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弦索备考》的传承与研究40年(1983—2023)
高艺真 华音网 2024-04-23

一《弦索备考》在当代的传承

(一)“口传心授”——《弦索备考》的演奏艺术在当代之传承

曲谱《弦索备考》因著有十三部套曲故又称为“弦索十三套”,它一直是以口传心授的个体承袭方式传承,其序中记载了荣斋与同好们学习弦索音乐的过程:荣斋与好友隆公从赫公处学得琵琶、胡琴与三弦的指法;祥公从福公那里学得筝的指法。爱新觉罗·毓屹先生也曾讲述自己从太监罗德福和门先张松山处花费数年习得三弦指法。20世纪80年代起,毓岖先生将技术全部传授给谈龙建。现今演奏并传承《弦索备考》的主体则为谈龙建、林玲、薛克、张强等专业音乐学院的弦索乐器教育家、演奏家及其学生,他们以乐种的研究、实践和传承为目的,长期接受音乐学院的系统训练擅长演奏多种风格的乐曲,演奏技艺娴熟精湛。202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五位青年学者组建了“弦索十三套演奏小组”,使弦索音乐有了新的传播途径。这些以身心相授方式所传递的“信息”是任何乐谱都无法体现的,《弦索备考》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其演奏艺术对音律与音韵的表达、对风格性技法的细节把握,是这一弦索乐种以活态形式流传下去的必然需求。

《弦索备考》在当代的主要传承群体为高校师生,在教学系统内如何将传统的传承方式融入现代专业教学中以保护乐曲风格的原生性,并逐渐建立对弦索乐种的传承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谈龙建等人多年的坚持和努力下,北京、天津、西安、哈尔滨等地的专业音乐学院逐渐在三弦、琵琶、古筝和二胡专业教学中纳入《弦索备考》的乐曲。在课程设置上,2018年天津音乐学院开设了“弦索十三套”合奏专业选修课,指导教师:高艺真,该课程获得了2022年天津市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示范课程;中央音乐学院在2023年起开设了“弦索十三套艺术论”课程作为民族器乐表演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主讲:谈龙建。

(二)拾遗与丰容——《弦索备考》的文本在当代之传承

1.乐谱文本

对《弦索备考》古谱的挖掘与整理一直是传承工作的重心。这些花费数十年整理出的乐谱成果不仅是对当代传承的记录与印证,更是可供未来传承者“备考”的珍贵文献资料。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弦索备考》乐谱挖掘、整理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包括:

(1)曹安和、简其华译谱,杨荫浏校订的《弦索十三套》五线谱版(音乐出版社1955年版)原谱等曲为13套,胡琴、三弦、琵琶缺少《合欢令》《将军令》仅11套。

(2)20世纪80—90年代,爱新觉罗·毓屹先生和谈龙建抢救性地继承和整理了全套《弦索备考》活态传承的三弦谱,此外毓垣先生与王宪臣先生所传乐谱填补了《弦索备考》中缺失的三弦和胡琴《将军令》《合欢令》两首乐曲,使《弦索备考》从乐谱到风格,都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3)谈龙建整理并出版两部三弦曲全套乐曲活态传承版本的五线谱以及部分乐曲的简谱的乐谱专著①,还有7部三弦曲集、教材部分收录了弦索十三套中三弦乐谱。由谈龙建与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三弦专业委员会主编的《华乐大典·三弦卷》(上海音乐出版社2021年版)收录了由毓先生传谱、谈龙建记谱整理的13首三弦套曲。

(4)由王宪臣传谱、聂靖宇记谱整理的《合欢令》和《将军令》二曲收录于谈龙建编订的《三弦套曲——弦索十三套三弦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和薛克编订的《二胡风格练习曲集(六十首)》(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版)。

(5)林玲打谱编订《弦索十三套筝谱重订》(人民音乐出版社2018年版)全套筝曲的五线谱和简谱。

由谈龙建和林玲编撰出版的弦索三弦和筝的乐谱集,不仅是对《弦索备考》乐谱的当代呈现,还囊括大量个人多年研究的论文,是当前该乐种传承和研究的重要资料。

2.音像文本

音像资料记录了“弦索十三套”再传承和演奏艺术的成果。

(1)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抢救性录制了少量珍贵的录音:爱新觉罗·毓岖《合欢令》三弦录音;王宪臣《合欢令》《将军令》的三弦、四胡录音。这些历史的声音为弦索乐种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宝贵且有力的参考和佐证。

(2)爱新觉罗·毓、谈龙建《清故恭王府音乐——爱新觉罗·毓屹三弦传谱》磁带(中国录音录像公司1988年版)。

(3)谈龙建等《中国音乐文化遗产典藏——弦索十三套》,CD(中国唱片社上海公司2008年版)。

(4)2009年,由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与北京普罗之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录制并出版的《清代古谱〈弦索备考〉全本》音乐会录音,演奏者:谈龙建、林玲、张强、薛克,这是第一张也是目前唯一一份对“弦索十三套”四件乐器当代演奏艺术传承成果的完整记录。

(5)林玲等《<弦索备考>筝曲十三套》全套筝曲录音,CD(人民音乐电子音像出版社2018年版)。

(6)蔡雅艺、陈思来、高艺真、田畅《金钱经》,CD(福建省文艺音像出版社2018年版),收录有“南音与弦索”《八面金钱经与松青夜游》、弦索三弦独奏《松青夜游》、弦索古筝独奏《松青夜游》等。

近年来,《弦索备考》乐曲已逐步纳入音乐院校硕士、博士学位音乐会曲库,这些学位音乐会录像是对当代弦索乐种活态传承的真实记录。目前还有少量出版的三弦演奏DVD②和部分未出版的音乐学院三弦、筝、胡琴、琵琶音乐会演奏“弦索十三套”乐曲的录像资料,供学习和研究。

尽管当代的《弦索备考》传承者们已经极尽可能地维护其原本的音乐形态和演奏风貌,但由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音乐功能、乐人、乐器、演奏技艺等客观因素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音乐形态也必然发生一定程度的演化。例如,从乐器形制上看,中国传统弦索乐器在当代的制作工艺、琴弦材质等均发生了变化。用现代乐器以及琴弦演奏出的音响与两百年前弦索乐器发出的音响无疑是不同的。再如,现今人们欣赏到的“弦索十三套”主要是以记录和展示为目的,场所多是在排练厅、录音棚、音乐厅等,而非古时在自家庭院的自弹自赏。在公开展示时,就要考量到这些动辄几十分钟的大套曲在音乐会中的演出效果和整体时长,乐曲演奏往往更加紧凑,像毓先生描述的将“弦索十三套”乐曲“玩到尽兴”为止的演奏形式已很难在现代音乐舞台上出现了。

二、《弦索备考》重登历史舞台的40年回首

1983年,以曹安和先生为顾问的中央音乐学院“弦索十三套研究小组”在该院成立,并于1986年1月10日举办了“弦索十三套专题音乐会”使这一古乐首次登上现代音乐舞台。随着对弦索三弦活态传承的进一步挖掘,1988年7月13日,由谈龙建三弦独奏的“爱新觉罗·毓岖三弦传谱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首次向世人呈现弦索三弦的传世风貌,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枫主持,李焕之、吕骥及溥杰、溥任等出席了音乐会。此后,由谈龙建等为代表的演奏家们已在国内外举办了15场《弦索备考》专题音乐会,其中有6场在美国、法国、芬兰、日本等国家的高等院校、音乐节举办。此外,谈龙建还举办了以“弦索十三套艺术论”为主题的讲座8场,并多次在学术会议上对弦索三弦的研究成果展开学术发言。随着《弦索备考》重新登上现代音乐舞台,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以此为主题举办四次专题研讨会。

其一,1986年1月11日,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和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共同主办“弦索十三套专题研讨会”,会议上专家对“弦索十三套”专题音乐会(1月10日)所呈现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对明清时期文人音乐的风格论证提出进一步探讨的建议,这也是第一次展开以《弦索备考》为专题的学术研讨会。

其二,2009年11月14日,中央音乐学院与中国音乐学院共同主办,谈龙建、林玲、张强、薛克演奏,乔建中先生主持的“清代古谱《弦索备考》全本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举办。这也是《弦索备考》演奏艺术经历十几年对活态传承的挖掘、打磨后的首次完整亮相。次日,于中国音乐学院召开《弦索备考》专题学术研讨会,陈泽民、汪毓和、赵塔里木、周海宏、简其华、王范地、薛艺兵、唐朴林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对本次长达三个半小时的音乐会展开深入探讨,音乐会所呈现的挖掘成果振奋人心,更是为培养下一代演奏者和研究者奠定了基础。

其三,2013年是曹安和先生指导《弦索备考》研究和演奏的30周年,爱新觉罗·毓逝世10周年。6月23日,由谈龙建策划并主持、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三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爱新觉罗·毓岖三弦传谱学术研讨会”,议题有:(1)“弦索遗韵——毓岖三弦传谱音乐会”,演奏者:高艺真;(2)神彩永存——毓先生的演奏以及访谈等影像资料重温;(3)薪火相传——毓岖三弦传谱的承传资料;(4)文化精神——毓屹三弦传谱的研究专题与学术发言。

其四,2023年9月26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与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三弦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弦索备考》研究暨爱新觉罗·毓传谱学术研讨会”,以缅怀以荣斋、杨荫浏、曹安和、爱新觉罗·毓岖为代表的前辈学者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约一百五十名来自全国各地艺术院校、文艺团体的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出席了研讨会,总结了几代学人为《弦索备考》研究付出的心血和取得的成果。

三、《弦索备考》理论研究40年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40年间,研究者们发表了至少55篇以《弦索备考》为主题的研究论文,此外还有硕士学位论文28篇。这些论文的研究视角大致可分为四个方向:历史和文献研究、音乐形态研究、乐曲谱系渊源的比较和延伸性研究、演奏艺术研究。

(一)历史和文献研究

此类已发表的研究论文有9篇,包括对《弦索备考》乐谱和文献等文本资料的研究,以及对其文化背景和传承脉络等角度所做的考察研究。例如,1981年曹安和先生在《文艺研究》第4期上发表文章《弦索十三套派生出来的几种伪乐谱》,对《弦索备考》以及相关的几种“古谱”进行辨析,举证“作伪乐谱”,对此后的研究从源头上起到了去伪存真的作用。

(二)音乐形态研究

此类研究论文有7篇,包括对《弦索十三套》的调式调性、曲式结构、旋律形态等音乐本体和曲牌曲目的研究。例如,吴晓萍的《弦索十三套曲式结构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将《弦索十三套》曲体结构归纳为“68板体结构”“三身体结构”“曲牌连缀体结构”“变奏体结构”和“循环体结构”5种,并指出这些乐曲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器乐曲曲式结构的基本原则,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又如谈龙建的《对<弦索备考>的重新认知与有关阐释》(《中国音乐》2010年第1期)—文,作者对13部套曲的调性、调高和定弦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作者指出:学界虽然已经进行了多年研究探索,对于《弦索备考》的认知也在不断地深入,但是很多与音乐风格直接相关的问题仍让研究者们困惑不解,还等待着人们继续探寻求证。

(三)乐目谱系的比较和延伸性研究

20世纪80年代正值乐种学在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中逐步建立,“弦索十三套”也开始作为一个乐种被探讨,目前对其乐目谱系的比较和延伸性论文已发表14篇。《弦索备考》曲源十分丰富,荣斋序中称这13套乐曲为“今之古曲”,那么究竟“古”到何时、源自何处一直是学者们不断追寻的话题。金建民《《弦索备考〉曲源考释》(《音乐艺术》1994年第4期),通过对《弦索备考》曲目注释、曲体结构等线索逐一进行考证,初步判断十三部套曲来源有多种情况,包括:民间流传的、根据清朝以前的琵琶曲和古琴曲改编而成的、虽注明是唐代乐曲但存疑的等,其中待考乐曲2首:《合欢令》《松青夜游》。谈龙建的《弦索古曲<松青夜游〉对话南音古谱<八面金钱经>——以三弦为切入点》(《中国音乐学》2021年第4期),文章阐述了作者通过演奏与传承者的视角,如何发现并研究曾经“待考的《松青夜游》”—曲与南音古曲的渊源关系。这些研究深化了《弦索备考》乐目谱系的研究,推动了中国传统音乐源流体系整体性的梳理和探索。

(四)演奏艺术研究

荣斋在《弦索备考》序中写道:“弦索十三套”“精之非易,故玩此者甚稀。”直到民族器乐表演技艺发展到达历史巅峰的今天,精之仍是非易。目前搜集到的关于“弦索十三套”演奏艺术研究的论文共25篇,主要包括以演奏者为主体从演奏艺术的视角对该乐种和曲目展开分析以及音乐学家的乐评。例如,谈龙建《《弦索十三套>的三弦演奏艺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和林玲《由〈弦索备考)的挖掘、整理、演奏引发的思考》(《中国音乐》2010年第1期)等文章从三弦和筝的定弦法、演奏法等演奏艺术的角度对《弦索备考》展开研究,挖掘失传的演奏技法、探索文人音乐语言,对其传承和实践有指导性意义。

此外还有音乐学院演奏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8篇,涵盖三弦、胡琴、琵琶、筝四个专业。这些论文多以自身专业为视角,并着眼于某一套的音乐结构、传承方式、演奏艺术、音乐风格等进行的分析研究,但随着课题的不断积累,硕士学位论文也汇聚成《弦索备考》演奏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集合。

结语

《弦索备考》乐曲形成于中国封建时代末期,其在音乐形态上吸收了中国古代音乐发展之精华,源流涉及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和文人音乐之交融,最终形成丰富又统一的器乐曲族群。随着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贵族文人群体的没落,《弦索备考》的音乐失去了原本的生存土壤,这一乐种也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历经了繁荣和衰败,又在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迎来新的生机。从1814年到1983年,再到2023年,在一代又一代前辈们的坚守下,我们有幸目睹这一传统乐种的古与今、兴与衰、流与变。今之传承得来不易,这是前人给予后人的珍贵遗产,也是赋予后人的责任与托付。

①谈龙建《清故恭王府三弦传谱——爱新觉罗·毓岖三弦传谱》,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谈龙建《三弦套曲——弦索十三套三弦谱》,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

②已出版发行的录像资料有:庄昉《天韵——庄昉三弦独奏音乐会》DVD,三弦独奏《海青》,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2007年版;程珊、薛克《弦逸——程珊三弦独奏音乐会》DVD,三弦与胡琴《将军令》,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2011年版;商钟元《钟情元韵——三弦独奏音乐会专辑》DVD,三弦独奏《将军令》,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2016年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