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弦,作为我国传统弹拨乐器,深受人们喜爱。 三弦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我国曲艺文化相融,逐渐成为曲艺文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乐器之一。 苏州评弹,是江苏苏州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历史悠久,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 三弦是民族器乐的代表之一,与苏州评弹相辅相成,并且不断提升与创新,在促进我国民族器乐文化前进的同时,也为苏州评弹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三弦 苏州评弹 中国音乐史 传承 发展
三弦,作为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在我国音乐历史的长河中,与各个艺术门类融合。 民族器乐,是促进中国音乐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老一辈的艺术家们,对于三弦的演奏与开发已经做了很多贡献。 当代乐器制作者们也对三弦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究与创新。 笔者基于中国音乐文化,探讨三弦在苏州评弹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从而使演奏者和观众更好地理解三弦和苏州评弹之间的联系。
一、苏州评弹中的三弦
三弦,我国传统弦鸣乐器,古有“今次三弦,始于元时”的记载。 元朝张可久曾曰“三弦玉指,双钩草字”。 秦朝时期,三弦被称为“弦鼗”。 《旧唐书·音乐志》中曾有“初,秦长城之役,有弦鼗而鼓之者”一说。 弦鼗,形制与三弦相似,可以说是三弦的前身。 在敦煌壁画中出现的三弦,也证明了三弦在中国的流传历史悠久。 元朝时期,杂剧兴起,说唱与戏曲艺术开始流行。此时作为演奏乐器的三弦,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到了明朝,戏曲艺术到达顶峰,三弦也伴随着这样的音乐文化,走上器乐舞台。 随着说唱艺术的繁荣,三弦也逐渐加入其中, 苏州评弹与三弦就是一个良好的融合。
三弦,由三根弦组成,故有此名。 常用的有大三弦、小三弦,三弦由琴头、琴杆、琴鼓等部位组成,琴头常有“锄头状”,此外琴身包括弦匣、弦轴、弦枕等部位。 三个弦轴分布在两边,一边为一个,另一边为两个。 琴颈连接琴头和琴鼓,包含琴杆和琴弦;琴鼓则由鼓皮、弦码、弦冠等部分组成。
苏州评弹,包含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广为流行。 苏州评话,以说为主,是用苏州方言描绘故事,而苏州评话与戏曲的差别,在于戏曲是类似于将故事进行表演, 而评话是将故事进行叙说,《三国》《水浒》是苏州评话的经典曲目,当然,神话和历史类的曲目也颇多。 而苏州弹词,也称“弹词”,表演时又说又唱,是以“说噱弹唱”四种方式进行表演,说即与评话相似,进行叙说;噱在技巧里发挥引人大笑的作用;弹即为用三弦或琵琶进行伴奏;唱则为演唱。三弦,在苏州评弹中应用较广,三弦作为伴奏乐器,在苏州评弹表演的过程当中,帮助渲染舞台氛围,调动观众的情绪,让观众在欣赏苏州评弹的过程中,通过三弦的声音,在每一个产生共鸣的瞬间,感受苏州评弹那种缓慢且优雅的民族气息。 苏州评弹中的三弦,逐渐形成一种属于它风格的表演特色。
二、三弦在苏州评弹中的应用
苏州评弹, 本是苏州评说和苏州弹词两个曲种,同是运用苏州话,行规基本相同,两类十分相似,联系颇深,后将两种总称为“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约兴起于明末清初,明清时期,中国音乐发展迅速,民歌和小曲开始盛行,在这样的背景下,说唱艺术也逐渐兴起,苏州评弹慢慢发展起来。
三弦在苏州评弹中,充当一个“辅助性”的角色,三弦的音色宏亮,音域也较广。 苏州评弹,与戏曲相似,注重与观众进行直接交流,“说噱弹唱”作为其基本形式,加之表演环境的特定性,苏州评弹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独特魅力的道路。 苏州评弹的演出形式,以“档”为限定,单档为一人进行演出,双档即为两人演出,当然,也有多人演出的形式,但一般不太常见。三弦,作为说唱艺人的伴奏乐器,一般与琵琶组合起
来进行演奏。 三弦有大小三弦之分,苏州评弹多以小三弦为主。 三弦的制造过程,要经历选材、切割、打磨、蒙皮、组装、测音等操作。 从三弦的选材方面来说,一般普及型的三弦,琴杆和背板,通常由没有腐朽或开裂的杨、柳桉木制成,指板和琴鼓则使用色木或硬杂木较多;中等质量三弦的琴杆和背板,使用纹理顺直且质量优良的樟木、楸木、沙榆木或柳桉木等制成,指板和琴鼓则用酸枝、花梨木或其他新材料制作;高级质量的三弦,琴杆和背板材料与其他两种没有太大差别,而指板和琴鼓多使用紫檀、酸枝、乌木等材料。 三弦的不同部位,使用不同木材,这是由三弦这件乐器本身属性和木材的特性决定的。 比如柳桉木,这种木材本身具有光泽,纹理顺滑,重量适中,切面光滑,比较方便乐器加工,三弦的琴杆和背板需要硬度适中的木材进行制作,从而确保乐器演奏时的支撑,桉木的硬度和强度则满足这一制作需求。 黄花梨木不容易变形或开裂,表面纹路顺直美观,是制作指板的优良选择之一。 而紫檀,更是被人们熟知,木材坚硬质密,比较名贵,是乐器制作材料中的上等木材,其中包括小叶紫檀等多种紫檀木,相比较其他常用的三弦制作木材来说,紫檀色调偏深沉,可以使乐器看起来稳重与大方。 三弦与其他弦乐器最为不同的地方在于三弦的“蒙皮”,琴鼓两面,曾常以蟒皮为蒙皮的主要材料,相比较羊皮等其他蒙皮材料, 蟒皮的发音较为清晰爽朗。 “蟒皮”顾名思义,是从蟒身上提取出来的材料,鳞甲一般保存完整,风干后可用于三弦的琴鼓,一般使用中段处进行制作,鳞片的大小对于三弦的音色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并且纹路需要均匀且排列整齐,蟒皮不易被虫蛀,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但考虑到对动物进行保护,人们逐渐开发其他的替代方法,如人工培养蟒,从而避免对野生动物造成伤害,再如制作人造蟒皮,虽与天然蟒皮不同,但依旧具有耐腐蚀和耐高温等特性,这样可以做到乐器制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弦,作为我国民族乐器,演奏者在使用的过程中,也要注重维护与保养,过高的温度会使三弦膨胀,三弦演奏者在日常演奏时需经常擦拭琴弦, 保证琴弦的整洁,并且定期更换琴弦,以保证演奏的质量,从而使观众更好地欣赏三弦演奏。
三弦对于苏州评弹来说, 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器乐也有一定的美学精神,三弦从形制上,充满着中国民族乐器特色,音色技巧也包含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韵味。 三弦和琵琶对于苏州评弹来说,可以说是融入骨血的乐器。 江南一代,吴侬软语,生活闲适。 三弦的乐器音色与性质,符合江南水乡一代的音乐文化氛围。 苏州评弹的基调,本就缓慢。 三弦一般是坐着进行演奏, 演奏姿势有叠腿和平着腿两种方式,三弦演奏的姿势、拿琴的手势、手指的灵活切换等方面,都会影响现场演奏的效果。 三弦的演奏技法与苏州弹词相辅相成,技巧融入到叙事的“线条”当中,让演奏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旋律带来的情感,让观众作为听者,留下对评弹故事的“情”,这就是器乐与曲艺结合的体现。
三、三弦对苏州评弹的保护与发展
苏州评弹,在 2006 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传统美术、音乐、舞蹈、传统礼仪、体育等多种类。 传统音乐在近现代以来,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民族乐器开始走向世界。 三弦,作为传统乐器,它与苏州评弹的结合正是器乐在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传承的体现。
苏州评弹,也正经历着困难与起伏。 曲艺素材缺少、客流骤减、人才流失等境况都是苏州评弹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于传统艺术的保护越来越重视, 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国艺术的组成部分,“推陈出新”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一个宗旨。 三弦的制作,融合了中国传统工艺以及现代创新工艺等多方位因素,在形制和材料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三弦的传承,在苏州弹词中逐渐体现出来,人们越来越喜爱我国传统乐器,三弦以它独特的音色,活跃在苏州评弹的舞台上。 音乐工作者们,近年来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做了许多努力和贡献, 目的也是十分明确,像苏州评弹这样富有地方特色的曲艺,蕴藏着丰富的艺术价值,不仅是器乐与艺术结合的成果,也是一个地域音乐文化的缩影。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一个“集体性”的历史宝库,地域与地域之间的音乐艺术与地区之间的人文、经济等都有联系。 三弦的音色与琵琶结合起来,给苏州弹词营造了一个舒适娴静的氛围。 与京剧的程式化和“一桌一椅”相似,三弦与琵琶给了苏州弹词一个“框架”,让人们在接触这门艺术时,有了一个大致概念,与此同时享受三弦和苏州弹词结合带来的视听盛宴。
三弦对于苏州评弹的保护和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传统音乐艺术面临的问题,具有基本性也有特殊性。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艺术创新,方式众多。 三弦作为乐器, 本身可以进行再次研发, 包括对形制、材料、演奏技法等方面的研究,而苏州评弹缺少的是新型的艺术生命力,艺术生命想要不断蓬勃旺盛,新式的题材和说唱表演是值得思考的潜在突破点, 所谓“新式”并不是说完全摒弃传统曲目或者器乐,当然新颖的题材可以尝试,传统曲目若改变了形式和表演方式,再结合三弦等乐器的创新,也会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苏州弹词体验。 在未来,作为乐器制造者,对于三弦的二次研发尤为重要。 观众或许会因为一把三弦,喜爱上苏州评弹的优雅,亦会因为享受苏州评弹带来的舒缓闲适的艺术氛围,而加深对三弦这一民族乐器的了解。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促进三弦的传承与开发持续进行,同时另一方面也不可以忘记对苏州评弹进行保护和传承。
提到苏州评弹,在人们的印象中说唱演奏者年龄区间偏上,那么不禁引发乐器演奏者们的思考,三弦与苏州评弹的现象化表演,能否向青年化发展,即增加新生代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苏州评弹的发展,使苏州评弹整体的说唱氛围和场景焕然一新。 培养年轻一代的三弦演奏者,不仅可以推动苏州评弹的发展,还可以推动三弦这一乐器的改良和创新,年轻一代的演奏者看待问题的方式会多样化, 接收到的时代信息以及对于三弦改良创新的想法也较为新颖, 可以对三弦创新的同时和老一辈的三弦艺术家们进行交流,留下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部分,从而使三弦在苏州评弹中的演奏得到更好的发展,加强三弦对苏州评弹的保护与传承,在未来,给人们继续带来更多丰富多彩的表演。
四、结语
三弦对于苏州评弹来说, 是民族乐器的代表,是中华艺术的宝藏。 三弦在苏州评弹中的意义,从它本身来说, 首先具备作为中国传统弦鸣乐器的特色,其次三弦的音色与苏州评弹相融合,使叙事性的特色体现出来,苏州评弹的语调是舒缓且委婉的,其中评话讲究说,弹词讲究既说又唱。 艺术发展与经济、人文、地域发展密不可分,三弦从历史中一步步走来,见证了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在苏州评弹的发展历程中,也是历经了戏曲、民歌、小调等多种类艺术,人们在对生活感悟的同时,用言语将心中的情感进行“叙说”,生活中的语言最能直击人心,观众聆听后,产生情感上共鸣,苏州评弹的魅力由此可见,三弦作为苏州评弹中的代表乐器,以其自身的魅力发挥着作用,在对苏州评弹进行伴奏的同时,在器乐艺术层面上,为苏州评弹的传承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 音乐舞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561.
[2]王光祈著.中国音乐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206.
[3]周润明,王志伟编著.三弦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4:1-3.
[4]王耀华著.三弦艺术论(上)中国三弦及其音乐[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1-5.
[5]周良著.苏州评弹[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1-8.
[6]杨和平主编,池瑾璟,吴远华,葛兆远副主编.曲艺艺术赏析[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70-71.
[7]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综合业务部,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一编辑室编著.中国轻工业标准汇编 乐器卷[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172-174.
[8]最新中西乐器制作装配工艺及通用技术与质量鉴别标准实用全书(上)[M].中国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133-134.
[9]李乡状主编.三弦演奏与指导[M].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2006:16-17.
[10]闵季骞编.三弦基础教程[M].上海:上海 音 乐 学 院 出 版 社,2010:3-5.
[11]杨和平著.中国曲艺艺术 赏析[M].苏州:苏 州 大 学 出 版 社,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