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传承
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国笙艺术周即将于2015年9月17-20号在上海举行,笔者有幸接触了上海著名笙演奏家并且是37簧传统改良笙的设计研发人之一的翁镇发先生。且有幸聆听了他演奏的“凤凰展翅”。
那完美技艺所演奏出的美妙音律,生生的吸引了我,令我深受感动并且欲罢不能。一曲早已奏罢,而我依旧身临其境。古人说绕梁三日诚不欺我。
竟然世间还有这么一件神奇的乐器?!只是这么一首曲子就让我顷刻间对它充满敬意和好奇,想要一探究竟。然而眼前就坐着一位大师,这么好的机会焉能放过。既然翁先生已经一展他大师级的技艺, 那么笔者也要在他面前表现一下我的生存技能。就在我兴致盎然,越战越勇,翁镇发先生虽然疲惫却耐心解答的时候,也慢慢揭开了“笙”它的神秘面纱。
“笙”的历史非常久远,是中国最古老的吹管乐器,笙的发音原理独特而巧妙,是用自由簧片作为振动声源的,吹气时簧舌向下发音,吸气时簧舌向上发音,是吹管类乐器中唯一吹吸都响且同音的乐器。能吹奏和声,它以簧,管配合振动发音,簧片在簧柜中自由振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所以笙对西方乐器的发展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最早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到波斯,1777年由法国传教士阿米奥传到欧洲。1780年,侨居俄国的丹麦管风琴制造家柯斯尼克,首先仿造笙的簧片原理,制造出管风琴的簧片拉手,自此管风琴才开始使用音色柔和悦耳的自由簧。以后,这一设计又促进了其他自由簧乐器的产生,如风琴,口琴,手风琴等等。
当然作为民族乐器,笙在中国的历史更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公元千1401年——1122年),那时的甲骨文中已经有笙的名称,叫作“和”。《尔雅-释乐》中有“大笙者谓之巢,小者谓之和”的讲法。后来的《礼记-明堂位》中也有“女娲氏之笙簧”的记载。春秋战国,竽与笙便是最主要的乐器之一。在讲述“滥竽充数”故事的《韩非子-内储说》中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的场面。可见它在中国古代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汉时竽的使用逐渐减少,唐时只限在宫廷雅乐和接近雅乐的云韵乐中使用。唐代曾涌现出许多演奏笙的名家,技艺达到很高的水平,同时更有不少诗人为笙写下了诗作。如唐五代郎士元《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数花。”宋以后,竽逐渐消失,人们反倒把笙称作竽。
笙的音色恬静优美,和声丰满,透明悦耳。然而中华民族的历史,几经兴衰,起起落落,兴盛时,文化鼎盛。衰落时,又有许多文明瑰宝遗失。笙作为一种乐器,文明的产物,文化的传播者,又如何独善其身?它的历史也同样出现过断层。兴旺时,飘洋过海,东渡扶桑,经高丽,过安南,直达古印度。衰落时,就像唐时的《尔雅》中国已经失传,现只在日本还有所保留。
笙独奏的古乐曲已经很少见了,所能听到的大多是音乐家们新创作的民间风格乐曲。但在为一些古曲配乐时,笙都能表现出它独有的音质和魅力。或可依稀感受它在古代音乐中那种高山流水的意境与神韵。
正所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笙在其最衰落时,大约是明清至民国时期,更是成为了民间红白喜事,吹吹打打凑个热闹,好一点的要算作是为寺庙祭祀或者仪式时的合奏乐器。再不复当年齐宣王时“必三百人”的高大上了。同时明清以来流行的笙多为17簧,14簧,13簧和10簧。北京智化寺保存的一件17簧笙,笙管17根,笙斗用牛角制作。现存乐谱最早为康熙33年。寺内一直拥有一批擅长演奏管乐的乐僧,有严格的师承,所以其保存的笙及演奏方法,堪称是明代音乐的活化石。过去的笙音域不广,一般只用于合奏或伴奏,较少用于独奏,遇到音不够时还会借管吹奏。
第二章 振兴
直至新中国建立,大约五十年代后,笙在乐器改革上有了重大进展,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独奏乐器,既能演奏雄健有力的曲调,又能演奏优美抒情的旋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胡天泉,阎海登两位艺术家。他们创作演奏的《凤凰展翅》,《晋调》,《孔雀开屏》等曲目,使笙的独奏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但是由于历史兴衰所导致笙的发展也出现断层的原因,不但古典曲目少之又少,就连当时流传于世的各种笙其本身都存在如音律不足,音域不广等缺陷,甚至为后来笙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折叠管原理,都是在马王堆中出土的西汉年间的竽身上所发现。所以许多笙的演奏家们为了笙这项乐器的发展,不断的对笙进行改良。
翁镇发先生使用的笙,也是他和笙演奏家牟善平先生一起改良的,称为“三十七簧加键圆笙”,即37簧传统改良笙。
由于在工作实践中,翁先生发现其原本使用的笙不能满足他在音乐上的要求,于是他和牟善平先生共同研制,于1985年在传统笙的基础上改良创作完成37簧传统改良笙。这把37簧传统改良笙被专家一致认为是中国目前结构最合理,最科学的簧管乐器,被誉为”中国独奏第一笙”。因其设计科学合理, 当时获得中国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奖。
从37簧笙诞生的这整整30年以来,翁镇发先生在演奏不同中西乐曲时,都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可谓一步到位,此后没有再进行过任何改动,似乎从它诞生之日起便是完美的,让人震惊。
那么是如何做到的呢?先生告诉我,在改良创作的时候,首先,必须尊重传统,因为笙从前的记谱法不是记音符的,而是类似古琴,记录手指的位置。后来因为文化的断层,很多资料在中国都流失了。曾在唐朝传至日本的,现在可以从日本仍保留下来的“雅乐”看到当时的记谱法。所以他们要保留这些位置,才能保留祖先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其次,37簧笙构造非常复杂,运用了杠杆原理, 折叠管原理, 采用交叉指法,通过牟善平和翁镇发两位先生的不断实验,实践和改良, 花了很多的精力时间, 比如只要稍稍改动一个笙管的位置,就要把其它笙管重新调整安排。 所以别看小小一个圆笙斗上天衣无缝地插着37根笙苗, 只要你把这些笙苗拔出来就可以摆满一大桌。
在日常不断的刻苦练习中,翁先生体悟出,笙键的位置需要贴合自然,以最人性化为根本,根据手指与身体的力量关系、重量平衡,巧妙设计,使演奏者可以发挥最大限度。而且37簧笙是非封闭式笙,其特点就是所有笙的传统或现代的演奏技法都可以发挥,而且其力度张力,音色变化是非常大的。但同时也非常费气,消耗力大,需要花更多的功夫,但功夫越深,演奏出的音色及音乐张力就越见功力。“练习这样一件具有巨大张力和挑战性的乐器就如同在修行,一个道理。你付出多少辛劳,就得到多少果实”,翁先生说。也因为是非封闭式笙,许多笙的传统技巧和手法如滑音,历音,打音等(笙的最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就更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章 征服
因为这把37簧笙最大的革命就是几乎完全保留了古老传统的指法,并在这个基础上,再改革和改良为可以演奏任何风格的中西音乐的平均律乐器。其中也包括调性复杂的现代派音乐,比如翁镇发先生2005年受荷兰新乐团之邀赴荷兰成功首演盖拉德•勒西作曲的现代派笙协奏曲《河、格、形》;许舒亚作曲的笙与弦乐四重奏“题献II”;2012年与基尔爱乐乐团在德国基尔演奏德国作曲家施耐德写的现代派作品,笙协奏曲“易”,这首作品也会在这次首届中国笙艺术周翁镇发专场音乐会上演奏。
37簧笙的交叉指法设计可以使演奏者的手指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翁镇发先生通过不断实践钻研及更改,将笙的键子和位置设计调整到最科学,给演奏者创造出最多可能性的空间,可以大大提高手指的速度和技术。比如演奏野蜂飞舞,翁先生说他可以达到一分钟200拍的速度。
2002年翁镇发先生在德国举行了近2个月的笙独奏音乐会巡演,并在柏林与德国西柏林广播电台录制个人专辑《笙--小河淌水》。翁先生精湛的演绎获得了德国媒体的一致评价:“世界一流的笙演奏大师演奏的是一件对西方听众来说极具异国风味的乐器,那鲜明强烈的音色对比,让人们时而联想到口琴,轻松欢愉;它又如管风琴庄严雄伟,又如风笛般自然,原汁原味,一件小小的笙把如此丰富多彩的音色完美地交融在一起,实属罕见。”
“当笙演奏大师翁镇发先生出现在音乐大厅时,震惊了在座的所有观众。他手中那把神奇的笙让人情不自禁的联想起科隆大教堂。形状复杂,演奏高难的笙却在翁镇发先生的手中灵活自如地流淌出中国音乐的和谐,甜美,栩栩如生。”--《法兰克福评论》
“天堂的声韵--变幻无穷的乐音
当著名笙演奏家翁镇发先生的笙音奏起时,仿佛无数的摩天大厦从上海的空中飘离,变成了他手中的这把神奇的笙。翁镇发的演奏音色柔美,细腻完美的音乐处理,精湛的演奏技术征服了每一个齐克马林根城观众的心,带给了观众们空前的惊喜:那种在现代与传统音乐之间的无穷张力和思索。。。”-- 《齐克马林根城报道》
就是因为这把出色的乐器,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世界上许多一流的作曲家都被这件容纳中华智慧的神奇的乐器所吸引,为其创作出许多很棒的作品。翁镇发先生的得意门生,旅德笙演奏家吴巍,由于他精湛的演绎,用这把37簧笙把我们的文化精髓介绍给了西方的观众,在欧洲长年的积累征服了许多一流作曲家为其写作品,并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我们的37簧笙。已为他创作的协奏曲多达16部,如Unsuk Chin的笙協奏曲 su 2009、恩耀特•施奈德的兩首笙協奏曲、胡斯•揚盛的笙协奏曲-四首歌等等。 西方作曲家为了要给笙创作,一定要买一把37簧笙先学习,认识它的演奏法、指法及和声组合。
近年来翁镇发先生仍在不断研究设计并开发,继37簧传统改良笙之后,又研究开发了中音笙,次中音笙和低音笙。在此次首届中国笙艺术周翁镇发笙专场音乐会中,委约其另一得意门生张梦(新生代笙演奏家兼作曲家)创作的37簧笙五重奏就能听到这些乐器的共鸣,这也是翁先生的“孩子们”首次登台亮相,展现于世界舞台。
翁镇发先生说,他做音乐是热爱,只是单纯的去做,从不间断的刻苦练习只因为依然感到不足,觉得还有提高的空间。我想能得到国外媒体这样的评价,正是因为这份热爱,刻苦和纯粹。纯粹地做音乐,只做纯粹的音乐。
在与翁镇发先生深刻而又短暂的交流之后,我感到内疚,有种莫名的责任感。那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神奇乐器,那是中华名族传承几千年的文化瑰宝。上下五千年,有多少如同笙一样的命运,随着历史的洪流跌宕起伏,它们曾是汉文化软实力的象征,是世界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随着中华文明飘扬域外。又有多少在中国的土地上已经消失,只有在其他国家寻找到它们的足迹,探寻它们的影子。万幸在我们生存的这片土地上,每在民族危亡时刻总有英雄挺身而出。万幸我们所传承的文明总有那么多辛勤智慧的大师去守护。我们的文明曾经领先世界1000年。东京汴梁,在国外的文献中被称为光明之城。连拿破仑都要祈求上帝,让这头雄狮一直睡下去。如今许多国粹在渐渐地淡出我们的视野,慢慢地消失。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学习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更要修复发展和弘扬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从骨子里强大起来!
最后在祝愿此次笙艺术周圆满成功的同时,笔者想引用德国作曲家施耐德先生,就他的即将在此次首届中国笙艺术周翁镇发先生专场音乐会上演奏的作品《易》所写的寄语来作为此文的完结,并期望民族文化的振兴与蓬勃发展。“笙的音色和无穷表现力一直不断的吸引着我,笙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中国文明的灵魂。通过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共鸣,驱使我去研究了易经,由此创作了这部笙协奏曲《易》。。。我的这部作品能被传奇式笙演奏大师翁镇发先生在这个盛大的中国笙艺术庆典上演奏,我感到非常骄傲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