术品都是住居到一个共同世界的提议,而每个艺术家的创作,就是与这世界的关系飞梭。”异曲同工,这样一种关照大众聆听感受的考量所构筑的,亦是与听众内在世界连通的心桥。《天心弦歌》的主题旋律在心中留下印记一方面来源于作曲家刘长远多年来的沉潜酝酿,他曾谈道,这段旋律不是这首作品创作的时候才诞生,而是在心中徘徊了许久。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吴玉霞的二度创作。具有较强抒情性的主题旋律在乐曲中反复出现,结合不同的结构位置,吴玉霞运用轮指、反弹、满轮、扫拂等多种指法虚实结合,让短小的主题释放出或是独怆然而涕下、或是天心百年纳遥吟俯畅的丰富语义,扩展出游刃于个体与时代、故日与今朝之间的表达张力,颇有“芥子纳须弥”之感。此外,以《春江花月夜》为代表,可见吴玉霞在文板类乐曲演绎上的深厚底蕴,以音乐的意蕴情致为根,用近乎极致的细腻追求镌绣入微音韵、追求音色的纯净度,淬炼出了演奏《春江花月夜》时运指即诗意的境地。这样的功力也体现在《天心弦歌》开篇慢板的演绎中。此处右手的指法全为单弹,在对这一技法的处理中,吴玉霞格外注意发音位置。琵琶右手发音分“上中下”三个点位,她将大部分触弦位置都设计在了音色柔润的“上“处,以此贴合乐曲的悲婉基调。单弹是点状发音,但乐句的表达中是隐伏着连贯线条的,如何串点成线是难点。吴玉霞在演绎中运用“重左轻右”的艺术理念,在左手上做了大量文章,用点后揉弦、绰、注等技法润饰余韵。如是功效一方面增强了点与点间的连贯性,一方面,润腔技法本身也是情感性技法,因此,串联起粒粒单音的亦是心的弦歌。此次音乐会特将首演的民族管弦乐版改编为了钢琴伴奏版,对比聆听,可见钢琴家陈疏赢在编配上做了一些旋律性补充和结构性铺垫,托举着琵琶在浅吟和激越间流转。加之他因舞台反馈而迸发的饱满激情,使得其伴奏既深情又不失乐队般的开阖张力。值得一提的是,为促进优秀作品的传播,音乐会对《第二琵琶协奏曲》也作了编配。这首乐曲原本只有交响乐队版,钢琴家陈疏赢以此为基础,作了全新再编,此次演出是这首作品的钢琴版首演。
音乐会上,吴玉霞还带领艺苑学者和琴童上演了多部作品。30多年来,她对于这方舞台的定位,从不限于琵琶表演,还注入了美育滴灌的希冀。本次参演的两位琴童跟随其习琴多年,教授琴艺之外,吴玉霞更希望通过琵琶艺术达成的,是对人的塑造。在导聆中她谈到基层教师樊娟彤与她的互动,以及对登台展示的向往。从樊老师发送的日常排练视频中,吴玉霞欣喜于学子的进步。为鼓励老师能够做好琵琶基础教育,学生能够坚持习琴,并从中获得滋养,吴玉霞特意为每位学生写上了“贵在坚持”的箴言,还送上了她编著的、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琵琶技术技巧练习三十八首:指尖上的舞蹈》。从中可见她对基层民乐教育与传播的切实关注。2010年起,吴玉霞开始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民族器乐表演艺术研究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随着身份的转换,“打开艺术之门”也成为了反哺专业教育的应许之地。她有心用从笔端到指尖、从书斋到舞台的多种路径加强学术研究与舞台表演实践的现实关联,用扎实的实践反哺理论研究,促成两者的互补和融通。而学子们也逐渐在一次次发声中,逐步领悟着民族器乐表演艺术之声、形、意、韵,以及琴房空间、舞台空间;二度创作、磁场共鸣等多个核心学术点的丰厚意味。
仁人志士皆有大情怀。杜甫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理想,王光祈有“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使中国人固有之音乐血液,从新沸腾。”的灿然愿景……90年代至今,与30多年坚持的并存的,是吴玉霞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赤诚情怀。它是创造美、是传扬美、是播种美。随着艺术经历和身份的丰富,这份情怀也逐渐积淀为丰沛的文化壮心,和那些击扬出心灵共振的乐音一样,它是扣人心弦的,也是意味深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