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班在杭成功举办,各位专家教授的讲座、对谈、研讨、调研、音乐会都给予我们启发和感悟。田青老师讲授的“两个结合与中国人的音乐”令我印象深刻,老师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归纳为“儒释道三根支柱”以及“精英文化、民间文化两层楼”。强调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我们作为音乐文化传承的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现代社会的精神支柱。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是深受儒释道思想影响的、强调人心天地自然内在联系的一种艺术思想载体。而音乐作为音声载体,其美学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声音本身的内涵与质感,更体现在它背后的哲学思想和情感表达。《礼记·乐记》中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耐动,放行于声”。“先王之制礼乐也,非特以欢耳目极口腹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行理义也……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在这最早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中,音乐被视为源自于人内心的自我意识,人心受外界事物所影响产生波动,因而通过声音所表达。“仁声”在面向民众的接受度相较于“仁言”更具说服力,也说明“乐教”本身赋有着极其见效的社会教化功能。
中国传统音乐自古以来便被视为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古代宫廷中的雅乐,还是民间的吟唱,都充满了情感的寄托。儒家思想强调音乐是“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音乐能够调和人心,启发道德情感。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音乐成为了个人情感与社会伦理之间的桥梁。而乐的产生也并非简单的声响堆砌,而是源自于人内心的精神世界。与西方音乐美学注重直接性的情感表达不同,中国传统音乐则强调情感的内敛含蓄。外显的技巧为辅,通过起伏的音调、急缓的节奏、强弱的力度、张弛的气息等元素微妙的变化,传递出音乐背后所蕴含的。
古人讲求音乐的情感表现要恰到好处,既不能过于张扬,也不能过于沉寂。这体现出音乐内在的“道”,即与宇宙的和谐。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味着“道”是万物的根源,是一种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力量。一种文化形态成为习俗,演变成为传统,便昭示了其所属民族的文化内核和普遍意志。如古曲《阳关三叠》就以“三”为特色,也以“三叠”而闻名。之所以采用“三”叠,而非以其他结构出现,正是“三”这一数字蕴含的中国文化中独特的美学品格。“三生万物”,就以“三”寓“多”,通过虚指将世间万物囊括于“三”之中。亦或是《易经》中的“三为大”,天、地、人也恰恰通过“三”这一数字被指涉。“三”在传统文化之中的含义不仅限于数字,更是对无穷无尽的玄妙象征。音乐中“道”思想体现在多方面,尤其是在对音律的把握上。音乐是天地之“道”在声音中的体现,音符高低长短轻重急缓都与自然的节奏相呼应。因此音乐中的“道”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和谐,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共鸣。其通过音符传达情感,更通过深刻的哲理和自然法则,影响着听者的心灵。这种音乐的“道”能够引导人们超越个人的局限,达到与自然、宇宙相合的境界,让音乐成为人与天地、人与心灵之间的一种沟通与和谐。
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音乐与天地自然的关系被视为极为重要。在《礼记·乐记》中提到,“天生德合,地生物,各得其和;天生音,地生乐”,这一思想表明音乐与自然、天地是紧密相连的,音乐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反映了天地的和谐美。道家哲学对音乐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思考,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需遵循“道”的法则,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同样应当顺应自然法则。在道家的视野中,音乐的产生与“道”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仅反映了人类的情感,也在无形中表达了天地间的自然之道。
在自然的对照中,中国古代的音律体系五音与自然五行也相对应,形成了一个自然与音乐的镜像。在这一体系中,宫、商、角、徵、羽与金、木、水、火、土互为对照,这种设定并非单纯的抽象关系,而是古人从自然现象中总结出的规律。“宫”对“木”:宫音在音阶中代表了稳定和起始,木在五行中代表生长和向上的力量,宫音是五音中的主音,作用类似于木的生长性。“商”对“火”:商音紧接宫音具有较强的变化性,火在五行中代表光和能量,商音有激动、向上的性质,类似火的旺盛和激情。“角”对“土”:角音在音阶中具有张力和平衡感,土在五行中代表稳定和承接,角音与土的包容性和过渡性相像。“徵”对“金”:徵音在音阶中有着直接、清脆的听觉特点,与宫音的纯五度关系构成和谐、完整与归属感。金在五行中代表刚硬和清澈,徵音与金相契合。“羽”对“水”:羽音是五音中最高的音,赋有明朗之感和流动性,水在五行中代表川流不息和滋养,其与水的特性所符合。音律中体现出五行的相互关系(相生、相克),正是强调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五音的搭配与运用,音乐呼应了自然界的秩序,强调了宇宙中的和谐,体现了天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命的平衡。音律中的“和”也恰是对“道”的遵循,古人认为只有音乐创作和演奏中遵循自然之“道”,音乐才能达到“声入心、音通天”的效果,从而实现人与天地自然的深度交融。这种理念不仅塑造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特征,更证实了古人对自然与宇宙的深刻思考和敬畏。
中国传统音乐不仅仅是表达内在情感的工具,更是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艺术结晶。音乐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部分,其内在的哲理性通过旋律、节奏等形式,将音乐中的精神内涵传递给听者,使得音乐成为一种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思想交流方式。音乐由此成为了无形的思想交流媒介,能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唤起人们对人性、自然、宇宙的思考,并引导人们实现内心的觉醒与精神的升华。
儒家文化中的“礼乐”体系强调音乐在社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孔子曾说:“乐者,治也。”他认为,音乐不仅能够启发人的情感,还是一种通过审美来感化心灵、规范行为的工具。孔子视音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键手段之一。儒家思想中,礼乐并行,音乐通过其和谐的音律与节奏,不仅使人具有丰富的音乐听觉感受,更能够潜移默化地塑造个体的品德,促进社会的秩序与和谐。在儒家看来,音乐的和谐与秩序能够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衡与社会的和谐,音乐的功能性是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的体现,是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部分。
从这一角度来看,音乐中的哲理并不是单纯的理论,而是融入到音符和旋律之中的一种感性体验。古代宫廷音乐中的仪式性和庄重性,通过音符的排列与节奏的设计,传递出高古庄严的音声之美。例如,在古代朝廷的乐舞中,每一个乐段都不仅仅是为了表演,更是对皇家权威的彰显和对天下万民的教化。音乐的和谐美感和规律性也暗示了社会中每个角色应当履行的职责与义务。而在民间的歌谣中,音乐则更多反映了对生命、自然、爱情等普遍主题的思考与感悟。民间音乐常带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它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旋律,传达普通百姓对自然与社会的理解,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和情感诉求。同时,佛教音乐的引入也对中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的“音声入道”思想认为,音乐不仅能够调和人的情感,还能够净化心灵,帮助修行者超脱尘世,进入清净的精神境界。在佛教的修行实践中,音声被视为与“道”相通的媒介,通过诵经、颂唱等形式,修行者不仅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还可以借助音声达到与宇宙精神的契合。这种思想促使中国传统音乐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世俗的情感表达,开始追求一种更加超脱的精神体验。佛教音乐的融入,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仅停留在个人情感的宣泄,而且升华到对人生命运、宇宙真理的探索和理解上。特别是在道教音乐和佛教音乐的交汇中,音乐成为了一种哲学性的语言,它能够引导人们反思存在的意义,寻求心灵的解脱与超越。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凡音之起,由人心也”不仅揭示了音乐与人类情感的密切关系,也体现了其与自然、哲理的内在联系。通过对音乐情感表达、音乐与自然和谐、音乐传递哲理等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独特魅力。中国传统音乐所追求的不是单纯的外在技巧,而是通过音乐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追求心灵的洗涤与升华。这种音乐观念对于当今社会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音乐能够帮助人们在喧嚣中寻找心灵的归属与平静。通过对这一美学体系的研究,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还能更深刻地领悟到中国哲学中那种追求和谐、追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