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京剧三弦的演奏艺术(下)
王玉 华音网 2023-10-19

(接上期)

五、京剧三弦常用演奏技法

京剧三弦的演奏技法与北方曲艺三弦、民乐三弦的基本演奏技法大致相同。右手共分为:弹、挑、换弦(过弦)、双弹、双挑、滚奏(俗称:撮儿)、扫、拂、临、挂、分、扣;左手分为:按弦、换弦、换把、滑音、揉弦(吟)、粘音(扳弦或扳音)、打音。将以上左、右手技法结合运用并组合变化,从而能够表现出不同风格的京剧音乐以及不同人物性格的唱腔。

1.右手常用技法

(1)弹、挑。是京剧三弦运用最重要、最普遍的演奏技法,采用指腕拨弦方式演奏。弹、挑与乐队中板鼓(司鼓)演奏的节奏型(“鼓点”或“鼓套子”)以及京胡的推拉弓关系密切。“弹”主要演奏在强拍(板)骨干音或板鼓重音击奏的音位(有时是在弱拍上)以及京胡推弓的音位上,此外音乐中的切分音型、三连音型也用“弹”来演奏。“挑”通常运用在弱拍音位上或经过音,与京胡的拉弓相一致。

(2)换弦(过弦)。右手手指在不同琴弦上移动并发音演奏的技术动作,称为换弦或过弦。换弦运动方向(轨迹)是弹挑技术动作拨弦角度的放大延伸。换弦技法在京剧三弦中的大三弦、中三弦演奏中普遍运用,然而在小三弦的演奏中,右手则一直只演奏子弦(外弦),换弦技法通常仅在“借用(借音)”中弦或里弦(老弦)空弦时运用。

(3)双弹、双挑。是将相邻的两条琴弦一同迅速拨奏产生出一个合音。

(4)扫、拂。是将三条琴弦同时迅速拨奏产生出一个合音。双弹、双挑、扫、拂,这类技法在京剧音乐中可分别单独运用,能够起到强调重音、突出唱腔音乐风格的效果,同时也组合运用在一起,达到烘托整体音乐气氛、加强律动感及音乐张力变化的作用。

(5)滚奏(撮儿)。是京剧三弦最常使用的技法,也是基础演奏技法之一,俗称“撮儿”或“轮儿”,将右手食指和拇指叠交形成与弹挑技术一致的手型框架并以一定速度交替地拨动琴弦,所表现的是一种连绵不断的线状音响效果,被称作“音线”,从而区别于弹挑技法表现的单音点状音响效果。不同滚奏的方式运用在京剧各种板式的唱腔音乐中,例如:【散板】【导板】【慢板】以及抒情性曲牌音乐。种类大致分为:长滚奏、短滚奏、定数滚奏、非定数滚奏、软(弱、稀疏)滚奏、硬(强、密集)滚奏。

(6)分。将右手弹、挑技法同时在不同的弦上演奏发出一声合音,可在相邻的两根弦上完成,也可隔弦演奏,此技法常用在京剧小三弦低音区域把位,通常运用老弦空弦“合”字音与子弦“六”字音一起八度演奏。

(7)扣。扣在京剧三弦运用中是右手弹挑技法与换弦技法相结合组成的,动作是在弹挑手型框架的基础上,将食指用弹的技法拨动三弦后立即沿着换弦轨迹向斜下方移动,当拇指指甲外角过一弦外侧后迅速完成挑一弦的动作。此技法要求一气呵成,瞬间完成,达到如同一声的合音效果,在大量需要强调骨干音型时使用,常运用于表现强音的节拍上。

(8)临、挂。是在右手基本技法弹挑基础上产生的,技术动作是弹挑的放大与延伸,但与扫拂技法的不同之处是手指指甲启动经过琴弦的速度需要控制,指前端触弦后将依次按弦序过弦发音,动作启动时将在一次性臂重输出的过程中完成演奏出三个音一组的旋律和声(琶音)效果。临、挂技法在过弦过程中的速度根据不同板式唱腔音乐的风格,可快可慢,通常起到装饰骨干音的作用。例如【散板】乐段,在弹挑转滚奏由慢渐快之前演奏。

2.左手常用技法

(1)按弦。也称按音,是左手最基础的技法,关系到三弦的音色与音高。左手食指掌关节托住琴杆下侧面,拇指内侧自然放在琴杆上侧面,确保琴杆与左手虎口间隙空有一个手指的距离。左手腕部要与掌关节在同一水平线,掌心略微隆起,朝向随琴杆延伸至琴鼓顶部位置与其相对,手指自然弯曲。采用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按弦,按弦总体上采用手指指甲和指尖肉共同触弦,即“半甲半肉”。另外,在演奏时则需要运用保留指方法,将按完弦的手指仍尽可能地保留在指板上。这样演奏可以在换音时保持音色连贯,使余音延长,同时还可固定整体手型框架确保音准质量。

京剧三弦在低音把位和中低音把位、中音把位音区按弦,手指间的距离跨度也是最大的,在演奏大二度音程时,通常需要采用隔指按弦。例如:在京剧小三弦第一弦低把位演奏旋律音程“六”音到“五”音时,或中低把位演奏旋律音程“五”音到“乙”音时都需要分别运用食指(1指)和无名指(3指)依次按弦完成。在高音把位及中高音把位音区演奏时,由于音位缩小指距密集,通常采用邻指按弦完成大二度以内音程即可。例如:在京剧小三弦第一弦高音把位演奏旋律音程“上”音到“尺”音时,用食指(1指)和中指(2指)依次按弦完成。

(2)换弦(左手)。左手按弦手指在不同琴弦序上的横向移动转换并按弦,称为左手换弦技法,需要配合右手换弦技法共同完成。在京剧小三弦演奏中,左手换弦技法一般不使用,通常运用换把技法演奏子弦,只是在演奏速度极快的板式时,仅在高音区把位中使用,便于避免频繁换把借用中弦的音位。而在京剧大三弦及中三弦中,左手换弦技法相对普遍运用。左手换弦动作是在保证按弦手型不变的条件下整体框架的横向移动,换弦时要求横向调整拇指在琴杆后方的位置。例如:从子弦换到中弦,左手拇指需要向琴杆后方退移,从而带动整体手型框架的横移转动,使掌关节能够探出琴杆前方,确保在每条琴弦上按弦手指都能够自然弯曲站立指尖触弦。此外,左手换弦动作需要与右手换弦动作结合共同完成,因此在演奏时左手换弦动作要提前于右手换弦动作(即先按弦后拨弦发音)。

(3)换把。是将左手从一个把位上的按弦纵向(上或下)移动到另一个音高把位的技术连接动作。在京剧小三弦中运用最为普遍。由于历史传承原因,传统京剧三弦(小三弦)演奏只用子弦一条弦在一个八度内演奏,通常空弦音高的高八度以上(含八度音)音位不使用。因此在京剧三弦的记谱中,通常也只在一个八度内音域完成。

换把技法运用准确的关键在于移动前按弦手指的准备动作以及启动时间。首先,应确保在按弦手型框架不改变的前提下,将左手大拇指以及与按弦手指形成的“指圈”带领手掌及小臂整体沿琴杆方向(上或下)移动。另外,只有把握正确的换把启动时间才能使演奏中的音乐自然流畅。换把方式可分为:空弦换把、同指换把、异指换把、异弦换把。在换把运动中,均必须要占用之前把位末音的时值进行转换动作,以至于在下一个新把位规定时值内的音符右手拨奏前完成整个换把过程。例如:空弦换弦所占用的是当右手演奏空弦时,左手趁空弦末音时值移动至新的把位(此种方法在京剧小三弦演奏中常用,俗称:借空弦)。其余三种方式也都是在之前把位完成末音后的时值内,迅速在下一个新把位音出现前移动完成。

(4)滑音。是三弦最为独特的演奏技法之一,也是京剧音乐中运用最普遍、最具风格特色的表现技法。而传统京剧三弦演奏中滑音极少运用,如今随着三弦演奏技术的发展及众多演奏家在实践中总结,滑音也成为了京剧三弦常用的技法之一。

滑音的技术动作是通过右手发音后(京剧音乐中常结合右手滚奏技法一同使用),在左手换把动作基础上形成的。滑音的技术动作是将左手的按音手指紧按住琴弦在指板上,在滑动的过程中按音指不要离弦中断,使滑音的表现效果是从一个基音向上方或下方移动到另一个音之间所产生的全部音高变化的过程音响。

滑音大致分为两类:实滑音(首滑音或音前滑)和虚滑音(尾滑音或音后滑)。在京剧三弦演奏中只使用实滑音。实滑音是在右手拨弦发音的同时,左手按音指立即启动做上行或下行滑动到达另一个音位上完成。实滑音分为:上行实滑音(绰)“↗”和下行实滑音(注)“↘”,或在乐谱及唱腔中通常使用装饰前拟音表示起始音位置。实滑音多表现在【散板】【导板】【慢板】中,起到丰富音色、装饰润腔的作用。

(5)揉弦。在传统京剧三弦中不常使用。随着京剧音乐的发展,为了起到美化声音、体现弹拨乐魅力以及表现不同唱腔风格效果的重要手段,如今也成为了京剧三弦需要具备的演奏技法之一。

左手手指在按弦动作的基础上,以一定的速度和幅度有规律的做横向或纵向揉动,使三弦所表现出的点状音响、线状音响都发生颤动性改变,形成颤动的音波效果。揉弦的幅度越大、速度越快,表现出的音乐越紧张情绪高升,具有风格表现的张力与感染性。幅度小、速度慢表现出来的音乐会比较抒情,具有歌唱性,能够起到润腔美化的作用。

三弦揉弦有两种方法:拉揉与滑揉。在京剧音乐中只运用滑揉,俗称“大揉”,在京剧三弦中常结合右手滚奏技法一起使用。其动作是在左手按弦动作的基础上,保持拇指纵向不移动,按弦手指前端垂直站立在琴弦上,将小臂带动整个手型框架沿着琴杆纵向上下滑动,这种方法能够在任意一条琴弦和把位上完成,所产生的音波是由上音波及下音波共同构成,所产生的音响是围绕在基音上下的偏高音与偏低音范围内有规律反复形成的音波过程。因此这种揉弦方法更加突显出上下音波的颤动幅度,能够充分地表现出音乐丰富的情感画面,极善于表达抒情唱腔。

(6)粘音。也被称为扳弦或扳音,在京剧三弦中通常是左手食指按住一个基音再之上用无名指进行勾弦发音,产生基音的音高效果。

(7)打音。亦称打弦或击弦,在京剧三弦中通常用在旋律音符时值极快的时候或旋律填充性的装饰音时(例如在“花过门”或伴奏音符加花变奏时),左手将掌关节抬起后落下,可在任意把位将指尖击弦敲打在指板上发音。

粘音、打音都是能够由左手单独发音表现的,但通常在京剧三弦中与右手技法组合在一起使用,常在装饰性音符或填充骨干音时运用,突出了神秘、灵巧的风格特征起到了扩展三弦音色的作用。


六、各类板式唱腔中的三弦演奏方法

1.【导板】【散板】

京剧音乐中的【导板】【散板】在乐谱记录上无小节线,音符没有标准的时值,相对自由,但在演员演唱时却要有一定的速度、节奏、气口等(俗称:尺寸),因此要求三弦演奏者必须具备演唱该板式唱腔的能力,并能与京胡弓法及板鼓节奏(鼓套)保持融洽。

三弦在演奏这两种板式时,右手主要运用“滚奏”及“弹挑”技法,左手可运用揉弦技法模仿唱腔旋律。另外,演奏【散板】【导板】时,过门开始音或过门最后一个音,以及唱词中的每个字出现时的音符都是用“弹挑”或连续“弹”技法演奏,之后可再根据速度转换成“滚奏”。所以演奏者要熟悉唱词七字句和十字句的结构特点,以及演员的气口、强弱(劲头),了解唱腔的轻、慢、缓、急、连、断等才能与唱腔完美融合。

2.【摇板】

【摇板】即“紧拉(打)慢唱”,是戏曲音乐中的最大特点,在乐谱记录上通常也无小节线,但演奏时与【散板】【导板】有所区别,需在1/4拍的节奏律动下进行。

三弦在演奏时需要在固定的“1/4”节奏内连续演奏“弹挑”及“短滚奏”技法的转换。左手需要跟随着唱字及腔调的进行而改变音位,右手“弹”技法必须要求与板鼓的击板及京胡的推拉弓保持一致。在音符后半拍以及长音持续时,可根据唱腔的进行采用“后十六”“短滚奏”“借空弦”“双弹”等节奏及演奏技法即兴组合演奏。

3.【流水板】【快板】

【流水板】及【快板】在京剧音乐中运用较为广泛,采用1/4拍记谱。三弦在演奏此类板式时,根据唱字及唱腔的特点(字多腔少),基本演奏“八分音符”及“十六分音符”,主要运用“弹挑”"短滚奏”技法相互组合。其中在演奏极快速度的【流水板】及【快板】时,左手通常换把频繁,因此需要换弦借用中弦或老弦(空弦)的音位,保证音乐流畅。

4.其他各类板式

此外,如【原版】、【慢板】(三眼)、【二六】、【南梆子】、【回龙】、【碰板】、【顶板】、【快三眼】、【四平调】、【汉调】、【清板】等,此类板式唱腔在乐谱中通常以“2/4”或“4/4”记录。三弦演奏右手基本按照记谱的节奏音型运用“弹、挑”及“滚奏”技法相结合,如“双弹”“扫拂”“分、扣”等技法常作为装饰及丰富音色或在“过门”音乐中烘托气氛时使用。

在演奏速度较慢的板式时,如【慢板】【四平调】【南梆子】,左手可大量运用滑音及揉弦技法作润腔处理。在演奏长音符时值时,右手可运用“长滚”或根据板鼓演奏的节奏型(鼓套子)及强弱作参照,运用“弹挑”组合与板鼓演秦保持一致。

在演奏【原版【二六】【回龙】【碰板】等中速板式时,三弦演奏主要与京胡弓法、板鼓节奏保持协调,右手技法主要以“弹、挑”组合的各种节奏型为基础。左手按音运用子弦较多,换把较频繁。

在演奏【快三眼】【快原版】等极快速板式时,三弦演奏右手技法只运用“弹、挑”组合,当出现连续快速“十六分”或“三十二分”音符时,左手将普遍在中高音区位置按音并通过换弦借用中弦及老弦的音位(俗称“掐把”),或只演奏骨干音符及同一把位内音位上的音符(俗称“减字”)。

(全文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