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三根弦上的修行
谈龙建 华音网 2023-04-17

三根弦上的修行①

1964年,满怀着“到北京看天安门、见毛主席”的想法考上了中国音乐学院附中,被分配学习从来都没有见过的三弦专业。如今屈指算来我已是59 年的三弦从业者了。从浑浑噩噩、稀里糊涂地端起了三弦这个饭碗,到手提肩扛,甚至是一条道走到黑地致力于三弦艺术;从一个根本不知道三弦为何物的南方小女孩,到三句话不离本行的“三弦祥林嫂”(虽然人家称我为“家”),其贯穿始终的则是不断地做学生,不断地学习,企图以求知作为终生的修行。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一弹一挑学知识,一吟一猱得觉悟。尽管到头来只不过是一个在三根弦上修行了几十年的苦行僧,但终究成为了一个“弹三弦”“教三弦”和“研究三弦”的三弦匠。


做演奏家——苦与乐的修行

我不是一个活跃在当下音乐舞台上的演奏家,但我的确是第一个在音乐厅举办独奏音乐会的三弦演奏家,也是在国外举办独奏音乐会最多的中国三弦演奏家。特别是20世纪末在欧洲留学期间,我曾经举办过几十场三弦独奏音乐会,努力地将中国三弦音乐介绍给欧洲乐坛。记得1993 年春,我在芬兰北方都市(奥鲁Oulu)市文化中心的室内乐厅举办的音乐会后,有一位年轻的父亲领着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到后台找我,要求确认我演奏的乐器是否真的只有三根弦。由于我在音乐会上演奏的古曲《海青》令他们感受到如同千军万马的恢弘音响,使他们难以相信这是一件只有三根弦的乐器发出的音响。我告诉他们,三弦是一件传承千年的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虽然它只有三根弦,可是它却蕴涵了中国古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三根弦意喻着天地人,三根弦蕴藉着精气神。而《海青》则是一首传承千年的古曲,只有通过器、乐、人三者的高度契合方能展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和中国古人的智慧。这对父子十分满足地离开了后台,而作为中国器乐演奏家的我也获得了一份文化自信和一次愉悦的艺术体验。

实事求是地说,演奏家是一个高危职业,它制约于天赋、技能、意志、运气等各种因素,由此构成了纵横交错且难以量化的复杂性。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心理的、生理的、环境的、情绪的等)都有可能导致整体质量的变化。由此可以确信,世界上伟大的完美的表演艺术家皆是万里挑一的天才,他们在舞台上所展示出来的精湛严密——演奏技术的稳定扎实;激情跌宕——艺术情感的理性宣泄;深刻厚重——作品风格的精确把握;张弛有度——得心应手,心在手先,手随心走,心手合一的细节拿捏令世人为之倾倒,他们真的是上苍派来的天使。我虽然只是一个凡人,但此生此世也是在为攀登演奏艺术的高峰而苦行僧般地努力着,其中成败并存,苦乐自知。


一、演奏艺术之关于演奏技术的思考

对演奏家而言,完美的演奏技术是第一实力,离开技术,音乐作品、艺术风格皆无从谈起。然而,在舞台光鲜的背后,演奏家心手不一的痛苦往往是不可言传的,也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在通往演奏家的道路上,我曾经刻苦铭心地经历过这样的痛苦,即使花费了超乎常人的精力与时间,仍然不能解困。老北京的民乐玩家们的确有一个俗语:“千日琵琶百日筝,三弦一辈子难学成。”那么究竟难在哪儿呢?伴随着艺术实践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我们对演奏技术的训练常常留在感觉性描述或经验性判断的状态,缺少一个严谨完善的技术系统和行之有效的训练机制,缺乏理性的、自圆其说的解释方法。三弦那一根长长的无品无柱的琴杆,致使左手技术难以驾驭,的确令人望而生畏。于是我从左手按音换把技术着手研究,通过大量阅读与学习演奏理论的相关文献,仔细分析左手的技术核心、完善动作机制,在演奏实践取得根本性进展后,我提出了在正确按音手型的基础上左手移动不变形、换把过程不动腕、拇指为动作统帅、食指为把位准星等一整套的换把技术原则②。经过多年的演奏和教学实践,这套理论不仅推动了三弦演奏的技术系统的完善,提高了整体演奏水准,同时从深部解释了为什么当进退绰注、吟猱滑泛等左手技法作为音乐语言或风格特征时,必须以正确的换把动作和运动机制作为技术支撑,才能使演奏者获得自如流畅、神灵附体之感。

技术训练与舞台艺术形影相随,互为因果,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么台下十年劳心劳力之功就一定能获得台上完美的一分钟吗?事情往往不尽如人意。眼见得身边刻苦练琴的人比比皆是,而成功者却寥寥可数,问题究竟何在?近年来我在西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音乐院校举办了题为“熟能生巧,熟一定能生巧吗?——关于练琴问题的漫谈与对话"的学术讲座。我所提出的核心问题其实是一个大家熟视无睹的现象,即,在练习过程中,熟,就是千万次反复练习的过程,却常常难以生巧,原因何在?而我所探讨的核心论题是,熟,怎样才能生巧,这是对演奏家自我培养与自我修行的思维模式的一种探讨。

练琴首先是学习,是学习与理解知识的过程。纵然,时间的长短、重复的数量也是影响练琴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建立在学习基础上的练琴,将更加有效地提高知识运用的准确度与熟练程度,其中包括:乐谱文本、技法准确、技术自如、风格语言等,从而避免盲目的重复性练习与单纯的体力支出,获得心手合一、技乐自如的演奏状态。另外,作为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培养,练琴还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过程,是从感性(表层记忆)到理性(逻辑判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知识迁移的过程。“熟能生巧”告诉我们的是,“熟”可以生巧,但不一定都能生巧。当久“熟”而未能生巧之时,千万不要责备自己练习得还不够多,练习的时间还不够长,而是要运用我们的智慧去学习、去分析、去总结,去创造自己的练琴方法。方法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哲学观,正确的练琴方法才是通向成功、通向演奏家的一把金钥匙。


二、演奏艺术之关于艺术质量的思考

就演奏艺术的质量而言,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了解作品的历史脉络、挖掘作品的文化底蕴,尽善尽美地把音乐信息传达给听众是演奏家的终极目标。如何使之音韵生动、声情并茂呢?我崇尚用完美的声音品质、严谨的结构逻辑,高尚的艺术情操、深刻的思想情感,而不屑于用轻浮浅薄的外形和哗众取宠的动作来取悦于人。我知道,这在当下很难把持,更难坚持。

就三弦谈三弦,我以为,所有的技术手段都是以音色以及音色的运用为目的,而音色作为表达音乐的核心手段则是以表达音乐的艺术品质为最终目的,因此音色是否具有优美丰富、刚柔虚实、明暗方圆、枯润厚薄的可塑性,也直接影响着三弦音乐的艺术表现力。想当年一出歌剧《白毛女》让三弦的声音半个多世纪以来与黄世仁、穆仁智的音乐形象紧紧绑定在一起,乃至后来成为了南霸天、猪八戒等丑陋形象的音色代言。另外,当“京味儿”三弦脆亮雄浑的典型艺术风格和语言特征形成强势后,三弦演奏者便习惯于千篇一律地采用这种声音来演绎风格迥异的作品,作曲家也因此把三弦认知为名片化、脸谱化的“特色乐器”慎而用之,从而严重影响与制约了三弦音乐的创作和演奏艺术的丰富多彩。为此,几十年来,我如同祥林嫂那般不厌其烦地唠叨着,试图用自己的演奏艺术、审美追求和学术研究成果来证明三弦这件乐器的伟大与博大。尽管人微言轻、势单力薄,但我还在坚守着这份执着。因为基本音色、变化音色与音色的变化是演奏艺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宏观意义出发,音色的选择取决于作品的艺术风格。从微观意义出发,每一首作品内部轻重缓急刚柔虚实的音色变化,是表现音乐语言的重要手段。演奏家的修养品位都在其中。时代的、流派的、乐种的、地域的、个人的风格都由此而得到彰显。

三弦是一个形制多样、音色丰富的大家族,三弦演奏艺术涵盖了不同乐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三弦音色。作为演奏者,我们只有深入地学习了解蕴藏于传统艺术中的音色财富和传承于民间音乐中的精髓,才能分清雅俗、辨别文野、用丰富的声音来表达丰富的音乐语言。我认为,任何一件乐器,其音色愈丰富,表现力就愈丰富。伴随着作品的想象力和演奏者的创造力,以音色为核心的艺术空间是无限的。因此,我积极提倡年轻的作曲家和演奏家跳出教科书的八股,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三弦的声音,用自己的心灵去体味三弦的音韵和味道,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三弦音乐。因为,只有用美好的音乐作品和完美的演奏艺术才能告诉人们,三弦的音色之美,美在独特、美在丰富、美在与众不同。



做学者——双重身份的修行

传统国学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有人将其解释为,形而上者道理也,起于学,行于理,止于道;形而下者器物也,起于教,行于法,止于术。就此而言,作为表演专业的演奏者、教学者、研究者. 我们主要从事的是操作性、经验性、情感性、风格性的艺术实践,是当然的形而下者!至于我们是否有思考?我们的思考是什么?我们能够思考什么?似乎不被人们所关注。然,孔子曰“君子不器”,尽管从事于表演专业的工作、我仍然可以在演奏与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打破习惯性或经验性思维方式,努力发现许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去研究的事项与问题。通过学习、观察、梳理、归纳以及深入的探究,试图在演奏技术的训练、教学体系的建设、传统音乐的挖掘、相关学术(价值体系)的研究等方面获得成果性进展。我选择的主要学术研究方向有三:


研究方向一、清代古谱“弦索十三套”的持续性研究

“弦索十三套”的研究始于1983年,迄今已经持续了40年。从曹安和先生提出的以一字不改为宗旨的古谱复原,到寻找弦索音乐的唯一传人爱新觉罗·毓恒先生,进行抢救性的学习,再到以活态传承为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撑的古谱复活,逐渐地到把弦索音乐作为传统乐种的、历史文化的、音乐形态的文本实体所进行的多层次、多视角研究,这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人生之道,我和我的同道们一步一步、扎扎实实、不离不弃地走到了今天。

作为古代乐谱,1814年的手抄本《弦索十三套》是琵琶、三弦、胡琴、古筝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乐谱记载,其工尺谱的记录工整规范,信息量宏大有序。作为传统器乐乐种,全本《弦索十三套》记录了13部体量庞大、结构严谨、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风格迥异、演奏技法复杂的大型套曲。《弦索十三套》所描述的传承方式清晰、传承谱系明了、乐器定弦定调的规范明确、宫调体系繁复缜密。做为演奏艺术的成果,正是我们花费了40年的时间对其所进行的解读、试奏、研究和音响复活,希望把这宝贵的财富留存于世,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提供实证、填补空白。


研究方向二、探索中国三弦音色多样性的研究,寻求中国三弦音乐之美的价值论证

六年国外学习的经历,使我彻底告别了“学院派”自恋式的幼稚与浅薄,尝试以一个“局外人”客观的视角和“局内人”主观的自省,来重新审视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的三弦,选择与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试图寻找一种具有系统性的解释方法来论证中国三弦与三弦音乐的特征,以及中国三弦所体现的历史的、人文的价值。

我的论证是,中国三弦不仅仅是一件乐器,而且是一个乐器种类,并由此构成了一个三弦类与类三弦的乐器家族。正如张伯瑜教授所指出的:中国三弦具有“此三弦不是彼三弦”③会弹此三弦不一定会弹彼三弦”的复杂生存状况和多样性特征。

中国三弦以其乐器结构基因的一致性,运用于传统乐种的广泛性,地域与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风格的丰富性,以及演奏方式的独特性,形成了三弦音色的多样性特征。其中每一个种类的三弦及其承载的音乐都与其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身份认同、传承方式、演奏技法等密切相关,但最终都是以其独特的音色和不可替代的语言为核心呈现出来的,因此,每一种类的三弦都具有同等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都需要我们去学习、传承、保护和弘扬。2008年和2012年我在中央音乐学院主持举办了两届“三弦国际音乐周”,每次都安排了多场以不同种类三弦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并组织了日本三味线、蒙古国三弦,以及云南白族三弦、蒙古族三弦,河南大调曲子三弦、陕北说书三弦、苏州评弹三弦、北方曲艺三弦、京剧三弦、弦索音乐三弦、器乐专业三弦等不同种类的三弦音乐会,前所未有地展示了三弦绰约多姿的音韵之美。

经过不断地思考与完善,中国三弦音色多样性研究的理论框架最终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总编、三弦专业委员会主编的《华乐大典·三弦卷》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其纲目分类试图涵盖三弦音乐在民间曲艺、民间戏曲、传统乐种、少数民族、专业教学与学术研究中的存活状态与整体性成果,以求客观地记录三弦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文献、历史人物、艺术流派以及代表性作品。2021年5月,《华乐大典》第二期面世,三弦卷的编纂质量与学术高度获得了总编委会和上海音乐出版社的高度评价,作为主编,我感到十分欣慰。


研究方向三、音乐表演专业论文写作基础课的教学与教学研究

2000年我第一次给民乐系硕士研究生开设论文写作指导课,上课采用的是“Seminar”即研讨课的形式,即通过阅读写作、研讨、演讲、答辩等学术训练的环节后,方能获得相应的学分。我试图把这种既充分发挥学生才能又提倡学术平等交流的授课方式。移植到我们的研究生教学之中,以推动民族器乐的学科建设和学术思考的深入。这种崭新的授课方式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思维活力和发现有价值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师生双方皆受益颇多。正如我所期望的那样,这一届的研究生都顺利而成功地完成了学位论文的选题、写作与答辩,我也旗开得胜地收获了信心。

此后不久,我被时任院长的王次焰教授钦点,担任全院“音乐表演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写作基础必修课”的教师。在制定教案、编写课件过程中,我发现在学院的教学体系中,表演专业种类最为丰富多彩,吹拉弹唱,纵横中西,几乎占据了音乐学科的多半壁江山。然而,针对其具体艺术实践和独特研究领域的学位论文写作的教学研究及其成果,却无太多的先例可循。表演专业的研究一般可分为两个领域,一是以二度创作与作品诠释为主;二是以表演技术与舞台实践为主。但表演艺术研究,特别是表演技术理论的研究并非易事,把演唱或演奏的极其细节的、微观的直接体验、经验积累和研究成果转化为高度抽象化的理论和准确贴切的文字表述,是需要深厚的音乐修养和写作功力的。作为学位论文课的教师,我首先是一个演奏者,要站在表演艺术的视角去判断表演专业研究生对理论知识和表述手段的需求,因为音乐表演专业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大量实践和直接体验的基础上,对演唱和演奏的技能技巧所进行的全面总结,也是对表演学科的理性认识和深层把握,其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重要。同时我又是一个学者,要站在理论研究的视角去判断表演专业研究生对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的需求。我悟到了王院长嘱我授课的用心所在。正是这种双重身份,使我既理解表演实践“难以言清”的苦衷,也理解理论研究“隔靴搔痒”的无奈。于是,我的课程设计始于阅读重点的引导与理论知识的讲解,但是刻意并着重于描述能力和解释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从音乐表演专业一些细节的事项着手训练,从“是什么”到“为什么”,从关注现象到发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具象到抽象……论文写作课任教的十几年来,我所极力提倡的“用音乐学的方法来研究演奏艺术;用演奏艺术的理论来解释音乐学现象”的教学思路,以及我所强调的“研究能力与写作能力并重,二者缺一不可"的教学方法,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

虽然我只是一个弹三弦的,但演奏艺术的学习与磨砺赋予了我感知音乐、表达音乐、理解音乐、研究音乐的能力、同时也成为了我追求“君子不器”的独特优势、成就了我“演奏家”与“理论家”双重身份的修行。人的生命就那么几十年,从三弦出发,我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吧!


结 语

学习与思考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修行。我今年步入了古稀,回眸望去,是三根弦养育了我,也成就了我。虽然在三根弦上的匍匐前行很孤独、很艰苦、很漫长,但是我仍然充满着乐趣和好奇心来继续我的修行之道。

①原文是2022年2月28日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的“华乐讲坛”上的讲述稿。全文有四个部分,本文为第二、第四部分的删节稿。

②谈龙建《谈三弦换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第49页。

③张伯瑜《论三弦的人文价值》,载于《华乐大典·三弦卷》,上海音乐出版社2021年,第13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