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我与孙汝桂先生研制三十六簧笙侧开孔式扩音管之始末》
王慧中 华音网 2022-02-16

由于 1974 年文革时期的特殊情况北京民族乐器厂不能接受改革民族乐器的试制任务。通过天津文化用品 公司的介绍,第一台 36 簧笙是由天津市静海县东滩头公 社新声笙厂邢玉普师傅试制的。由于农村小厂设备有限和我在设计上的缺陷,第一台 36 簧方笙还有很多不足之处。1975 年形势的变化,北京民族乐器厂可以接受 36 簧笙的试制工作了。北京民族乐器厂决定由笙组组长孙 如桂师傅和我合作对36簧笙的改革。

总结静海县生产的第一台 36 簧笙有两点重大缺陷: 一是音量小,二是笙苗的后排太宽致使演奏不便。首先要解决音量小的问题。由于原来的 32 簧笙的发音管较细, 键子的出音孔也很小,在音量上明显比传统笙小。36 簧  笙既要增加簧管又要扩大音量显然是一对难于解决的矛盾。对此我产生了 36 簧笙加装扩音管的想法。在此之前汉族笙没有扩音管。只有苗族芦笙才有扩音管,孙汝桂  从事多年的芦笙制作和中音排笙的改革。对芦笙扩音管的研究和制作上有丰富的经验。我曾请教孙汝桂师傅:有没有办法把芦笙的扩音管加在 36 簧方笙上?孙汝桂明确表示了否定的回答 。芦笙的音管少,管与管之间的空间大,可以加扩音管。但是 36 簧方笙的音管多, 管与管之间的空间很小。是无法加扩音管的。

要解决 36 簧方笙加装扩音管的难题必须要改变思 路另想办法。为解决这一难题我终日冥思苦想,终于想 出一个新的创意。有一次在北京民族乐器厂制笙车间和孙汝桂和张之良师(当时张之良老师还在北京民族乐器厂工作,还未调入中国音乐学院)傅讨论扩音管的制作问题时我展示了我的设想:我把手半握拳握成管状,把手罩在键子发音孔的外边吹奏,这样也能取得扩音的效果。如果把扩音管加在键子的发音孔的外边,这样不就 解决了 36 簧方笙加装扩音管的难题了吗。这一大胆的设 想立即启发了孙汝桂和当时在场的张之良师傅后来这两 位师傅都分别研制出来两种不同形状的扩音管。不久孙 师傅向我展示他的小制作,并征求我的意见。他在一个十七苗的园笙做了试验,在一支 d 管上的外侧粘了一根 做笛子用的红竹管,竹管的管壁锉得很薄,侧面开有音 孔和笙管发音孔相连。这样构成一个扩音管 。让我试吹 并征求我的意见。经过我的试吹,这种扩音管效果比套 管式还要好,  音色更加明亮柔和 。这一制作是成功的我 建议把这种扩音管改成铜制的加以应用。孙汝桂师傅成 功的研了“侧开孔扩音管”。它与芦笙的套筒式扩音管的 最大不同之处是:扩音管不是套在笙管的外边,而是固定在笙管的外侧。在扩音管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处(即 管内空气柱分段动的结点上)  开一个孔与键子的发音孔 相通 。这样就解决了汉族笙不能加扩音管的难题 。这一 技术首先在 21 簧 、24 簧传统笙上应用取得成功。不但增强了音量。而且在音色上比芦笙更加明亮柔和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我又个孙汝桂师傅商量,把这种“侧 开孔扩音管”加在 36 簧方笙上 。孙妆桂表示 36 簧笙笙 管很多,全部加装扩音管不太容易,要一步一步的试验。之后就在我用的一个旧的32 簧笙做试验。32 簧笙的音管也很多,全部加上扩音管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使我预想不到的是孙汝挂依靠他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 居然把 32 簧方每一个音都圆满地加上了扩音管,为 36 簧扩音方笙的研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在对 32 簧方笙加扩音管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键子的圈与扩音管开孔最初是用银焊连接的,焊接的高温使键圈变形,产生漏气 。(2)最早的扩音管 直径比较粗。音管之间接触面过大,吹奏时产生了共振 出现杂音,(3)由于当时制作条件所限。最初的扩音管 既不能电镀。也不能喷漆。只能做抛光,日后扩音管表 面慢慢氧化变黑十分难看。吸取以上三点经验。在后来 36 簧扩音方笔的制作中做了如下改进(1)键圈与扩音 管发音孔孔由焊接改胶粘,避免了高温使键圈变形,解决了键子漏气的问题。2)改进后的“侧开孔扩音管” 端小了直径。避免了音管之间产生的共振杂音。(3)扩音管由抛光改为电镀和喷漆 。使36簧笙更加外观 。36簧笙扩音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

侧开孔式的扩音管是我和孙汝桂师傅的合作研制 36簧扩音方笙成果的一部分。由于“侧开孔”扩音管产生于文革时期当时中国还没有专利保护制度。以致後来 很多改革笙也都采用了这种侧开孔扩音管技术 。我们今天必须说明的的是:只有 36 簧加键扩音方笙才是侧开孔 扩音管的原创技术 。其他采用 “侧开孔”式扩音管的笙 不是原创,是出于对我们改革的肯定和仿制。

关于减小 36 簧笙笙体的宽度问题也用“后排笙管两 侧截苗“的办法解决 。这是王慧中 1982 年首先提出的,由孙家东最早制作成功,现在已被各大厂家所采纳应用。

王慧中 2022 年 2 月 12 日

阅读